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教案定稿_第1页
鲁迅教案定稿_第2页
鲁迅教案定稿_第3页
鲁迅教案定稿_第4页
鲁迅教案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多种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特色。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教学难点]1、对“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鲁迅到“平易温和〞的鲁迅的认识转变。2、由对鲁迅的新认识而思考怎样看待鲁迅的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2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对鲁迅的印象。〔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冷峻等〕3教师引导: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那么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心和提携。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题为?回忆鲁迅先生?。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读过此文才感到: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二、介绍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和政治*。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阔的读者。三、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表达,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完之后,要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篇传记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四、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对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五、整体阅读〔培养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阅读提示①注意这篇回忆录中所写的鲜活的鲁迅,并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拟。②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③这篇回忆录是怎样捕捉和描写鲁迅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④阅读课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2、这篇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记述鲁迅的,请举印象深刻的一二例谈谈。明确:可以概括为家庭生活、交友会客、个性习惯这三个方面家庭生活:解释海婴为何亲近萧红、尝鱼丸、与保姆相处、房间布置、病中家事〔许先生的忧虑、忙碌,海婴的玩耍、问候〕交友会客:让晚走的客人坐小汽车并付车钱、和萧红开玩笑、特殊客人、看青年人的信、谈电影、谈公园、盛待客人、陪客人到深夜、谈踢鬼、病中请客个性习惯: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品评衣着、喜欢吃北方的饭、包饺子、外出装束、不随便放东西、不在意自己的手稿、吃茶习惯、瞪摩登女郎、包书、带病工作、枕边的木刻3、举例教师可参考如下事件或角度表现的性格、品质写作方法第⑴节鲁迅的“笑〞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略写、细节描写第⑵节鲁迅的步伐轻捷略写、动作、细节第⑶节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面结合、详写第⑷节夜谈和待人吃饭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详写、细节描写第⑸节招呼来客爱开玩笑略写、语言及细节第⑹节久雨偶晴的造访和蔼可亲略写、语言及细节第⑺节和海婴嬉戏善解人意、童心依在语言描写、比照第⑻节冯雪峰来访好客、真心待友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第⑼节对青年来信的态度关心、宽容青年语言和比照描写第⑽⑾节指导青年看电影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语言〔直引和间引〕第⑿节不游公园却勤出门热爱、指导青年比照、语言及细节描写第⒀节不请男佣却热待客节俭、好客比照、细节描写第⒁节不吝校样纸及坐车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语言、动作、比照描写第⒂⒃节喝茶和抽烟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比照、细节描写第⒄⒅节昼陪客人夜加班惜时、勤奋环境衬托、细节描写第⒆节对“时髦〞的厌恶朴素、不张扬、爱憎清楚环境、衣着、眼神描写第⒇节对鬼神的不相信富有科学精神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第(21)节品尝海婴的鱼丸不轻易否认、有家庭民主思想动作语言、比照第(22)节包书也要亲自动手对工作一丝不苟比照、细节第(23)节简陋的居住环境俭朴、勤劳、待人真诚环境、细节第(24)节书房就是卧室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环境、细节第(25)(26)节整个三层楼的寂静喜静、勤奋工作比照衬托第(27)节鲁迅先生病了坦然面对疾病比照、神情、语言第(28)节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惜时、忘我工作心理、细节第(29)节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语言、神情第(30)节先生体质大不如前一讲话就精神神情、比照第(31)节妻子许先生的担当工作如山、不得休息间接描写第(32)节病中先生的饮食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环境、语言、间接第(33)节病情不断恶化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神情、细节、间接第(34)节病中的困顿俭省、坚决神情、间接、环境、细节第(35)节海婴的药瓶“玩具〞爱孩子、坚强间接、语言、细节第(36)节病稍好转就会客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语言、细节描写第(37)节时刻伴随的小画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细节、语言第(38)(39)节最后的时刻勤奋不息细节、避讳六、扩展阅读:请同学们利用三、四天的课外时间,搜集以下作品阅读,加深对鲁迅平易温和性格的理解。唐弢?琐忆?阿累?一面?林语堂?悼鲁迅?周作人?关于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剧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那么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据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回忆,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走近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二、研读课文1萧红笔下的鲁迅是怎样的形象?从家庭生活、交友会客、个性习惯三方面分三组讨论交流试加以概括。教师总结如下:家庭生活①人之父的鲁迅

一个疼爱了解孩子的好父亲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妻子对他:敬中有爱〕③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幸福家庭的一家之主交友会客:人之友的鲁迅:一个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一个温和宽厚、幽默睿智的长者一个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导师一个和蔼宽厚平易近人的老人个性习惯:生活简朴富有情趣宽厚仁爱幽默幽默热情好客善解人意细致耐心勤奋认真坚强执着3、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经典作品中的鲁迅与生活中的鲁迅有什么不同?经典---冷峻生活---平和三、品味语言特色讨论1:本文作者通过女性所特有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分组加以分析。

1、先请同学们品味以下描述性语言:〔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保护青年的长者风范。〔3〕还有4节倒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等等。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清楚,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2、再请同学们品味以下对人物语言的描写:〔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抓住了人物在特定时候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3〕第21节倒2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以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先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保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讨论2:写此文,作者融入了很多感情,这也是回忆录的一个重要特点。任选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2〕〔第9节中〕既有对先生帮助青年的敬佩,也有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感受到了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具有人情味的形象。〔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四、小结1本文的语言艺术特色2总之,萧红笔下的鲁迅是一个热情、幽默、平和、睿智而又深刻的形象,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这与我们心中那个横眉冷对、不苟言笑的思想家的鲁迅是不一样的。第三课时一、理解本文结构及表达角度的艺术特色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9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外表看来材料很散,但作者按时间的先后表达,并用一根感情的红线把这些材料贯串起来,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从而到达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可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段落〕,这是为什么?〔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2〕教师明确: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缺乏,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3、这篇回忆录的表达角度有何特点?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能力拓展:1、“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那么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奉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2、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应用: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1〕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发言,教师点评;〔2〕教师明确:①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②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③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为难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④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绿听子的廉价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三、课堂延伸1、读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篇文章,使学生明白鲁迅的地位及鲁迅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与鲁迅生命的相遇〔钱理群〕节选我在北大上“鲁迅研究〞课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大概是1985年第一次给81级学生上课,接着给82、83、84级学生讲,到现在为止在北大讲鲁迅差不多有15年多了。到2001年,用时髦的话来说,在新世纪的开始又来讲鲁迅,一方面是因为我是研究鲁迅的,上选修课就只能讲鲁迅;另一方面,是去年以来〔也算是世纪之交吧〕关于鲁迅有两个信息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就是鲁迅的作品不断的被评为“第一〞:?中华读书报?上评选20世纪最受欢送的中国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评为第一,听说?亚洲周刊?上评选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的作品,鲁迅的作品也是第一,据说因特网上选20世纪最伟大作家,鲁迅也是榜上有名。当然对这类投票也要作具体分析,相当多的人确实是出于自己的判断,另外也不能排斥从众心理,因为鲁迅太有名了,?阿Q正传?太著名了,好似我不选?阿Q正传?就显得我没有学问,有的人出于这种动机,也就选了?阿Q正传?。虽然不能太算数,但也能反映一些问题,就是鲁迅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现象,是去年在一些公开的报刊上以及在网上,有种种关于鲁迅的议论,我收集了一大堆。这些评说在我看来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过去对鲁迅争论的延续,鲁迅生前就不断有人对他提出非议,比方说一些年轻人觉得非得把鲁迅打倒不可,不踢开这块拌脚石自己就不能开展了;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说鲁迅“不宽容〞、“心胸狭窄〞等等,二、三十年代就这么说,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番话,正是老调重弹,或者如鲁迅自己所说,是“老谱袭用〞。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和鲁迅的时代大不一样了,我们需要在鲁迅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往前思考,这样人们就有必要对鲁迅到达的和没有到达的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常常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以上两个围绕着鲁迅的“文化现象〞,至少说明两点:第一,说明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不喜欢他,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