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第四章感觉和知觉1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特点1.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不是对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的反映。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2(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有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由有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反映有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3二、知觉的含义(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二)知觉的分类1.视知觉、听知觉等根据知觉过程中感受器的不同,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摸知觉等类型。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二、知觉的含义(一)什么是知觉4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1.反映的对象相同——都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2.依赖的物质基础相同——都是人脑的活动。(二)感觉和知觉的差异1.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及其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5第二节感觉的测量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二)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刺激变化的强度,或者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它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二者呈反比关系:值越低(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第二节感觉的测量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6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它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二者呈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7二、感觉阈限测量(一)极限法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是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操作方法:按照大小呈现刺激系列,各刺激间强度差异微小且间距相等,要求被试对其做出“有”或“无”的感觉的判断。(二)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它可以用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操作方法: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再让被试调整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
二、感觉阈限测量(一)极限法8(三)恒定刺激法又称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不仅可用于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还可以用于确定其他心理量。操作方法:通过预实验,先选定若干个刺激,,其中最大刺激强度为几乎95%的次数都能被感觉到,最小刺激为几乎5%的次数能被感觉到。此范围内选择5~7个强度等距的刺激。每个刺激随机呈现多次(50~200次)。根据被试报告次数的整体分布来测定感觉阈限。(三)恒定刺激法9(四)信号检测论主要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能把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和感受性两者区分开来。一般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更适宜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研究。(四)信号检测论10第三节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二)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第三节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11第四节知觉的组织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组织原则有四种。一、相似原则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二、接近原则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三、闭合原则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以获得有意义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如图4-5四、连续原则指心理上的连续,如图4-6第四节知觉的组织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12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与兴趣,对某些有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择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2.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尤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组织原则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4.维度变化多的客观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13(二)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已有知识经验等等,都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重要主观条件。二、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客观事物只有部分或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但人对它们的知觉是完整的。三、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它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二)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4四、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一)大小恒常性——尽管观察的事物在视网膜上成像发生变化,但人对该事物的知觉仍保持不变。(二)亮度恒常性——尽管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线强度改变,但人对该物体知觉的亮度仍保持不变。(三)形状恒常性——当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的角度发生改变,人仍然把它知觉为其本身具有的形状。(四)颜色恒常性——尽管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物体,但人仍把物体知觉为原有颜色。四、知觉的恒常性15第六节观察一、观察的含义(一)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离不开思维。(二)观察的特征1.观察的目的性:关于个体是否善于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以达到自己所确定的观察目的。2.观察的客观性:指个体在观察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知觉客观事物。3.观察的精确性:指个体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区分出客观事物细节的特征。4.观察的敏捷性:指个体能迅速发现客观事物重要特征或重要属性的特征。第六节观察一、观察的含义16二、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观察客观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观察力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二)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四)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二、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观察17第五章记忆第五章记忆18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指个体识别与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的前提和关键。保持是已识记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回忆是指把不在面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重现的过程;再认是当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加以确认的过程。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目的。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称为遗忘。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19二、记忆的类型(一)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无意识状态下,个体知识与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项目产生影响的记忆。2.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项目时的记忆。(二)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方式的不同,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可用语言传授。2.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个部分。不可言传。二、记忆的类型(一)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可分为内隐20(三)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2.情景记忆: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的事情或情景为内容3.语义记忆: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4.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5.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或动作形象为内容(三)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21三、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记忆机能定位观点大脑中存在视觉记忆中枢、听觉记忆的中枢、语言记忆中枢。例证来自临床病例观察。(二)记忆机能整体观点记忆中不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三)突触生长观点神经生理学家认为,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改变使记忆痕迹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四)记忆分子观点人的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内核糖核酸分子结构来传承的,DNA借助RNA传递遗传信息。三、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记忆机能定位观点22第二节记忆测量一、常用记忆测量方法(一)回忆法——要求被试复述或默写学过的材料,结果与原材料对照,以此了解保存量。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原来学习的项目量×100%(二)再认法——用于比较和测量记忆保持的方法。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三)节省法——测量潜留的记忆效应。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100%(四)重建法——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第二节记忆测量一、常用记忆测量方法23二、元记忆测量方法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记忆的认知,包括对记忆内容、功能的认知、对自己记忆状况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控。测量方法包括独立测量和一致性测量两大类。1.独立测量:对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元记忆知识的测量。2.一致性测量:对记忆监控的测量,或者说对个体监控自己记忆过程的能力的评价。二、元记忆测量方法24第三节记忆的组织一、层次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由层次的语义网络系统。二、激活扩散模型记忆中的语义由概念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含义而不是概念在层级中的位置决定的。处于同一层级的概念,典型成员比非典型成员更容易被激活,因此提取速度要快些。第三节记忆的组织一、层次网络模型25第四节遗忘一、什么是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1.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与永久性遗忘。暂时遗忘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不经过重新学习就不能再恢复。2.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可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该曲线描述了人类遗忘进程的保持曲线。(2)揭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的时间。第四节遗忘一、什么是遗忘26二、遗忘的原因(一)记忆痕迹衰退说——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遗忘是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消失。(二)干扰抑制说——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干扰导致遗忘。记忆痕迹并没消失,只是相互抑制。干扰抑制分为两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三)动机性遗忘说——又称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通过某种方式,被压抑的记忆可被恢复。(四)线索依赖性遗忘——认为遗忘不是由于痕迹的消退,而是因检索线索困难所致。二、遗忘的原因(一)记忆痕迹衰退说——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27第五节记忆系统
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可以用“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表示。环境输入感觉登记编码过程复述/迁移过程长时记忆图像登记声像登记短时记忆储存没有编码的感觉输入1~2秒提取/反应控制第五节记忆系统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28一、感觉记忆(一)什么是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和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3)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1.视觉登记——指作用于眼睛的图像刺激消失,视像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留瞬间的记忆。2.听觉登记——指听觉系统对声音的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一、感觉记忆(一)什么是感觉记忆29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它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2)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位。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30三、长时记忆(一)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无限,主要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复述加工而来,也有一些是感知中印象深刻而一次性直接进入的。(2)保持时间长久,理论上是永久存在的。(二)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1.表象编码:加工处理非言语对象和某事件的知觉信息。采用并行加工2.语义编码: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采用串行加工三、长时记忆(一)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31第六节记忆品质和知识巩固一、记忆品质良好的记忆品质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记忆效率的特征。(二)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的特征。(三)记忆的准确性:记忆正确和精确的特征。(四)记忆的储备性:记忆中信息提取与应用的特征。第六节记忆品质和知识巩固一、记忆品质32二、知识巩固(一)记忆术1.定点记忆法:将记忆的项目与一组熟悉的地点之间建立联系。2.联想法:通过联想把一些本身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联系的内容。3.PQ4R法:预习(P)-提问(Q)-阅读(R)-复述(R)-回忆(R)-复习(R)(二)正确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3.复习方式多样化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6.掌握复习的“量”二、知识巩固(一)记忆术33第六章思维第六章思维34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二)思维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指思维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事物。2.概括性: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间接性与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35(三)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区别:1.从反映内容来看,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及其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2.从反映形式来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间接反映。总之,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而思维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三)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6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动作思维: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3岁前的儿童。2.形象思维: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幼儿期和低年级小学生。3.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成人思维。(二)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同一方向思考得出正确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37(三)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等特点。2.分析思维:按照严密的逻辑逐步分析推导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四)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常规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缺乏独创性、新颖性。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要求既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也要有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三)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分38三、思维和语言(一)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1.语言具有概括性2.语言具有物质性3.语言是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二)区别:1.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不同2.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3.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相关,但并非一一对应4.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与规则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三、思维和语言(一)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39四、思维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分析是指人脑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综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二)比较与归类比较是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归类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四、思维过程(一)分析与综合——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40(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四)体系化与具体化体系化是人脑中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三)抽象与概括41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概念的含义、种类和功能(一)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二)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具体概念:按客观事物外在的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2)抽象概念:按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概念的含义、种类和功能42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或特征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C=A∩B(2)析取概念:根据不同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或特征结合而形成的概念。C=A∪B(3)关系概念: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而形成的概念。C=AB3.根据个体概念掌握的情况,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1)前科学概念:个体日常生活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概念。(2)科学概念: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与属性以及事物间内在联系,符合科学认识水平的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43(三)概念的功能1.分类功能2.推理功能3.联结功能4.系统功能二、概念形成(一)概念形成: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从而获得此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或否定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1.抽象化——先了解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2.类化——对各种属性及其特征归类3.辨别——对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三)概念的功能44(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1.学习材料:概念的属性或特征会影响个体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复杂概念具有较多属性与特征。2.学习者自身因素:例如,知识经验、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疲劳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等。3.下定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概念内涵的过程。是构成概念体系与掌握概念的重要环节。(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45(三)科学概念的掌握1.要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3.要充分利用变式4.要用正确语言表述5.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三)科学概念的掌握46三、推理及其种类(一)推理——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有知识推论做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从已知判断出发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正确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前提真实和推理形式合乎逻辑。(二)推理的种类1.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主要有线性系列推理、主题推理和三段论推理。2.归纳推理:从具体到一般3.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关系区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而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确定的范围,而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都超出其范围。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又是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三、推理及其种类(一)推理——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47第三节问题解决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个体在达到期望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三要素:问题情景和条件描述;期望的目标;解决方法。(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状态。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性、运算序列和认知运算。问题解决具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三)问题空间问题解决的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介状态和目标状态。上述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问题状态空间。第三节问题解决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48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开端。(二)明确问题: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二是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多寡。(三)提出假设: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策略,拟定解决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假设。(四)检验假设:直接检验与间接检验。三、问题解决的策略(一)手段-目的分析法(二)逆推法(三)选择性搜索(四)爬山法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49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知识表征的方式(二)迁移作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可能影响新问题的解决。(三)原型启发: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四)定势的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五)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忽略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六)动机和情绪状态: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情绪对解决问题的影响: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156)。(七)个性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和人的个性特征关系密切,此外,智力水平、气质类型也有所影响。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知识表征的方式50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一)定义: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二)特征:1.新颖性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51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英国心理学家J.Wallas提出了创造性思维“四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一)准备阶段:围绕要解决的问题,积累素材,收集资料,理出头绪的过程。(二)酝酿阶段:在积累到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人脑中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探索和思考,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阶段。(三)豁朗阶段:也叫灵感阶段,酝酿阶段后新思想、新观点、新形象在脑中突然呈现使问题得以解决。(四)验证阶段: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阶段,也是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英国心理学家J.Wallas提出了创52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或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二)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质疑;知道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三)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直觉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四)陶冶创造型的人格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53第四章感觉和知觉第四章感觉和知觉54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特点1.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不是对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的反映。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55(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有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由有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反映有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56二、知觉的含义(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二)知觉的分类1.视知觉、听知觉等根据知觉过程中感受器的不同,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摸知觉等类型。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二、知觉的含义(一)什么是知觉57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1.反映的对象相同——都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2.依赖的物质基础相同——都是人脑的活动。(二)感觉和知觉的差异1.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及其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58第二节感觉的测量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二)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刺激变化的强度,或者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它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二者呈反比关系:值越低(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第二节感觉的测量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59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它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二者呈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60二、感觉阈限测量(一)极限法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是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操作方法:按照大小呈现刺激系列,各刺激间强度差异微小且间距相等,要求被试对其做出“有”或“无”的感觉的判断。(二)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它可以用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操作方法: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再让被试调整一个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
二、感觉阈限测量(一)极限法61(三)恒定刺激法又称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不仅可用于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还可以用于确定其他心理量。操作方法:通过预实验,先选定若干个刺激,,其中最大刺激强度为几乎95%的次数都能被感觉到,最小刺激为几乎5%的次数能被感觉到。此范围内选择5~7个强度等距的刺激。每个刺激随机呈现多次(50~200次)。根据被试报告次数的整体分布来测定感觉阈限。(三)恒定刺激法62(四)信号检测论主要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能把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和感受性两者区分开来。一般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更适宜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研究。(四)信号检测论63第三节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二)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第三节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64第四节知觉的组织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组织原则有四种。一、相似原则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二、接近原则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三、闭合原则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以获得有意义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如图4-5四、连续原则指心理上的连续,如图4-6第四节知觉的组织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65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与兴趣,对某些有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择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2.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尤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组织原则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4.维度变化多的客观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66(二)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已有知识经验等等,都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重要主观条件。二、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客观事物只有部分或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但人对它们的知觉是完整的。三、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它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二)知觉者的主观因素67四、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一)大小恒常性——尽管观察的事物在视网膜上成像发生变化,但人对该事物的知觉仍保持不变。(二)亮度恒常性——尽管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线强度改变,但人对该物体知觉的亮度仍保持不变。(三)形状恒常性——当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的角度发生改变,人仍然把它知觉为其本身具有的形状。(四)颜色恒常性——尽管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物体,但人仍把物体知觉为原有颜色。四、知觉的恒常性68第六节观察一、观察的含义(一)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离不开思维。(二)观察的特征1.观察的目的性:关于个体是否善于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以达到自己所确定的观察目的。2.观察的客观性:指个体在观察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知觉客观事物。3.观察的精确性:指个体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区分出客观事物细节的特征。4.观察的敏捷性:指个体能迅速发现客观事物重要特征或重要属性的特征。第六节观察一、观察的含义69二、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观察客观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观察力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二)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四)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二、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观察70第五章记忆第五章记忆71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指个体识别与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的前提和关键。保持是已识记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回忆是指把不在面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重现的过程;再认是当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加以确认的过程。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目的。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称为遗忘。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72二、记忆的类型(一)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无意识状态下,个体知识与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项目产生影响的记忆。2.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项目时的记忆。(二)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方式的不同,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可用语言传授。2.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个部分。不可言传。二、记忆的类型(一)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可分为内隐73(三)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2.情景记忆: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的事情或情景为内容3.语义记忆: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4.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5.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或动作形象为内容(三)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74三、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记忆机能定位观点大脑中存在视觉记忆中枢、听觉记忆的中枢、语言记忆中枢。例证来自临床病例观察。(二)记忆机能整体观点记忆中不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三)突触生长观点神经生理学家认为,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改变使记忆痕迹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四)记忆分子观点人的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内核糖核酸分子结构来传承的,DNA借助RNA传递遗传信息。三、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记忆机能定位观点75第二节记忆测量一、常用记忆测量方法(一)回忆法——要求被试复述或默写学过的材料,结果与原材料对照,以此了解保存量。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原来学习的项目量×100%(二)再认法——用于比较和测量记忆保持的方法。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三)节省法——测量潜留的记忆效应。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100%(四)重建法——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第二节记忆测量一、常用记忆测量方法76二、元记忆测量方法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记忆的认知,包括对记忆内容、功能的认知、对自己记忆状况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控。测量方法包括独立测量和一致性测量两大类。1.独立测量:对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元记忆知识的测量。2.一致性测量:对记忆监控的测量,或者说对个体监控自己记忆过程的能力的评价。二、元记忆测量方法77第三节记忆的组织一、层次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由层次的语义网络系统。二、激活扩散模型记忆中的语义由概念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含义而不是概念在层级中的位置决定的。处于同一层级的概念,典型成员比非典型成员更容易被激活,因此提取速度要快些。第三节记忆的组织一、层次网络模型78第四节遗忘一、什么是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1.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与永久性遗忘。暂时遗忘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不经过重新学习就不能再恢复。2.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可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该曲线描述了人类遗忘进程的保持曲线。(2)揭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的时间。第四节遗忘一、什么是遗忘79二、遗忘的原因(一)记忆痕迹衰退说——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遗忘是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消失。(二)干扰抑制说——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干扰导致遗忘。记忆痕迹并没消失,只是相互抑制。干扰抑制分为两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三)动机性遗忘说——又称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通过某种方式,被压抑的记忆可被恢复。(四)线索依赖性遗忘——认为遗忘不是由于痕迹的消退,而是因检索线索困难所致。二、遗忘的原因(一)记忆痕迹衰退说——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80第五节记忆系统
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可以用“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表示。环境输入感觉登记编码过程复述/迁移过程长时记忆图像登记声像登记短时记忆储存没有编码的感觉输入1~2秒提取/反应控制第五节记忆系统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81一、感觉记忆(一)什么是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和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3)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1.视觉登记——指作用于眼睛的图像刺激消失,视像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留瞬间的记忆。2.听觉登记——指听觉系统对声音的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一、感觉记忆(一)什么是感觉记忆82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它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2)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位。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83三、长时记忆(一)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无限,主要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复述加工而来,也有一些是感知中印象深刻而一次性直接进入的。(2)保持时间长久,理论上是永久存在的。(二)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1.表象编码:加工处理非言语对象和某事件的知觉信息。采用并行加工2.语义编码: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采用串行加工三、长时记忆(一)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84第六节记忆品质和知识巩固一、记忆品质良好的记忆品质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记忆效率的特征。(二)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的特征。(三)记忆的准确性:记忆正确和精确的特征。(四)记忆的储备性:记忆中信息提取与应用的特征。第六节记忆品质和知识巩固一、记忆品质85二、知识巩固(一)记忆术1.定点记忆法:将记忆的项目与一组熟悉的地点之间建立联系。2.联想法:通过联想把一些本身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联系的内容。3.PQ4R法:预习(P)-提问(Q)-阅读(R)-复述(R)-回忆(R)-复习(R)(二)正确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3.复习方式多样化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6.掌握复习的“量”二、知识巩固(一)记忆术86第六章思维第六章思维87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二)思维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指思维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事物。2.概括性: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间接性与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88(三)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区别:1.从反映内容来看,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及其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2.从反映形式来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间接反映。总之,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而思维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三)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89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动作思维: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3岁前的儿童。2.形象思维: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幼儿期和低年级小学生。3.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成人思维。(二)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同一方向思考得出正确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90(三)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等特点。2.分析思维:按照严密的逻辑逐步分析推导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四)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常规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缺乏独创性、新颖性。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要求既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也要有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三)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分91三、思维和语言(一)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1.语言具有概括性2.语言具有物质性3.语言是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二)区别:1.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不同2.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3.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相关,但并非一一对应4.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与规则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三、思维和语言(一)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92四、思维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分析是指人脑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综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二)比较与归类比较是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归类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四、思维过程(一)分析与综合——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93(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四)体系化与具体化体系化是人脑中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三)抽象与概括94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概念的含义、种类和功能(一)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二)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具体概念:按客观事物外在的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2)抽象概念:按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概念的含义、种类和功能95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或特征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C=A∩B(2)析取概念:根据不同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或特征结合而形成的概念。C=A∪B(3)关系概念: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而形成的概念。C=AB3.根据个体概念掌握的情况,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1)前科学概念:个体日常生活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概念。(2)科学概念: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与属性以及事物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来救护车课程设计
- 木檩安装施工方案
- 2024至2030年普里森膜分离制氮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木工吊顶主吊施工方案
- 养老院居住环境保洁方案
- 服装销售uml课程设计
- 服装色彩风格课程设计
- 消防柜安装合同范本(2篇)
- 满半月付一月房租合同(2篇)
- 会籍顾问合同模板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
- 外立面改造项目脚手架施工专项方案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青年基金
- 保安人员配置方案
- 食材配送实施方案(适用于学校、医院、酒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等食材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炼化一体化行业风险评估与市场需求前景预测报告
- 反恐防暴课件教学课件
- 污泥(废水)运输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水墨探索 课件 2024-2025学年岭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垮掉的一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