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优秀7篇〕《秉笔直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一、释词导入
1、我们常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和谈迁著《国榷》的故事,知道史学家写史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相信我们会更加明白史书的来之不易。板书课题,并齐读。
2、针对课题质疑。秉的意思是拿着,书指书写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指名学生认读。并提示学生字的写法。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再读课文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和“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4、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5、当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朗读指导。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
7、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8、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话,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9、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10、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拓展延伸
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五、总结课文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话〞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颠倒黑白残暴无比
伯仲叔季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简析:
《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表达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
本文共分两大局部。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第二局部〔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2、抓住几位史官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3、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练笔: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学趣
1、问题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史官都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过渡:他们是如何面对手握大权的崔杼?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悟新知
1、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的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面对蛮横的崔杼,史官们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在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合作学习解疑难
任务一,默读课文,自己完成。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
任务三,聚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3〕展示汇报
过渡:崔杼要求史官们怎么做?史官们是怎样做的?
太史伯: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是呀,在权势大于法并压倒真理的中国古代,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一支笔,竟敢和自己作对,非常生气,他又是怎么说的?
生:〔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再读
师:太史伯怎么答复的?
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好一个宁死不屈的史官!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能丢了史官的本分〕
再指名读,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刚正不阿
太史仲: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答复:“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好一位大义凛然的史官!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宁死不屈
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他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太史季:崔杼连杀了3位史官都没有用,自己也泄了气,心虚恐慌。太史季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假设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板书:忠于职守
南史氏:指名答复。
师小结:是呀,在史官们心中,真话、事实比个人生命更重要,两者取其一,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说假话、隐瞒事实,这不仅仅是史官职责所在,更是他们人格精神的写照!可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分角色来读读课文。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师引导:崔杼高高在上却气急败坏,凶相毕露,史官虽然站在下面但面不改色,一身正气。作者正是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几位史官公宁死不屈的精神。带着神态和语气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小练笔
孩子们,通过神态和语言能把人物写活,请大家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语言有很多的词语:谎话谣言忠言金玉良言畅所欲言肺腑之言仗义执言
赞美别人的话叫〔)诚恳劝告的话叫(〕
发自内心的话叫〔)不老实的话叫(〕
尽情地说叫〔)无事实根据的话叫(〕
为了正义说出的话叫〔)可贵而有价值的话叫(〕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宁死不屈
刚正不阿
忠于职守
《秉笔直书》优秀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能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话、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可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心:
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答复:“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1〕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
〔2〕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讨论:
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
〔2〕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内容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我的摘录笔记〞的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
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话、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二、复习课文内容:
1、比方“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2、引导: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3、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话、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释词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板书:《秉笔直书》〕。
1、解词:“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2、《秉笔直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按照事实写历史。〔相机板书:“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3、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
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所以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
同学们,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有按照他的话去做吗?〔生:没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太史们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太史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宁死不屈、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本分。〕
4、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太史伯说的话。
a、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相机理解“颠倒是非〞
b、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2〕太史仲说的话。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答复:“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相机理解:面不改色、冷笑、忠实
〔3〕太史季说的话。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相机理解:贪生怕死、本分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篇五
教师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答复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比照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比照,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答复。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机,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根底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话,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答复。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话〞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秉笔直书》一课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文章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了。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却不从,他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他照实记录在竹简上,“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也是照实记录,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的问:“你难道没看到你哥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答复:“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吩咐手下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习性名。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入尽了本分,然后死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只好作罢。太史季回来的路上碰见南史氏迎面走来,南史氏对他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鞋号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心回去了。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能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话、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可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心:
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答复:“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1〕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
〔2〕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讨论:
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
〔2〕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内容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我的摘录笔记〞的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
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话、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二、复习课文内容:
1、比方“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2、引导: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3、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话、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表达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比拟活泼,勇于展现自我,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能力。在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强。本课的学习应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重点理解课题,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18课《天下第一楼》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202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Unit 1 Knowing me,knowing you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
- 2024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交流办公室公开招聘项目专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高级营销员考试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考试卷3
- 2025年食品粉碎切割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浙江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 第6单元第3节第3课时《认识小括号》导学案设计
- 中小学领导班子包级包组包班制度
- 汽车挂靠经营合同协议书模板
- 基坑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完整版)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2025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数据中心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瑞幸对赌协议
- 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教师培训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册1月期末考试数学检测试题(附解析)
- 征信入校园教育课件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读书分享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