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10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2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红色文艺,指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伴相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要内容,集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文艺体系。红色文艺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创造力,形塑着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进而激励着民众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旗谱》等战争题材的红色小说塑造了周大勇、杨子荣、朱老忠等人物,他们在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以忠勇坚韧的崇高品质,彰显出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进而引领了中国人民心系国家、志存高远的价值信念。《黄河大合唱》以振奋人心的歌词,豪迈激昂的旋律,诉说了中华民族的悲怆命运,鼓舞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向前的士气,张扬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红色文艺将庄严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自信乐观的豪迈情怀,潜移默化地播撒在中国人心中,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与文化人格的形塑。红色文艺艺术化地投射着中国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广泛反映了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群体生存样态。红色文艺记录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轨迹,呈现了中华民族破旧立新的现代化历程。农村题材的红色小说围绕着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展现了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历程。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夏征农等创作的农村破产题材小说,揭示了“丰收成灾”、谷贱伤民的畸形社会现象,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下,饥寒交迫、哀哀无告的生存处境以及艰难觉醒、走向抗争的革命经历。40年代,丁玲、周立波、赵树理等创作的土改题材小说,显示了土改运动之于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土改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造以及政治秩序的重建,使得广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物质生活与政治生活的重大进步。红色文艺折射着百年来中国人丰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现着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民俗风情。赵树理创作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集中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文化习俗,如“窑洞”民居方式、处置纠纷的“吃烙饼”仪式、“八音会”“求雨”等民俗事项,从中传达出农民对民主政权、现代革命的迫切追求意识。红色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经验,彰显了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红色文艺注重将古典通俗小说中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等叙事模式,创造性地转换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红旗谱》将家族复仇的传奇叙事嵌入阶级斗争的情节结构之中,从而彰显正必胜邪的革命伦理。《青春之歌》将两性结合的言情叙事嵌入革命性格的成长逻辑之中,从而强化知识分子的政治归属。红色文艺注重采用自然鲜活、清新明快的民间语言,描绘土乡土色、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从而契合人民大众的期待视野与审美习惯,张扬人民大众的审美主体性,进而符合人民大众通俗化、民族化的审美追求。诸如赵树理的“新评书体小说”、孙犁的“浪漫抒情小说”等,以鲜明的民间生活气息、地域文化色彩与民族审美形式,深刻影响广大民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趣味。(摘编自赵学勇《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文化精神及当代意义》)材料二: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由此可见,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红色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回顾讲述红色故事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歌剧《白毛女》中有感天动地的父女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生死相依的战友情。文艺作品中的红色故事,往往涉及党史、军史、国史中的重大史实,涉及革命先驱、党和国家领袖以及英模人物。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伟正”“高大全”,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虽然很多红色故事发生时的时空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们的情感诉求和情感经验总是相通的。通过为红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逻辑和情感力量,能够让故事更具张力,让人物更加丰满,让整个红色叙事更加逻辑自洽、令人信服,让严肃厚重的历史和抽象的价值观念走进普通百姓的内心。历史与时代从来不能被分割,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应当将红色历史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审视,用现代人的审美来讲述红色故事,这样才能给予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电视剧《觉醒年代》将百年前相继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三件大事相互贯通,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历史人物与毛泽东、周恩来等,置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进行展示,并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今人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架起共情之桥,让今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为往往难以被现代人所理解,如果文艺作品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那么它对主流价值的表述和言说就更有说服力。比如,几十年前不同体裁的《江姐》,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则更加真实细腻,格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实现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深度叙事与大众情感逻辑的契合。(摘编自包世琦《如何用文艺擦亮红色文化底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红色文艺已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包含了文学、音乐、电影等不同的艺术样式。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描写了“吃烙饼”“八音会”等民俗,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C.《觉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对话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观众能很好地理解剧中历史人物的选择。D.“江姐故事”是红色文艺中的常见素材,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要比以前的《江姐》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更真实细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提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农村革命任务的变化。B.红色小说借鉴古典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来讲述革命故事,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有利于宣传革命。C.改变旧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重建其政治秩序,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能推动中国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D.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问题导致红色文艺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篇给“中国红色文艺”下了定义,明确其内涵,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明力。B.材料一列举了大量的红色文艺作品,有力地证明了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C.材料二引用苏珊·朗格的观点,旨在论证红色文艺中天然地凝结着人们的悲喜之情。D.材料二站在受众角度,分析了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为创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4.材料一从哪几方面介绍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精神文化内涵?请简要概括。(4分)5.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颗子弹头邓宪光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午,下着蒙蒙细雨,老屋后的杜鹃花开得血红。我捧着一颗金灿灿的子弹头,默默地伫立在父亲墓前,往事就历历地浮现在眼前……17岁那年,我为跳出农门,吃上国家粮,虚报年龄穿上了军装。不曾想邻家的孩子当兵过太平日子、还入党提干,我走进军营就遇上了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烽火连天的边关前哨,听到边界线上那隆隆的爆炸声,看着伤员不断地从前方抬下来,我就想起因战致残的父亲在生产队出工,只能记妇女劳力的工分,家里吃饭人多,挣的工分少,常常三餐不继。我害怕步父亲的后尘,更害怕人生的路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在无助的绝望中,我在家信里吐露了内心的恐惧和担忧,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与开小差的想法。一周后,我收到了一个自家乡寄来的小木盒,盒内有一封信,信下是一颗用红布包着的子弹头。我急忙将信拆开:宪光儿,看了你的信,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那一年,我过鸭绿江时,也像你一样害怕,但想到在旧社会你奶奶背着我沿街乞讨,被地主老财家的狗追着咬,想到沦陷时你爷爷抱着我藏在藕塘里躲日本鬼子的扫荡,我就什么也不怕了。你是上过学的人,更应该明白没有大家哪有我们的小家。自古以来当兵就要打仗,军人是枪林弹雨中忘我战斗的人!身为父亲,我希望你一生平安;作为一个老兵,我希望你在战场上冲锋在前。寄给你的这颗子弹头是我参加临津江防御战时,美国佬在我身上留下的“纪念品”。那次我本被炮弹炸晕,抬到了一个山洞里,醒来听到高地伤亡惨重,敌人快攻上来了,我想也没想咬着牙往战壕里爬,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敌人打下去……我读着父亲那字迹歪斜的信,一个百病缠身、步履蹒跚的农夫的身影在我脑海里猛然高大起来。这时我才知道,父亲是一名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身为他的儿子,我怎能给他丢脸?那一夜,我躺在营房里的茅草上无数遍告诉自己:一定要像父亲那样去战斗。这“一颗子弹头”伴我走过艰苦卓绝的临战训练,使我从一个乡下少年蜕变成冲锋陷阵的战士。在广西边境一个风雨飘摇的早晨,我刚完成5公里武装越野,还没来得及擦一把额前的汗水,耳边就响起了紧急集合的号角。我扛着弹药爬上一辆大篷车,闻到一股浓重的汽油燃烧后的味道,就翻江倒海似的呕吐。我感觉连胆汁也吐出来了,好不容易坚持到车停了,我睁开眼睛只觉天旋地转,人还没站稳就摔了个嘴啃泥。我在一块雨布上躺到午后,背靠一颗杉树看着山坡上的战友实战演练。我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那一颗子弹头,想起了在临津江防御战中被炮弹炸伤的父亲咬着牙根拼命地朝枪声大作的前沿阵地爬……父亲当年也就我这么大,为什么他能做到重伤不下火线,我却因一点小毛病放弃训练?我无地自容地从树荫下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向山坡上跑去……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风轻轻地摇动着墓旁的红杜鹃,像在给九泉之下的父亲鞠躬,又像在述说生命中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我平复了一下心情,招呼相约而至的兄弟妹们在墓前站好,开始了每年一度的祭拜仪式:先是让金灿灿的子弹头在大家手中传递,感受父亲生前的慈爱与教诲;之后便在祭台上摆上谷酒,再点燃一支“喇叭筒”,祭奠父亲的在天之灵。谷酒和“喇叭筒”曾是父亲疗伤的“良方”。记得父亲在世时,每当旧伤复发,疼痛难忍,家里又拿不出钱买药,他就将烟叶用书纸卷成“喇叭筒”,一口一口吸完,将烟灰撒在伤口上,再喝几杯谷酒“消炎止痛”。有时服用谷酒和“喇叭筒”都成了奢望……每当想起这些,我就十分难过。曾听母亲说父亲在部队本有好的发展,退役时本可被安排在城里工作,可他认为自己读书少,身体受过伤,农村更适合他。父亲卧病不起时,母亲也曾想找当地政府解决一些困难,父亲总说国家还很穷,与那些阵亡的战友比,他一点也不亏。父亲就这样怀着赤诚之心回到农村,34年前,他独自躺在了曾用汗水浇灌的泥土里。72年前一颗罪恶的子弹让父亲饱受病痛的折磨,过早地离开了人世;45年前我揣着这颗从父亲血肉中取出来的子弹头,奔赴那场与抗美援朝战争一样惨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最终逢凶化吉。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在战斗打响的第六天,部队困在水口关外一无名高地上,断了水,附近凡有水的地方已被人为地破坏。我在夜色的掩护下潜入农舍,找到几壶水,刚走出村庄,身后突然传来阵阵叫喊声,我感觉不妙就往不远处的林地跑。这时林地方向也传来阵阵叫喊声,紧接着是一梭子弹朝我打来,我猛地侧转身,屏住气滚到山坡下的沟渠里。沟渠没有水,只有一股股恶臭袭来,伸手摸到的全是尸体,我顺势躺到了尸体下。敌人在沟渠边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我一句也听不懂,就将手指紧扣着手榴弹套环,闭着眼睛等待敌人靠近……这些天实在太累,这一合眼就睡着了,睁开双眼时天已微亮。我从尸体中爬出来,见四下里无人,便猫着腰穿过一片树林跑回阵地。这时身体多个部位突然感到撕扯般的痛,我低头见腹部和大腿有几处擦伤,头部也触摸到了几道伤痕。我半卧在战壕里想起昨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又想起从入伍到出境作战不过两个月,如果不是那“一颗子弹头”激励我勇往直前,我怎能掌握如此过硬的军事技能:神速地避开迎面打来的那一梭子弹,闪电般地越过山坡上的障碍物将自己隐蔽好!回想这一桩桩刻骨铭心的往事,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我仰望着天穹,几缕阳光从云朵里钻出来散落在墓地上,几只黑灰色的布谷鸟哀鸣着从枝头飞向远方。四弟拿来几只杯子,我们兄弟几个蹲在祭台前,陪父亲喝了几杯谷酒,又抽了一支“喇叭筒”,才依依惜别。(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因战致残,在生产队挣的工分少,导致家里人常常吃不饱饭,这让我对战争产生了恐惧和担忧。B.在某个早晨,“我”完成5公里武装越野后,被送去实战演练,没有休息片刻,就投入到训练之中。C.父亲用谷酒和“喇叭筒”来治疗旧伤,既因为家里没钱买药,也因为父亲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D.“我”入伍时间不长,但掌握了过硬的军事技能,这让“我”在一次战斗中成功地避开了子弹,逢凶化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部分写“我”虚报年龄参军,想要过好一点的生活,但却遇到了战争,这一理想与现实产生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小说插入了父亲寄给我的一封信,信中父亲自述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这封信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了小说的内容。C.从“这时我才知道”“曾听母亲说”等字眼可以看出,父亲很少向“我”提起他的过去,说明战争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创伤。D.小说结尾“几缕阳光从云朵里钻出来散落在墓地上”这句话与前文形成照应,天气由阴雨到晴朗,与小说的情节相契合。8.“一颗子弹头”寄寓着丰富的情感,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9.本文在清明节祭奠父亲的过程中,记叙父亲和“我”的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①,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后仲尼见之。(节选自《晏子春秋·卷八》)【注】①拔树削迹:指孔子在宋国和卫国遭到迫害驱逐之事。材料二: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洁,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墨子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注】材料二是孔子八世孙孔鲋反驳墨子的话。《墨子》记载了与材料一的第一、二段大体相同的内容,来否定孔子,孔鲋对此作出反驳。材料二中的人物的语言都来自《晏子春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言发A于迩B不可C止D于远也E行存F于身G不可掩H于众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去、往,与《〈论语〉十二章》中“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之”意思不同。B.恶,厌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意思相同。C.“始吾望儒而贵之”与《〈老子〉四章》“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不同。D.固,本来,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晏子事奉三位君主并能够顺利,因此,孔子对晏子的为人感到怀疑,到齐国时,没有立即拜访晏子。B.材料一中,对于孔子的指责,晏子指出孔子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他表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晏子事奉齐国三位君主,分别表现出“洁”“勇”“俭”等三种品质,称得上是君子。D.材料二中,齐景公询问孔子是否是贤人,晏子认为孔子是有高尚品行和节操的君子,并用盈成匡父亲的例子来佐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4分)(2)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4分)14.材料二提到墨子认为孔子和晏子“毁而不见”,请分别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晚兴二首次人韵(其一)张纲①病骨支离怯晚风,可堪游目送飞鸿。书淫老去还知倦,酒圣秋来却喜中。北伐会须空虎落②,西边先欲靖蚕丛。卑飞莫起扶摇念,徒使庄生笑二虫③。【注】①张纲:(1083—1166),宋代文学家,主要活动于两宋之交。②虎落:用于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也用作边塞分界的标志。③二虫:指蜩和学鸠两种会飞的小动物。《庄子·逍遥游》载,蜩与学鸠嘲笑大鹏,认为大鹏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往南海,是多余的,自己只要能飞起来就已经足够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中“病”“老”两个词说明了诗人年老多病的状况,流露出诗人的愁绪。B.首联中“飞鸿”意象暗示了时间已到秋季,颔联中“秋”字与之形成呼应。C.诗人曾热爱读书,而现在也感到厌倦了,但是喝酒的兴趣此时却很浓。D.诗人看到西部边境已经平定,于是希望北伐成功,能够彻底清除敌军。16.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整首诗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既要向榜样学习,也要自我反思。(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想要把国治好,就需要先把家经营好。(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自我夸耀的不良后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大头骡子曾是我们家的骄傲。在秋天拉田的时候,在艰难困苦中,它的沉稳、老练等各种优势就①地凸显出来。拉田的架子车要比普通的架子车更大更宽,轱辘、车轴都是加大加长的,笨拙而结实。我们家拉田的架子车更是“大排量”的,每次装车也能多装一些粮食捆子。大头骡子力气大,父亲干活也够狠,装车时,不到地面的人用木叉举着捆子再也无法达到的高度时,绝不肯②。尤其是装满一车油菜籽,高而宽,方方正正,行驶在田野里,宛如大海上航行的游轮。行走在田间的路上,把道路填充得③。每每此时,遇到的人们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进入村庄的一段路,坎坷不平、坑坑洼洼。那年秋天,一连几日的大雪让原本凹凸不平的道路更加泥泞不堪,很多装满庄稼的车经过此路段时,稍有不慎就会翻车。大头骡子拉着移动的“别墅”经过这里,就像一位驾驶经验丰富的老手,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稳稳当当地驶过每一个沟壑和坎坷。仿佛一艘巨轮行驶在海洋上,时而起伏,时而跌宕,时而平缓,却总是平稳安全。我家的大头伙伴,总是令乡亲们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大排量”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快去写作业!”这句话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B.运城盐湖,位于山西晋南盆地,被誉为“中国死海”。C.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D.聋哑的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就”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只要努力钻研,你就能学会。 B.听你的,这件事就这么办吧!C.就我而言,这是没问题的。 D.我就再胖,也赶不上你啊!(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大唐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赴江东经当涂,忽见两座青山夹江对峙,犹如天宫之门缓缓打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汹涌的波涛令李白心潮澎湃,于是他提笔写下《望天门山》。从此之后,①。天门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分别位于安徽省北部的长江两岸。其中,东侧的山为东梁山,海拔82米;西侧的山为西梁山,海拔88米。②,但崖壁极为陡峭,似刀削斧砍,彼此隔江相望犹如天宫之门,故而得名。李白诗中所说的“天门中断楚江开”,既是对眼前景象的现实描绘,也蕴含着对其成因的理解,即长江犹如巨斧,劈开了天门雄峰。他认为,天门山东西两部分③,后来被滔滔江水冲断了。流水侵蚀固然可以破坏山体,但这种外力地质作用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相比之下,内力地质作用则更为强大、迅速。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天门山位于长江下游扬子准地台的挤压断裂带上,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断层作用,天门山东西两部分彼此断裂分别,后来,从低洼且易被侵蚀破坏的断裂带中流水穿过,此处就形成了长江的河道。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习近平上述材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论述,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也具有启发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觉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对话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错,根据材料二“电视剧《觉醒年代》……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可知,C项曲解了材料中“对话”的意思。)2.D(“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错,根据材料二“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可知,并非“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3.A(B项,“有力地证明了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错,材料一列举的多部红色文艺作品,是为了论证不同的分论点,并没有证明“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C项,“旨在论证红色文艺中天然地凝结着人们的悲喜之情”错,材料二引用苏珊·朗格的观点,是为了论证“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D项,“分析了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错,材料二没有分析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4.①红色文艺影响了百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世界。②红色文艺反映了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③红色文艺体现了百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追求。5.①文艺工作者应深入挖掘红色文艺中的情感元素,使红色文艺富有情感温度。②文艺工作者要用现代审美去进行红色文艺创作,让现代人更易于理解革命历史。③文艺工作者要对历史人物的超常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合理地解释,更好地让现代人接受。6.B(“没有休息片刻”错,根据原文“我在一块雨布上躺到午后,背靠一颗杉树看着山坡上的战友实战演练”可知,“我”休息了一段时间。)7.C(“说明战争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创伤”错,根据小说内容,战争给父亲的身体带来了创伤,小说并没有提到给他内心带来了创伤。)8.①父亲对“我”的鼓励和期待;②“我”对父亲的崇敬、感激和怀念;③父子二人强烈的家国情怀。9.①小说把父亲和“我”两人的时间跨度较大的故事,设置在一次清明节祭奠活动中,使叙事集中,情节紧凑。②小说通过“我”在祭拜父亲时的回忆,叙述父亲和“我”的军旅生涯,更好地表达了革命军人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精神薪火相传的主题。③小说将祭拜父亲之事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起来,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叙事曲折变化,情节更丰富饱满。10.BEG(原文标点为:言发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11.C(“始吾望儒而贵之”与《〈老子〉四章》“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12.D(“齐景公询问孔子是否是贤人”错,根据材料二“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可知,齐景公问的是“今天的众人之中,还有像孔子这样的贤人吗?”并非询问孔子是否是贤人。)13.(1)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成朋友,赶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成老师。(2)(一个人)不培养德行,是他自己的罪过;不幸屈居人下,是他自己的命运(不好)。14.①材料一中,孔子虽然非议过晏子,但是听到晏子的解释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会见了晏子,因此,不能说孔子与晏子“毁而不见”。②材料二中,孔子对晏子有过称誉,晏子对孔子也有过称赞,这也驳斥了墨子关于孔子与晏子“毁而不见”的观点。15.D(“诗人看到西部边境已经平定,于是希望北伐成功,能够彻底清除敌军”错,根据“西边先欲靖蚕丛”可知,西部边境并未平定。)16.①诗人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自比为“二虫”,只能低飞,喻指自己能力有限,不应有过于高远的理想,以免被他人嘲笑。②尾联紧承颈联,诗意突转,颈联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平定西部和北部国土,尾联表示自己不要产生这种“扶摇念”,这是诗人的自我解嘲。③尾联与首联形成呼应,首联写诗人眺望“飞鸿”,有羡慕“飞鸿”高飞之意,尾联写“卑飞”,寄寓着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18.①淋漓尽致②善罢甘休③满满当当④赞不绝口19.D(原文与D项中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否定和讽刺。)20.A(原文与A项的“就”都是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B项,副词,承接对方的话,表示同意。C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D项,连词,表示假设让步。)21.①天门山名闻天下②尽管这两座山并不高大③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