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40小说的环境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对情节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种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特点的概括也就分为自然环境特点的概括和社会环境特点的概括两类。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特别是群像人物,也是构成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Zeq\o(\s\up7(知识建构),\s\do5(hishijiangou))概括类设问1.小说中的环境有何特点?(注意与“环境描写上的特点”区别开来,后者属环境描写的技巧范畴)2.文中几次提到某景物,这一景物有何特点?审题1.题干中有“环境”“景物”“生活”等字样;2.题干中还有“特点”“特征”等字样。模式作答时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常见于自然环境特点,如“秀美怡人”“淡雅高贵”“灰暗低沉”等)或几个名词(常见于社会环境特点,如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等)概括环境的特征。手法类设问1.小说中某段环境/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2.某段/句环境描写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审题1.题干中有“写景”“环境描写”等字样;2.题干中有“写景特色”“表现特色”“手法”“技法”等字样。模式1.描写技巧的角度,包括: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等;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与衬托等;③修辞手法。2.写景的角度,如感官角度和写景顺序等。作用类设问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审题题干中有“写景意图”“景物描写作用”“环境作用”“写景意义”等字样。模式1.自然环境的作用通常从如下角度分析:①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②人物方面: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③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头);与上文呼应,结构完整(结尾);④主题方面: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气氛),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分析通常有如下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Jeq\o(\s\up7(解题流程),\s\do5(ietiliucheng))(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Seq\o(\s\up7(深度分析),\s\do5(hendufenxi))思考角度文本对应第一次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分析:在描写峡谷空旷僻静的环境后,鹰的出现更衬出峡谷的荒凉僻静。第二次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分析:在骑手出场前的环境描写中,鹰的“不见去向”,暗示有人(骑手)来了。第三次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分析:在骑手出场后,天上自由翱翔的鹰与地上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映衬。Zeq\o(\s\up7(组织答案),\s\do5(uzhidaan))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Geq\o(\s\up7(跟踪训练),\s\do5(enzongxunlian))(2018·合肥调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缝山针非鱼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搓手,不停说:喝酒,喝酒。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解析】“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错误,高阳村并非新时期农村的典型,作者也并非以此展现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2.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照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2)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3)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_【解析】首先分别明确三处环境描写的特征,然后分析其作用。①处描写写出高阳村自然环境的优美,在情节上引出年又春想去此地扶贫的原因,在结构上则与后文该村被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②处写高阳山上的美丽景色,出现在年又春初步扶贫后的秋天,火红的柿子象征着扶贫工作的成功,同时与后文“他又一次醉了”相映衬。③处写高阳村深秋的悲凉萧瑟,写出了村子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现状,同时为下文写高小根媳妇之死渲染悲凉的氛围。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6分)【答案】(1)“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_(2)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_(3)“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_【解析】首先应明确题目的含义,“缝山针”既是雕塑,又暗指对高阳山环境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上看,“缝山针”是年又春所赠,以“缝山针”为题,体现出年又春勇于反思自我,正视自己错误的品质。从情节上看,以“缝山针”为题,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主题上看,以“缝山针”为题,可以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蓑衣张炜①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②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③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④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⑤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⑥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⑦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⑧“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⑨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eq\o(○,\s\up1(10))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eq\o(○,\s\up1(11))达子笑了笑,走开了。eq\o(○,\s\up1(12))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eq\o(○,\s\up1(13))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eq\o(○,\s\up1(14))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eq\o(○,\s\up1(15))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eq\o(○,\s\up1(16))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eq\o(○,\s\up1(17))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eq\o(○,\s\up1(18))“小格——”eq\o(○,\s\up1(19))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eq\o(○,\s\up1(20))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eq\o(○,\s\up1(21))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eq\o(○,\s\up1(22))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eq\o(○,\s\up1(23))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eq\o(○,\s\up1(24))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eq\o(○,\s\up1(25))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eq\o(○,\s\up1(26))“一夜刚好耕完。”eq\o(○,\s\up1(27))“啊……达子!”eq\o(○,\s\up1(28))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eq\o(○,\s\up1(29))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eq\o(○,\s\up1(30))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eq\o(○,\s\up1(31))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eq\o(○,\s\up1(32))“驾上我的轻骑!”eq\o(○,\s\up1(33))小格不作声了。eq\o(○,\s\up1(34))“你做什么?”eq\o(○,\s\up1(35))“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eq\o(○,\s\up1(36))“你编蓑衣吧!”eq\o(○,\s\up1(37))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eq\o(○,\s\up1(38))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eq\o(○,\s\up1(39))“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eq\o(○,\s\up1(40))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eq\o(○,\s\up1(41))小格笑了。eq\o(○,\s\up1(42))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eq\o(○,\s\up1(43))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eq\o(○,\s\up1(44))她来到芦青河湾了。eq\o(○,\s\up1(45))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eq\o(○,\s\up1(46))“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1984年11月(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1.把握环境描写(1)(2021新编,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多次写到蚂蚱欢快、有力、肥大,增添了环境的生机勃勃之感,与雨中的小格披着蓑衣干活的样子形成对比,体现了小格的笨拙、不灵活。B.小说结尾写河湾浅水处的油绿,蓑衣草的整齐、茂盛和生机盎然,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C.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松软的泥土、富有生机的动植物,赋予自然环境浓郁的诗意,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D.小说以“蓑衣”为题,通过描述小格对蓑衣态度的变化及达子编蓑衣的建议,体现出农村青年对传统事物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内容。A项,“体现了小格的笨拙、不灵活”解读错误。作者描写蚂蚱是为了突出环境的特征,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不是为了与小格干活的样子形成对比,更不是为了突出小格“笨拙、不灵活”的特点,故A项错误。B项,小说结尾描写了河湾处充满生机的蓑衣草,展现出一幅宁静且富有诗意的乡村图景,营造出一种轻快且有活力、充满希望的氛围,用这种氛围暗示小格对达子的佩服和信赖等,含蓄且诗意,故B项正确。C项,小说开头就描写了秋天田野的美景,土地可爱、动植物鲜活有生命力,这些描写为自然之物增添了诗意,营造出美好的意境,故C项正确。D项,小说以“蓑衣”为线索行文。小格对蓑衣的态度经历了从因蓑衣的廉价觉得自卑到赞美蓑衣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达子说服小格编蓑衣起到了关键作用。选项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蓑衣是传统事物的象征,新时期的农民在追求富裕生活的同时,不忘传统事物,是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所在,选项对小说主旨的分析正确。D项正确。故答案为A项。2.概括环境特点(2)(2021新编,4分)小格生活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小格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土地肥沃,充满生机与活力;(2分)那里的生活平静、祥和,人们勤劳、淳朴,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环境特点。题干问的是“小格生活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可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作答。自然环境方面: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集中描写了村里的自然环境。“湿润、疏松”“可爱”的土地,嫩绿的草叶,蹦跳的蚂蚱,月光下茂盛、油绿的蓑衣草,无不展现了这里环境的优美、生机与活力。社会环境方面:小说第二段提到,“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可见人们的勤劳、淳朴;第二十一段说“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劳动之余的谈笑,表现出这里生活的平静、祥和;纵观全文,以达子和小格为代表的年轻人,也在用智慧和劳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可见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根据上述分析,不难总结出答案。3.分析环境描写作用(3)(2021新编,4分)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小说开头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1分)通过对秋天收获过的土地、秸秆、草叶、蚂蚱等的描写营造出清新而欢快的氛围,奠定了小说欢乐美好的情感基调;(1分)暗示主人公的情感和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描写一对农村青年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展现出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变化和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景象。小说开头写“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正是主人公小格和达子活动的场所。土地“湿润”“疏松”“可爱”,充满香气,嫩绿的草叶间有蚂蚱在蹦跳、起飞,这些景象给人以清新、欢乐、充满生机的感觉。小说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主旨也由此得到了暗示。由于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开头,自然起到奠定文章情感基调的作用,再联系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答案就顺理成章了。(4)(2021新编,6分)小说中多次写到“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答案:①“雨”促成人物关系的转变。因为下雨,达子提出和小格一起耕地,小格开始改变对达子的抵触情绪。(2分)②“雨”推动情节发展。因为下雨,小格不得不回家穿蓑衣,这为下文围绕“蓑衣”展开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③“雨”营造了朦胧的氛围,展现出人物的心理。雨丝中穿着蓑衣的小格,在达子的眼中挺拔而洒脱,达子对小格的爱慕在这样的景象中展现出来。(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解题时可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旨暗示这些角度来寻找切入点。天快下雨了,达子借机提出和小格一起耕地,小格“心里一热”,这是小格对达子态度转变的开始。雨的出现,促成了二人关系的转变。没有雨,作为小说重要物象的蓑衣就不会出现,后文的情节就无法展开,因此雨在这里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达子看到小格在雨中的身影,不禁喊出小格的名字,体现了他对小格的爱慕之情。这里雨中的景象起到了营造氛围,展现人物内心的作用。随堂普查练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小哥儿俩凌叔华①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②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③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④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⑤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⑥“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⑦“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⑧“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⑨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eq\o(○,\s\up1(10))“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eq\o(○,\s\up1(11))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eq\o(○,\s\up1(12))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eq\o(○,\s\up1(13))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eq\o(○,\s\up1(14))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eq\o(○,\s\up1(15))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eq\o(○,\s\up1(16))“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eq\o(○,\s\up1(17))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eq\o(○,\s\up1(18))“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eq\o(○,\s\up1(19))“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有删改)1.(2021新编,3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对前院子孩子们的描写,表现出小哥儿俩的天真活泼,同时突出了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B.二乖本来是要找猫报仇的,结果一来到后院就被后院里的动植物吸引了,忘了来后院的目的。C.小说用拟人、白描等手法描写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D.社会环境也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对象,小说中小哥儿俩家庭环境的优越,暗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内容与艺术手法。A项,是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分析。第二段从神态、动作两个方面对小哥儿俩进行了描写。“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乱摇身子笑”“嘴总没有闭上”将小孩子的率真、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尖脆的嚷声笑声”直接表现出人物愉快、欢乐的心情,暗示了主人公家庭氛围的和谐。A项分析正确。B项,主要是对小说结尾内容的梳理概括。七叔叔带来的八哥被野猫吃了,二乖本来是跟着哥哥去后院找野猫为八哥报仇的,结果后院的丁香花、麻雀等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B项分析正确。C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在第一段和第十三段。第一段“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交代了时间;“它就跳进房里来”“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交代了地点。第十三段粗笔勾勒出早晨后院的环境,“刚刚天亮了不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后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带着露珠儿的草、树枝上吵闹的小麻雀和开满花的丁香树渲染了轻松愉悦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项分析正确。D项,小说中写到了“院子”“厨子”“书房”,都表现出小哥儿俩家庭环境的优越,暗示了人物生长的环境良好,但并不是暗示社会阶层的分化。D项分析错误。故答案为D项。2.(2018江苏,6分)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2分)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2分)③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特定信息的概括。这里主要考查对小说社会环境中家庭环境特点的概括。解题时,需要抓住相关人物的语言、身份、职业及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况,找出描写家庭环境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第一段中“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点明七叔叔的职业是一名老师;第四段“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说明家长们喜爱传统文化;第九段“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暗示家里有书房。“老师”“戏曲”“书房”,这些都与文化氛围相关,可以总结出要点②。第九段“王厨子此时正走过”和第十三段“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的描写,暗示了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据此得出要点①。文中大乖和二乖的兄弟情,七叔叔和爸爸对两个孩子的宠爱,妈妈对孩子的宠溺和关爱,以及多次直接或间接对“笑”的描写,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据此得出要点③。3.(2021新编,6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哥儿俩的性格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答案:小说着力刻画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大乖和二乖。大乖精神专注;善良,富有同情心;疾恶如仇,有仇必报;践行诺言,说到做到;有平等意识。二乖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有爱心;好奇心强。(3分)两个孩子的性格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能让小哥儿俩快乐活泼地成长;(1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大人们无形的言教熏陶培养出小哥儿俩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性格和平等的意识及友爱的精神;(1分)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息和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小哥儿俩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培养出小哥儿俩较强的行动力,也保护了他们率真的天性。(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题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要理出小哥儿俩的性格特点,二是要分析出家庭环境的特点,并指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小说中的家庭是一个经济状况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文化氛围浓厚、家庭教育宽松的新式家庭。良好的经济状况能让孩子们衣食无忧,自由自在地生活,进而养成率真的个性。从厨子对小哥儿俩说的一番话和母亲对厨子的交代中,可以看出主仆之间温和、融洽的关系。母亲的善良在无形中言传身教,培养出小哥儿俩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性格和平等的意识及友爱的精神。孩子们在家里“叫嚷”,说明家庭成长环境自由。“爸爸”答应带孩子们去听戏,第二天就“雇了三辆人力车”去戏园,说明父亲重视对孩子的承诺,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践行诺言的品格。家中有书房、经常看戏以及家庭注意教育等信息暗示了家庭文化气息浓厚,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善恶观。4.(2021新编,6分)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这段环境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以亲切、自然的语调,描绘出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和暖舒适的自然环境。(2分)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1分)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1分)学校放假、“小棉袄”的叙述为下文小哥儿俩的出场做了铺垫;(1分)和谐温馨的环境与下文小哥儿俩善良率真的个性相互映衬,相得益彰。(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既要分析描写手法上的特点,又要分析内容展现上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环境本身、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现等多个角度切入。第一段首句从社会环境角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明,背景——孩子们放假了。第二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太阳“同小孩子们表同情”,赋予太阳人的情感;阳光“爬在”小棉袄上,把阳光写活了。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展现出自然环境的和暖、舒适。两句话共同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这与全文和谐、轻松的叙事风格一致,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从情节上看,学校放假的情况和“小棉袄”的特写镜头,都与小哥儿俩密切相关,为下文小哥儿俩的出场做了铺垫。同时宽松、愉悦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小哥儿俩善良率真的形象也起到了映衬作用。5.(2018江苏,4分)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答案: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2分)“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2分)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画线部分描写了青草挂露、鸟语花香、阳光温暖的景象,营造出一派充满生机的氛围。这部分内容出现在小哥儿俩带着怒气找小猫算账的情节中,这段自然景物描写营造的和谐美好、生机勃勃的氛围,与后面哥儿俩被猫仔感染而忘掉怒气的情节相呼应,为二乖采丁香花、学麻雀歌唱,小哥儿俩被小猫吸引以致兴趣转移做了铺垫。再结合后文“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的语句,可以得出画线句中“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暗示了后面小猫的藏身之处,为二乖发现小猫埋下伏笔。A组(巩固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1.(2019全国Ⅲ,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2.(2021新编,4分)这篇小说中描写的梨花屯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3.(2021新编,4分)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4.(2019全国Ⅲ,6分)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B组(冲刺满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背后的子弹包利民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分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象。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两人对视了一下。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5.(2021新编,3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B.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这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对赵锐的恨意。C.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钱万里心理的微妙变化。D.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情节匪夷所思,给读者留下很多悬念。6.(2021新编,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不禁颤了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他的所见所感,又开启下文对多次战争中钱万里表现的回想。B.小说描写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的情节是诱发钱万里报复的直接原因,加深了钱万里“不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C.小说选择以第三人称叙述,直接、客观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故事,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灵活自由。D.小说最后一段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人物形象,委婉地表现出二人情感心理上的变化,耐人寻味。7.(2021新编,5分)小说中两次写到了“风”,分别有什么作用?8.(2021新编,6分)这篇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消失的舌头徐永辉二丙的舌头没有了。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凡是在辩论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他是孤儿,老实,木讷。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旯里去了,再仔细找找。”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没有回应。突然,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乌木也愣了。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这……”“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这不是欺负人嘛?”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我为难死了。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又怪法律太仁慈,如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砰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大家都深信不疑。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踩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成两条线。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算了算了。”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渐渐地。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搓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合上了。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我的头一蒙。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没有如果。(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结构完整。B.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C.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D.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2.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考点过关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小说中使用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都是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一特定时期的词语,关于“安徽”的报道也指向改革初期的社会现实,使小说富于历史意味,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B项,“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分析不恰当。谢主任感慨“肩膀硬”突出的是基层干部负责任的特点,赶车老人提及的“肩膀最硬”则突出了“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B项错误。C项,小说前半部分讲述了谢主任和老赵在下乡路上相遇并化解之前隔阂的故事,后半部分讲述了两人通过老人的叙述得知因为上面行政命令而挖错的沟早已被百姓填平了的事情,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之后,农村上下都在进行反思的社会环境。老人的叙述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了文章主题,C项正确。D项,谢主任和老赵在下乡路上相遇,共乘马车,从刚开始的“爬坡”“车抖了一下”“路转了一个大弯”等短语说明了路并不平坦,但随着谢主任和老赵的隔阂逐渐消解,梨花屯快到了,路也越来越平坦。小说对路的描写既是到梨花屯去的路途的真实写照,又从侧面反映了谢主任和老赵逐渐缓和的关系,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2.答案:①田园风光优美;②乡土气息浓厚;③时代气息浓郁;④人际关系和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中环境的特点。回答本题,应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从小说中的“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可以看出,梨花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清新的田园风光。从谢主任和老赵关系逐渐缓和、两人与赶车老人亲切的谈话和老人叙述众人齐心填沟的事得知,这里的人们关系和谐。文中“工作队”“生产队”“红星队”“定产到组”“像是报道的安徽”等都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事情,因此可知梨花屯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3.答案:这一段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用“吸收”“气息”等词将水田拟人化,把“带着铧印的泥土”比喻成“刚切开的梨子”,(1分)写出了那条水沟被填平之后梨花屯美丽的水田风光,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和谐的环境的向往。(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既要点出环境描写的手法,又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这一段中,写水田的“吸收”“气息”,赋予物以人的动作与气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像”是比喻的标志,把“带着铧印的泥土”比喻成“刚切开的梨子”。这一段话通过对挖错的水沟被填平之后的水田风光的描写,表明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4.答案:①到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了自然的背景。(2分)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环境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2分)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是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故事里的两个主要人物——谢主任和老赵,曾经关系紧张,而随着两人之间关系的缓和,插入景物描写——“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等,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暗示了二人心理的变化。小说的情节在富有田园色彩的景物描写中展开,让读者在清新的田园风光中,体会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勃勃生机。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小说第二段就交代了赵锐和钱万里的关系,并交代了赵锐对待钱万里的态度,选项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概括,故A项正确。B项,小说第二段“赵锐回想起……说不出的阴寒”中,“赵锐回想起”表明这段话是从赵锐的视角对钱万里进行的侧面描写;“阴寒”则表现出钱万里的恨意。故B项正确。C项,枪口“晃动”正说明钱万里在寻找报复赵锐的机会;枪口不停地“抖动”表明钱万里面对即将来临的机会兴奋而又不安;枪口“对准”则表明钱万里此时决心坚定,信心满满。故C项正确。D项,小说中先写了钱万里的枪口瞄准赵锐,那是因为赵锐之前故意为难钱万里,所以钱万里对他心生恨意;接着又写到钱万里回忆起往事,想起班长曾经对他的好,让他的内心开始矛盾犹豫;最后写大敌当前,他们放下各自的小恩怨,射杀了对方身后的敌人,救了对方,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设置巧妙,并非匪夷所思。而且小说的结局明确说明他们彼此开枪消灭了对方身后的敌人,并没有留下悬念。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A项,“他不禁颤了一下”是对赵锐的心理描写,是因为他看到钱万里的枪口,同时又引出下文他与钱万里相处的回忆。钱万里以前就有过多次让他心颤的举动,究其原因是他爱找碴让钱万里吃苦头,A项正确。B项,文章分别从赵锐和钱万里两人的角度交代了诱发钱万里报复的多重原因,如赵锐不喜欢钱万里的冷漠,钱万里痛恨班长对自己的刁难,等等。而钱万里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件,并不是诱发他报复的直接原因,所以B项错误。C项,这篇文章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能灵活处理故事涉及的情节并客观、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C项正确。D项,文章最后一段前三句属于正面描写,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经历了“相互瞄准”,他们开始彼此信任,人性之美得到更好体现,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产生了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7.答案:第一次写“风”在第一段:“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0.5分)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合理场所——战场;(1分)②描写狂风的呼啸,渲染了战场上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紧张的心情。(1分)第二处在第五段:“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西医外科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大学《藏族文化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青海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安徽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形式化方法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机能学实验(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新华学院《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与编程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及环境设计方法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西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浙江省金华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陆上风电场设备选型技术导则
- 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完美版)课件
- 汽车维修行业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 济南大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 202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件(图文)
- 教育机构日常运营与管理指南
- 2024年浙江省能源集团应届生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