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照应——转角遇到你TOC\o"1-2"\h\z\u【名篇启蒙】——泛读课文寻找技巧 1【技巧采撷】——本节技巧理论 2【精读分析】——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6楼板 6绝盗 8蹦蹦跳跳的游戏 11巧果 14【练笔品鉴】——应用技巧创作+范文欣赏 17
照应——转角遇到你【名篇启蒙】——泛读课文寻找技巧《楼板》——丰子恺《绝盗》——冯骥才《蹦蹦跳跳的游戏》——余华《巧果》——胡容尔【技巧采撷】——本节技巧理论一、什么是照应?照应,应该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就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一下;照应,就是对前面提示内容的续写或回答。——张寿康《文章学概论》照应是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技巧,即在行文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前文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回应。照应经常与伏笔一起配合使用,一般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某种暗示,埋下线索,然后再进行呼应这一伏一应便形成了文章的前后照应。二、照应的写法有何好处?照应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能使文章结构严密,不让读者产生突兀之感,又能设疑激趣,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一箭双雕。常见的照应形式有前伏后应、首尾照应、文题照应。例如朱自清的《春》,开头写盼望春天,结尾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中间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五个画面,文章开篇、结尾和中间的多处内容都与文章标题形成照应。又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前文作者多次交代自己病弱、不敢冒险,后面写道:“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照应了前文提到的作者的身体衰弱,形成了前伏后应,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爸爸帮“我”脱险埋下了伏笔。清人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时说:“前能留步以应后,后能回照以应前,令人读之,真一篇如一句。”正是道出了照应艺术的妙处。我们写作时,若想情节结构更加连贯,脉络更加清晰,主旨更加颖透,该如何去做呢答案是,用照应!三、照应的常见种类有哪些?一是首尾照应。《再别康桥》首尾呼应回环的写法是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之末节,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轻轻”换成了“悄悄”,并且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将“作别西天的云彩”更换为“不带走一片云彩”。总体结构变化不大,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它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首尾呼应可以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二是扣题照应,即围绕主题反复照应。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内涵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三是伏笔照应,即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片,下片照应上片。“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作品运用照应手法可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缜密。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照应。李小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开头记叙了林冲发配沧州后遇到李小二并得到李小二帮助的情节。作者用补叙的手法交代了李小二和林冲当年的关系:“(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补写他们昔日的交情,意在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得李小二发现陆谦等人要加害林冲时为林冲通风报信的情节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使得情节的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与前文形成了呼应。高太尉——在这篇文章中,高太尉两次被提及林冲向李小二提及到沧州来的缘由时,是这样解释的:“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从此,高太尉便作为恩人的仇人被李小二记在心里。陆谦等人在酒店密谋时,差拨口里讷出高太尉三个字来,便很自然地让李小二把这些家伙和恩人联系起来。两处“高太尉”前处伏笔,后者照应,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解腕尖刀——林冲得知陆虞侯跑到沧州来陷害自己时,顿时怒火中烧,跑到街上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并拿着尖刀寻敌几日而未果。但尖刀的作用至此并未结束,此后又多次出现。林冲前去看管草料场时,“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此处一笔带过,为后文林冲讨杀凶手提供了工具。这把尖刀,让林冲杀凶手显得酣畅淋漓,让凶手得到了剖心割头的报应。花枪——林冲去看护草料场时,身上带着一把解腕尖刀,同时还带着一条花枪。然后就枪不离手,后面屡次提到与花枪有关的细节。屡次提到花枪,似乎毫不经意,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设下的伏笔,与高潮部分形成照应。林冲以一敌三时,花枪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林冲进行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也让林冲的性格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从委曲求全发展到了手刃仇人,从此走上了无所畏惧的英雄之路。火——于火的描写在文中出现了好多次。林冲推开草料场的大门,瞧见老军在“向火”。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坐下来生起“焰火”。金圣叹悟出了作者的构思之妙:“题目是火烧草料场,读者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也;又读至此处生些焰火,未有不动心,以为必是因此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却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却又随手即用将火盆盖了一句结之,令后火全不关此。妙绝之文也。”金圣叹认为,林冲“将火炭盖了”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两个细节与前边两处写火形成照应,既突出了林冲谨慎精细的一面,也为后文作了一个明确的交代,说明草料场里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而是别有原因。草料场内的冲天烈火,才是作者真正要写的火。正当林冲惊疑而起要去救火时,听到了陆谦三人在庙门外吐露的全部阴谋,他恍然明白真相,一股无名怒火顿时也从林冲心头熊熊燃起。他迎着风雪,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三个泼贼,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风雪——“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风雪为故事情节的展开铺垫了背景,因为风雪天寒,才有林冲出门沽酒买肉,草屋倒塌,借宿山庙,使林冲得以远离火海,逃得一命,使恶人精心策划的阴谋未能得逞,构思可谓精巧缜密。作者用“紧”字来修饰雪,可谓妙绝,使人如临其境,在平静的外表下,大雪纷飞之中感到情势的紧张,更加衬托出英雄无路、多灾多难的困窘。古庙——林冲去买酒的路上,看见一所古庙,并想着改日去烧钱纸。这里看似闲笔,好好去买酒,写古庙有什么用?实际上用处极大,他买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塌,草厅倒塌,为何不就近在仓廒暂住一宿?原因已在前面交代,“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官府封条,不得擅自启封,林冲当然不敢撕下封条私进仓廒,只好去半里路外的古庙投宿了,因而,写路过古庙为去古庙投宿埋下了伏笔。石头——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和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形成照应,他们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正好被庙内的林冲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积聚已久的仇恨终于爆发,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精彩文章,绝无闲笔。本文的多处伏笔与照应,让故事精彩绝伦,让情节曲折生动,让人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成为《水浒传》的经典片段,更成为语文教材里的妙文。五、照应手法小技巧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景物之间的照应“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暗示故事情节。景物之间的照应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同类景物的照应,前文描写了某种“轻松、温暖或阴沉、暗淡”的景物,后文再次出现同类特点的景物,通过反复渲染,强化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二是对比景物的照应,将前后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景物进行对比照应,通过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人物丰富的情感或不同的际遇,进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鲁迅先生《故乡》的开篇有一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此处交代了时令,以萧瑟的冬季景色渲染了人物心境的悲凉。下文在写“我”到达家乡第二日的见闻时,有这样的表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以萧条之景来照应开头的阴晦之景,通过前后同类景物的照应,渲染了当时萧条冷落的氛围,点出了人物悲凉凄冷的心境。二、嬉笑嗔怒皆人情——人物之间的照应在写作中,学生可以通过人物间的照应来刻画人物、表现中心。人物之间的照应,可以是人物自身各方面的相互照应,也可以是不同人物间的相互照应。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开篇描写了“我”因不幸瘫痪而心情烦躁,十分抵触母亲的关心和安慰,当母亲提出要推“我”去北海看花时,“我”的反应十分激烈——“‘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这表现出“我”内心的苦闷和焦虑。文末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照应前文的内容,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以及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决心。三、环环相扣生姿态——情节之间的照应在叙事类文章的写作中,作者为了使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往往追求“前有交代、后有回应”,在细节、场景、情境等的前后照应中,取得滴水折光、小中见大,或是暗扣巧结、编织文脉的效果。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表现了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来信的重视。在后文又交代:“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这里以这位公务员因为看了于勒的来信而决意求婚这一情节,照应前文菲利普一家人视于勒的来信为“珍宝”的细节。这不仅串起了前后文内容,而且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表现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连爱情也被金钱侵蚀了的现象。作者通过前后情节的照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四、回首望月留倩影——首尾之间的照应首尾照应,通常指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有关内容,在结尾处再次提及,以达到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的表达效果。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的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篇末则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尾部分再次提及文首出现的“父亲的背影”,造成一种迂曲萦迴的表达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化了情感。【精读分析】——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楼板丰子恺记得我小时的事:我们家里那只很低小的厅上正在供起香烛,请六神菩萨;离蜡烛火焰两尺就是单薄的楼板,楼板上面正是置马桶的地方,有人在便溺的时候,楼下历历可闻其声。当时我已经从祖母及母亲平日的举动言语间习知菩萨与便溺的相犯。这时候看见了在马桶声底下请六神的情形,就责问母亲,母亲用一个“呸”字批掉我的责问,继续说:“隔重楼板隔重山。”(开篇点题,家中的楼板隔开了马桶与香烛,交代了“隔重楼板隔重山”道理。)当时我并不敢确信“板”的效用如是其大,只是被母亲这“呸”字压倒了。后来我在上海租住房子,才晓得这句古典语的确是至理名言。“隔重楼板隔重山”,上海的空间的经济,住家的拥挤,隔一重板,简直可有交通断绝而气候不同的两个世界,“板”的力竟比山还大。(再次点明“板”的作用,引出下文。)五六年之前,我初到上海,曾在上海的西门的某里租住人家的一间楼底。楼面与楼底分住两份人家,这回是我初次经验。在我们的故乡,楼上总是卧房,楼下总是供家堂六神的厅,绝没有楼上楼下分住两份人家的习惯。我托人找到了这房子,进屋的前两天,自己先去看一次。三开间的一座楼屋,楼上三个楼面是二房东自己住的,楼下左面一间已另有一份人家租住,中央一间正面挂着一张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两壁挂着书画,是公用的客堂,右面一间空着,就是我要租住的。在初到上海的我看来,这实在是一家,我们此后将同这素不相识的两份人家同居,朝夕同堂,出入同门,这是何等偶然而奇妙的因缘。将来我们对这两份人家一定比久疏的亲戚同族要亲近得多,我们一定从此添了两家新的亲友,这是何等偶然而奇妙的因缘。我独自起了这样的心情,就请楼上的二房东下来,预备同他接洽,并做初见的谈话。(此处写“我”初来时的兴奋,为下文邻居间的隔膜做好铺垫。)一个男子从楼窗里伸出头来,问我有什么事。我走到天井里,仰起头来回答他说,“我就是来租住这间房间的,要和房东先生谈一谈。”那人把眉头一皱,对我说:“你租房子?没有什么可谈的。你拿出12块钱,明天起这房子就归你。”那头就缩了进去。随后一个娘姨出来,把那缩进去的头所说的话对我复述一遍。我心中有点不快,但想租定了也罢,就付他12块钱,出门去了。后来我们搬进去住了。虽然定房子那一天我已经见过这同居者的颜色,但总不敢相信人与人的相对待是这样冷淡的,楼板的效用这样大的。偶然在门间或窗际看见邻家的人的时候,我总想招呼他们,同他们结邻人之谊。然而他们的脸上有一种不可侵犯的颜色,和一种拒人的力,常常把我推却在千里之外。尽我们租住这房子的6个月之间,与隔一重楼板的二房东家及隔一所客堂的对门的人家朝夕相见,声音相闻,而终于不相往来,不相交语,偶然在里门口或天井里交臂,大家故意侧目而过,反似结了仇怨。(中间叙事:租房期间,楼板隔断了邻居的交流,照应前文的“隔重楼板隔重山”。)那时候我才回想起母亲的话,“隔重楼板隔重山”,我们与他们实在分居着空气不同的两个世界,而只要一重楼板就可隔断。板的力比山还大!(首尾照应,表达对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的期盼。)
【文本分析】这篇散文以“楼板”为题目,写租住在同一间楼房里“朝夕同堂,出入同门”的几户人家之间的隔膜,目的是呼吁人与人之间不要人为隔断交流。“楼板”也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围绕“楼板”展开故事,在文中处处照应,首尾段落皆提到“隔重楼板隔重山”,前后呼应,文章结构严密,主题鲜明。这篇文章虽说写作年代久远,但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现代楼居生活导致的邻居之间
陌生、不相往来的情况,实在是少了人情味。几十年以后的我们读到此文,仍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绝盗冯骥才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20世纪20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转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做事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事过三天,小两口去上班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呵,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吗!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东西搬得差不多,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3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10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思考探究】1.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同意删去。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评价,删去之后故事结构仍然完整,而且删去之后能给人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余地,以小两口没找到爹结尾更具有讽刺意味,更能体现其“绝”。不同意删去。最后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加入了作者的议论评价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只表明态度不加分析不给分)2.三个盗贼盗劫得逞,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参考答案】我认为盗贼盗劫得逞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非常狡诈,打着维护道德、惩罚逆子的旗号,利用了人们的道德良知,利用了人们对老人的同情和对逆子的厌恶,极具欺骗性。感想:①相比于他们盗劫他人财物的行为,这种利用他人道德良知、以正义之名行邪恶之事的行径更可恶,对社会的破坏力更大。实际上,无论古今中外,都不乏这种以崇高、正义、良知的名义作恶的人或事。③作恶而打着崇高、正义、良知的旗号,是极具欺骗性的,善良的人们很容易被它所迷惑,对此,我们应擦亮眼睛,保持高度警惕。照应形式:前伏后应伏笔:①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交代环境特点,为“绝盗”的故事埋下伏笔。)②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营造新婚的喜庆气象,为盗贼上门抢劫埋下了伏笔。)③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为下文邻居们袖手旁观埋下伏笔。)④事过三天,小两口去上班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盗贼们到来之快,定是事先踩过点,为下文大肆行窃做铺垫。)照应:①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结尾照应开头“邪事横生”。)②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照应这才罢手。(交代被盗后的狼藉场景,与前文形成对比。)③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照应前文邻居不知晓两人的真实情况。)④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确”与前文小两口锁门的情节相照应,也说明这伙盗贼来“侦查”过。)金句赏析: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运用肖像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的老辣凶悍。)
【文本分析】巧设伏笔,环环相扣小说题目精妙,一个“绝”字突出了盗贼的特点:假扮父子做盗贼,是一绝;演技了得,配合默契,是一绝;打着惩逆的旗号,行盗抢之实,又是一绝。而这个绝盗的故事之所以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文中多处地方都为“绝盗”埋下了伏笔:故事发生地“人头极杂,邪事横生”,暗示故事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青年男女刚刚搬来,“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为下文邻居们袖手旁观埋下了伏笔;小两口刚去上班,“忽然打东边飞也似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交代平板三轮到来的时间和速度,说明盗贼们一定事先踩过点,为下文大肆行窃做铺垫;“这爷仨面色都凶”,为下文揭示三人身份埋下伏笔而这些前文埋下的伏笔,后文都一一予以回应,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让人拍案叫绝。此外,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很有生活感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在文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凶悍恶毒、诡计多端的盗贼形象。如“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老头子的怒不可遏。“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运用排比、词语的重复叠加,表现出老头子的气愤、狡诈,听其语言便可想见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蹦蹦跳跳的游戏余华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也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线吧。”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父亲才说:“快吃橘子。”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在父母中间走来走去。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他说:“给我一个面包。”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儿后,轻声说:“孩子死了。”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便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思考探究】1.小说为何反复描写母子俩蹦蹦跳跳的游戏?【参考答案】①照应小说的标题—《蹦蹦跳跳的游戏》。②反复描写蹦蹦跳跳的场景,突显孩子的活泼可爱及母子之间的亲情,与孩子骤然死亡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意味。2.小说设置林德顺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以林德顺的视角来叙事,客观呈现事件发展片段及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文本分析】反复描写,深化主旨这篇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以林德顺的视角,描写了去医院治病的一家三口的悲伤无奈,以及林德顺自己的悲伤遭遇,表现出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从照应角度来看,小说以“蹦蹦跳跳的游戏”为标题,反复描写母子俩蹦蹦跳跳的场景,凸显了孩子的活泼可爱以及母子之间的亲情,与孩子骤然死亡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意味。小说结尾处的设计也十分巧妙,呼应了开头“林德顺坐在轮椅里”。正是这家人的遭遇使得林德顺回想起自身的遭遇,故事情节发展顺畅自然。林德顺的遭遇又承接了前文对这家人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不幸遭遇者无限的同情与悲悯。
巧果胡容尔从前,在胶东农村,到了七月初七,巧果就会出现在外婆的食单中。论长相,巧果跟过年的卡花饽饽有几分相似,都是带着各种图案和花纹的面食,属于近亲。不同的是,巧果身量稍小,我们又称它为“小果”,是烙熟的,外表酥黄,内里白嫩。而卡花饽饽身量较大,是蒸熟的,表里如一,通体白瓷一般。“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就听说过,但我们的心思放在天上的时候不多,仙人离我们太远,像缥缈的歌声一样,可闻而不可见。至于两人相见的鹊桥,我们亦看不真切,只搭建在想象中。年幼的我们是现实主义者,更愿意把心思放在地上,放在灶台间。看得见摸得着的巧果,好看又好吃,它对出我们的吸引力,远胜过节日本身。我的外婆是个讲究人。春夏秋冬,但凡节日,不论高矮胖瘦,都在她的心里装着,排着队,一个都不少。她说,过日子嘛,该论的规矩得论。她信任那些由来已久的陈规。在她看来,节日就是一个个驿站,让人歇歇脚,补充一下能量供给。她需要给家中的日子打气,增加新气象。巧果和面,得比馒头硬实许多,用手戳不透。外婆取出一个大瓷碗,把干面起子用温水溶化,和入面粉中,再按比例加入猪油、牛奶、鸡蛋、白糖,把它们混合在一个白瓷盆里,揉好。待其醒发膨胀后,移到面案上。接下来的守面,见不得风,风会将面吹干吹皱。因而,家中门窗得关上,避风。守面,就是揉面。将发好的一坨面放到面板上,不停地揉打,还得时不时地戗点干面粉进去,一为避免黏板,二为加强面团硬度,相当费力气。那时,年幼的我比灶台高不了多少,揉一会儿就腰酸背痛手抽筋。外婆笑着说,你还没长成,劲头还没练出来呢。是啊,常年劳作的外婆总有用不完的劲儿,她的双手团结协作,劲儿往一处使,很快就将面团揉得光滑白润,全身密布透明的小泡,不时发出“扑哧”的声响。这个时候,她终于松口气,抬起头说,行了。最让我激动的时刻到了,外婆取出一堆巧果卡子(卡子大部分是木制的模具),把面团均匀地塞进卡子里,平整密实地压紧后,倒扣过来,用力地朝面板上一磕,一个个鱼虫鸟兽、莲子花果、福禄寿喜等巧果生坯,就出现在面前,活灵活现,甚是可爱。风箱响起,热锅中的巧果被一双拿着筷子的手呵护着,不停地翻着跟头。灶膛的火苗不大不小,舔着锅底。烙制过程中,须全神贯注,稍有懈怠,局部过热,就会影响巧果的颜值,巧果就不俊俏了。不一会儿,面香飘满整个屋子,从门窗的缝隙里溢出。如花似玉的巧果出锅了,不等凉透,就被我迫不及待地抓起,在左右手来回掂着,嘴也不闲着,帮着吹气降温,好尽快享受美食。好吃而精美的巧果,还要发挥一下观赏的功能。我央求外婆用针线把巧果穿成一串,首尾相连,打成活结,挂在墙上,就像颗粒饱满的珍珠项链。想吃的时候,解开活结,取下一个来,咬一口,硬的面屑,冰渣子似的崩落,味同嚼蜡,已失去了初始香喷喷的口感。但为了欣赏巧果的美,我可以忍耐,并将它们美丽的身体标本保存到最久的期限,而后等待着下一个七夕的到来。就这样,在对一个又一个七夕的期盼中,我拔节生长,童年慢慢远去。我的巧果,也渐渐远去了。自从外婆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为我做过巧果。旧时挂在墙上的那些干透、开裂的巧果,依然存在于我的脑海中,让我可望而不可即。不道,现在的乡村是否还保留着巧果的一席之地。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许多美好的习俗似乎也不再被人们重视了。但愿它们不会从现实中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思考探究】1.作者写道:“在她看来,节日就是一个个驿站,让人歇歇脚,补充一下能量供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外婆心里,节日可以在人们忙碌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休息放松的契机,让人们用更好的状态去面对节后忙碌的生活。2.“自从外婆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为我做过巧果。”这句话中的“再”字与鲁迅的《社戏》结尾处的“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你的看法。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参考答案】“再”字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怀念,以及无人再为“我”做巧果的落寞。
【文本分析】层层深入,浑然一体本文围绕“吃巧果”这一七夕习俗展开叙述,从结构上来看,先点明巧果在老家的特殊地位,引出回忆;接着详细地介绍外婆制作巧果的过程,突出重点;结尾再次回味记忆中的巧果,表达了对传统的留恋以及对外婆的思念,至此前后情节照应,层层深入,文章结构圆合严密,浑然一体。作者回忆外婆制作巧果的过程,既是借巧果抒发对外婆浓浓的爱与怀念,同时也表现出对传统习俗的留恋,呼吁人们重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不要让美好的习俗文化成为历史的记忆。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世间真情,体味童真,并随着作者的回忆,反思传统习俗渐行渐远的原因。精读总结——读课文,明技巧。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没有健壮坚实的骨骼,文章的表达效果就会大大减弱。在此,我们就从前后照应这个角度,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如何让文章结构严密的技巧。1.首尾照应,结构完整首尾照应法:开篇引出下文——叙述事件——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中心。这种照应方法是同学们在写作中最常使用的,即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显得首毛圆合、聚合力强。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又写道:“在晶莹的泪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香料封装技术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联合收割机皮带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物流配送服务合同
- 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合同
- 教育领域课程资源共享合同
- 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服务合同
- 智能零售管理系统研发合作合同
- 网络技术服务平台使用许可合同
- 跨境电商数据分析与咨询服务合同
-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承包合同
- 2025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硫酸钾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课题申报参考:社会网络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公共空间优化与“土客关系”重构研究
- 乡镇卫生院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机械工程类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关于水浒传的题目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卫生资格(中初级)-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全32册)08
- 霍尼韦尔Honeywell温控器UDC2500中文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