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中国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完善第一节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理论范畴及相互关系主要内容一、就业的内涵与外延二、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三、就业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四、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正负效应一、就业的内涵与外延(一)就业的内涵(二)就业的外延(一)就业的内涵就业:是满足劳动年龄的人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活动。就业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劳动条件年龄条件收入条件以上三个必要条件互为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才可以称之为就业。(二)就业的外延就业内涵的延伸集中表现在社会总人口的结构和层次。按就业年龄分为非年龄人口、退休人员;按就业能力和意愿可以分为永久不在劳动力人口、暂时不在劳动力人口;按就业方式分为农村就业人口和城镇就业人口;按就业状态分为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从就业年龄来看,非年龄人口是指年龄低于法定劳动年龄的人员,而退休人员是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再参加工作的人员。从就业能力和意愿来看永久不在劳动力人口是指由于丧失劳动能力等客观因素导致不能参加工作的人员;暂时不在劳动力人口既包括没有就业意愿或暂时不愿就业的人员,也包括因学习、长时间休假、赋闲在家暂时不能参加工作的人员;还包括服刑犯人等在一段时间内失去参加工作自由的人员。从就业方式来看依赖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为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束缚,从事非农业生产为城镇劳动力。这种划分不是以户籍为标准而是根据劳动的内容。从就业状态来看满足就业的三个必要条件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的人为就业人员;短期内没有找到合适工作不能够获取劳动报酬的人员为失业人员。二、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特征(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特征1.社会性从保障范围来看,社会保障惠及每个公民。从筹资方式来看,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构成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企业和个人缴费、慈善募捐等。2.公平性公平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和运行的目的,它是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不论保障对象的民族、职业、地位存在何种差异,只要满足申请社会保障的条件,按照申请程序办理,都可以享受社会保障提供的福利待遇。3.强制性首先,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障,按规定缴纳足额数额。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管理运作由法律明确规定,一旦出现不交、少交社保基金等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福利性社会保障的发展旨在为社会成员谋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保障,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给社会困难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采取如医疗保健、伤残救助、教育培训等各种社会服务实现惠及百姓的目的。(二)社会保障的功能1.保障国民生活首先,它通过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确保孤寡老人、伤残人士等低收入者或无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其次,当民众遭遇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可以申请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产损失,维持基本生活。再者,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社会保障所提供的福利达到较高层次,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促进公共设施建设。2.维持社会稳定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生活无助的人群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可以降低犯罪率,增加社会归属感。同时,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能够转移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阶层矛盾,减少社会冲突。3.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增强民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保障水平较高的话,民众就不必要为了养老而过度储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4.促进社会公平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要求人人平等地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并不存在歧视和差异。三、就业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一)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相互作用(二)就业发挥主导作用(一)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相互作用就业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就业人数的增加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劳动者的收入增加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水平,脱离庞大就业规模的社会保障犹如空中楼阁,虽然建构的很美好,但不切实际。社会保障是就业的制度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难免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一来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冲击;二来可以增加抵御的资本。两者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相得益彰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同步提高就业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二)就业发挥主导作用1.大规模就业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了传统的劳动方式,人们从土地和家庭的束缚中走向工厂、走向社会。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当时的社会保障是层次较低、水平不高。但这一制度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日益显现,随着劳动者民主意识的觉醒和不懈斗争,社会保障不断朝向更高层次发展。2.就业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离开就业基础的社会保障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劳动者的数量和收入直接决定了社会保障的水平。经济衰退时社会保障只能提供必要的满足基本生活的保障;经济繁荣时社会保障则能够提供除了物质层面之外的精神生活保障。奥肯定律揭示了就业率的提高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提高。就业人口的增加意味着社会保障受益人口减少,相对地减轻了社会保障的支出压力。四、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正负效应(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正效应(二)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负效应(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正效应1.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助推就业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不论是结构性、摩擦性或周期性失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民众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失去收入来源,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不足,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地助推就业。一来,劳动者失业时会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来,劳动者被迫提前退休也可以享受到养老保障。事实证明,提前退休能够有效地应对失业,更多年轻人取代老年人参加工作,能够提高整个经济效率,继而推动经济发展。2.完善的社会保障推动劳动力市场运行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为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子女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减轻了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压力。其次,社会保障的主要受益对象是退休、失业、伤残、患病等人员。(二)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负效应首先,社会保障相关费用定期足额缴纳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为了减少人工成本,企业会降低劳动需求或增加劳动强度。其次,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受益程度有待提高。五、普及型社会保障和就业型社会保障(一)划分依据从与就业状态相关联的程度将社会保障划分为普及型社会保障和就业型社会保障。普及型社会保障: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保障体系,是广义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死亡保险。就业型社会保障:是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就业型社会保障反映的是满足经济运行需要的必要开支,更加强调效率目标。(二)两种社会保障类型的特征比较1.本质属性。普及型社会保障: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就业型社会保障: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生产成本。2.保障对象。普及型社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就业型社会保障:针对因病、因伤等非个人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3.保障目的。普及型社会保障:维持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福利;就业型社会保障:为劳动者提高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条件。4.保障水平。普及型社会保障:保障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就业型社会保障:保障水平由全体劳动者平均收入决定,根据保护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享受优越的就业型社会保障,劳动者就需要为此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第二节中国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1949-1977)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1978-1992)三、就业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建构(1993年至今)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1949-1977)(一)就业体制1949初,我国遵循“以工代赈为主,以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发给救济金为辅”的工作原则对不同成分的失业人员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成功解决旧社会遗留的470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建国后,我国开始实行“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也由中央统一管理,实行统包统配。随着1958年人民公社的逐步建立,该模式存在的“吃大锅饭”弊端开始显现。总之,1949年至1977年,尽管劳动就业体制有所调整和变化,但始终没有突破“统包统配”的制度窠臼。(二)社会保障体制1949年发挥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首次提出逐步实行劳动保险条例。1950年,中国政府公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件》明确规定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保障项目、组织实施等。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的劳动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951内务部制定《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开启城市救济福利工作。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我国进一步扩大劳动保险的保障范围,开始尝试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受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原本朝着既定轨迹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停止运行。1968年,内务部撤销,该部门主管实施的各项社会福利一概取消。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决定由国家统筹实施的社会保障开始转移到各个单位组织自行安排。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1978-1992)(一)就业体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1980年至1982年,我国突破了原有的制度瓶颈,提出了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的“三结合”就业方针。1982年至1987年,国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劳动人员享受的保障。1987年至1993年,我国提出搞活固定工制度和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从1987年开始逐步实行统一的劳动就业模式。1992年,劳动就业制改革重新启动,劳动合同制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二)社会保障体制1978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等办法条例。这宣告着以职工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和救灾保险等制度恢复为标志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新构建。1978年《宪法》对帮扶老年人、提高劳动者福利、保障军人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在此期间,我国重点改革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目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建设开始走上正轨,方兴未艾。三、就业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建构(1993年至今)(一)就业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对劳动就业体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1993年12月,劳动部发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提出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的时间表和具体计划。1994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劳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劳动体制相关的核心内容。这标志着我国劳动立法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1995年,我国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切实推动改革的深化,促进用人机制转换。1997年,劳动部出台《关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强调建立于劳动合同制度配套制度。1995年11月,劳动部颁发《职业介绍规定》。1996年10月,发布《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规定》。2000年12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199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补充通知》。1998年,劳动部发布《全国解困工作联席会议关于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9年,国务院发布《失业保险条例》和《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条例》。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职工下岗的基本生活,而且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着力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如今,就业优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二)社会保障体制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确立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初步构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框架。200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探索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的建设目标。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为发展工伤保险制度确立了基本的法律框架。2010年,《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我国社会保险的基本框架建立。2012年底,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13亿人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7.88亿人。第三节中国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现状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一、体制转型期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二、国有企业改革与职工下岗再就业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就业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成效与难点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进展与制约一、体制转型期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一)经济企稳回升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2013年上半年,我国GDP实现生产总值24809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7.6%。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日益显现。2013年7月份,我国PMI指数止跌回升为50.3%,高于50%的临界点,2013年8月,PMI指数为51.0%;7月份进出口增速双双由负转正。今年前7个月,FDI为714亿美元,同比增长7.1%。得益于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如“营转增”全面推广、金融扶持小微企业、促进信息消费、“宽带中国”实施战略等,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较大潜力。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7%。增长速度的适度调低换来的增长方式的优化,产生了更为优质的经济增长。(二)改革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深化改革,着重发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最大化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政府还会下放更多的权力交由市场调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政府的行政管理将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而非面的扩大,更加强调存量利益的优化。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发挥政府调控。未来,改革的触角将进一步延伸到相关保障机制的完善。二、国有企业改革与职工下岗再就业自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了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日渐清晰。首先是准确定位,区分公益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的性质和职能,公益性国企强调社会服务和全民福利,竞争性国企注重利润增长和经济效益。其次是明晰责任,抓准方向。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机制日益完善,国有企业职工不可避免地遭遇下岗失业问题。妥善解决职工下岗再就业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绕不过的坎。首先,应建立再服务中心,加强对下岗国企职工的管理,推荐就业。其次,建立保障下岗国企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机制。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促进下岗国企职工再就业。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就业当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大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一技之长。二是,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农民就业存在盲目性。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其次,拓展就业渠道,开辟转移途径。再者,实施城镇化战略。最后,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成效与难点(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成效2012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0379万人、53589万人、15225万人、18993万人、15445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988万人、6246万人、908万人、1297万人、1533万人。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合计4821.14亿元,比2005年增长2.53倍;基金支出合计3892.93亿元,比2005年增长2.72倍;2011年底基金累计结余5525.52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47倍。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县,养老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8年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分别由年人均20元、40元增加到240元。(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难点首先,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部分项目统筹层次低,覆盖范围窄。这主要是因为未能足额征收保障基金而且财政预算支出也相对不足。此外,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面还比较窄。其次,筹资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进展与制约(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进展2002年起,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目前,我国已全面实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养老保障相结合的新农保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此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也进一步完善。200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4月7日,国务院发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三年内实现新医保基本覆盖全国各县市。新农合的全面实施,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制约当前,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首先,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力度不足。而且,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大多流向城镇,只有少部分用于农村。其次,二元城乡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始终面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建立较高水平的惠及普通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任重而道远。第四节破解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障碍的战略路径主要内容一、确立就业优先战略二、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三、明确政府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中的主体责任四、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多元筹资机制五、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确立就业优先战略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有所取舍,所确定的战略目标不同,相应地,宏观调控手段也有所差异。制定发展战略时只能选择一二个发展目标,而选择的标准则是考量紧迫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改革攻坚区,社会矛盾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有所拉开,此时政府行政管理重心应逐步转移到富民主题。首先,确立就业优先战略与注重经济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根据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结果直接降低了失业率。而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利于提高潜在的就业增长速度。其次,我国面临的就业难题复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井喷式的增加。一段时间之后,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又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用工荒”和“技工荒”。二、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其中,增强公平性的确立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弥合城乡社会保障的缺口,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势在必行。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并轨。一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提高新农合医疗报销的比例。其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整合。此外,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综合立法也十分重要。三、明确政府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中的主体责任(一)政府主体责任的定位政府的主体责任,具体包含:一是,立法责任。二是,经济责任。三是,社会责任。(二)政府主体责任的行使政府行使就业体制供给主体责任应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岗位。二是,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是,强化失业调控。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主体责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理顺现行法律、法规、行政办法之间的关系,以法律形式确定社会保障的征收主体、标准和统筹层次。二是,强调落实政府责任。尽快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明晰两者财权和事权,避免多头管理、管理缺位。四、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多元筹资机制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资金。但是,我国财政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投入总量还比较低。全面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和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多元筹资机制可以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一是,可以将利息税、遗产税投入社会保障领域,借鉴国外经验开征社会保障税;二是,通过国有股转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变现国有资产,补充社会保障基金;三是,转移部分国有资本收益,充实社保基金;四是,发行特种国债,专门缓解社保基金压力。五是,宣传公益事业,吸引社会捐资,夯实社会资金基础。有必要将就业支出纳入民生工程预算,调入部分公共财政收入。与此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监督,防止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五、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应按照“程序化、标准化、法制化、高效化”的要求,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逐步推进。首先,健全扩大就业服务的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优惠贷款、降低企业税费,减少其运营成本。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城镇经济,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广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同时扩大财政收入。其次,构建合理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模式。针对促进就业服务中存在的多头分散管理,自成体系等弊端,改进管理模式,整合资源,组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全面实施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援助等一系列就业帮扶工作。再者,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功能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就业服务手段。采取重点援助方法,对存在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如残疾劳动者、伤病劳动者,提供特殊就业咨询。第五节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前瞻主要内容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二、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三、社会保障体系资金供给缺口严重四、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步履维艰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尽管我国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我国所处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确定经济增长速度为7%,有所放缓;确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有所提高。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和失业存在反向变动关系,经济放缓将减少企业的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相对于中国劳动力有效需求,劳动力供给还是较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始终高于劳动力市场供应。此外,由于扩招的影响,大学生数量迅速膨胀,造成人才过剩,加剧就业形势恶化。要合理配置日益增长的高层次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短期内,不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的供给仍处于过剩的局面。二、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指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下降显示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形势,就业结构性矛盾在我国日益突出。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多。与老一代农民工注重工作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二手飞机维修保养合同示范文本3篇
- 2024首付款支付与房地产开发项目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留置车辆交易佣金借款合同模板4篇
- 2024项目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羽绒服产品线上营销推广合同规范3篇
- 2025年电商物流运输长期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塔吊信号工施工现场安全巡查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土工布材料研发与生产采购合同3篇
- 2024版销售合同模板英文
- 二零二五年度篮球馆赞助商合同3篇
- 2024年黑河嫩江市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第22单元(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2)-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 蓝色3D风工作总结汇报模板
- 安全常识课件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江苏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表格型解题技巧讲解(含练习题及答案)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保安公司市场拓展方案-保安拓展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