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博物】一艘福船通古今泉港区博物馆_第1页
【刺桐博物】一艘福船通古今泉港区博物馆_第2页
【刺桐博物】一艘福船通古今泉港区博物馆_第3页
【刺桐博物】一艘福船通古今泉港区博物馆_第4页
【刺桐博物】一艘福船通古今泉港区博物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桐博物】⼀艘福船通古今泉港区博物馆⼀东南闽地,背⼭⾯海。海中有⼀个形似仕⼥眉黛的⼩渔岛,叫湄洲岛。岛屿与海岸之间,⼀湾海⽔碧蓝澄澈,即为湄洲湾。湄洲湾三⾯环⼭,北靠莆⽥,南向泉州,西接仙游枫亭,湾⼝朝东南⽅向敞开,⾯临台湾海峡,隔海相望的就是宝岛台湾…泉港区位于湄洲湾南岸,泉州港北部,与湄洲湾、泉州港的码头⾃西北向东南连成⼀线,是航船南来北往的天然通途和避风良港。海洋⽂化与中原⽂化、闽南⽂化与莆仙⽂化在此相⽣相融,形成独特的⼈⽂⽓质和丰厚的⽂化底蕴。泉港⼈民⾃古以海为⽥,向海⽽⽣。⼤海是天堑,也是通途。船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泉港区博物馆设在泉港⽂化中⼼三楼。⾛进博物馆,⾸先看到的就是⼀艘⽔密隔舱福船模型。⼀艘福船通古今,站在这艘3⽶多长的福船模型前,我们仿佛看到了泉港的前世今⽣…⼆泉港蚁⼭遗址是⼀处青铜时期的⽂化遗址。这⾥的⽂化堆积层采集到⽯锛、陶纺轮和夹砂红灰陶、夹砂⿊灰陶、泥质红灰陶。陶⽚纹饰有篮纹、菱形纹、⽅格纹、粗绳纹、弦纹、席纹、⽅格⼗字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尊、⿀、罐、钵、壶、瓮、洗、⾖等。还有先民遗存的⼤量贝壳堆积,可以推测渔猎是蚁⼭⼈⽣活的主要来源。博物馆⾥展出的各种蚁⼭遗址出⼟⽂物,印证着泉港先民在3000前“向海⽽⽣”的古⽼传说。两晋南北朝古墓,在世上村、下炉村、古县村、凤林村、普安村被发现,还有东晋始建的笔架寺等,见证了中原⾐冠南渡适应海洋⽂明的历程。唐五代的古寺遗存,诸如云门寺、五公参禅寺、灵应庙、离相寺、华林院、⼤普安寺等,以及塔⼭出⼟的镌刻“盐仓⼤使”陶制祭器,还有明代何乔远编《闽书》关于唐代闽南沿海民间开始制盐的记载,留下了泉港⼈祭祀海神蔡镐、陈国忠、郑济时的历史信息。唐宋时期的槐⼭窑,是当时泉州六⼤窑⼝之⼀,“甚饶⾜,并过洋”。宋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设置惠安县,县治⼀度设在泉港地理中⼼的古县村,表明当时泉港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宋代泉港的曾炉、峰前“俱产铁砂,置冶煮铁”(明朝嘉靖《惠安县志》),1976年调查⼭腰叶厝铁屎岸村时,铁渣依然堆积如岸。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兴盛,泉港“弄潮⼉”乘长风,破万⾥浪,穿梭于北洋、南海,充当海丝商贸、⽂化使者,留下更多的海丝⽂化遗产。“州南有海浩⽆穷,每岁造⾈通异域”,北宋泉港⼈谢履留下了千古名诗《泉南歌》等。随着海洋贸易的兴盛,海神妈祖深⼊民⼼。乌⽯宫、西吴宫、中兴宫、灵慈宫等宋代遗存的海神宫庙,祭祀着妈祖,⾹⽕连绵。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盛,号称东⽅第⼀⼤港。元代始建,保存⾄今的泉港峰尾镇航标圭峰塔,及其⽯刻对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明”,昭⽰着元代泉港⼈的雄⼼壮志。元代泉港峰尾进⼠卢琦《海赋》进⼀步证明泉港⼈驰航四⽅的业绩:“东接扶桑,西逾弱⽔,北洗沃墟,南潋珠涯。”⾢⼈张襄惠净峰先⽣于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惠安县志》对其航线有这样⼀段描述:“⾢治东北,循海东南,家⾃⼒以给,岁暮商贩以⼊兴泉。滨海业海,亦不废⽥事。通商贾,辇货之境外,⼏遍天下。”由此可以想见泉港在往昔漫长岁⽉中,扮演着何其重要的勾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三海洋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化的兴盛。⾛进⾮遗展馆,⼀下⼦就感受到了这块⼟地鲜明的地域特⾊、⼴博的⼈⽂资源。造船世族峰尾黄⽒,元代中期迁来,开启家族造船基业,⾄明朝初年已经名闻朝廷。据《圭峰黄⽒族谱》记载,永乐皇帝特赐皇家辈⾏对联,以⽰褒奖。清代峰尾黄⽒,所造福船是典型“⿊舶五青案”,最富盛名。2014年,泉港⽔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选第四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扩展项⽬名录。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海洋交通贸易发展。元朝泉港的先民已在近海设置“鲎尾⽹”“竖桁⽹”“红礁⽹”。青铜时代⽯锛⼀⽅⽔⼟养育⼀⽅⼈。这⾥古称“乐⼟”,南⾳、北管、⽂管、歌仔戏、⽊偶戏等长盛不衰。泉港的北管⾳乐有其历史、⽂化、地理和风俗的渊源,既保留了江淮民间⾳乐遗风,⼜糅进了闽南及莆仙戏曲⾳乐元素,同时兼有泉港海港⽂化特⾊。北管⾳乐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演奏技艺、持续的传承⽅式,深受泉港地区群众喜爱,也是闽台交流的特⾊⽂化品牌。清松鹤延年⽯刻泉港区盐业资源丰富,⼭腰盐场历史悠久。宋初,惠安沿海(包括今泉港)有盐亭129所,这是《宋史·地理志》记载的。泉港海盐⽂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优越的资源禀赋、独特的晒制技艺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腰盐场是福建省最⼤的⻝⽤盐⽣产基地。清⽯雕底座望着“中国海港⽂化之乡”“中国北管⾳乐⽂化之乡”“中国⽔密隔舱福船⽂化之乡”“中国海盐⽂化之乡”的牌匾,我们感受到了泉港深厚的海洋⽂化⽓息。四海上贸易的繁荣发展,留下了众多的⽂物古迹。初步了解有古遗址13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4处、⽯窟⽯刻9处,还有近现代重要史迹9处及代表性建筑12处。博物馆⾥⼀件件雕刻精致的⽯构件,默默地述说着海商的荣光。早在元代,渔、商已经成为⽣活常态,进⼊寻常百姓家。卢琦是元代泉州府唯⼀的及第进⼠。他的《圭峰诗集》⼗⼆卷中,有⼀⾸诗《渔樵共话图》:“樵夫初下⼭,渔夫才泊船,邂逅即相问,⽣涯两堪怜。我渴鱼可羹,尔归突未烟。尔鱼中,有⼀⾸诗《渔樵共话图》:“樵夫初下⼭,渔夫才泊船,邂逅即相问,⽣涯两堪怜。我渴鱼可羹,尔归突未烟。尔鱼莫索价,我薪不论钱,唯将薪换鱼,⼀笑各欣然。”此诗⽣活⽓息浓厚,展现渔、商的⽇常形态。明清时期,泉港的海上贸易保持繁盛。明代嘉靖《惠安县志》记载惠北⼈“通商贾,辇货之境外,⼏遍天下”。明清之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泉港“⼟著民,醵钱造⾈,装⼟产,径望东西洋⽽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明代泉港李恺《介⼭集》、泉州何乔远《闽书》,都说惠安北镇之布⾏天下。清初海禁解除以后,泉港的商船,远及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北⾮诸国。乾隆⾄道光年间,肖厝港、峰尾港、涂坑港海上贸易繁盛,肖厝港拥有海商巨富“⼗三万”“七⼗⼆千”“不计百”,峰尾港拥有海商以千⼈计,涂坑村⾄今保存的“刘百万”宗族“⼀港两市⼀码头”的海商聚落。涂岭古街、⼭腰⽼街、柳厝古街、南埔旧街等明清⽼街遗址,也是泉港海商⽂化遗存。进⼊民国时期,值得⼀书的泉港海外贸易史的⾥程碑式⼤事,是1936年肖厝⼈⼠萧碧川开辟了碧霞洲国际商港,经注册,载⼊国际航海图,并且成⽴萧益记轮船代理⾏,代理太古、怡隆、泰昌祥轮船公司业务,开拓国际海贸航线。此外,20世纪40年代泉港峰尾渔贸业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