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课件_第1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课件_第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课件_第3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课件_第4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东坡(1036——1101),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苏东坡(1036——1101),名苏轼,字子瞻1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苏辛”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fú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才华横溢的苏2散文:唐宋八大家诗歌:开创豪放词风散文:唐宋八大家3字词详解千古:风流:樯橹(qiánglǔ):故国:华发:羽扇纶(guān)巾:长远的年代。有文采有功绩。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白头发。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字词详解千古:长远的年代。有文采有功绩。樯,桅杆;橹,浆。这4基础积累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大江东去:羽扇纶巾:灰飞烟灭:4、文言句式:多情应笑我:基础积累1、通假字:5基础积累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3、词类活用:大江东去:古义:长江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4、文言句式: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基础积累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6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guānqiánglǔ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lèi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7全文赏析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豪迈奔放

字词乱穿惊拍卷雪特点险怪高峭汹涌水石相击狂澜奔腾水色纯白角度形色声形修辞夸张

比拟

比喻

基调赤壁壮美如画全文赏析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8

下阕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描写周瑜的形象。第二层(从“古国神游”到“一樽还酹江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课文讲析细读下阕:你能否用一到两个词概括文中周瑜和词人本身的形象下阕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9课文结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咏赤壁怀周瑜感人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景抒怀江山如画人生如梦课文结构咏赤壁怀周瑜感人生乱石穿空雄姿英发多情应笑我写景抒10古诗词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表现手法入手

下一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11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12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知杭、颖、定州知州。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本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13怀古伤今周郎三十四岁春风得意刚柔相济文武双全功成名就少年得志苏轼四十七岁待罪黄州刚正有余文弱书生壮志难酬年老无为怀古伤今周郎苏轼14对比人物外貌际遇基调周瑜苏轼早生华发英俊儒雅幸福美满功成名就屡遭不幸功业未成奋进感伤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对比人物外貌基调周瑜苏轼早生华发英俊儒雅幸福美满功成名就15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16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返回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17小序小序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什么叫张本?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小序小序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18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返回课文诵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19解词释句⑴芒鞋:草鞋。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料峭:形容微寒。返回解词释句⑴芒鞋:草鞋。返回20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返回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返回21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返回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22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返回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返回23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返回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24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返回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返回25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返回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26上片小结途中遇风雨——泰然处之竹杖芒鞋轻胜马——闲散江湖胜官场一蓑烟雨任平生——退隐江湖、自由自在地度一生

词的上片表达了不管风吹雨打,旷达豪放的精神和胸襟。上片小结途中遇风雨——泰然处之27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返回解词释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返28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返回解词释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29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返回解词释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返30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返回解词释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1下片小结微风吹拂、雨过天睛、斜阳晚照——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向来萧瑟,归去,无风无雨——心存归隐无惧风雨。词的下片写出了词人对风雨变幻的领悟,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超然洒脱的心态。下片小结微风吹拂、雨过天睛、斜阳晚照——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32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返回内容述评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33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返回艺术特色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34艺术特色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返回艺术特色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返回35艺术特色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返回艺术特色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返回36艺术特色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返回艺术特色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返回37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38苏东坡(1036——1101),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苏东坡(1036——1101),名苏轼,字子瞻39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苏辛”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fú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才华横溢的苏40散文:唐宋八大家诗歌:开创豪放词风散文:唐宋八大家41字词详解千古:风流:樯橹(qiánglǔ):故国:华发:羽扇纶(guān)巾:长远的年代。有文采有功绩。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白头发。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字词详解千古:长远的年代。有文采有功绩。樯,桅杆;橹,浆。这42基础积累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大江东去:羽扇纶巾:灰飞烟灭:4、文言句式:多情应笑我:基础积累1、通假字:43基础积累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3、词类活用:大江东去:古义:长江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4、文言句式: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基础积累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44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guānqiánglǔ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lèi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45全文赏析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豪迈奔放

字词乱穿惊拍卷雪特点险怪高峭汹涌水石相击狂澜奔腾水色纯白角度形色声形修辞夸张

比拟

比喻

基调赤壁壮美如画全文赏析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46

下阕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描写周瑜的形象。第二层(从“古国神游”到“一樽还酹江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课文讲析细读下阕:你能否用一到两个词概括文中周瑜和词人本身的形象下阕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47课文结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咏赤壁怀周瑜感人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景抒怀江山如画人生如梦课文结构咏赤壁怀周瑜感人生乱石穿空雄姿英发多情应笑我写景抒48古诗词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表现手法入手

下一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49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50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知杭、颖、定州知州。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本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51怀古伤今周郎三十四岁春风得意刚柔相济文武双全功成名就少年得志苏轼四十七岁待罪黄州刚正有余文弱书生壮志难酬年老无为怀古伤今周郎苏轼52对比人物外貌际遇基调周瑜苏轼早生华发英俊儒雅幸福美满功成名就屡遭不幸功业未成奋进感伤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对比人物外貌基调周瑜苏轼早生华发英俊儒雅幸福美满功成名就53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54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返回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55小序小序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什么叫张本?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小序小序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56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返回课文诵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57解词释句⑴芒鞋:草鞋。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料峭:形容微寒。返回解词释句⑴芒鞋:草鞋。返回58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返回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返回59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返回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60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返回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返回61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返回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62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返回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返回63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返回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64上片小结途中遇风雨——泰然处之竹杖芒鞋轻胜马——闲散江湖胜官场一蓑烟雨任平生——退隐江湖、自由自在地度一生

词的上片表达了不管风吹雨打,旷达豪放的精神和胸襟。上片小结途中遇风雨——泰然处之65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返回解词释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返66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返回解词释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67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返回解词释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返68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返回解词释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69下片小结微风吹拂、雨过天睛、斜阳晚照——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向来萧瑟,归去,无风无雨——心存归隐无惧风雨。词的下片写出了词人对风雨变幻的领悟,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超然洒脱的心态。下片小结微风吹拂、雨过天睛、斜阳晚照——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70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返回内容述评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71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返回艺术特色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72艺术特色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