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音乐_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音乐_第2页
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音乐_第3页
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音乐_第4页
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音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放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梳理与评价音乐学院杨燕迪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走过百年历程。总体而论,针对1980年代以前的钢琴音乐创作,关于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作曲家的贡献和价值,中国音乐界和听众群已经取得基本一致的共识。然而,面对开放以来纷繁复杂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学界的梳理、评价和分析均显不足,音乐界的价值共识仍在形成之中。本讲座拟针对这种状况,从五种不同的创作路向和线索入手,梳理中国作曲家在钢琴创作上的实践与成就,并对汪立三(1933—2013)和王建中(1933—2016)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的后期创作做出价值评判和定位。以此 音乐的经典化建构”题做出进一音乐学院建校90

表步的回应,并也藉此向达祝贺和致敬。大纲1、缘起2、3、开放之前的中国钢琴音乐里程碑开放之后的新声音:整体局面4、两位代表性作曲家:汪立三、王建中5、靠近传统的路线:民间素材的改编与发展6、 次加工:从民间 现代7、更为激进的取向:传统素材被现代技术完全吸收8、表层音调让位给内在“精神”和“意韵”9、后现代景观: 的追求10、引申与小结1、缘起两套中国钢琴钢琴百年曲集1、《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音乐

,20157卷乐谱+14

张CDs李明强、杨韵琳、巢志珏、姚世真编订按年代顺序编订2、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音乐学院2015年10卷乐谱蒲方、童道锦编订按体裁类型编两套中国钢琴音乐总集,各收入百余首作品,均横跨百年。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钢琴音乐(独奏)的总括和概览。据介绍,从六百余首作品中挑选出了百余首。选择标准:演出率、教学使用率、历史价值、艺术质量、代表性意义。极为重要的文献整理,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人回应:书评文章《让钢琴说中国话》,《

报》

。基本观点:1、中国钢琴音乐的百年发展,与中国现代社

会与艺术的发展形成完全同步,共同反映了中

国的现代性进程中的业绩、收获、曲折与问题。2、中国钢琴音乐经过百年发展,已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作曲家和作品,但对这些人物和杰作的价值判断和诠释(演奏与批评),仍有很大空间。3、进而,中国音乐的弘扬和发展需要主动加

强“经典化建构”的工作,需要理论、评论的

主动介入,教学、演出、推广和接受多管齐下。)2016年,由我牵头,上音(贺绿汀高等组织发起了“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经典回顾”系列活动,在“2016

之春国际音乐节”(2016年5月)期间举行,获得好评与关注。两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专题音乐会(上音钢琴系、附中承办)一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与评论专题研讨会(上音音乐学系、音乐 承办)一场中国钢琴优秀新作品征集与评选活动(上音作曲系承办)一个中国钢琴创作百年回顾专题展览(上音图书馆承办)2016.5.7.—5.8.2、 开放之前的中国钢琴音乐里程碑诸多史实已有定论。但仍有些坐标仍需提醒和重新认识……钢琴(键盘乐器)传入中国的准确时间,仍有争论。但据确凿史料,康熙世纪下半叶),harpsichord传入,(17本人甚至曾学习弹奏。但在20世纪之前,键盘乐器及钢琴也没有任何没有产生广泛影响。写作的钢琴曲产生。然而,自20世纪初开始,钢琴开始了真正而迅速的“1)得益于中国自”进程。以降的“西风东渐”;2)得益于专业音乐教育体制的建立——尤其是1927年后国立音乐院(音乐学院前身)的设立;3)得益于外国音乐友人的引导与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包括:Alexander

Tcherepnin齐尔品(1899—1977)Mario

Paci

梅百器(1878—1946)查哈罗夫BorisZakharoff

(1888-1943)No.1第一首

写作的钢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1913)赵元任(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学者、诗人、作美籍曲家。《和平进行曲》(1915)?第一首第一首“中国风格”的代表作品然而,进步非常快。1930年代,有了明显的突破。得益于国立音专的专业教学和训练,萧友梅、黄自的功绩。重要收获:1934年由齐尔品发起组织的

“征求有中国风味至钢琴曲”活动,评比结果:贺绿汀《牧童短笛》获首奖。公认第一部真正具有中国风范的钢琴曲,流传至今。贺绿汀1903-1999影响最大的中国作曲家、理论家和活动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钢琴曲、歌曲、管弦乐、合唱等。《牧童短笛》开创了新第一首中国的“现代”钢琴作品桑桐(1923-2011)作曲家、理论家曾跟随WolfgangFrankel(1897—1983)学习,最早在创作中使用无调性手法。1947年的杰作!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作品无论从什么方面看都令人惊讶。不知道,这位当时只有23岁的年轻作曲家出于何种考虑写就了这样一首具有爆炸性力量的杰作。乐曲将具有“先锋”意义的无调性技法与著名青海民歌素材相融合,和声的

不协和性强化了音乐的悲怆感,今日听来

表现力丝毫未减。这

音乐在20世纪上半叶最靠近“国际接轨”的时刻。”初期的收获解放以后,创作倾向明确:情调乐观向上,歌颂新的生活;音乐处理上倡导民族风格,适应普通大众趣味与水平;普遍使用民间曲调和素材,并予以具有艺术性的加工。受 美学和技法的影响,回避和排斥西方现当代作曲技术。诞生了一大批获得认可和广泛好评的钢琴作品。代表性作曲家陈培勋(1921-2006)丁善德(1911-1995)桑桐(1923-2011)汪立三(1933-2009)朱践耳(1922—)蒋祖馨(1931-1996)黄虎威(1931—)王建中(1933—2016)杜鸣心(1928—)储望华(1941—)丁善德(1911-1995)的《儿童组曲“

的节日”》(1953)(五段)2)扑蝴蝶《托卡塔——喜报》(1958),高度专业性,应受到

的重视!非常扩展,写了368小

节,有相当的演奏难度。节奏的交错、和声调性快速转切,很有效果。汪立三(1933-2009)最重要的中国钢琴作曲家之一,1950年代即展露头角,1980年代以后达到成熟和。《蓝花花变奏曲》(1953),最优秀的民歌主题变奏曲之一。在短小的篇幅中融入了戏剧展开和潜在叙事,手法灵活,内涵深刻。《小奏鸣曲》(1957),清新而有创意。这两部钢琴优秀作品奠定了他青年才俊的名声。“”反常时期的“意外”拓展钢琴等西方乐器因被用于“样板戏”(如钢琴伴唱《红灯记》,以及《

协奏曲》),免于被整肃和

前的音乐均被运。但西方曲目。

事件以后(1972—1977年),形势宽松一些,恢复了一定的创作,钢琴音乐创作也开始复苏。王建中(1933—2016)是这一时期钢琴改编曲的重要人物。在此时创作的一批改编曲成为日后演出、教学的保留曲目,其魅要在于他对钢琴特性的把握和钢琴织体富有效果的开掘。有一首非常凸显和奇怪的作品,现在看来值得高度重视黄安伦(1949—)在1974年写了《中国畅想曲——序曲与舞曲》,原本的构思意图是

“政治性”的(标题内容:

人民盼解放),但最终的音乐效果却非常不凡:序曲完全根据切分音型与持续音,很有想象力,完全器乐思维!舞曲有诸多音区和节奏的对比。总体而论,解放后有相当的进步:整体水平更趋专业化,风格上更有中国气派,形式、织体、和声等方面均更加考究和丰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但是,总体上语言比较保守,表达范畴比较单一(偏于明亮、欢快),心理层面比较单薄,个人情怀较少出现,尚难以与西方的钢琴杰作相抗衡。3、 开放后的新声音:整体局面197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文化

全面开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生深刻

。文化艺术中,思想解放带来互为因果的两大特点:1)外部世界的各类思潮和流派的深入影响;2)通过

,开始了对个人、传统、艺术、民族等重大问题的全面重新认识。音乐创作的总体图景突出现象——所谓“新潮”音乐的崛起:1)大面积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音响特征与技术

;2)与上述特点相平行,以新的视角和眼光汲取中国本土的文化和音乐资源。随之的 和进一步的发展——1)艺术观和音乐观:

与2)分化与多元:个人取向和选择各不相同。

带来的多元、开放、 和宽阔为创作打开全新的窗口。1)不再有某种 的创作路线和风格追求;2)在如何体现中国性、融合现代作曲技术、挖掘钢琴表现力等问题上,作曲家的方案和策略越来越具备个性;3)不再以简单和直白的方式采纳或运用中国(民间)元素,而是以更为复杂和多面的观点看待“中国性”;4)外来的影响也趋于复杂(相当数量的作曲家

海外),不仅吸收艺术音乐的技术,也采纳其他音乐品种(包括爵士等)的元素。问题:1)一般听众接受方面:作品繁多,音响协和性和可听性下降,加之距离不够,难以分辨高下和价值,尚未取得共识;2)创作方面:从某种角度看,缺乏方向感,没有形成集成团聚效应;有些作品追求表面效果,内涵不深,对作曲家的严峻考验;3)理论评论方面:梳理和评价都不够,分析往往局限于具体技法,缺乏宏观的比较和审美价值的甄别;4)演奏与推广方面:尚未形成体制性的健康模式,优秀作品难以在音乐会上听到,也尚未进入高等院校的教学和考试系统。4、两位代表性作曲家:汪立三、王建中两位承上启下的钢琴创作杰出作曲家汪立三(1933—2009)王建中(1933—2016)两人的共同特点:均为同年人,均出自

音乐学院,均在1950年代就展露头角,均以钢琴为创作中心,均在原来风格基础上有大幅度的和升华,均创造了迄今为止最高质量的中国钢琴杰作!两人之不同:汪更为悲怆、更具泥土气息,更趋深刻;王则更有色彩性、更为漂亮,更加华美而妖娆。

开放之后,汪立三的创作力再次勃发,并在80年代初很快达到 。将苦痛和丰富的坎坷经历融入到创作实践中,对西方现代技法和中国自身元素的关系作出了个性的回答。汪立三创作:基本完全集中于钢琴。

开放后吸收西方现代技法,但创作理念上保持和和坚守深刻的人文思考,往往有明确的创作意念——大多数作品有标题性内容构思。技法上他是“多调性”技术的大师,纵向和横向上均如此,挖掘了多调性和声-调性技术的深刻表现力——或悲怆,或谐谑,或怪诞……追求戏剧性张力!主要作品举例1979:《东山魁夷画意》组曲1980:《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1970年代——2007:《童心集》近20首小曲,为孩童而作,很高的质量,

!1980年代:《梦天》和《秦王饮酒》,挖掘古代文化的内涵,十二音的试验。1980年代:《窗花集》(儿歌、秧歌、山歌、悲歌,大花脸)21世纪初:《先知集》(据纪伯伦的诗集,先知;苍茫的I、IV、V;舒曼的异国,如梦令,闪光的小河)《红土集》(小麦青大麦黄,舞,泉,傩)最大的作品:幻想奏鸣曲——二人转的回忆(1983-2007)。最高的杰作:《他山集》(1980)“这组套曲由“五首序曲与赋格”构成(分别基于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民族调式),采用西方的严格曲体样式,音调与节奏则完全来自中国本土文化或民间元素的启发,而音响建构又呈现出鲜明的20世纪现代感。”“尤其可贵的是,作曲家的表达意象完全转化甚至

了原有的首《泥土的歌》是悲切范畴——如第三的独白性咏唱,基于表情浓郁的陕北“苦音”音调。序曲中固定低音型的循环往复(这是巴洛克时期西方音乐的常用手法)加强了萦绕不散的痛苦感,同时这种理性的设计又使痛苦感具备超然的客观性。特别令人赞叹的是接下去的赋格——作曲家创造了一个似乎带有散板节律的吟唱式赋格,音乐行进深具某种中国特有的沉吟性格和散漫气质,从而彻底改变了这种西方形式的本来面貌。”《他山集》第四首民间玩具奇异、幽默的意象,汪的特质之一赋格:1:31《先知集》2)苍茫的I、IV、V《窗花集》5)大花脸王建中在 开放之后作品并不很多,但风格上与现代语言接轨,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作曲家长期以来熟稔钢琴性能和发挥钢琴丰富织体的特长,写出了意想不到的两部杰作:《情景》(1994)《随想曲》(2012)《情景》(1994年)和《随想曲》(2012年)堪称近期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姊妹篇

“双壁”,……两首乐曲均是长篇幅、宽口径的大作(前者逾四百小节,后者近四百小节)。作曲家原先得到普遍赞誉的钢琴创编经验(尤其体现在

期间创编的多首钢琴曲如《浏阳河》、《绣金匾》、《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在这里得到创造性的深化和艺术性的升华。作曲家以人工音阶调式的建构保证了两首乐曲在各自风格上的完全

,并利用钢琴织体的灵巧编织和节奏韵律的灵活多变达到了几近让人眼花缭乱的音响丰富性,其妖娆的

和钢琴演奏的难度和类型都令人联想起——而且不输于——那位法国的炫技型印象派大师:莫里斯·拉威尔。钢琴我个人的评价:这两位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最杰出代表!要重新予以定位:汪立三应以《他山集》作为他的最高成就,笔法精致,创意鲜明,性格丰富,内涵深刻。王建中应以《情景》和《随想曲》作为其最高成就(而不是

期间的改编曲),晚期达到了堪与西方杰作抗衡比肩的水平。色调饱满,技巧精湛,音响华丽,以特殊的“异域格调”显示了独特的美学追求。5、路线一:靠近传统的民间素材的改编与发展众多作曲家、众多的作品,全面繁荣三十余年的业绩——远远超出了前七十年的总和。我试图进行梳理,不是根据历史线索,而是根据创作的线路和倾向。

个人角度:观察作曲家采取什么方式来达到“中国性”:

艺术问题!分五个路线、五种倾向,并无优劣之分,齐头并进。

参考。路线一:靠近传统,民间素材的改编与发展路线二:

次加工:从民间

现代路线三:更为激进的取向:传统素材被现代技术完全吸收路线四:音调让位给“精神”和“意韵”路线五:后现代景观:

的追求第一种路线:传统民歌的改编与转化比较老派的路线,但又有新意,吸收了当代的创作技法,音响和织体上更为丰富而大胆如储望华(1941—)重要的钢琴作曲家,尤其是改编《中国民歌七首》(1979-1999)No.5

在那遥远的地方跑马的节奏,和声调性对比鲜明,很好听且有效果!)另比如:朱践耳《南国印象》组曲(1992No.1

花之舞(多调性)张朝(1964—)滇南山谣三首(1992)No.3

山火其他如储望华《

随想曲》1978

、《即兴曲》2000、《满江红——前奏曲》2002、《茉莉花幻想曲》2003汪立三《兄妹开荒》1978黎英海《阳关三叠》(1978)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1979)于京君《塔吉克民歌

小品四首》1983年盛宗亮《组曲——花儿拾零》1983盛宗亮的《 歌》(1989)龚晓婷《手舞》《伊犁舞》1990年代6、路线二:利用传统民从间民音乐间次加工,

现但进代行大范围的加工处理,并求得个性化创造1980年代之后的汪立三是这一线路最突出的代表。崔世光(1948—)刘天华即兴曲三首(1998)No.1

空山鸟语优秀改编(远远 了改编),用意在于钢琴奇妙效果和演奏技术的发挥,相当有效。王西麟《晋风》(1998)王千一《托卡塔》(1985)权吉浩《雅

——琴韵》(2011)郭豫椿《随想曲——乡情》20127、路线三:更为激进的取向,传统对于传素统材素被材的现运代用技显示术出完更全为独吸立收和有创造性的态度,往往仅仅是取用音调或节奏,但完全,传统元素或材料被现代技术完全融合和吸收。或者,作曲家自己创造的材料和元素,并经过高度专业的发展,听上去有民间的来源,但价值和用意已不在于此。王建中的“双璧”——《情景》和《随想曲》——即为其中佼佼者。权吉浩(1956—)上音校友《长短的组合》组曲(1984)!族的新奇节奏,现代音响此类作品有较多,比较优秀的尚有陈怡(1953—)的《多耶》(1984)、《八板》诗意两首》徐振民(1931-)的《(1998)邹向平:即兴曲----侗乡鼓楼(1987)崔世光:香格里拉——选自组曲《相遇在地平线》(1998)8、路线四:表层音调让位给不在音内乐在表“层精追求神“中”国和性“”,意或韵许”听不到明确的中国音乐音调和元素,但在

内涵上力图具有中国

并表达个人精神。9、路线五:后现代景观,吸收大量异的风格混杂和生活元的素追,求表达“后现代”,不再局限于表达原有的“中国风”,甚至吸收爵士和流行音乐元素,造成某种特别而富有当代感的“异国情调”。作曲家都是

的年轻人,表明他们的视野和趣味已不再能用“中国风格”或“民族性”来概括。张帅(1979-

音乐学院三首前奏曲Op.

18(1998)No.

1爵士感强烈,但音调是五声性,形式控制精炼,和声节奏变化丰富而又能有听觉吸引力!上述仅仅是大致的分类和举证,但实际的创作过程和产出,情况复杂得多。每种路线都是作曲家的个人选择,没有更好,更没有最好。每种路线都有各自的艺术问题和解决方案,也都有各自的机会和陷阱。可喜的是,每种道路中都涌现了优秀甚至卓越的作品。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整整一百年来,最好的时段正是近三十余年。当前,钢琴创作并非热点,尽管中国的钢琴热正方兴未艾。时代多元,机会和问题也非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