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社会医学课件13社会卫生状况_第1页
华北理工社会医学课件13社会卫生状况_第2页
华北理工社会医学课件13社会卫生状况_第3页
华北理工社会医学课件13社会卫生状况_第4页
华北理工社会医学课件13社会卫生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社会卫生状况

内容社会卫生状况概述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我国社会卫生状况

在2000年报告所列举的191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中,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排序靠前,为第66位,在卫生系统的总体成就方面日本排在第1,美国排在第15,俄罗斯排在第100,印度排在第121,中国排在第132位,排在中国后面的绝大多数是联合国曾经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

在卫生系统的整体效能方面法国排在第1,美国排在第37,印度排在第112,俄罗斯排在第130,中国排在第144位。在全部8项指标中中国在资金提供的公平性上得分最低,排在第188位,在所有国家的排列中倒数第4。第一节社会卫生状况概述

一、社会卫生状况的含义

社会卫生状况是指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环境状况。

二、人群健康状况

人群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衡量人群躯体健康的常用指标有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界定了一些相对重要的维度,如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社会功能、沟通能力等。为了解决复杂概念测量的问题,公共卫生专家开发了一些新的复合型健康指标,如减寿人年数、活动期望寿命等。

三、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一)社会状况(二)经济状况(三)卫生体制(四)卫生政策(五)健康保障(六)卫生资源(七)卫生服务提供(八)卫生行为(九)健康公平第二节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概述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群健康状况和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评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口保健。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意义在于:对人群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找出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从而制定社会卫生策略,促进人群的健康;充分认识人群健康状况和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找出主要的社会为题、发现重点保护的人群及重点防治的对象;了解人群的健康现状、问题和差距,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的现状,了解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的提供,有助于科学地制定改善社会卫生措施,动员有限的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群的健康。

二、资料来源与评价程序(一)社会卫生状况评价资料来源1.文献资料(1)生命统计资料(2)人口普查资料(3)卫生服务常规登记(4)疾病登记(5)卫生相关部门的资料2.调查和监测资料(1)调查资料(2)监测资料(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程序1.确定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2.把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形成若干范畴。3.根据所确定的范畴,寻找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标。4.根据所选定的指标,制定收集有关资料的计划,开展收集资料工作。5.分析指标,归纳结果。

三、人群健康评价指标

健康是连续的、三维的、存在着不同的中间状态,因此,人群健康状况评价采用了一系列能够描述这些状态的指标。它们涉及死亡、疾病、残疾、生长发育等躯体健康,也与心理状况、社会功能相联系,这些指标有的是单一型的,如婴儿死亡率;有的是复合型的,如平均期望寿命。

(一)单一型指标

仅测量健康是某一个方面的指标。其中,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人群)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婴儿死亡率指标之所以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婴儿死亡率在绝大多数国家相对其他各年龄别死亡率而言是最高的,各国各地区之间相差悬殊;二是婴儿死亡率对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增长影响很大,假如一个地区平均期望寿命为70岁,死亡1个婴儿,就相当于损失70人的寿命;

三是婴儿死亡率的分母是当年出生活产数,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具有可比性;四是婴幼儿时期,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卫生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而且在婴幼儿的各个时期死亡率有明显的差异,通常出生1天之内死亡率最高,因而它是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和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综合和敏感的指标之一。

平均期望寿命又称预期寿命,是寿命表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该指标既能综合反映各个年龄组死亡水平,又能预期寿命的长短;它和死亡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死亡率低,平均期望寿命就高。因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各地区平局期望寿命可直接比较。平均期望寿命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指标。

(二)复合型指标由两个或以上的指标组成的指标(指数)。目前有很多发展的寿命表评价方法,考虑了早死、残疾、疾病状况对健康的影响,利用现有的疾病和死亡资料(或指标)对传统的疾病和死亡指标加以改进或发展,以弥补传统寿命表的不足。

1.减寿人年数(Potentialyearsoflifelost,PYLL)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2.无残疾期望寿命(Lifeexpectancyfreeofdisability,LEFD或disabilityfreelifeexpectancy,DFLE)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它运用现实寿命表的计算原理,通过扣除处于残疾状态下所消耗的平均寿命,从而得到无残疾状态下的预期平均生存年数。3.活动期望寿命(activitylifeexpectancy,ALE)

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它指的是人们能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生活自理能力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以用Katz量表(Katzindex)测量。4.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衡量健康生命损失情况的单位,用年数表示。它是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指标,是生命数量和生活质量以时间为单位的综合性指标。目前,全球疾病负担均以伤残调整生命年为单位进行测算。

伤残调整生命年还考虑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年龄权数,既生命年的年龄相对值,指各年龄组的人健康地存活1年的价值。年龄权数从出生时的0岁开始,随着年龄增加急剧上升,在25岁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二是年龄贴现率,即生命年的时间相对值,指现有伤病对健康的毁损过程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因而需要决定如何为相对于现在的未来健康定值。

“早死”所导致的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yearsoflifelost,YLL)和残疾所导致的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earslivedwithdisability,YLD)结合起来,就形成伤残调整生命年。由早死引起的寿命损失占DALY损失的60%,其中,发展中国家占67%、工业发达国家占55%。

DALY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找出某地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和主要卫生问题,即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不同疾病进行DALY分析,可以确定高发地区、重点人群及重要疾病;通过干预前后DALY指标的比对,可评价某项措施是否有效;比较几种干预措施的DALY效果,选择最佳的方案来控制重点疾病,以达到使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成效的目的;进行全球疾病负担(globalburdendisease,GBD)分析。5.健康期望寿命(healthylifeexpectance,HALE)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正向指标,它扣除了死亡、残疾和疾病对于健康的影响,衡量的是完全健康的期望寿命。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新指标:(1)减寿人年数(2)无残疾期望寿命(3)健康期望寿命(4)调整病残生存年(5)生命质量指数

四、健康影响因素指标

第三节我国社会卫生状况

中国人“健康透支”的后果已经初步显现,应当及早进行健康管理,投入越早,回报越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兼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在论坛上指出,“我们在过去20年中客观上是在不断地透支健康,现在已经初见后果。”目前,中国癌症的死亡每年达到了15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每年达到300万。在现代社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正在日益加重,实际患病人数已经达到1600万。

城镇化将是新世纪对中国人健康的第一大挑战。这至少会带来以下两个问题: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密集,住房和交通拥挤,生活空间缩小,工作压力增加,为传染病流行带来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城镇化带来了“现代病”,肥胖已经在中国流行。黄建始提醒,“要趁早对健康进行投资和管理。在早期花很少的资源可获得很大的回报;越到后期,投资的机会越少。”

一、人群健康状况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群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面临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城乡居民卫生需求发生变化,呈现新特点

(一)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50年来,我国取得了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卫生成就,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1999年,平均期望寿命由35岁提高到72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33‰。我国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同等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一些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二)人群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发达型: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接近发达国家。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要死因。发展型: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死因处于从传染性疾病向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转型期。欠发达型:主要分布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仍然有相当高的死亡率。(三)面临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

一些曾经得到较好控制或者相对稳定的疾病,如性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又有死灰复燃之势;由于卖淫、嫖娼、吸毒活动的增长,面临着艾滋病大面积流行的潜在威胁;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病人数多,危害相当严重,已成为近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主要病种;与环境、营养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大骨节病等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精神疾病患病率持续增加;各种由职业危害所致的急慢性职业病居高不下。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双重夹击的现状已成为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四)城乡居民卫生需求发生变化,呈现新特点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与1993年比较,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增加4.8%,2003年这一指标又在1998年的基础上增加了0.2%,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增加。城市慢性病患病率升高的主要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分别上升120%和71%,农村主要是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分别上升134%和47%。疾病危害程度增加,全国居民患病总日数增加24.5%亿天,因病伤失能总人数达8500万人,需要社会和他人帮助的残障总人数达1600万人。

二、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卫生服务状况行为与生活方式

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人群吸烟率为36.0%,男性为66.9%,女性为3.2%。我国男性人口占全世界的10%,却消费了全世界香烟的30%。平均每年有70万人的死亡可以归因于吸烟。1989年的一项估算结果显示,我国与吸烟有关的卫生保健开支的经济损失约为69亿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5年,我国每年将有250万人死于吸烟。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传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截止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患者8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7%。估计已死亡的艾滋病患者约达16万左右。2005年,中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人。据估计,自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后,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处于世界第14位,在亚洲排名第2位。

三、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我国进入全民建设小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