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全部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全部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全部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全部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全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定风波1诵读课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诵读课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3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赏析词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赏析词句首句“莫听穿6“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8“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9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10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是写雨过1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12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13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14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对于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课文主旨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6走近作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走近作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17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18诵读课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诵读课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19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赏析词句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赏析词句22

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23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桥上欢歌笑语24“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25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26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前一句点题,27

后面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后面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28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29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课文主旨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31诵读课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诵读课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3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赏析词句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35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36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37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38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39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40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41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课文主旨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浣溪沙浣溪沙43走近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走近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44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45诵读课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诵读课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46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词句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49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50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51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52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53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课文主旨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南安军南安军55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写作背景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56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整57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58细读感悟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细读感悟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59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60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61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62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现之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63

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自信心。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64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65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以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66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67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课堂小结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68南明·夏完淳别云间南明·夏完淳别云间69

1.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14岁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起兵抗清。失败后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被清总统者逮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夏完淳集》。

1.作者简介70

2.背景介绍

夏完淳聪颖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就著有诗赋文集《代乳集》。十四岁跟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夏允彝殉国后,他遵从遗命,尽以家产饷军,又与陈子龙等佐吴易在太湖起义,奔走于苏南和浙江一带。顺治四年(1647)七月,因向明鲁王上表谢恩,事泄被捕,送南京。他在狱中作诗言志,谈笑自若,痛骂大汉奸洪承畴。同年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战斗的磨砺使他的文风大变,形成了悲壮激越的艺术风格。他生命短暂,但著作极富,除《代乳集》已经失传外,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71

3.题目解说

《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云间《晋书.陆云录》载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这是地名的文化渊源。夏完淳于永历元年(1647)六月在家乡被捕,这是离别家乡、解赴南京前于狱中所写的。3.题目解说72解题2、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1、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著名的抗清将领。他被捕就义时,年仅17岁。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等。解题2、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73朗诵: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朗诵: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夏完淳别云间74别云间地名,即今上海市松江县,古时属吴郡,元代在松江西门外置云间驿。返回别云间“别云间”即告别故乡。诗歌悲壮雄浑,刚健有力,充满爱国主义热情。别云间地名,即今上海市松江县,古时属吴郡,元代在松江西门外置75

原文: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重点词语:(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记载,被晋国关押起来的楚国钟仪始终戴着南冠(指楚国的服饰),后来就用“南冠”代指囚犯。

翻译: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而今又身陷囹圄间,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句解:诉说别乡的缘由。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一个“又”字,流露了诗人无限的伤痛和遗憾的心情。首联:句解:诉说别乡的缘由。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76原文: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重点字词:(河山泪)山河破碎的伤心泪。(谁言天地宽)反问句。意思是国土多已沦丧,还怎么能再说天地宽广!翻译:因山河破碎有流不尽的泪,(国土沦丧)谁还说天地宽!句解:作者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示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颔联:原文: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句解:作者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77原文: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重点字词:(泉路)指地下,旧时迷信者所谓的阴间。这里表示作者必死的决心。翻译:自知慷慨赴死期将近,将要告别故乡情太难。句解:表明诗人对死的态度与心态.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颈联:原文: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句解:表明诗人对78

原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重点字词:(毅魄)坚强、果敢的魂魄。语出《楚辞·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表示死后仍将抗清。(空际)无边远处。翻译:坚毅的魂魄再来故乡的时候,(化作抗战)的灵旗在天际(来让人)观看。句解:表示出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心与殷切期望。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尾联:原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句解:表示出诗人坚定的抗清斗79“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80诗中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情述怀?

首联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颔联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颈联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尾联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诗中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情述怀?首81比较思考1、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本诗结尾所表现的爱国精神哪一个更值得敬佩?《过零丁洋》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比较思考1、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82

全诗缘事抒情,语言简洁明快。叙事上,由原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

83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复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诗歌总结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84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一

《梅岭三章》85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

86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三

87《梅岭三章》与《别云间》比较阅读

一、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的古称)之作。

二、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国名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梅岭三章》与《别云间》比较阅读一、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88三、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三、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89《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

四、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90五、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

《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

五、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91六、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六、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92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93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写作背景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张9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骊山四顾,阿房一炬95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96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为了土。(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97细读感悟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细读感悟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98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只见草萧疏,水萦纡。99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100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101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102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103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山坡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课堂小结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104朝天子·咏喇叭朝天子·咏喇叭105【王磐】(约1470—1530年),字鸿渐,称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走近作者【王磐】(约1470—1530年),字鸿渐,称为南曲之冠。明106【代表作】《王西楼乐府》《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等。【代表作】《王西楼乐府》《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西楼先生乐107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写作背景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108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课文诵读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109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子很短,但声音很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内容。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子很短,但声音很大。官船来往乱如110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第一层:(1、2句)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第二层:(3-7句)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则民遭殃。第三层:(8-10句)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细读感悟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第一层:(1、2句)明写喇叭、唢111

这首散曲以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吹之恶果:腔儿大全仗你抬声价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吹吹之声:吹之功用:这首散曲以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吹之恶果112

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喇叭“曲儿小腔儿大”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113

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114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115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课堂小结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116定风波定风波117诵读课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诵读课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118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119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赏析词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赏析词句首句“莫听穿122“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12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124“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125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12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是写雨过12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128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129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130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对于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课文主旨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32走近作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走近作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133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134诵读课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诵读课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135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赏析词句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赏析词句138

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139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桥上欢歌笑语140“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141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142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前一句点题,143

后面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后面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144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145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课文主旨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47诵读课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诵读课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148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赏析词句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151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152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153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154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155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156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157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课文主旨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浣溪沙浣溪沙159走近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走近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160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161诵读课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诵读课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16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词句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165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166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167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168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169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课文主旨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南安军南安军171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写作背景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17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整17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174细读感悟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细读感悟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175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176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177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178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现之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179

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自信心。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180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181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以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182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183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课堂小结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184南明·夏完淳别云间南明·夏完淳别云间185

1.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14岁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起兵抗清。失败后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被清总统者逮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夏完淳集》。

1.作者简介186

2.背景介绍

夏完淳聪颖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就著有诗赋文集《代乳集》。十四岁跟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夏允彝殉国后,他遵从遗命,尽以家产饷军,又与陈子龙等佐吴易在太湖起义,奔走于苏南和浙江一带。顺治四年(1647)七月,因向明鲁王上表谢恩,事泄被捕,送南京。他在狱中作诗言志,谈笑自若,痛骂大汉奸洪承畴。同年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战斗的磨砺使他的文风大变,形成了悲壮激越的艺术风格。他生命短暂,但著作极富,除《代乳集》已经失传外,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187

3.题目解说

《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云间《晋书.陆云录》载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这是地名的文化渊源。夏完淳于永历元年(1647)六月在家乡被捕,这是离别家乡、解赴南京前于狱中所写的。3.题目解说188解题2、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1、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著名的抗清将领。他被捕就义时,年仅17岁。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等。解题2、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189朗诵: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朗诵: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夏完淳别云间190别云间地名,即今上海市松江县,古时属吴郡,元代在松江西门外置云间驿。返回别云间“别云间”即告别故乡。诗歌悲壮雄浑,刚健有力,充满爱国主义热情。别云间地名,即今上海市松江县,古时属吴郡,元代在松江西门外置191

原文: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重点词语:(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记载,被晋国关押起来的楚国钟仪始终戴着南冠(指楚国的服饰),后来就用“南冠”代指囚犯。

翻译: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而今又身陷囹圄间,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句解:诉说别乡的缘由。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一个“又”字,流露了诗人无限的伤痛和遗憾的心情。首联:句解:诉说别乡的缘由。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192原文: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重点字词:(河山泪)山河破碎的伤心泪。(谁言天地宽)反问句。意思是国土多已沦丧,还怎么能再说天地宽广!翻译:因山河破碎有流不尽的泪,(国土沦丧)谁还说天地宽!句解:作者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示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颔联:原文: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句解:作者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193原文: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重点字词:(泉路)指地下,旧时迷信者所谓的阴间。这里表示作者必死的决心。翻译:自知慷慨赴死期将近,将要告别故乡情太难。句解:表明诗人对死的态度与心态.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颈联:原文: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句解:表明诗人对194

原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重点字词:(毅魄)坚强、果敢的魂魄。语出《楚辞·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表示死后仍将抗清。(空际)无边远处。翻译:坚毅的魂魄再来故乡的时候,(化作抗战)的灵旗在天际(来让人)观看。句解:表示出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心与殷切期望。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尾联:原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句解:表示出诗人坚定的抗清斗195“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196诗中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情述怀?

首联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颔联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颈联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尾联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诗中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情述怀?首197比较思考1、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本诗结尾所表现的爱国精神哪一个更值得敬佩?《过零丁洋》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比较思考1、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198

全诗缘事抒情,语言简洁明快。叙事上,由原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

199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复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诗歌总结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200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一

《梅岭三章》201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

202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三

203《梅岭三章》与《别云间》比较阅读

一、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的古称)之作。

二、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国名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梅岭三章》与《别云间》比较阅读一、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204三、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三、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205《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

四、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206五、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

《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

五、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207六、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