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专题课件_第1页
高考新闻专题课件_第2页
高考新闻专题课件_第3页
高考新闻专题课件_第4页
高考新闻专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类比较阅读高考新题型一:新闻比较阅读一考不考?二选不选?三怎么选?四怎么答?一考不考?①“传记”已经山穷水尽:传主难找,题型已老,套路已成,选考名存实亡。②2013年就想考;2014年备选;2015年考试说明首次给出例题,早早放出风来,传递什么信息?③山东等地经常考新闻,反映挺好。④国内大气候:改革之年,当有改革之举。初次接触该题型答题时间石家庄二中高三3班、4班(重点班)调查结果答题时间3班(55人)4班(51人)合计(106人)25分钟以内18224025——30分钟30215130——35分钟681435——40分钟101结论:大部分学生在30分钟以内做完,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初次接触该题型得分情况分数3班(55人)4班(51人)合计(106人)10分以下21310——15分17112815——20分钟36377320分以上022结论:大部分在15——20分之间,得分尚可。初次接触,还有上升空间。结论:多数学生倾向选择新闻比较阅读。认为难度不大。原因:不是喜欢新闻,而是对小说阅读恐惧,怕看不懂。结论:①文本内容不同,阅读难度不同,对做题时间及得分影响很大。②新闻题陌生,没有答题套路。③这道新闻题的答案太细、太具体,文字量太大,很难答全。④对新闻题题目要求把握不准,答题时不知该高度概括还是该具体概括。⑤新闻信息量大、选择题改为问答题,不但得分较低,而且用时较长,影响作文写作。石家庄市一模结果市直属校:一万多考生选小说的一千多人,得分14分多;选新闻的一万多人,得分18分多。区属校:四万多考生,选小说的一万多。老师们评卷反映:①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极差,答小说毫无章法。②新闻题无论怎样差,学生基本上能答在范围内,而小说根本不着边。③答新闻题多少都能给一些分,而小说一旦主题理解错误,基本上不给分。结论:传记——新闻——小说三.怎么选?三个方案:1.方案一:传记;小说。∨2.方案二:传记;新闻。∨∨3.方案三:传记;小说;新闻。×结论:“传记”已经练了3年了,比较成熟了,再多练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了,保持手感即可;下段时间应该关注“新闻”或“小说”了。

四.怎么答?特点:①新闻比较阅读一般是四篇,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评议。②阅读文字量较大,在2300字左右。③题型是四道主观题,多为比较两则材料的异同。考点:①对复杂信息的筛选概括、比较分类能力。②对新闻热点的评说能力。“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材料一:导语:国民阅读调查在京发布。①国民阅读量上升。②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③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④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⑤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及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⑥国民认为阅读重要。⑦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

材料一:导语:国民阅读调查在京发布。①国民阅读量上升。②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③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④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⑤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及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⑥国民认为阅读重要。⑦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材料二:导语:国民阅读调查在京发布。①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上升。

②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增加;报纸和期刊下降;阅读电子书增加。传统纸质媒介中,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增长。③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多数倾向纸质。④0—17周岁未成年人多数倾向阅读纸质图书,是绝对主力。⑤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⑥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构成图。(1)答案(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

异同。同:材料一的①②③⑦+材料二的①②⑤①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2013年连续七年稳步提升。②2013年与2012年相比,纸质图书阅读量上升,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数字化阅读量增加,接触时长增长。异:材料一的④⑤⑥+材料二的③④⑥材料一介绍了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以及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不断加强,并点出了国民仍然认为认为阅读很重要。(④指出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材料二介绍了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指出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分析:材料一的①②③段谈阅读量的增减变化,③④⑤段谈数字阅读,⑥段谈重视阅读,⑦段谈国家推动阅读。材料二的①②段谈阅读量的增减变化,③④⑥段谈阅读倾向,⑤段谈国家推动阅读。比较发现文字量比较大的信息(侧重点)有两处:①”阅读量的增减变化“。这是相同点,不能答;②”数字阅读“”阅读倾向“。这是不同点,答案就在这儿。(2)答案(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

不同。答:材料一侧重点是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及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具体原因;材料二侧重点是介绍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主力这一情况。(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分析:材料三是一段新闻短评,谈网络阅读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的巨大冲击。可以分为两层:①(开头——微博、微信。)网络浅阅读的表现:心态上没耐心;方式上是数字式阅读。②(但带来的问题——结尾)网络浅阅读的危害:碎片化,不深刻。【原文很短,又有明显的表述,摘取信息并分类即可】答:“浅阅读”的表现:①心态上: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②方式上: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本题答案缺少这个得分点)“浅阅读”的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无法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题干解析及答题方略(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要求分析:①单个材料的信息筛选要分层概括。

答题方法:①分类分条作答即可。②由于难度太小,有的题已经变为根据两则材料归纳总结特点。(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分析:材料四也是新闻短评,是对两种观点的驳斥。由两段文字构成:①段读书日的焦虑:读书少;是屏奴。②段一层:(其实——怎么可能高?)驳“国人读书少”的观点:数字表明,我们的阅读量在上升。二层:(至于指责国人——结尾)驳“国人喜欢浅阅读是屏奴”的观点:电子书也是书,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载体不同?材料三对浅阅读的看法: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无法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考试说明例题(“国民阅读”)题干解析及答题方略(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要求解析: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还是”比较题“。“根本分歧”就是核心观点相反。答题方法:答题时先高度概括分歧点,再具体解释。(4)答案(4)题第二问: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要求解析:“你怎样看待”是探究题。包括对”浅阅读“的认识、优点、缺点以及我们的做法等。答题方法:探究时观点要鲜明。虽说是问你的看法,但答题依据一般要来自原文,从四则材料中提取,你只需适当加工、提炼、升华即可。(4)答案(4)题第二问: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看法: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理解认识】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优点】但是,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做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谋取某种利益的途径。【缺点】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既要有浅阅读,更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做法】你怎样看待浅阅读?可以有不同答案:例1:我反对浅阅读。刷屏式的阅读形式,大量碎片式的信息,只能获取表面信息,满足我们娱乐、猎奇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会养成我们懒于思考的陋习,而无法深入作品,领略作品深刻的美。你怎样看待浅阅读?例2:我赞成浅阅读。数字阅读有传统阅读所无法比拟的廉价、快捷、高效的优势,这样更容易获取海量信息。另外,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用于阅读,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式阅读,不失为一个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浅总比没有强。你怎样看待浅阅读?例3:我认为阅读的深浅与媒介无关。传统阅读不一定就深,数字阅读也不一定就浅,这与阅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水平等内在的因素相关,与阅读形式关系不大。总结:新闻比较阅读答题方略1.看题看文,心中有数。2.整体把握、分段分层。3.筛选概括,比较归纳。4.落实要求,分点答题。运用巩固1:APEC蓝第一步:看题看文,心中有数。(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新闻媒体都对“APEC蓝”现象作了报道,请概括说明它们传递的重要信息的共同点。(5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位记者报道的新闻侧重点有哪些不同。(6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在治理雾霾、留住“APEC蓝”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不足。(6分)(4)阅读材料四,它与材料一在保持“APEC蓝”方面有什么分歧?你又是怎样看待“APEC蓝”的?(8分)第二步:整体把握、分段分层。材料一:导语:小标题1:“APEC蓝”到底是人努力还是天帮忙?

——政府减排措施很有效,对生产生活影响不小。小标题2:APEC的减排措施是否都落实了?

——还有偷排的,政府加强监督落实会更好。小标题3:治污减排是否只是“一下子”?

——“APEC蓝”能否保持下去?损失不小,不是长法,政府应有长效机制;治理跑不过污染;区域共治才有效;个人也要参与。材料二:导语:1(①——③)“APEC蓝”来之不易,政府的减排措施对生产生活影响不小。2(④)政府蛮拼的。但是APEC之后,我们还能看到“APEC蓝”吗?3(⑤)政府应有长效机制。4(⑥——15)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成因探索。指出要天天见到“APEC蓝”,首先必须厘清雾霾的形成机制,并据此开出科学的药方,。材料一:导语:小标题1:“APEC蓝”到底是人努力还是天帮忙?

——政府强力减排措施很有效,对生产、生活影响不小。小标题2:APEC的减排措施是否都落实了?

——还有偷排的,政府加强监督落实会更好。小标题3:治污减排是否只是“一下子”?

——“APEC蓝”能否保持下去?

强力减排损失不小,不是长法,政府应有长效机制;治理跑不过污染;区域共治才有效;个人也要参与。材料二:导语:1(①——③)“APEC蓝”来之不易,政府的强力减排措施对生产、生活影响不小。2(④)政府蛮拼的。但是APEC之后,我们还能看到“APEC蓝”吗?

3(⑤)政府应有长效机制。4(⑥——15)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成因探索。指出要天天见到“APEC蓝”,首先必须厘清雾霾的形成机制,并据此开出科学的药方。(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新闻媒体都对“APEC蓝”现象作了报道,请概括说明它们传递的重要信息的共同点。(6分)答:①两则新闻都关注到了“APEC蓝”的成因,肯定了政府减排措施的作用。(2分)

②都提到了“APEC蓝”来之不易,政府的减排措施对生产、生活影响不小,应有长效机制。(2分)

③都表达了对保持“APEC蓝”的某种忧虑和美好期待。(2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位记者报道的新闻侧重点有哪些不同。(6分)材料一(用了两个标题,三分之二篇幅)侧重报道天是怎么蓝的。突出了政府的减排措施、区域联动及执行落实对形成“APEC蓝”所起的作用。(3分)材料二(用了10段,三分之二篇幅)侧重分析天是怎么霾的。更多地从厘清雾霾形成机制的角度引导我们反思认识盲区,针对问题科学解决。(3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在治理雾霾、留住“APEC蓝”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不足。(6分)材料三是新闻短评,由五段构成。①总括。②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都较2013年有所下降。③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仍不容乐观。

④部分城市开始进行霾源解析工作。⑤目前的源解析仅仅是某个时空尺度的粗线条,对于灰霾的形成机制,还有太多的未知。(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在治理雾霾、留住“APEC蓝”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不足。(6分)成就:①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都较2013年有所下降。②部分城市开始进行霾源解析工作。不足:①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仍不容乐观。

②目前的源解析仅仅是某个时空尺度的粗线条,对于灰霾的形成机制,还有太多的未知。(4)阅读材料四,它与材料一在保持“APEC蓝”方面有什么分歧?你又是怎样看待“APEC蓝”的?(7分)解析:材料一在保持“APEC蓝”方面:【小标题3】治污减排是否只是“一下子”?

——“APEC蓝”能否保持下去?强力减排损失不小,不是长法,政府应有长效机制;治理跑不过污染;区域共治才有效;个人也要参与。材料四①段:十大关键词,总结回顾,揭示了将在未来长期坚持的清洁空气路线图。②段:解读“APEC蓝”:“APEC蓝”是共治、合作的结晶,是特殊时期最高级别、最强力度实践,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临时举措不可长期持续,要化为长期行动。区域合作应有“守护同一片蓝天”的远见。“APEC蓝”是目标,是预期,是承诺。你我共创“常态蓝”。

比较结果:两则材料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没有分歧。此题完全是为了模仿考试说明例题。不是什么样的材料都可以出“分歧”题。(4)改:根据四则有关“APEC蓝”的材料,谈谈你对“你我共创常态蓝”的看法或建议。(7分)①常态蓝需要政府措施得力,执行给力。“APEC蓝”的出现证明我们的治理方向是正确的,政府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下决心,建立减排的长效机制,“APEC蓝”是可以变成常态蓝的。(材料一)②常态蓝需要企业处理好健康权与发展权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保持常态蓝。(材料一材料四)③常态蓝需要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雾霾形成机理,以便对症下药,科学治理。(材料二材料三)④常态蓝需要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改变生活方式,绿色生活,减少排放。(材料一材料四)思考:题型是固定不变的吗?1.四道题中就有三道比较题,是否太多了呢?考察点是否太单一了呢?(比如就没有新闻写作形式、技巧的考点。完全不同于山东卷。)2.固定的题型必然带来固定的答题模式,这与改革的初衷是相违背的。3.固定的题型使选择四则符合这一要求的材料变得很困难,限制了命题的灵活性。4.题目的有些要求也很难准确界定,甚至是模糊、病句。如:概括说明、简要说明、重要信息、侧重点等。高考新题型二:古代文化常识1.考不考?【体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2.怎么考?【“断句”与“文化常识”二选一?在文言文阅读中设题;单独命题。】3.怎么复习?【网上有大量资料;平时讲古文时顺带复习】高考资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在文言文阅读中设题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统四年”“景泰四年”“天顺初”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B.“竑本蛮僚”中的“蛮僚”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魏晋南北朝时,布依族、壮族都称为“蛮僚”或“夷僚”,唐宋时,称闽、粤、赣交界地区土著居民为蛮僚。C.“赐之诰敕”中的“诰敕”的意思是“朝廷封官授爵的文书”;而“尽逮下诏狱”中的“诏狱”的意思是“关押钦犯的监狱”。D.“他御史或戍或谪”中的“谪”指封建时代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任职,类似的词还有“谪迁”、“谪降”、“谪戍”、“转徙”、“贬谪”等。【解析】D“转徙”不是降职,一般的调动。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字。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庐于墓侧”是指古代的丧葬礼制。父母死了,儿子要结庐看坟,守丧三年。守丧期间谢绝一切应酬和娱乐活动,不能嫁娶,不能沾酒肉,不能夫妇同房,为官者必须告假回家。B.“通天元年”“久视初年”“长安末”“神龙初”“睿宗”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C.“累迁御史中丞”“俄迁文昌左丞”中的“迁”是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叫法,一般指升职。表达“降职”意思的时候,古代则常常用“左迁”一词。D.“赠左御史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二。单独设题1.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1996年全国高考题)(1)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房四宝"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__。(4)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年。(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笔墨纸砚(3)榜眼探花(4)乙亥丁丑2.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1997年全国高考题)(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

、南岳衡山、西岳

、北岳恒山、中岳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4.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5.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6.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③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④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C.①②④③D.④②③①7.据记载,乾隆五十大庆时,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参加者有位老人。乾隆以其年齿为题出句云: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纪晓岚对道: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根据联意,这位老人的岁数是()A.81B.101C.121D.141

8.看下图,总结汉字演变的两个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草书行书1.笔画由繁变简。2.字型由象形变为符号。高考新题型三: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高考题型变化的试验田。得体、仿写是前几年的热门;图文转换、补写句子是这几年的热门;今年呢?1.对联:出题非常灵活;有传统文化气息。2.谜语:典型的传统文化。3.网上发帖评论新闻热点。(有字数、修辞等形式上的要求):时代气息;考修辞;考短评。1.对联分类:1.用途:春联婚联寿联赠联庆典联行业联酬答联励志联名胜联挽联等。2.性质:正对,反对,顺对。正对就是都从正面切入。如:“苦心人天不负”对“有志者事竟成”。反对就是从相反方面切入。如:“天高”对“地厚”。顺对就是以上联做比兴,下联顺着上联暗喻来对。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修辞:①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②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③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4.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对仗严谨。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叠词对叠词、颜色对颜色、地点对地点、时间对时间。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不可重字。③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造成“合掌对”。⑤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国中无双府地,海内第一名城”

总结: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高考对联题1987年: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句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1992年: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

10.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贾谊

b.诸葛亮c.屈原

d.文天祥

2004年高考:全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卷对联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1)树一代新风、树世纪新风。(2)大地气象新、神州大地新。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1)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2)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全国卷,上海等地用)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1)春晖盈大地,

(2)科学能致富,(1)夏虹映长空、瑞雪满乾坤、正气满乾坤(2)勤劳可兴家、诚信能纳财。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1)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2)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福建卷:

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西卷: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下联:①祖国日日新②神州面貌新。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广东题: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1)鹿茸貂皮人参,都为东北名产。(2)燕山长白昆仑,全为塞北名山。(3)北京西安上海,都为中国名城。(4)长城故宫三峡,尽为中华风光。(5)芍药黄菊剑兰,均为苏杭名花。(6)草原戈壁沙漠,全是北国风光。(7)丹霞西樵鼎湖,均为广东名山。(浙江卷)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才识贯中西\智慧集东西(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

下联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桃李满园春绣绵;芝兰绕阶座凝香

(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2010•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戏剧性

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题型推测:1.造联:请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写一副对联,表明你对这两者的认识。不考虑平仄,不能超过30个字。尊严

傲慢

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傲慢腐蚀品德使灵魂贬值

2.对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的两幅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第二副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戏水沐风咏歌回。

第二副上联: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根据所给的上联,以“读书”为内容对出下联。可不考虑句中平仄,但下联最后一个字要是平声。(任选3句,每句2分,共6分)。(1)发奋识遍天下字,()(2)鸟欲高飞先振翅,()(3)立志宜思真品格,()(4)五湖烟水三江月,()(5)三更有梦书当枕,()答案:立志读尽人间书人求上进早读书读书须尽苦功夫一叶蓬窗数卷书半夜无眠月作灯3.改联。李格非先生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