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课件_第1页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课件_第2页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课件_第3页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课件_第4页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渡荆门送别---李白使至塞上---王维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归园田居陶渊明早年:

“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靖节先生”(谥号)“五柳先生”(自号)3作者简介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他不愿在黑暗的官场上生活,回到了农村田园。这首诗便描写了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生活。劳动十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但诗人说: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珍贵的。创作背景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释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试译古诗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翻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

,以及

。地点劳动的收获1、从何而归?

2、归去何处?

3、为何而归?

4、归去如何?题目置疑3.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4.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1

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反映思想: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表现感情:写作特点:使至塞上作者: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作“诗佛”。。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背景简介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古诗朗读精彩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寓情于景。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寂寞、伤感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日圆(图画角度)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暗示战争不断,赞扬边关将士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主题总结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被尊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tà)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者简介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写作背景诗歌朗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叙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想象、比喻)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试译古诗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整体感知精彩赏析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随”“入”“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3、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情感,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时的思乡之情。主题思想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作者简介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写作背景岳阳楼始建于唐代,坐落于湖南岳阳,主楼三层,高19.72米。它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的三大名楼。它因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美誉。资料展示登岳阳楼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jīngxǐyǐ古诗朗读登岳阳楼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酒店或茶馆的幌子缓慢瓜分徘徊靠着高处登楼根据注释试译古诗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翻译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交代了什么?大处着笔,写岳阳楼之所在。整体感知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深入探究3、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