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2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3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4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第三节相互需求论第四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质疑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比较成本论、相互需求论与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2、理解各种传统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二、教学重点1、比较成本论2、相互需求论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四、教学时数:4自由贸易理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因而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国际贸易只对经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不利,甚至会阻碍发展;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贸易的成因、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第一阶段是从重商主义或绝对成本论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它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主要分析产业间贸易,属于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国际贸易模型;第二阶段从二战以后至今,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开始分析产业内贸易,模型力求动态化。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又称《国富论》或《原富》)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成本理论(TheTheoryofAbsoluteCost),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基础。1.内容认为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财富不断增长。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各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做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要保证这种分工和交换的利益,其前提必须是自由贸易。表1英国和葡萄牙在分工前后生产酒和毛呢的情况国家酒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毛呢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工、几前分英国1120180葡萄牙1801120工后分英国2.5200葡萄牙2.5200换后藝国11.5葡萄牙1.512.评价绝对成本理论论证了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国家都可获利,其利益是指劳动量不变情况下的商品增加,获利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比贸易伙伴国高,推动了英国外贸发展。但它只能解释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几乎在所有产品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二、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Richard,1772-1823)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在废除1815年修订的《谷物法》论战中,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Cost)。1.内容论证了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贸易利益。“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生产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使彼此的可消费物品增加,从而提高了人民福利水平。其前提也必须是自由贸易。比较成本差异两重涵义:(1)同一国家内部生产不同种类商品的成本差异;(2)不同国家之间生产同一商品成本的差异。一国在特定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取决于相对成本差异。表2英国和葡萄牙在分工前后生产酒和毛呢的情况国家酒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毛呢产量(单位)劳动投入(人/年)濮国11201100

工、几前葡萄牙8090分英国2.2220葡萄牙2.1251701.2葡萄牙1.125工、几前葡萄牙8090分英国2.2220葡萄牙2.1251701.2葡萄牙1.1252.评价(1)积极意义理论上:比较成本论论证了任何国家均可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并获得利益,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实践中:推动英国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2)不足首先,没有分析各国贸易利益不均的现象,由此导致的自由贸易会使落后国家的生产力长期处于低水平,称为“比较利益陷阱”。其次,假设条件过多导致理论与现实不符。九个条件:①只考虑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②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国和葡萄牙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论,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③生产成本不变;④没有运输费用;⑤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国内完全流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⑥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⑦收入分配没有变化;⑧贸易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⑨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使理论更接近现实:(1) 引入货币媒介,将物物交换变为货币媒介的贸易;(2) 引入多个国家,将两国模型变为多国模型;(3) 引入多种商品,将两种商品贸易变为种商品贸易。用古典贸易模型分析多个国家的贸易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没有考虑需求的影响,也没有考虑中间国家的贸易对国际市场上商品交换比率的影响。古典模型分析最重要的结论是中间国家生产和出口什么商品,进口什么商品,同哪个国家进行贸易都取决于国际交换比率。而国际交换比率,也就是贸易条件的决定,正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将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两个概念同时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并给予李嘉图理论以第一个完整而简练的新古典解释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HaberlerGottfried),时在1933年。在剔除劳动价值论之外的李嘉图原有假定条件之上,设英格兰、葡萄牙两国倾其全部资源分别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与棉布,则两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及其利得可以借助简单的几何图形说明。一、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参见图1。葡萄酒Y'Y1Y葡萄酒Y'Y1YOXoX1 爼棉布说明:如图A所示,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S1Y'。封闭经济下英格兰倾其全部资源,X0X1X图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B的比较优势棉布可以生产S1的棉布,或者Y'的葡萄酒;如果两种产品都生产,则其生产组合须沿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其中SO为多种选择之一种。在SO点,其生产组合为X0单位的棉布加上Y0单位的葡萄酒,这也代表了其国民所能达到的最大可能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开放贸易之后,按照比较优势法则,英格兰将倾其全部资源生产棉布。它可以生产S1的棉布,其中0X1用于国内消费,X1S1用于出口,按照S1C1线段及其延长线所代表的国际交换比率,它可以进口0Y1的葡萄酒。结果,英格兰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可以达到C1点,明显高出SO点所代表的水平。至于英格兰的贸易伙伴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则可以用图B予以说明。非常清楚,与英格兰不同的是,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在纵坐标轴所代表的葡萄酒的生产上,因此开放贸易之后它集中其全部资源用于葡萄酒的生产,其生产点自然在S1点,但国民福利水平,则可以达到较高的Cl点。*二、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参见图2。图2图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说明:图2只给出两国贸易模型下之一国的贸易图。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表明,该国在生产棉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条直线PO、P1之斜率分别代表两产品贸易前后的交换比率(也是价格比率)。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开放贸易之前,其生产点与消费组合点同为so;开放贸易之后,其生产点会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横轴移动。但由于越接近横轴,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越大,因此,它不可能像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那样实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不能将其全部资源用于生产棉布,而必须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但它仍然可以通过出口棉布进口葡萄酒,使本国消费水平达到较高的C1点。这种不完全的国际分工依旧符合比较优势法则。可见,即使在更接近现实世界的机会成本递增之条件下,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假定条件下一国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一国可以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但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一国不能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它只能尽可能多地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总结: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机会成本不变与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论都成立,区别在于两种情形下,一国可否达到完全专业化国际分工。第三节相互需求论比较成本论从供给角度论证了自由贸易将给各国带来利益,相互需求论则从需求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利益的范围及分配问题。约翰•穆勒运用国际需求方程式解释后,马歇尔提出供给曲线来精确分析。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12-1873)是19世纪中期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到英国资本主义空前繁荣时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简称《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他在该书中提出的“国际交换条件”决定“国际价值”的学说,被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是一项“重大贡献”。相互需求论亦称国际价值论或国际方程式。1.主要内容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国际交易比价界限内,两国间具体的商品交易比率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只有在相互需求均衡,一国输出商品数量恰好等于从另一国输入商品数量时所形成的交换比价才体现商品的国际价值。需求强度越大则贸易利益越小。2.论证表1两国等量投入生产两种商品的数量细棉布(码)亚麻布(码)国内父换比例英国101510:15德国102010:20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限和下限所构成的区间。要使两国间开展贸易,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交换比例,即通过这个交换比例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润,这个适当的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确定的,其上限为10:20,下限为10:15。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因素: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3)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因素:相互需求强度。需求强度越大,国际交换比例对自己越不利。穆勒引入了“国际需求方程式”的概念,就是指贸易双方相互需求相等时(即供求一致时)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例如,在10:17的交换比例下,两国相互需求强度均为100,则贸易平衡,(100X10):(100X17)=10:17。如果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发生变化,英国只需求80X17的亚麻布,而德国对细棉布的需求强度不变,仍为100X10码,此时,10:17的交换比例显然不会使原来的方程平衡。由于德国对英国细棉布的需求强烈,故德国为了取得英国细棉布,必须多出口亚麻布。假设交换比例变为10:18,在此比例下,由于细棉布的交换价值上升,故德国的需求减少,由原来的100减少至90;而英国的需求增加,由原来的80增加至90时。此时,10:18的交换比例恰恰能使国际需求方程式成立,即(90X10):(90X18)=10:18交换比例下,相互需求达到均衡水准,国际交换条件又稳定下来。二、马歇尔对相互需求论的精确分析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用几何图形进一步解释相互需求论。1•提供曲线(OfferCurve)反映一个国家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即它反映该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在贸易条件下该国愿意出口的本国生产的商品数量。它表明出口商品的数量将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增加(供给状况),也表明进口商品的数量将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增加(需求状况)。在这里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贸易条件的恶化则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数量的减少。它同时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所以,提供曲线又被称为“相互需求曲线”。A国的贸易条件从T0到T2,贸易条件改善,即Px/Py增大,A国愿意出口更多的X来换取进口商品Y,所以A国提供曲线向上弯曲(见图1)。B国的贸易条件从T0到T2,贸易条件恶化,即Py/Px下降,B国愿意出口更少的Y来换取进口商品X,所以B国提供曲线向下弯曲(见图2)。图1A国提供曲线2•马歇尔贸易均衡模型图1A国提供曲线2•马歇尔贸易均衡模型图3A、B两国贸易均衡的相对价格现将图1和2叠加起来得到图3。由图3可知,B国提供曲线OB与A国的提供曲线OA在E点相交。由于OA过E点,所以A国愿意出口X的量为M2;由于0B也过E点,所以B国愿意进口X的量也为M2。因此,E点为两国进出口量相等的均衡点,而过该点的射线TO的斜率就是贸易双方相互需求平衡的国际商品交换比率。在此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贸易双方按TO贸易条件继续交换下去。在此外的任何一个价格水平上,对这两种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意愿都不会相等。若一方需求强度增大,进出口数量将变化,国际交换比例将朝着对其不利的方向变向,即贸易利益变少。三、相互需求论简评1.相互需求论是对比较成本论的补充。比较成本论从供给角度说明分工和贸易能增加物质财富,使贸易参加国多得产品;相互需求论则从需求的方面解释了贸易条件的确定,回答的是贸易双方各得多少利益。2.马歇尔提出提供曲线对贸易条件几何分析,开始把几何方法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为西方传统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手段。第四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与质疑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由该理论是单一生产要素理论推断,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假定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解释这个问题的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资源禀赋理论(TheTheoryofResource/FactorEndowment)。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BeltilGotthoodOhlin)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老师赫克歇尔(EilFilipHeckscher)的主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或H—0模型。1•几个概念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指一国或一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产出上的差异。要素丰裕(factorabundanee)。它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较大的情形。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这是要素比例概念的延伸。根据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可以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将耗费最多的要素的特定产品称做该要素密集型产品。贸易经济学家们将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土地(含自然资源)密集型等三种基本类型。2.思路国际贸易一商品价格比率差异一商品成本比率差异一要素价格比率差异一要素禀赋差异。3•内容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4•例证假设美英两国均生产小麦与纺织品而且生产函数一样,都用2单位土地与1单位劳动力结合生产1单位小麦,都用1单位土地与2单位劳动力结合生产1单位纺织品。(见表2)表2两国利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交换比价生产要素单价($)商品单价($)两国小麦与纺织品交换比价土地劳动力小麦纺织品美国12454:5英国21(3、4)5(7、8)4(8、10)5:4(7:8)(4:5)可见三种情形:(1)绝对成本差异;(2)比较成本差异;(3)相同成本比例。圆括号中为第(2)(3)种情形。第(1)(2)种情形下可长期开展贸易,是土地较充裕的美国出口土地密集型的小麦,而劳动力较充裕的英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第(3)种情形下贸易只是暂时的,由于美国的小麦与纺织品全向英国出口,导致美国商品价格上升,最终与英国持平,贸易终止。5.评价(1)积极意义充分论证了各种生产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拓展与深化比较成本论。(2)不足众多假设前提使理论有些脱离现实。总计有十一大假设条件:①贸易中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和两种商品(X和Y),即这是一个典型的2X2X2模型。②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③在这两国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④在两国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⑤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⑥两国需求偏好相同。⑦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和两种要素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⑧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⑨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和其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壁垒。⑩两国的资源都实现了充分就业。£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3)与比较成本论的区别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劳动异质,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成本差异而引发国际贸易;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要素同质,要素价格差异导致成本差异而引发国际贸易。二、H—O理论的拓展定理完整的H—0理论还包括四个拓展定理,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专用要素命题、雷布津斯基定理。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称为H—0—S定理。在满足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将通过使商品绝对和相对价格均等化,使丰裕要素的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使丰裕要素的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这就会影响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再分配。会使在商品相对价格上升的行业(即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在商品相对价格下跌的行业(即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反之,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3.专用要素命题如果某一要素被较为固定地使用在出口部门的产品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增加。相反,如果某一要素被较为固定地使用在进口部门的产品的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下降。4.雷布津斯基定理假定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使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商品的产量增加,同时,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总结:H—0理论的四个拓展定理分别从四个方面拓展了H—0理论,即贸易对要素价格、国内收入分配、专用要素价格的影响,以及要素数量变化对生产乃至贸易的影响。传统贸易理论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原则、利益分配,但局限于产业间贸易、完全竞争假设与静态分析。三、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1、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3年发表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的再审查》论文,对美国200个产业1947年和1951年的生产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每生产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与进口相竞争的替代品的所有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里昂惕夫估算时使用的是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而不是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里昂惕夫检验结果显示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据此可认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与H—0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有名的“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Paradox)。表3美国每百万美元产品的要素投入美国每百万美兀进出口商品需要的资本和劳动出口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出口1947年:

资本(美元)劳动(人/年)资本/资本(美元)劳动(人/年)资本/劳动1951年:资本(美元)劳动(人/年)资本/劳动资本/劳动(不包括自然资源)1947年:资本(美元)劳动(人/年)资本/劳动资本/劳动(不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不包括自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255078309133091821701.301401018180225688230340001741681.0612977137260.88187600213200001311191.2714200180001.040.92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很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凯南(P.B.Kenen)等人提出的。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