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法人的权利能力TOC\o"1-3"\h\u21653摘要 摘要随着法人对于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法人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德国基本法破天荒似的以立法形式将法人作为权利能力的主体予以确定,此后对于法人权利能力问题便成为宪法学界的争议之一。我国当前对于法人权利能力的相关问题讨论较少,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从权利能力的主体出发,结合比较法的经验,研究法人是否具有权利能力能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享有权利能力,进而探索法人权利能力的特殊性,实现法人权利的私权化向法人宪法权利的回归。我国有必要借鉴比较法的经验,一定程度上承认法人的权利能力,在宪法层面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保障法人的权利能力,从而不断完善权利能力的保障体系。关键词:法人;权利能力;主体引言随着法人制度不断演进,法人权利要求的呼声愈发高涨,与此同时,对于法人的权利能力保障已经由私法保护逐步上升为公法层面。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就通过宪法判例确认法人为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第一款中关于平等权的保护主体,随后又通过大量的宪法判例使得法人的宪法权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德国基本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用立法形式确认法人权利能力的根本法。然而,宪法学理论一般认为权利能力的价值在于保障个体享有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自由,即权利能力的主体只能是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因此,关于法人缘何具有权利能力资格的讨论。因此,关于法人缘何具有权利能力资格的讨论就在宪法学界一直存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权利能力和法人本质有关理论出发,分析法人权利能力发展的基础、权利内容等基本问题,为我国法人权利能力的保护提供支持,并试图提出我国法人权利能力保障制度的完善建议。一、法人作为权利能力主体的正当性法人宪法地位研究己经历时一个多世纪,对法人为什么具有权利能力主体地位、在何种程度上享有权利能力以及特殊主体的权利能力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宪法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国宪法学者莫纪宏教授主张,法人所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宪法上的权利,法人是由法律拟制的人,法人的存在以国家机关的管理为前提,所谓的法人的权利只不过是自然人行使权利能力的一种方式,通过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保护就可以实现,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法人”这个术语是通过法律拟制得来的,因此其权利通常都是由法律直接予以规定的。对于法人能否成为权利能力的主体,各国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德国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学说体系。德国是首个以宪法的形式确立法人权利能力主体地位的国家,其基本法第十九条赋予了法人权利能力的保护,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法人权利能力的大讨论。(一)法人权利能力的经验考察德国经验,德国是世界范围内几个为数不多采用宪法明文规定方式确认法人权利能力主体地位的国家之一。德国关注法人权利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德国基本法颁布之前就有过保障法人权利的举措,而后的德国基本法又将法人作为权利能力的主体,以明文规定的方式(德国基本法第十九条第三款)加以确认,从此将法人权利能力相关问题推至高峰,并在日后的司法实践和理论中都经历了诸多争议和发展。其中有关法人享有权利能力的理论证成以及不同类型法人的权利能力资格问题都对大陆法系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经验,对于法人是否为权利能力主体这一问题,美国宪法最早进行了论证,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其他很多国家。美国宪法未规定公司为权利能力的主体,仅保障“公民”的权利能力。美国宪法第3条对司法权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指出该权利适用于公司,但是宪法第4条的特权与豁免条款不适用于公司,即公司有提起诉讼的权利,但是无法享有与公民的特权和豁免权。宪法第14修正案通过后,美国法院依然认定无论是宪法第4条的“公民”还是宪法修正案第14条的“人”,都仅指自然人,而非法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类宪法案例的不断涌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逐渐将宪法的保护范围扩大适用于公司。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宪法虽然没有规定公司能成为权利能力的主体,但是为了突破各州之间的壁垒,建立统一大市场,美国法院通过对无数个案例进行无可怀疑的推定判决,将宪法保护的范围扩大适用于公司,使其成为权利能力的主体。对于公司权利主体地位的确认,既符合经济理论的发展,又符合法律的价值追求。法人在内战后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得这种解释成为不可避免的。日本经验,法人能否成为宪法中权利能力的主体之疑问在日本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中持肯定观点的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认为法人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能够最终归于其背后的自然人身上,因此保护法人权益无异于保护自然人的权益,故法人当为权利能力之主体;另一方面则强调法人是今日社会生活不能忽视的社会实体,是具有独立价值和地位的法律关系主体。由于日本学界对于法人权利能力的讨论受到德美影响很大,因此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难免有德美两国的烙印,但是日本学界对于“巨大法人”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留意的。所谓“巨大法人”是指一些具有庞大组织的公会、教会和法人。这些组织巨大,成员匿名,个人的归属感稀薄,其成员有显著沦为实现团体目的手段的倾向。实际上,“巨大法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中压制成员,侵犯公民权利能力的组织,因此日本学界将其解释为非权利能力的主体。(二)法人作为权利能力主体的现实需要经济层面,法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使得自然人得以共同的目的组成联合体,以团体的力量抵御外界的不法干预,在保障自然人权利的同时,合理利用了社会资源,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学者将目光投向重要的经济主体,尤其热衷于对法人权利能力理论的研究。法人制度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个人手工业、手工作坊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中失去了优势,无法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也没有能力抵御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集中优势资源,形成稳定的联合体,才能实现经济利益,这样的联合体就是法人的雏形。法人制度的建立为个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将个人的资源进行整合,能够克服个人力量的薄弱,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私法人通常为经济生活的主体,保障了它们的权利能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法人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社会地位,扩大经营自主权,谋求各项权利,满足自身作为经济主体的需求。为了保证权利主体地位的独立性,法人既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积极作为,又需要防范国家和社会的不法干预,因此,就需要宪法的保护,对于法人的权利能力予以明确规定。不可否认的是,法人作为经济主体,其利益诉求可以通过自己的利益集团在立法方面进行体现,所以承认法人作为权利能力的特殊主体己成为不可逆的趋势。政治层面,行政私法化的发展使得属于私人的团体拥有了“公共权力”,如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而行政主体逐渐将一些涉及公共任务行使的事务委托给法人执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美国,公司的财力不断激增,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产生了“巨型公司”。这种公司成为强有力的结合体,成为一种权力的中心,掌握着一定的人事裁量权和财产管理权,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干预政府决策的能力,甚至能够与政府相抗衡,具有私人政府的地位。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同利益集团形成与发展的集合,法人制度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己经影响到社会政治生活,法人社会事务参与程度的加深使得其寻求政治权利的保护,所以要求对其进行法律规制,让法人在宪法的规范下合理行使权利。法人并非对政治事务视而不见,其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对员工的管理,都是培养民主的条件。对法人的权利能力进行保障,鼓励各类法人在平等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参加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也有利于民主社会的发展。二、我国宪法规范关于法人制度的规定(一)法人在我国宪法规范体系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宪法的总纲乃表述国家方针政策,而权利能力的价值在于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使国家权力得到约束,总纲这种指导性的规定很难达到此目的;其次,从总纲对于各类企业的权利内容规定上来讲,主要为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权利范围过于狭窄,保护法人权利的效果极其有限;最后从宪法的规范方式上看,与第二章关于公民权利能力与义务的规定不同,总纲中规定的企业权利都无一例外地用“依照法律”或者“遵守法律”的限定方式来约束其权利,使得相关权利的行使受到国家法律裁量的严重牵制,权利保障效果大打折扣。宪法采用这种区别对待的立法方式,足以见立法者对于法人与公民之间不同的价值判断,法人权利的保护程度低于公民权利显而易见。我国现行宪法以公民的权利能力和义务为内容设专章加以规定,并没有涉及到法人的权利能力。显然,其规定的权利能力的主体仅为自然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主体地位没有疑义,但我国宪法学说却较少的注意到法人的权利能力,私法人的权利能力能力常被忽视,更不用说公法人的权利能力能力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经济格局,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很多企业由国家所有转向私人所有,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我国法人制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原有的法人划分己不能更好的促进法人的发展,从宪法上承认法人的权利能力地位已经势在必行。(二)我国法人分类概况《民法通则》把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大类别。其中企业法人是指主要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旨在进行营利活动的法人类型,是当前我国法人系统中最具活力、数量最多、与私法活动最密切的一种。非企业法人在我国又可再细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从事经济活动,通常以营利为目的,符合大陆法系对于私法人的定位能够成为权利能力的主体,因此,企业法人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机关法人通常被认为符合公法人的性质,与机关法人不同,事业单位法人一般不能行使行政职能,其成立主要在于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当然并非所有的事业单位法人是这样,有的事业法人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与私法人无异,那些依宪法、组织法等公法的规定而成立的事业单位应被认定为公法人,其权利能力主体地位应依情况进行判断。公法人与私法人并存的现象,在社团法人中也存在:各类基金会属于私法人,而妇联、共青团等属于公法人。我国当前对于法人权利能力问题的探讨还欠缺深入分析,对于非企业法人的权利能力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当淡化对于法人的固有形态的偏见,以不同法人实际从事活动的实质上来做出判断。(三)我国法人权利能力被侵犯事例“限娱令”侵犯电视台自主经营权,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文简称“广电总局”)针对各地方电视台娱乐节目过多、同质化严重、内容“低俗化”的现象,为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意见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但这并不是广电总局第一次向各大卫视开炮,其中广电总局于2007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通知》更是被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之一,专家曾经点评称它涉及到“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我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主要是承担着满足国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任务。当前阶段,电视台作为舆论制造机器,丰富着社会文化氛围,满足着社会文化需求,需要对电视台的运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为了保证言论的多元化和均衡化,利用一定的标准来限制电视台的广播电视自由是具有合理性的。当然,“立法者的立法作为义务可以通过一次一步的作法来完善,”并不能以此来否认广电总局有关规定的合宪性。对广播电视自由的合理限制,并不能否定广播电视自由的存在。三、完善法人权利能力的对策建议(一)明确法人的权利能力主体地位我国法人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约束下屡屡受到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法人制度在我国发展的不成熟,而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宪法规范的缺失。我国的宪法并未在第二章关于公民权利能力的规定中将法人作为其中的主体,只仅仅在总纲中提出一些纲领性的规定,这些规定无论是在宪法结构、权利内容以及规范方式上都无法与公民权利能力相提并论。因此,对于法人权利能力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弥补宪法缺失,明确法人权利能力主体地位,这就需要进行修宪或者释宪。修宪的方式更为符合常规思维,在保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能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权条款”入宪后将权利的主体扩及到人。“人”这个概念具有开放性,同时人的包容性可以为特殊权利主体提供解释得了路径。这样一来,包括公民、外国人甚至法人等特殊主体都可以尝试通过这一条款解释适用;二是它打破了原有的列举式权利的封闭框架,权利内容的体系不仅局限于宪法条文规定二十七项权利能力,而是可以拓展到如生命权、罢工权等宪法未列明的、与人的尊严与价值密不可分的权利。“人权条款”入宪,使得宪法解释难题得到解决,可以将权利能力的范围从“人”这个包容性的概念扩大解释到“法人”这一主体上。如果通过宪法解释,则需要将宪法第33条中“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扩大到法人的范畴;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经普遍认同法人具有与自然人平等的权利与义务,法人在现实中发挥着与自然人一样的重要作用,自然的人格与拟制的人格在“法律慈母”眼中的地位不应具有差别,在其它低位阶部门法律已经承认法人与自然人享有平等地位的情况下,作为“母法”的宪法对其承认也是对国家法律系统的统一。当然,由于法人与自然人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两者在权利内容上必然会有差异,因此在对“人”进行扩大解释时,笔者认为释宪机关可以参考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三款中“权利能力亦适用于国内法人,但以依其性质得适用者为限”之规定。(二)保障救济途径1.扩大审查范围就当前的违宪审查规定来讲,公民、法人都不能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提出审查建议。然而,将法律纳入审查的对象范围对于法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作为法规、规章的上位法,是其制定重要依据,如果法律出现了偏差很难保证法规和规章的合宪性,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各类规章、规定对于法人的“迫害”颇深。因此,扩大违宪审查的对象范围,赋予法人对于法律的审查建议权,不仅可以充分保障法人合法权益,同时也会充分发挥法人在违宪审查方面的监督功能,维护宪法权威。2.设立违宪审查专门机构建立专门的违宪审查机构不仅是当前理论界急切的呼吁,也是宪法实践中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宪法的规定,我国违宪审查的主体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然而就其组成以及活动方式来看,它们身为国家的权力机关,本身的立法任务就十分繁重,况且还有其它众多职权,根本无暇顾及众多的违宪审查请求。更何况,进行宪法救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素质,还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宪法知识和法律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部设立一个与其它专门委员会地位平等的机构,专职负责违宪审查事项。鉴于违宪审查需要高度专业的知识背景,该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由权威的学者、经验丰富的律师等具有相关资格的人员来担任以保证审查的权威性。3.健全违宪审查建议权的程序违宪审查的程序必须做到每一步都有法可循,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公民、法人的监督权和审查的质量。就现阶段违宪审查中的程序问题来讲,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阶段改进:受理阶段应当明确规定审查机构的受理手续以及受理时间,并保障申请主体在被拒绝受理情形下的救济权利;审查阶段应当明确审查的具体分工和程序步骤、确立审查的原则和标准、制定科学有效的表决程序以及规范审查时限;至于审查之后的效力问题,要明确被认定为违宪文件何时失去效力,对此可以采取自被认定与宪法相抵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谈我国精密仪器与装备的现状和发展
- 肠道微生态行业发展趋势
- 石河子大学《医药数理统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解析几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健康评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阿拉伯国家历史与文化常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室外空间设计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矩阵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父亲的病阅读题
-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
- V系列有载分接开关讲义
- 图书室开放时间表(精编版)
- 其他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 广东旅游资源汇总21个城市
- 小学生楷体字帖临摹练习
- 土地地类一览表
- 学习王红旭舍己救人光荣事迹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 产科常见的疾病护理诊断及要求措施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习
- 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