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哲学_第1页
西方现代哲学_第2页
西方现代哲学_第3页
西方现代哲学_第4页
西方现代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一、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一个由不同理论、学派组成的思想运动。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二战后——流行存在主义六十年代——解释学二、胡塞尔哲学胡塞尔(1859-1838年):德国哲学家。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逻辑研究》;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方法论向本体论过渡;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变,《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海德格尔吸收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梅洛.庞蒂都深受现象学影响。二战后,现象学运动日趋活跃,渗透到西欧、日本以及分析哲学占优势的英美。三、胡塞尔现象学——建立一种严格科学的科学。什么是严格科学?——科学是代表一种绝对的、无时间性的价值的称号。条件:必须是绝对正确的知识;必须是无时间性的、超时间的真理;必须为子孙后代造福。胡塞尔认为:经验自然科学是一种“事实科学”,而非严格科学,因为——经验中获得的事实是在时间上被规定的东西;经验科学不具有绝对的不可置疑性;只能带来暂时的功利,不能提供造福于子孙万代的、超越其特殊的经验世界的知识。胡塞尔观点:哲学负有崇高使命,以“人类的永久性目标为己任”,应当追求“永久性的哲学理想”。1.哲学要成为严格科学,必须同事实科学划清界限,克服将哲学混同于或归结为事实科学的“科学主义”;2.心理主义把绝对正确的、无可置疑的逻辑规律降低为以个人的心理活动为转移的经验事实,这就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要建立严格的科学,必须要回到事物本身!不要像“科学主义”或“人生观哲学”(黑格尔哲学)那样,不关心真正的“客观的真理”。要超越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极有效的真理。“回到事物本身”方法:摆脱一切未经考察过的偏见和假设,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用直觉去直接研究和描述意识到的现象,从中寻求绝对有效的终极真理。四、现象学.纯粹意识特点:“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泛指所有可能存在的对象,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东西。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显现于意识中的现象上去。(只关注头脑中显现的东西)一旦哲学通过哲学描述了意识到的现象,那就能描述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然后获得真理。作为严格科学哲学的现象学,其研究对象就是纯粹意识。不依赖个别人的经验,而又寓于人之中的、必然的、客观的意识结构,以及与这种结构对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意向活动“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的特点:意识对象是纯粹意识向某物的产物。意识对象是由意识活动的意向性构成的。意识不是容器,而是灯塔。意向活动及其连贯性和可理解性。真正的意向流动具备四个要素:主体(或当事人);意向活动;意向的对象;对意向对象的肯定。意向活动本身是有结构的,正是意向活动诸要素的结构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赋予意识对象以一定的意义。意向活动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提供了一个判明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还原方法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若要获得与事实科学不同的绝对的、超时间的真理,必须采用与事实科学不同的方法。“洞察本质”的方法——“括号法”,排除“自然的观点”,首要的就是转变或排除关于自然界独立存在的观点。自然观点对日常生活是必要的,对事实科学也是允许的。但从自然观点出发,不能得到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所要求的绝对必然的知识。把自然观点的判断搁置起来,存而不论地存在“括号”里。“括弧法”:“历史括弧法”,把过去已经接受的有关事物的意见、理论、观点放到括弧里搁置起来,排除已有的偏见、信仰、意见、各种未经考察的理论、假设与先决条件;“存在括弧法”,抛弃一切存在判断,把外部世界是否存在问题搁置起来存而不论。专注于纯粹意识本身去洞察意识对象和意识作用本身。本质的还原&先验的还原本质的还原:从个别的、事实的领域,进入普遍的、本质的领域。本质的直观不是事实的认识,要洞察本质必须把个别的、偶然的因素去掉。胡塞尔提出“自由想象的变动”的程序(或方法)——你可以先描述一个事例,然后通过增加和删除包括这一陈述中的各种属性的组成部分来改变这一陈述。剩下的不多、不少的元素就是本质。先验的还原:专注于意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从经验的自我达到先验的自我。通常意识活动的主体——自我,是个别的、带有偶然因素的自我,经验和主体,带有许多个人独具的心理意识。先验的自我是深藏在经验自我背后的我,“先验的自我本位”,还原过程的最终产物,只剩下由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组成的绝对、必然的纯粹意识领域。.还原的实质——既是一种认识论,又是一种方法论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归结为意识的对象——把对象的本质归结为离开个别的具体事实,靠直观来把握理念——把全部创造性的根源归结为先验的自我。不应当用感官观察外界事物;不应当用科学的抽象(经验事实——必然的本质)——只能借助于无先决条件的描述、先验的直观去“洞察本质”,专注于先验的自我,依靠内心的直觉。5.胡塞尔哲学所蕴涵的本体论还原的最后产物是先验的自我,具有“构成作用”,构成意识、意识对象、一切对象的意义和本质。6.胡塞尔的“现象”概念“现象”就是本质。“现象”是非经验的,但又呈现在意识之中。“现象”是不证自明的、直觉的。——“现象”意味着“经过自身、自我显露出来的东西”。五、胡塞尔的晚年危机——论欧洲人的危机和科学危机。危机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表现在对包含在历史中的“理性”,对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失去信仰。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混乱的理性主义。从根本上说,这是哲学的危机,是理性主义哲学的危机。没有考察科学对人的意义。科学观念被实证地简化为纯粹事实的科学,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意义。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实证科学什么也没有说。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如何通过现象学摆脱危机:现象学要克服“混乱的理性主义”的弊病。必须研究科学认识的起源。研究科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的关系,特别是转向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找出科学对人和人类社会的意义。引进“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生活世界”是任何客观知识的基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思潮广泛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的西欧,它不但是一种哲学,而且几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意识形态、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家庭关系等,被称为“时代的象征”。也被称作“危机哲学”。存在主义:个人意识,自我感存在——个人的存在;在于非理性的心理体验。人:存在主义——非理性体验;精神分析——非理性意识;意志主义——非理性意志;生命哲学——非理性生命一、基尔凯郭尔(1814-1855年)丹麦哲学家,先驱——有神论存在主义。人的真正存在——孤独个体。把孤独个体看做是人的真正存在,哲学的出发点,从而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观念——“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孤独个体——精神个体、主观思想者,而不是指在物质环境中生活的感性具体的人。是单独自我,是那种“与它本身发生关系的关系”,是主观思想者所直接体验和感受到的整个神秘的精神状态。人的存在状态——恐惧、厌烦、忧郁、绝望——悲观主义恐怖是“孤独个体”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人存在的本质。——虚无,虚无就是原罪。厌烦、忧郁、绝望是恐怖的表现形式。人的存在和发展状态——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阶段:1.美学阶段——感性的、世俗的阶段(杂乱无章、腐化堕落、厚颜无耻,物质和精神的片刻满足,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个人情感和自然状态的玩物);2.伦理学阶段——理性阶段,禁欲主义、道德责任心,注重心灵的投影和追求,强调善良、正直、节制和仁爱;一个理性的人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存在,还会受美学生活方式的引诱;3.宗教阶段——最高、最后阶段,人才能达到真正存在,超验上帝与个人直接对话,人生脱离苦海。这三个阶段是不合乎逻辑的、没有必然联系,过渡是完全主观的、突然的,是由个人按照自己主观意志选择和决定的。二、海德格尔(1889-1976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学生胡塞尔称其为最合适的接班人。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胡塞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的方法论现象学的方法是唯一的科学的哲学方法。现象学的定义是: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现象学(phenomenology):phenom自我显示出来的东西,在希腊文中有时等于存在者。Ology“言说”,作为判断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意义。在判断或理解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对现象的理解不同于胡塞尔。(胡塞尔:现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象;海德格尔:任何显现都是对人的显现,但却不同意说显现只在人的意识中发生,表现为意向行为。)显现是最贴近人的,但不是意识,而是存在。人并非总处在有意识状态,但始终不能离开存在。人的存在是出发点。现象学的中心问题不是认识论,而是存在论。.基础本体论(存在论的区分)全部的西方形而上学都在谈论“存在”,但实际上,人们谈论的只是“存在物”,人们忘记了“存在”和“存在物”,人们忘记了“存在”和“存在物”之间的“存在论的区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存在"(Being)与“存在物”(Beings)这两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be);存在物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自笛卡尔起,近代哲学也没有分清两者概念,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过存在不再是在事物的意义上说的实体,而是事物本质上的实体,但还不是动词tobe。“此在”的概念:存在论的出发点不能是任何一种存在物,而必须是这样的存在,它的存在是其他存在物的存在的基础。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用此在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存在于此,不是抽象的人,是个别的人。只有人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本身,就蕴含“此在”的概念。“此在”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把存在于存在物沟通起来,是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所做的存在论分析,是存在论的基础与入门,因此被称作“基础本体论”。此在的特征: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存在与时间》;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存在与时间》。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说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是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过程决定本质。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人不像其他其他存在物那样是一个类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并不否认公众性。两种存在——本真的存在(自我的真实存在);非本真的存在(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所掩盖的个人存在)“此在”的存在状态: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世界是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烦忙——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打交道——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共在是一种被自我和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烦神——显示“共在”的方式,有非本真(让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常人,集体命名的自我服从、平凡、迁就,不存在了;用自我代替他人,介入——最终还是自我消失)和本真(超脱——自我与他人保持距离,达到平衡,以我为主回应他人)的分别。“此在与时间”——存在的意义在于时间。时间性与此在存在状态的联系。过去——沉沦态(falling):沉沦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的既定状态之中,由“心态”揭示,心态是持续的情绪,心态两种状态非本真(恐惧)和本真(焦虑——生活重担和人生挑战)心态;现在——抛置态(thrownness):局限于现有的存在状态,如同被抛置在一个正在进行的生活过程中,由“语言”揭示,语言两种非本真(闲谈、好奇、含混)和本真(言谈);生存态(existentlality):设计并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面向未来的生活状态,由“理解”揭示,理解两种状态包括非本真(等待、观望、忘记)和本真(设计)。每一存在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因素,三种存在方式也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过程。“此在”的完整存在状态:先行于自身的(将来)——已经寓于的(过去)——在世之在(现在)。揭示“此在”完整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是“烦”(care)。面对死亡:只是在面对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含义——对他的全部可能性的依附、设计与实现。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死亡于自身显示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的、超越不了的可能性。——《存在于时间》后期海德格尔:天马行空。不再由“此在”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从真理、语言、艺术和技术等新的视域,显示存在的意义。离开“此在”,谈论“超越人的自在的真理的本质”,并说“真理的本质是自由”。真理就是遮蔽与除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把存在看做在真理廓清的场所中发生的过程,从而扩展了早期的世界的概念。把世界看成:天(光明)、地(隐蔽)、神(神秘之域)、人(生存之域)的结构。关注语言:当人思索存在时,存在也就进入了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人栖住于语言之家。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正是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从语法中解放,恢复原始意义,让位于思和诗。很欣赏荷尔德林的诗。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技术与艺术是相对立的存在的显现方式。把技术视为一种自我扩张、人所不能控制的“座架”(把人套牢了)——人离开本真。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三、萨特(1905-1980年)法国人。哲学家、文学家、作家、政治活动家。拒绝资产阶级给他的奖——诺贝尔文学奖。《自我的超越》、《存在与虚无》等接过了胡塞尔意向性理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意向性不是表示自我与意识活动和现象之间关系的特性,而是表示意识与外界事物之间关系的特性。意识的意向性就是对自身的超越性。意识是自由地设置意向对象的第一级意识,是以外的事物为意向对象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以意识为对象的第二级意识。意识——向外——超越性自我意识——向内——以自我为对象自我意识是反思性的;意识是前反思性的,为自我意识的反思提供内容。意向活动的自由:意识活动包括直觉、想象和情绪——直觉和判断不一致。意识相对于外在的自由;想象的意向性具有更大的自由,它可以设定知觉不到的事物作为意向对象;只在想象中存在的意向对象叫影像;人之所以能够进行想象,那是因为他先天是自由的;把知觉对象转变为情绪对象,把因果世界转化为自己对之有所反应和有所作为的世界,情感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认识不是唯一方式,情绪可以更进一步证明人的自由。结论:意向活动是自由设定对象的自为活动,从知觉、想象到情绪,是一个自由程度越来越大的过程。意识不受自我意识的限制;自由是意向活动的内在结构。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由于他人意识的出现,自我意识才会发生,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现实中我与他人关系的根源在于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关系。我看见自己是因为有人看见我。两难处境:我既不能完全把他人当做对象,又不能完全把我当做他人的对象。产生矛盾的两种心理倾向:一是把我作为注视他人的主体,把他人彻底对象化——虐待狂;把他人作为注视我的主体,把我彻底对象化——受虐狂。把我与他人关系作为“为他之在”。冲突是为他存在的原初意义。我与他人冲突也有中断的时候,即发生在“我们意识”中。时间性:自为的特殊的存在模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从自身存在状态出发而做出的区分。自在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没有必然性。只是人的意识的安排和改造,才会有互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