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公司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01《四则混合运算例4》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4例(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三、教学程序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180÷30=6=9-6=90÷3090÷30=39-6=3=3=3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号)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练习形式:一、巩固练习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二、变式练习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120+180=300三、发展练习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140÷4+3×2(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300÷6=5050×26=1300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等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初步认识了在平面上通过第几行、第几列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是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景找准观测点,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是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二、说教法和学法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基于学生的这些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法,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备课件、中国地图、练习图表;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三、说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夹角的度数。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我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情境-问题-探索-交流-结论。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接着简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呢?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1)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说是以起点为观测点;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我都予以肯定。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1号点的准确方向(2)议一议:根据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
(3)练一练: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700()东偏北500()西偏南20°)北偏西80°)((【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4)想一想: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号点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最后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师板书(方向距离)。【在这个环节,教师指引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鼓励学生敢说敢想,逐层深入;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在自我反复修正中,掌握本课知识要点。】(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通过多种形式练习,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定了4个活动。活动一:知识城堡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过交流,重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接着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量的线段,面对新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在这个环节,当学生遇到复杂的知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以便今后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活动二:生活乐园课件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教师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及沈阳、上海等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练习时,引导学生按找北京,估沈阳,量度数的步骤进行。课件配合演示,规范学生的绘图方法。学生深入理解“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这一难点,同时他们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都有位置。
活动三:“海上空间”课件显示海上雷达站情景。教师发放练习图表,学生根据相关的描述,将驱逐舰、护卫舰等实物图形摆在相对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雷达站发现了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潜水艇。你能帮着在图中找到这些舰艇的位置吗?请你动手摆一摆。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6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离是5千米。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离是4千米。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3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活动四:体验天地5人1组开展站位置的活动。1人在中间站立,其余4人的位置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或自定。学生通过游戏切身感知位置,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号大约在我的东偏南450的方向距离2米的位置上。5号大约在我的北偏西300的方向上。3号大约在我的西偏南600的方向距离1米的位置上。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课尾,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最后布置课外题目“请你画一画:站在电视塔,看见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300的方向有体育场,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0的方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这个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第二课时“绘制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达到温故知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节课的设计上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探究新知和巩固拓展中,以学生们的观察、发现、思考、交流为主,老师只做适时引导启发,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2、精心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探索。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设置“知识城堡、生活乐园、海上空间、体验天地”等含空间名称的练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用数学意识,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体会数学的价值。3、人人参与,差异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口、脑、手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具体安排如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新授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⑷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4、揭示定律。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板书:a+b=b+a(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8+64=(6)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1)比较:88+104+9688+(104+96)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4)用符号表示。如:(△+☆)+○=△+(☆+○)(a+b)+c=a+(b+c)(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三)、巩固练习1、P28的做一做。2、P31的第1、4题。(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四)、小结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五)、作业:P31的第3题。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3—35页的例1、例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编写意图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例“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2、教学目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5)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二、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说教学过程(一)复习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2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了解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教学例11、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2、指名汇报结果。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
从而得出4×25=25×4
4、再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观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5、让学生用喜欢方式来表示乘法交换律。6、应用乘法交换验算乘法。教学例2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指名汇报。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点,从而得出(25×5)×2=25×(5×2)4、学生举例验证,得出定律。5、引导学生比较例2的两种计算方法,哪种简单,并说明理由。同时老师说明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6、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7、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四)巩固练习第一关:设计目的是:想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第二关:设计目的是:应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关:设计目的是: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第四关:设计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3、第4题。《乘法分配律》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课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二、说教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三、说学法。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关于植树活动的图片。课件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我出示例题,启发性谈话: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4+2)×25=4×25+2×25;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类似于这样的算式还有吗你能写出几个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叙述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2.“填一填”: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又一次诠释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3.“做一做”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全课教学,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本着“依情境导新课—借观察来猜想—据探索知规律—凭练习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他们有了足够的学习主动权,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造的火花被激发。想起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的话: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
展思维。我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定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思维。简便计算一、说教材:《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三、说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四、说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说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题。(卡片)12=4×()25=100÷()32=4×()125=1000÷()2×550×225×48×125125×8040×25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25×42×469×125×84×39×25【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二)、探究新知: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2.解答第三个问题: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解法一:12×25=(3×4)×25=3×(4×25)=3×100=300(个)【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解法二:12×25=12×100÷4=1200÷4=300(个)【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330÷5÷2=330÷(5*2)=330÷10=33(元)【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三)练习:1.进行简便计算。24×258×7×2543×25×488×1252.连线:25×57×490×(125×8)90+(125×8)90×125×825×4+57(25×4)×5715×(16×a)(15×16)×a(15×16)+a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4×(15×3)=(4×15)×3()(3×4)×5×6=3×(4×5)×6()6×(3×a)=6×(a×3)()【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四)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加法、乘法交换律》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书中没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将这俩儿部分重组、整合到一起。加法交换律中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教材的编排和加法交换律完全一样。可以略掉情境图,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结论。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二、说设计意图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加法、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因此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三、说教学流程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一)情境创设主题图导入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利用五.一大假的时间骑车旅行呢(二)探究新知。(1)生活举例猜想规律(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主题图)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问: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⑴解决例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我们看,同一个问题,我们分别用上午骑的加下午骑的和下午骑的加上午骑的,都能把问题解决,结果都一样。我们再举几个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如读书第一天、第二天;吃水果上午的数量和下午的数量……)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40+56○56+40……○里填什么符号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在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都不变呢仅通过这几个例子,现在我们只能说它只是一种猜想,要等到证明后,才能下这个结论。那怎么才能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举例子)(2)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给大家具体说明一下怎么举例,至少要举多少个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要尽量全面。0、小数、分数、多位数的……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让孩子们真正举例去试一试。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么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了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设提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么我们把这一结论说一下(男生、女生、全体)“符合加法交换律的算式有几个通过刚才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是字母、符号、文字。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给予了积极肯定,数学上通常用a+b=b+a《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但我们更想让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的思考中去感知符号表示的优越性。(3)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口答)54+36=(a+b+()+a)+54105+87=87+()3+m=m+()2、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其实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打开书,做31叶第3题分组做:38+456307+348123+2847同学们,能够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一些问题。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18+79+82=18+()+()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三、类比拓展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教师指读刚才的结论,加法的“加”字予以重音),“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在——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重点引导用生活实例和举例验证来理解、运用乘法交换律。(用语言叙述,用字母表示,在有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究和理解都将水到渠成。)四、小结研究方法刚才研究加法交换律,就是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回忆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首先针对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再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验证猜想,举例时,还要尝试寻找反例;找不出反例,最后才得出结论。在本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留给大家进一步展开思考。(教师出示如下算式:20-8-6○20-6-8;60÷2÷3○60÷3÷2)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什么变化了吗师:交换两个减数或除数,结果又会怎样由此,你是否又可以形成新的猜想利用本课所掌握的方法,你能通过进一步的举例验证猜想并得出结论吗补充说明(拓展猜想和给学生的课后思考根据时间灵活调整、删减)《简便计算》一、说教材:《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三、说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四、说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说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题。(卡片)12=4×()25=100÷()32=4×()125=1000÷()2×550×225×48×125125×8040×25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25×42×469×125×84×39×25【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二)、探究新知: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2.解答第三个问题: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解法一:12×25=(3×4)×25=3×(4×25)=3×100=300(个)【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解法二:12×25=12×100÷4=1200÷4=300(个)【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330÷5÷2=330÷(5*2)=330÷10=33(元)【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三)练习:1.进行简便计算。24×252.连线:25×57×490+(125×8)90×125×8(25×4)×5715×(16×a)(15×16)+a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4×(15×3)=(4×15)×3(3×4)×5×6=3×(4×5)×66×(3×a)=6×(a×3)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四)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15×16)×a25×4+5790×(125×8)8×7×2543×25×488×125【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营养午餐》设计理念《营养午餐》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一是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即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既要让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又要综合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热量、脂肪、蛋白质等)要解决问题。二是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即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水乳交融。三是注重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2、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学情与教材分析“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教学流程: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1、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日里都喜欢吃什么菜,并有针对性的提问肥胖和偏瘦的学生回答。从中使学生发现肥胖和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2、教师简介我国儿童当前的营养不均衡现状,并找出主要原因跟“吃”有关,从而引出课题。(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高度重视的基础上。上课之初,为学生的学习从认知和非认知的两方面设计。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喜爱吃的菜入手,诱发学生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当前儿童营养不均衡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所面临的营养问题,从而产生要在本节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环节二:明确营养标准1、分析营养专家的话。重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2、让学生说说热量和脂肪对人体的作用。(设计意图:营养午餐的标准是衡量一份菜肴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的尺子,同时,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让学生透彻理解专家的话是本节教学的成败关键。此外,理解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学生才能对照自己找出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环节三:判断活动1、出示10种菜肴的菜单,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菜单内容。2、出示民主路小学的三份午餐菜谱,让学生利用营养标准去衡量三种菜谱。3、修改B、C菜谱,使其成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是体现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给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整个过程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环节四:配菜活动1、学生小组活动进行配菜。2、逐组汇报、集体评审,找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并从中选出五种学生最喜爱的菜谱,完成书中49页的统计表。3、在五种菜谱中选出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菜谱,并根据统计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设计意图:何为“人文性”的数学内容?新国家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人文性的数学内容,决非等同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内容的产物。这样的内容,能有效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引领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去感悟现实生活。)环节五:总结活动
1、让学生谈谈经过本次活动有什么想法或打算。2、教师借机提出希望。(设计意图:一堂课上了后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教师是怎样抓住教学的精髓呢?我想那就是课堂上,学生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二、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课标》中提出:有效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明确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善观察、爱动脑、喜创新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与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五、教学方式的构建为了让这节课更具实效性,备课时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以米、分米、厘米、毫米原有知识为背景,用分数、小数形式来表示尺子中的一份或者几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小数的意义,进而主动建构知识。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注重组织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思。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教的实在、学得踏实。六、教学流程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向四十分钟要实效。围绕《影响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内容:第一个环节:课前活动我问学生3+4等于几我说只要加上不同的单位,3天+4天就等于1周,学生恍然大悟。我又提出了5+5=1,50+50=1的算式,让学生猜想其原因,学生兴趣盎然,我总结到单位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这就是有趣的数学。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地方运用了单位,变换单位表示方法也就不同了。这个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他与新课紧密相关,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既引起学生对单位的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融洽了师生关系、建立交流的平台,为课堂教学更顺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个环节:感知小数的产生,引出课题。新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估测彩带、教鞭的长度,然后测量。接着我和学生测量身高,(两臂伸开,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鼓励学生尽量用小数形式汇报。从而引出知识上的矛盾,发现全班同学的身高都不是整米数。这里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活动中人人参与,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第三个环节:观察、探究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要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在这里我引用了分数、小数两种形式表示同一个长度,说明分数小数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来完善课题。(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节课的学习借助一样工具——尺子,让学生观察屏幕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十份、百份,那其中的一份、几份分别是多长用分数、小数表示出来。以分数知识为切入点,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每次得到的分数、小数都书写到板书上。以便于学生充分的观察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小数点后的数位,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小数这部分知识重复性强,容易平铺直叙。我在这里注重转变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表示任意的几份、自己举例两位小数、创造三位小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在学生的例举中明确了知识点。生活中可以分的不仅仅是一把尺子,也可以是任意的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一车货物等,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在生活中更多的方面得到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这样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小数的意义范围更扩大了、应用更广泛了。它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密切了。这个环节学生在观察、推理、交流的活动中层层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技术开发转让合同认定范围及规则
- 2025建筑建材购销合同
- 2025年公司停车场车辆停放服务及免责条款协议3篇
- 2025年度变压器出口业务代理与市场开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现代农业土地承包权流转及项目实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机租赁与农业生态旅游合作框架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全新店面转让定金及市场推广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停车场设施设备检测与维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产业合作协议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耕地租赁与农业资源保护合同3篇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 2024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参考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简·爱》-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之必读名著对比阅读训练
- 交通灯课程设计交通灯控制器
- 肿瘤科常见急重症
- 03SG715-1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NACL)构造详图
- 尽职调查工作底稿1_公司业务调查
- 集装箱码头堆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医保药店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期家长会精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