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暗社会的呐喊
于无声处的惊雷
倾听鲁迅
一、关于鲁迅二、关于《呐喊》三、《<呐喊>自序》四、《狂人日记》五、《阿Q正传》《呐喊》——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一、关于鲁迅
二、关于《呐喊》: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狂人日记》(1918年)《孔乙已》(1919年)《药》(1919年)(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头发的故事》(1920年)《风波》(1920年)《故乡》(1921年)《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1922年)《白光》(1922年)《兔和猫》(1922年)《鸭的喜剧》(1922年)《社戏》(1922年)内容简介1、鲁迅的这篇《自序》主要叙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
,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来由。
一、《<呐喊>自序》救国救民《呐喊》自序
鲁迅
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的“梦”总起⑴
绍兴侍父
看透世态⑵
南京求学
想走异路
⑶
仙台学医治病从军⑷
惨遭打击领悟“要著”
(4)东京治文无可措手
(6~10)“呐喊”含义:①唤醒民众,毁坏铁屋;②慰藉(jiè)猛士,不惮前驱。弃医从文
⑸创作动机(22~24)北京蛰居寂寞苦闷(11)
振笔呐喊铁屋之争(12~21)梦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个人的奋斗与追求融入救国救民的奋斗与追求之中前提原因2、作者为什么选择学医?一、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二、战时便去当军医三、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3、作者为什么选择从文?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人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二、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以为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叙述:选取典型事例,以一当十,要言不烦;议论:运用形象比喻,具体生动,寓意深广。夹叙夹议①“梦”:②“示众的材料和看客”:③“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④“铁屋子”:⑤“熟睡的人们”: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明的、麻木不仁的人们。
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青年时救国救民的理想。
写作方法分析:二、《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后收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新文学革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写作背景小说主题探究
提问1:本文提到了哪些“吃人”事例?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些事例?《狂人日记》列举了大量历史记载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人肉可以煎吃”;历史记载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易牙蒸子献给齐桓公。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现实生活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人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
这些事例,将抽象的社会见识融于形象的叙述中,揭示出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展示出封建制度下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小说主题探究
提问2: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旨?
极大限度地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指出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灯下漫笔》)被吃:华小栓、夏瑜、孔乙己、宝儿、单四嫂子等。
◆不仅从肉体上吃人,而且从精神上窒息人、戕害人。◆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舆论力量扼杀下层群众,导致个性扭曲。◆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妻)也有吃人,一味收拾幼者、弱者。小说主题探究
“救救孩子”的呼声:
寄希望于小孩、未来,反映了进化论的思想,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狂人的形象分析
◆是一个封建文化的反抗者。看穿一切,对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之罪恶有着深刻的认识,用“吃人”两个字对其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
◆是一个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身受束缚深受迫害,对吃人者的心态有着清醒的认识。
◆是一个孤独的叛逆者,勇敢的战士。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坚信真的人必将埋葬自愿吃人与甘愿被吃的人,坚信新的世界必然到来,并期待人们自己的觉醒和抗争。“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为什么在日记前加一则文言小序?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候补官员,团圆结局,暗含主题“失败”——狂人加入了吃人行列。狂人成为常人,便失去了反抗性。
反抗悖论:疯子的反抗不被大众接受承担,要有效果必须成为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正常人,反抗就消失了,就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真正的结尾其实是“救救孩子……”一句中后面的省略号,它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反抗的艰难。这种双重结构,具有反讽的意义。小说形式探究: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手法新——象征突破传统手法,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构成小说的骨架、血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构成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小说形式探究: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三、《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四、《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故乡》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偏重抒情,基调是沉郁、悲凉、压抑的,面对中国农村的破败和凋敝,作者以感伤的笔触淡淡的写来,有看见故乡萧索的悲凉,有重逢少年时代的朋友时的喜悦,有与闰土隔起的障壁的困惑,有对下一代新生活的憧憬。作者流露出的浓烈、深切的悲凉之情真挚动人,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笔下真实的农村图景及特有风情,构成了作品极大艺术魅力,以致作家群起仿效;从而形成了“乡土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取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兵匪官绅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写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写迅儿哥和闰土之间感情前后二十年的对比,反映了贫困农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导致的精神上麻木、愚昧。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振撼力,显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广忧愤。《阿Q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阿Q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使某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自从1921年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几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竟相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第1章1、从赵太爷动作、表情、语言,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凶恶、嚣张)2、姓氏的介绍可以看出阿Q的什么信息?(阿Q的身份地位非常低下以及受人欺侮的处境)第2章1、“阿Q又很自尊……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这个片段的描写反映了阿Q的什么个性特点?(蔑视他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2、“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你算是什么东西呢”,思考:(1)“你还不配……”反映了阿Q的什么心理特点?(以缺陷为荣,精神胜利)(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反映了阿Q的什么心理特点?也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未庄闲人欺侮弱者的可恶,阿Q经常无端遭受欺凌的悲惨状况,阿Q精神沾便宜自欺欺人的特点)3、自读“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他谁着了”,思考:(1)上文中“不幸”应为“有幸”或者“侥幸”,用“不幸”有什么特殊含义?(说明阿Q赌钱多输不赢,赌摊和赌客的欺诈卑劣,突出阿Q的悲惨命运)(2)阿Q自打耳光和心满意足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自轻自贱,转败为胜)(3)“睡着了”在本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意味?(阿Q用睡觉的方法来实施他的忘却和精神胜利)第3章1、“有一年的春天……小觑了他么”,思考:(1)阿Q和王胡比赛捉虱子并且打架说明了什么?(美不过,就比丑)研读第3章(2)“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的什么特点?(欺弱怕强,狡诈无赖)(3)最后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阿Q怎样的心态?(既蔑视权贵,又依附权贵,自大又虚弱,自尊又虚伪)2、自读“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早已有些高兴了”,思考:(1)阿Q为什么要深恶痛绝假洋鬼子的那条假辫子?(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2)阿Q知道要挨打,为什么还要“等候”着?(屈服于权贵的奴性)3、自读“但对面走来了……飘飘然的似乎要飞了”,思考:(1)阿Q欺侮小尼姑的事说明了什么?(转嫁痛苦于更弱者)(2)酒店里的人的大笑和阿Q的得意,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社会环境:民众趣味低下和麻木不仁)第4章1、自读“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这句话……假正经的”,思考:(1)欣赏文中两处反语,说说含义(嘲讽中国男人对女性的歧视)(2)阿Q有怎样的女性观?(对女性的邪恶之见和歧视的态度)(3)阿Q在女性问题上的矛盾透现了他特点?(虚伪、道貌岸然)2、自读“如是云云的教训了一通……鞋底”,思考:(1)联系前后文说说你对吴妈的看法(小事大闹,爱占便宜,作者也以嘲讽的笔调描写这个人物)(2)联系前后文说说地保是个怎样的形象(敲诈勒索,乘人之危,为虎作伥)(3)赵府条约和后来的行为刻画了赵太爷怎样的嘴脸?(奸诈虚伪,贪婪凶恶)第5章1、读“阿Q愈觉得稀奇了……小D也回过头来说”,思考:(1)“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有否定意味)(2)“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看得出吗,究竟是什么?(煽动,看笑话,无聊而又低级趣味)(3)那场龙虎斗说明了什么?(阿Q的狭隘和窝里斗)2、自读“阿Q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老尼姑念着佛”,和同学讨论交流:这一段的描写说明了什么?(阿Q生活的凄凉和他的无赖)第6章1、自读“这一件新闻……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了”,思考:(1)“叹息”和“快意”有什么含义?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吗?(叹息——没有轮到自己,本想可以通过阿Q沾点便宜,可阿Q也离开了;快意——嫉妒阿Q,好事不应该轮到阿Q的,终于离开了,感到欣慰。不能互换,因为强调的是快意)(2)阿Q的地位说明了什么?(未庄人的市侩和善变)
第7章1、自读“阿Q的耳朵里……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思考:(1)阿Q为什么开始深恶痛绝而后又神往?(自己不幸的遭遇,他对权贵的痛恨,对欺侮他的人的不满)(2)为什么用“投降”而不用“加入”“投靠”?(因为是把革命党当着敌对方,所以用“投降”,反映阿Q的正统观念)第7章2、自读“阿Q飘飘然地飞了一通……脚太大”,思考:(1)这一个片段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什么目的?(杀人呈威,抢夺财物,占有女人)(2)这又说明了阿Q什么的个性特点?(狭隘,报复,不理解革命)第8章1、自读“小D也将辫子……没有别的道路了”,思考:(1)阿Q为什么不许小D盘辫子?(浓厚的等级观念,狭隘的心理意识。在阿Q眼里,小D的级别是低于自己的)(2)阿Q找假洋鬼子投身革命,说明了什么?(他的糊涂,分不清楚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同志)2、自读“这一夜没有月……嚓”,和同学讨论交流:(1)连用几个“抬出了”反映阿Q什么心情?(眼红,心急)(2)阿Q要告状的心理说明了什么?(我得不到的你也不能得到,也是他的精神报复而已,他是不会真有行动的)研读第9章1、自读“他下半天……他们没有来叫我”,思考:(1)阿Q的下跪什么了什么?(奴性和习惯)(2)老头子的“和气”以及“招了可以放你”刻画出了什么?(诱供,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语言;和气,表现的是伪善和狡诈)(3)审讯的双方语言上怎么出现双关歧义的?(阿Q的“投降”,判官理解为“投案自首”;“为什么不来?”又出现歧义理解:判官是为什么不来自首,阿Q理解为“为什么不来投靠革命”;“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是想当然地胡说,判官理解为阿Q和他们肯定一伙。)2、自读“然而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于是他睡着了”,思考:(1)画圈的细节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临难不忘虚荣)(2)阿Q知道不知道画押意味着什么?(并不清楚自己的命运,是被糊里糊涂地送是断头台,也表现出刑法的愚民性)(3)从审讯到定罪,看看是否合法?(不合法,没有事实,也可以说没有口供,更没有证据)3、自读“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思考:(1)这里写看客有三处:“两边是张着嘴的看客”,“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理解这三处,说说作者的态度。(描绘丑态,表现他们的无聊、麻木和残忍。作者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2)找出这里阿Q自嘲自解的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3)下文中有“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未庄虽经辛亥革命,却更加封建守旧了)思考:1、阿Q有哪些名言?有哪些个性特点?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妈妈的。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吗?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个性:喜欢装阔,要在人上;蔑视他人,妄自尊大;好占便宜,精神胜利;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害怕强者,欺负弱者;封建正统,保守落后;蔑视权贵,庸俗市侩;狭隘自私,喜欢报复;盲目排外,自以为是;个性冲动,狡诈无赖;自尊虚荣,面子第一;凡事忍让,奴性十足。思考:2、说说阿Q个性的代表性及其根源。阿Q的个性是中国农民个性的缩影根源是长期封建统治封建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封建闭塞的未庄处世观、价值观,文化观3、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评论?(1)阿Q为什么要搞精神胜利?(悲惨命运,受人凌辱,无力反抗)(2)他有哪些做法?(痛苦——转移——淡化——忘却。假想法,自贵法,自贱法,转嫁法,睡觉法)(3)阿Q的精神胜利造成了什么影响?(奴性——麻木——更奴性——更麻木)4、有人说,现代社会阿Q的精神胜利仍然大有市场,你怎么理解?5、你可以看出作者对阿Q的态度吗?你对阿Q的态度又怎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批判、悲哀、同情)二、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请你举例谈谈本文幽默嘲讽的风格。1、描写人物滑稽的语言和对话;2、描写人物滑稽的举动细节;3、交代让人感到滑稽的事件;4、对比人物前后的表现;5、叙述语言的幽默嘲讽;6、词语修辞:“仿词”“借用”等《风波》小说描写1917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呐喊》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1)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是写旧家庭制度和礼教“吃人”问题。《孔乙已》《白光》:写旧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残杀,抨击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药》:写华老栓用血汗钱买人血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孩子却死了,而治病的人血却是革命者夏瑜的血。作品点出革命者为民族复兴而英勇献身,然而结果不过是用自己的血,做了愚味群众的送命的药。(鲁迅把群众对革命冷漠的现状写出来,是要告诉活着的的夏瑜们,唤醒民众是当务之急)《风波》:小说以民国六年(1917)七月张勋复辟的闹剧为背景,围绕鲁镇船夫七斤因被革命党剪了辫子,怕被坐了龙庭的皇帝杀头而引起的一场虚惊,写出辛亥革命,并没有革掉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观念,农村存在着帝制复辟的思想基础。小说结尾写出复辟失败,七斤家的“风波”平息后,一切又恢复了旧态,九斤老太照样发着“一代不如一代”的怨言,七斤的女儿六斤又被裹了小脚,生活仍如一潭死水。作品真实地描绘出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的批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气工程师的工作总结
- 2025年度商业写字楼车位使用权转让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商场消防工程验收及安全评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消费信贷合同模板8篇
- 二零二五年度青少年户外夏令营活动参加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售后服务居间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房产买卖合同终止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材采购与供应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深海探测设备制造个人工劳务分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探望权协议范本与子女监护权规定3篇
- 第22单元(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2)-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 儿科学川崎病说课
- 2025年云南农垦集团总部春季社会招聘(9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安全常识课件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协议书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土地变更调查培训
- 2024年全国外贸单证员鉴定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