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_第1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_第2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_第3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_第4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9页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一节怎样认识力)教材分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教学难点:力的认识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教法指导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设计思路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学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二、.新课教学:(一)讲授力的概念①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②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③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二)力的作用的相互的①举例:手提水桶,手受向下的拉力;人穿旱冰鞋推墙,人后退.分析上述两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演示1:如图8-1所示的装置.演示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演示2: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③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3)、分析课本图8-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分析课本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②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作业布置: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______变为_________。(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________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_________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2、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会感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请再举出相类似的事例:。3、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课后记: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3.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明。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5、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只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相互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不介绍两个力大小相等.6、应该说,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万有引力).但本节课只是初步建立力的概念,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而万有引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基础,所以这里不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时,只归纳出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而不说“一定有”力的作用.怎样测量和表示力(第一课时)教材分析:1.本节地位:本节是在讲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力的单位及力的测量,从而对力这个物理量有较全面的认识.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第一次学习牛顿这一力的单位,感到生疏.1牛顿的具体观念不易形成,在估测被测的力是否超量程时,把握不准,用弹簧秤测力时,带有随意性.3.本节课分两个单元时间:①介绍力的单位,弹簧秤的构造及使用.②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弹簧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2.知道弹簧秤的构造,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向学生介绍“牛顿”是力的单位.并通过生活中一些力的具体数值,使学生形成1牛顿的观念.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基础上,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弹簧秤的使用方法.2、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一、引入课题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让班上个子最大的男生和个子最小的女生分别拉拉力器,比较弹簧伸长的多少.比较两人拉力的大小,说明拉力有大小,引出本节课题.二、新课教学:(一)、讲授力的测量1、向学生介绍国际上常用的力的单位——牛顿,并让学生记住它.但不介绍1牛顿是如何规定的.由手托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牛顿,推广到手托质量为100克的物体的力为1牛顿.再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1牛顿的力.阅读课本中一些力的大小.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力的大小的例子.2、向学生介绍测量力的工具——弹簧秤.演示:将一弹簧挂在铁架台上,在弹簧的后面立一木板,并在木板上贴上白纸,用笔记下挂钩所在的位置.用一个小力竖直向下拉弹簧,用笔记下此时挂钩所在的位置.再用一个较大力竖直向下拉弹簧,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说明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比较两次的伸长量,得出弹簧的伸长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当第二次拉力为第一次的n倍时,弹簧第二次的伸长量为第一次的n倍.从而得出“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结论.借此实验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观察弹簧测力计: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观察.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①弹簧测力计的构造,②弹簧测力计的量程,③弹簧测力计上的单位,④零刻度,⑤一大格和一小格各表示多少.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边演示边讲解.介绍其它的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三)、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目的是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让同学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第一步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量程、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牛顿记录下来.(1)用手拉弹簧称的钩,大家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2)每人一个钩码,用弹簧称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向下拉力(3)使木块匀速运动,拉力多大(4)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称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在做第3步和第4步时,向学生介绍如何保证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匀速前进.用秤钩钩住木块,手拉弹簧秤另一端的挂环.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测拉断头发的力的大小时,让每个同学都测一次,激起同学的兴趣.测后将拉力的大小与课本表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数据比较.让同学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在同学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使用前轻轻拉动几次挂钩,避免弹簧被卡在壳上;若使用前指针不指零:①校正零点,②修正测量数据:若在未测量力前,指针指某一刻度,将测得数值减去这一刻度,所得的差是被测的力的值.三、小结:力的单位牛顿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课后记:1、测量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不容易做到.2、学生对1牛顿的具体观念未形成,不易估测被测力是否超过弹簧秤的量程.3、本节可列举学生常见的一些力,让学生对1牛顿初步形成具体观念.4、在介绍弹簧秤的构造时,把弹簧秤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后,再由教师介绍.5、在介绍正确使用弹簧秤时,用大的弹簧秤由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增大可见度.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教师介绍的时间不宜太多,应留2/3的时间给学生练习使用弹簧秤.第二节怎样测量和表示力(第二课时)教材分析:1.本节地位:本节是在学习力的概念、单位、测量之后,认识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的.知道力的三要素,才能较全面地认识力:力不仅有大小,它还有方向和作用点.力的方向揭示了力的矢量性.学习力的三要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等打下基础.力的图示把力这个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示出来,图示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速度及高中将要学习的许多物理量都可以用图示法表示出来.2.学生情况分析:学习了力的测量后,学生对力的大小有认识,但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特别是力的作用点没有认识.用图示法表示一个力对学生很陌生,在学习力的图示法时,学生往往由于随意性造成作图不规范.3.本节课分两个层次进行:介绍力的三要素;学习力的示意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表示一个力.过程与方法:力的图示十分直观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现出来.通过力的示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画图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图示的学习,认识图在物理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教学难点:画力的示意图.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复习提问:1、弹簧秤的测力原理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三要素1、通过上节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的伸长量来测量可知,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演示用力拉弹簧和用力压弹簧效果不同;举例足球运动员把球射偏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推门及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4、演示:用手提水壶柄的中央与用力提水壶柄的后端,两次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力的三要素.(二)、力的示意图1、先介绍力的示意图的作用:把抽象的力具体、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2、介绍什么叫力的示意图.如何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3、教师示范,画几个力的图示:(1)、首先画力的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的受力点上,也可以画在受力物的几何中心.(2)、再画力的大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3)、最后画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教师在示范中,一定要规范画图.4、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画几个力的图示.在此过程中,要人人动手画,可让1~2名学生在黑板上画,让全体同学给他们评判.教师将同学中出现的错误一一纠正.(三)、.课堂练习1、一个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50N,请画出力的示意图。2、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右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请画出力的示意图。3、示意图课后记:1.本节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分析这些实例,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方面总结出力的三要素.认识力的三要素是学习力的图示的基础.2.在学习力的示意时,以力的三要素为依据,讲清如何把一个力简明、形象地表示出来.通过教师示范做出几个典型力的示意和学生对几个不同力的图示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示意法.3、鉴于学生对力的三要素认识不够,本节课可从力的作用效果方面,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决定.重力教材分析:1.本节地位:本节是在学习力的基本知识之后,学习重力的.是从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方面认识重力.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力的基本知识的理解.重力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的力.2.学生情况分析;物体下落的现象学生见得很多,但没有从理论上认识是地球对它们吸引的结果.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对竖直这一方向不理解,常认为竖直就是垂直.3.本节课分四个问题进行教学: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⒈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⒉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⒊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N/Kg的物理意义。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感知重力的存在,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养成尊重自然规律及对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 明确G与m的关系,以及运用G=mg进行计算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二、新课引入⒈演示:①让手中的粉笔自由下落;②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从高处流向低处。⒉通过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教学 什么是重力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粉笔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粉笔。水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水。⒊重力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⒋注意说明:重力、重量、物重等说法。四、重力的大小㈠、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量。把待测物体挂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关系⒈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⒉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⒊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体的质量不同,但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由此说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㈢、g的值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㈣、G=mg⒈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⒉注意:五、重力的方向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⒉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⒊注意:竖直与垂直的含义不同。为了区分清楚,让同学注意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一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的重垂线;一是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垂线。在地球表面的每个地方,竖直是个特定的方向,跟当地的水平面相垂直,近似指向地心。⒋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六、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七、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从G=mg知道,重力跟质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是实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质量重力定义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无竖直向下大小不随物体位置形状而变化,是物体的属性随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单位KgN测量工具天平弹簧秤八、小结⒈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⒉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⒊重力的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N/kg。⒋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⒌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九、作业 :1、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重1.5N,能不能用最大称量是200g的天平测它的质量? 2、下列物体的重力接近20N的是A.一个小学生B一辆汽车C.一支钢笔D一只公鸡3、如图所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质量为5千克,请作出该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课后记:1.前面学习了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本节就是从力的三要素来使学生认识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通过大量的实例:地面附近的物体一旦离开了支持它的物体,就会落地,使学生认识到地面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出: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从而总结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即,或G=mg.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后,通过解例题学会利用公式计算重力或质量.3.通过悬吊重锤实验,观察和分析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4.通过教师介绍,使学生认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点——重心.形状规则材料均匀的物体,重心就在几何中心.5、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是本节的重点,做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的结果,归纳出,G=mg对于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很重要.利用G=mg计算时,同学往往不注意各物理量单位,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6、在介绍重力方向时,讲清竖直就是垂直于水平面,使学生对竖直向下有正确的认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知道摩擦现象,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⒉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探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及产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教具:木板、重木块、毛巾、钩码、弹簧称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看一看:有趣的摩擦(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有趣的摩擦(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1、摩擦力的的概念?做一做:(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提出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提出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提出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提出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教师示范: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小组交流:(1)

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2)

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的好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点评: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假想,为学生准备探究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地分工,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考虑到这些以后,才能对学生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课后记:1、课堂一开始,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课堂一开始,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2。作为教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即使是失败了,学生经历情感上的波动,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学生失败后会反思,会进行再实践,再验证,这也是他们的收获.)3.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学习,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不要以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折射到学生,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猜想,通过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学生经历的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科学的方法,这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他们将终生受用.正如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所说“学校教给学生的,那应该是在若干年后,还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教师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可能会作什么样的猜想?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憾?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错误的结论?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学生的猜想也许并不是教师期待中的,作为教师,这时决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固定在你想要的范围,而应满怀热情的去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4、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2、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过程与方法: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过程,能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开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复习:问: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哪些种类?摩擦力的方向如何?二、新课学习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一、增大有益摩擦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二、减小有害摩擦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像,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结果如何?为什么?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那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就以自行车为例.请举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三、小结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可以采用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练一练:上网:搜索一下“摩擦”,看看摩擦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课件和文章动手:做课后“小实验”:筷子提米读书:复习课文.阅读“科技、社会、生活”小论文:假如没有了摩擦……开眼界:生活中的摩擦(播放媒体)计算机显示工业、科研、国防等各种情况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上海已经投入运行的磁悬浮列车、气垫导轨、气垫轴承、气垫船、滚动轴承等)作业布置:1、摩擦力是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_______或_________的力;写字时铅笔笔尖与纸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摩擦,转笔刀与铅笔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摩擦。2、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1500牛顿,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牛顿、方向是__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3、以下各种现象中,不是利用摩擦力的是:()A,人在地面上行走;B,系鞋带或打绳结;C,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静止不动;D,用干燥的粉笔擦擦黑板上的字迹。复习课复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性质。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的概念,会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复习过程知识整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法;力的示意图测量力的基本工具;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重力的概念;物重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及应用;重力公式及计算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的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增加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练习训练1、指出下列事例中的做法所能达到的目的以及所采用的方法.⑴大行李箱的底部装上轮子:________________;⑵用手握紧瓶颈把瓶提起来:________________.⑶宾馆卫生间的浴盆旁常铺上地巾:________________;⑷钢丝钳的钳口上有细密的槽纹:________________;⑸机械转动部分要经常加油:________________;⑹体操运动员比赛前手上涂些镁粉:________________;2、下列方法中可以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可以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__.①减小皮带对皮带轮的压力;②在轮胎上刻花纹;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用力抓紧物体;⑤给轴承加油;⑥下雪天在马路上撒煤渣.3、自行车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请你举例指出其中三处.4、以下各种现象中,不是利用摩擦力的是:()A,人在地面上行走;B,系鞋带或打绳结;C,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静止不动;D,用干燥的粉笔擦擦黑板上的字迹。5、成熟的苹果离树后竖直向下掉.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现在也请你充分发挥自已的智慧和灵感,就此现象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写出两点.6、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例如:①轮胎上刻有花纹;②车轮做成圆形;③塑料套紧套在车把上;④在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⑤脚踏板凹凸不平;⑥刹车时用力捏闸;⑦车轴处装有滚珠;⑧车的把手上有凹槽.(1)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只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摩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力踩动脚踏板使自行车前进时,后轮与地面间摩擦力的方法向朝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3)请你大胆发挥想象:假如没有摩擦,自行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7、城东中学体育馆篮球场的水泥地面铺了一张很大的毛地毯,用来表演文艺节目.现根据节目要求,要把毛地毯往前移动1m,小李等几名同学拉起毛地毯的一边,费了较大力气才把它拉到前面.请你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毛地毯很难被拉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请你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移动毛地毯?(不供助器械,设计两个简易可行的方案,可用文字或示意图说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⒉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杠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杠杆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力臂的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学用具 :杆秤、托盘天平、镊子、钳子、筷子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利用、制造工具。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帮助人们完成工作。机械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简单的机械是组成复杂机械的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其中的一种简单机械——杠杆。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地球。”为什么他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呢?原来他使用了杠杆。古代的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也使用了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 二、新课教学 什么是杠杆?一、初步认识杠杆1.提出问题:⑴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把出来?⑵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省力?⑶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特点。⑷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甲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⒊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4.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5、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二、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⒈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①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三、讲解杠杆示意图的画法:1、例题:画出用螺丝刀撬图钉的杠杆示意图。先找支点O;再确定动力、阻力的作用点;交待判断动力、阻力方向的方法。说明力臂的画法有两种:一种用带箭头的细线表示,另一种用虚线加大括号表示。指出什么是力的作用线。⒉练习:(1)、如图所示,O是杠杆的支点,画出力的力臂,并用字母L表示.(2)、找出下列各图中动力和阻力,并画出杠杆力臂3.总结本课时内容,布置作业:⑴画出用羊角锤拔钉子时的杠杆示意图。⑵如图所示,用最小的力把重油桶推上台阶,推力的作用点在何处?方向如何?在图上分别画出支点、重力、推力及它们的力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热情.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 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画出下图所示杠杆力F1和F2的力臂。2.画出下图所示的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并标出动力和阻力臂。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二)、学生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⑴实验目的:研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即研究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⑵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秤、钩码、尺、线⑶实验步骤: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通过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②把钩码挂在支点两侧,调节位置和钩码的多少,使杠杆重新平衡;③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动力×动力臂阻力F2/N阻力臂L2/cm阻力×阻力臂123④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⑤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⑥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⒊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②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三)、练习:巩固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学习画最省力的杠杆1.讲解例1:如图所示的弯曲杠杆A端吊一重物G,要想在B端加一最小的力F,使AO(O为支点)保持水平平衡,试画出此力的方向和力臂。先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明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要想动力最小,一定是动力臂最大。支点与力的作用点的连线作力臂时,力臂最大。讲解例2:画出使杠杆AB在图示位置静止时所用最小力F的作用点和方向。利用这个变式,再次强调欲使力最小,必须力臂最大。讲解例3、要想用一个最小的力,推着一个圆筒越过障碍物,试在图上画出此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纠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强调:⑴阻力、动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杠杆上;⑵由重力产生的阻力,要注意阻力的作用点一定在杠杆上,而不是画在物体的重心上。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有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教学重点:三种杠杆的特点教学难点:运用杠杆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分析、讨论、讲授法 教学用具: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秤杆秤、托盘天平、镊子、钳子、筷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杠杆的定义?2、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新课教学:(一)、三种杠杆⒈省力杠杆: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⑴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⑵优点:动力小于阻力。缺点:动力作用距离较长,费距离。⑶例如: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羊角锤等都是省力杠杆。⒉费力杠杆:⑴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⑵优点:动力作用距离较短,省距离;缺点:动力大于阻力。⑶例如:理发剪、镊子、钓鱼杆、扫把等。⒊等臂杠杆:⑴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⑵例如:天平、跷跷板等。(二)、1、练习:组织学生分析图13—5各杠杆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省力但是要多费作用距离,费力杠杆省了作用距离却要多用力;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没有的。2、天平和秤⑴天平: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讨论: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砝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各自的物重。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砝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O1O1O2F1F2⑵秤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杆。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讨论:为什么可以用质量较小的秤砣平衡质量较大的物体?称量不同物体质量时,改变什么物理量使秤重新平衡?(三)、小结⑴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⑵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⑶三种杠杆:省力、费力、等臂⑷天平、秤:都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工作的,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杆称是不等臂杠杆,称量不同物体质量时,改变力臂使秤重新平衡。 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四课时)1、有关杠杆的计算例1.密度均匀的直尺AB放在水平桌面上,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OB是全尺长的三分之一.当B端挂5N的重物G时,直尺的A端刚刚开始翘起,如图8所示,则此直尺受到的重力是()A.2.5NB.5NC.10ND.无法确定答案:C例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4554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答】实验不能只凭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例3.如图所示,AOB为一杠杆,O为支点,杠杆自重不计,AO=BO,在杠杆右端A处用细绳悬挂重为G的物体,当AO段在水平位置时保持平衡,这时在B端需施加最小的力为F1;若使BO段在水平位置时保持杠杆平衡,这时在B端需施加最小的力为F2,则()A.Fl<F2B.F1>F2C.F1=F2D.无法比较答案:B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若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100N,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为5:5,则杠杆平衡时所受阻力为______N.6.把重力为3N和9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时,两力臂之比是______.7.一根重为1000N的均匀铁棒放在水平地面上,微微抬起它的一端所需的最小作用力是______N.8.一根木棍,在其重心处将其吊起,恰好处于水平平衡(如左下图),若从重心处切断,那么左端质量______右端质量.9.如右上图所示,AB是一根质量不计的杠杆,支点为O,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甲、乙两个物体,杠杆平衡.已知甲物体的质量为1.5kg,乙物体的质量为4.5kg,AB长2m,则支点O应距A点_____m.10.如右图:物体重为8N,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11.有一根1.5m长的杠杆,左端挂300N的物体,右端挂500N的物体,若不计杠杆重力,要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在什么位置?如果两端各加100N的重物,支点应向哪端移动?移动多少?12.如果使用撬棒的动力臂是100cm,阻力臂是30cm,当用60N的动力时,能撬动重______N的物体.13.如图12—13所示,重为9N的物体挂在B处,O为支点,要想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在A处施加的最小的力是_____N,方向_____.图12图12—1314.一根长2.2m的粗细不均匀的木料,一端放在地面上,抬起它的粗端要用680N的力;若粗端放在地上,抬起它的另一端时需要用420N的力,求:(1)木料重多少?(2)木料重心的位置.15.如果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100N,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5∶1,那么杠杆平衡时,阻力是_____N.第六节探究滑轮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⒊认识滑轮的实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结构、特点及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滑轮的实质。教学难点 动滑轮的作用及实质。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 滑轮、钩码、细绳、弹簧秤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⒈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⒉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二、引入利用课本的漫画,通过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的兴趣。问题: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这里利用到的机械叫做滑轮。 三、新课教学 (一)、定滑轮F1FF1F2GF3⒉定义:工作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看课本图,分辨哪个是定滑轮。⒊定滑轮的特点:(1)、演示实验:a.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b.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c.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d.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e.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按课本本节实验要求进行。参照课本图装置进行。(2)、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得的F1F1F2OL1L2钩码时弹簧秤的示数。(3)、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4)、定滑轮实质:支点在转轴,力臂为轮子半径的等臂杠杆。(二)、动滑轮⒈定义: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⒉动滑轮的特点:FGFGOL1L2b.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c.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d.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2)、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4)、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但是动滑轮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要多费距离。(5)、动滑轮实质:支点在轮边缘,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三、练习:1.重200N的物体,使用定滑轮将它提起时,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用拉力是_____N,如果使用动滑轮将它提起,所用拉力是_____N.2、.如图所示,匀速向上拉动弹簧秤乙,当弹簧秤甲的示数为5N时,弹簧秤乙的示数为_____N,从而可知被提重物所受重力是______N,这个滑轮属于_____滑轮.3.如图所示,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轮拉起重物时所用力的情况,比较甲、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比较甲、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课后记一、纠正作业中的错误:1.滑轮的识别,尤其是动滑轮,作用力作用在中心的轴上,虽然费力但是省距离。2.讲清动滑轮重力不能忽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二、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第六节探究滑轮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滑轮组,并能识别;⒉理解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组结构、特点及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滑轮组的作用。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 滑轮、钩码、细绳、弹簧秤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实质2、提问:看图,小女孩为什么能吊起一头牛犊?小女孩要拉住比她体重大得多的牛犊,使用了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的滑轮组。这样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二、新课教学(一)、滑轮组1、定义: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2、滑轮组的特点:①优点: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多费距离。②缺点:结构复杂,需要较多的滑轮3、滑轮组中F与G的关系看有n段绳子支持物重(最后一段向下的不能算),那么F=G/n⒌按照要求组成滑轮组比较滑轮的个数和要求的绳子的段数,若滑轮个数等于绳子段数,则最后一段向下;若滑轮个数少于绳子的段数,则最后一段向上。GG1FG2FG3FG4FF=G/3F=G/2F=G/4F=G/5滑轮组虽然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要多费距离。如果F=G/n,那么S=nh(二)、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⑴用G/2的力提起重物;⑵用G/3的力提起重物。(三)、练习:1、按要求给滑轮组绕线.(G为物体重,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绳子的重力)2、想使用滑轮组提起3×103N的物体,绳子最大只能承受800N的力,请设计一个向下拉动绳子的最简单的滑轮组,画出示意图,并计算提起重物时所用的拉力.(绳重、动滑轮重、摩擦均不计).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将质量是70kg的物体提高5m,每个滑轮质量是2kg,绳重、摩擦不计,试求:(1)提起物体所用的力是多少?(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4.人站在二楼阳台上,要将楼下700N的重物拉上来,绳子的最大承重是300N,应怎样设计滑轮组,能将重物提起且使用滑轮的个数最少(滑轮重及摩擦不计)?第七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节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对运动的一般特征的总结。全文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在使用教材时体现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打破学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学模式。1.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运动无处不在,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相对性这几个方面展开。2.以运动的众多现象的视频播放引入新课,在师生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一般特征。并且要很好的渗透与物理相关的人文思想,社会科学等知识。3.以运动的相对性为例进行生活*物理*社会(STS)教学的尝试,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开拓与创新等综合性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教学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二、教授新课(一)、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1)、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2)、组织同学看课本“活动1”,提问:图中的几号小孩运动了?(3)、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小结: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教师以行驶的小汽车为例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1)、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2)、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相对静止(1)、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2)、在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教师小结:像受油机和加油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3)、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三、课堂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练习:1、当你站在商场中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照物:墙壁柜台—运动;参照物:扶梯上的台阶--静止)2、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3、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时,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五、布置作业:课本,练习1、2、3。第二节: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在以往的教学中,先给出速度的定义,讲解其物理意义,再通过做题反复训练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但在科学课本中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总结出速度的概念,这样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这个探究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及自学式相结合。这样效果会更好。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新课程带给全体师生的巨大变化。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2、能够对速度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运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呵呵变速直线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从多种渠道搜集、估测一些物体的速度。教学重点:1、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单位间的换算。教学理念: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教学中速度的换算以及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有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教具准备:投影仪及资料片.。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新课教学(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教师提问:①你在上学的路上看到哪个物体运动的快?②你知道我们班上哪个同学跑的快?③你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④只用时间或路程能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吗?(通过具体的事例)在以上的基础上引入课题: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2、学生活动:看书96页“有关游泳比赛”并分组讨论:观众和裁判各是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让学生分别代表观众和裁判来叙述各是如何比较的。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有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②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教师直接可告诉学生:物理学中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1、利用以上方法来比较火车和汽车的快慢学生分析具体的事例:火车第六次大提速后可在5min内行驶15000m,汽车在高速公路上40s可行驶1400m先由学生说出分析过程,教师板书分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给出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强调单位时间是指:1分钟或1秒或1小时(类似单位体积)2、

速度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上面速度大小的得出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介绍各物理量的符号给出:v=s/t

v速度

s路程

t时间教师强调公式的意义:s和t相对应,必须是同一段路程中的路程和时间3、

速度的单位仍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分析过程,由学生说出速度的单位:m/s提问学生:①15m/s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5米。②你还知道速度的哪些单位?(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③15m/s和15km/h哪个速度大?④教师讲解速度的单位换算⑤学生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磁悬浮列车450km/h=________m/s猎豹的速度30m/s=________km/h10m/s=______=_____=______.36km/h=______=______=_____.指导学生看书98页“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速度的计算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解:由公式v=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1===9.1m/s摩托车的速度:v2=40km/h=40×=40×=11.1m/s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