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重点日期:20xx年X月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7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避免犯主观性错误研究需要:广泛地收集资料全面细致地分析科学的归纳与概括生态化原则研究不能脱离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条件。发展性原则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教育性原则研究应不妨碍并力图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横断研究:在某一时间点上对比不同主题。优点:取样方便,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缺点:难以了解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纵向研究:比较长的时间内观察同一主题。优点:深入了解心理变化的过程;缺点:难以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费时较长;可能出现不可控因素及变化;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主要观察策略:1.事件取样策略观察时间内,观察特定的行为或事件,忽略其他行为。2.时间取样策略观察者在短暂、有规律的时间段内记录某一特定行为或事件。主要记录方式:1.日记式记录2.标本记录3.行为核查表注意事项:1.观察前做好准备2.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3.观察记录详细、准确4.反复多次进行(二)访谈法分类:结构式;无结构式;半结构式;访谈注意事项:1.预先设计好题目2.语言具体、态度亲切3.注意追问4.记录详细、准确(三)实验法Eg:视觉悬案实验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采用严格的条件控制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优点:结果严谨、准确。不足:局限性(幼儿心理状态不自然)自然实验法: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特点:整体情境自然缺点:无法避免不可控因素。第二章一、行为主义的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等经典实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发展关键词:刺激、反应、联结、应答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二、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发展关键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个体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三、认知主义的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等经典实验:守恒实验、自我中心实验等发展关键词:主体、客体、同化、顺应、儿童发展阶段四、社会生态学的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布朗芬布伦纳等发展关键词:文化历史学说、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社会生态体系第三章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一)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指遗传的生物特征,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成熟: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提供儿童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使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奠定儿童心理基础对儿童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完全相同体态、个性、智力等★在不同时期遗传的影响作用不同(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2.制约儿童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1)不同社会条件下儿童发展存在差异(2)同一社会条件下环境不同儿童发展也有差异3.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开始4.教育对儿童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三)、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1.两者相互制约2.两者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动态的3.两者发挥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的二、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需要、兴趣和爱好、性格、能力、心理状态心理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的根本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1.儿童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1)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2)对社会环境的反影响2.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的影响3.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模式4.儿童是在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第四章一、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身心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二、学前心理发展趋势、规律(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趋势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不同儿童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第五章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意义感知觉是学前儿童的认知基础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优势一)视觉的发展视觉的发生:4-5个月胎儿1.视觉集中2.视敏度研究婴儿的视敏度:★婴儿约6个月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测查幼儿的视敏度:保护幼儿视力:照明、姿势、用眼时间等3.颜色视觉儿童掌握颜色有一定的顺序;判断方法: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颜色视觉的健康与教育;二)触觉的发展1.口腔的触觉人生第一年,口腔触觉是探索手段之一;2岁前作为手的触觉探索的补充;2.手的触觉探索视触的协调——眼手协调动作;积极主动的触觉探索三)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1、方位知觉的发展掌握方位顺序:上下(3岁),前后(4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5岁)以他人为基准辨别左右(6、7岁)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2、时间知觉的发展1)婴儿期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2)幼儿期生活制度起决定作用3)幼儿中后期根据天气变化作判断四)感知觉发展主要趋势及教育启示1、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3)感知过程的有意性不断加强4)感知逐渐概括化2、感知觉规律的教育启示(一)适应规律:刺激强,感受性降低;刺激弱,感受性提高。(二)对比规律:先后对比、同时对比第六章一、注意: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心理状态;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一)定向性注意先于选择性注意(二)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两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发展;三、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新生儿的注意特点1.出现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2.选择性注意开始萌芽(二)乳儿的注意特点1.选择性注意的倾向2.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三)婴儿的注意特点1.注意发展和“客体永久性”★2.注意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多(四)幼儿的注意特点1.无意注意占优势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3.各注意品质的发展水平较差(1)注意的范围较狭窄★(2)注意的稳定性较差(3)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差第七章一、记忆:定义: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三环节:识记、保持、恢复(再认、再现)作用:与知觉、想象、思维、言语等紧密联系记忆发生的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在量方面的发展趋势1.记忆广度的扩大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5~9个信息单位;学前儿童短时记忆的广度:0~6个信息单位2.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随年龄而增长(二)在质方面的发展趋势1.记忆态度的发展即记忆活动有无明确目的和意图有意记忆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约4、5岁);整个学前期,无意记忆占优势;2.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记忆:记忆材料时单靠重复背诵;意义记忆:对事物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幼儿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间的差异在缩小3.记忆内容的发展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各记忆出现时间不同学前期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策略的形成◆反复背诵◆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学前儿童能使用简单记忆策略但不主动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一)婴儿期记忆的特点◆新生儿具有记忆的最初表现◆1岁前主要为不随意记忆◆3岁记忆富有情绪色彩(二)幼儿期记忆的特点◆容易记,容易忘◆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机械识记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在发展◆记忆不精确第八章一、思维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特征:概括性、间接性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自身动作来进行的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产生: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1.直观性、行动性(“手的思维”)2.行动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3.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4.思维的狭隘性和表面性(二)具体形象思维定义:个体主要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的思维。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产生:一些重复性的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略,而由经验代替,从而表象代替了实际动作,儿童依靠表象进行思维。特点:1.思维的内隐性2.具体性、形象性3.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三)抽象逻辑思维:指使用概念,通过判断、推理来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的思维方式。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学前末期萌芽,仍带有具体形象性三、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行为是试图理解世界的努力◆感知运动阶段分为六个小阶段(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内化的可逆的心理操作。阶段特点:动作内化,凭借象征进行表象性思维。分为两小阶段:象征思维阶段、直觉思维阶段1.象征思维阶段(2~4岁)象征:儿童借用一个信号物来表示某些事物2.直觉思维阶段(4~7岁)(1)自我中心定义: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把自我作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其他表现:言语、游戏、理解生命(泛灵论(2)思维的片面性、不可逆性(3)相对的具体性四、学前儿童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定义:对事物之间关系或事物特征的反映1.判断形式直接化:根据事物表面的、外部的联系进行2.判断依据生活化3.判断论据明确化(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定义: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演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分类:直接推理,间接推理(三)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一)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内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描述。形成:历史角度-概念形成个体角度-概念掌握二)了解学前儿童概念的常用方法1.分类法2.排除法3.解释法三)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趋势:(1)根据物体颜色、形状等概括(2)按照某一突出的非本质特点概括(3)按照物体某几种特点的总和来概括(4)按照物体的本质特点进行概括四)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实例获得概念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2.掌握概念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五、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比较: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并确定他们的异同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不同处-相同处-相似处(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1.不能分类(4岁前)2.根据感知特点分类(4、5岁)3.根据生活情景分类(5岁)4.按物体的功用进行分类(6、7岁)5.按物体抽象的、本质的特征分类(三)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1.个别事物的理解到事物关系的理解2.依靠具体形象理解到依靠语词理解3.简单、表面性理解到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强烈的主观性到客观化5.对事物相对关系的理解逐步加深第九章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学习语音的趋势:先扩展后压缩2、语言意识的发生:eq\o\ac(○,)能意识并调节自己的发音eq\o\ac(○,)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eq\o\ac(○,)有意地改变通常的发音(二)学前儿童语法的发展1、语句的发展:eq\o\ac(○,)句型:从不完整到逐步严谨eq\o\ac(○,)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从压缩到逐步扩展2、语言意识的出现(三)学前儿童语义的发展1、对词义的理解:词义的获得——部分词义得到全面词义;词汇数量的发展:4~5岁是词汇增长活跃期;词类的扩大:先实词后虚词2、对词义的理解:句子理解先于表达二、学前儿童言语的交往功能1、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言语2、从对话言语过渡到独立陈述言语3、从情景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三、言语发展的理论一)强化理论:斯金纳儿童言语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和环境强化等形成的。合理处: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的重要性问题:1、儿童言语发展的速度极为惊人2、实际生活中成人的强化并不多3、强化并不能使儿童了解其原因二)模仿理论:班杜拉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在没有强化的情绪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强化理论与模仿理论的比较:相同点:都强调环境的作用;强调与人交往;强调后天不同点:强调的重点不同;语言印象和语言表达出现的先后不同合理处: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言语发展的影响作用难以解释:儿童言语发展的快速度;获得语法结构之前儿童模仿已大大减少;儿童言语有一定的创造性。三)转换生成理论:乔姆斯基人先天具有加工语言符号大脑内在机制,称作普通语法知识,即语言获得装置LAD。语言素材(语言外壳)—输入—LAD加工—输出—语言能力(能使儿童理解句子)贡献:1、改变了言语中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2、强调了语言获得与脑结构的关系问题:未加以证实的推测四)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言语获得是先天能力和环境相互左右的结果;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合理性:强调主客体之间的作用问题: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第十章一、情绪的分化性:1、华生的研究:新生儿的情绪是分化的,三种主要情绪:恐惧、愤怒、爱。2、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是未分化的激动,主要有一些强烈刺激引起的,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分化。3、林传鼎的研究1963年:新生儿具有两种可分化的情绪,愉快与不愉快分化阶段:eq\o\ac(○,)泛化阶段:0~1岁eq\o\ac(○,)分化阶段:1~5岁eq\o\ac(○,)系统阶段:5岁以后4、伊扎德的研究:1982年测查手段改进:录像技术;表情模式测查系统。新生儿具有五大分化的情绪,随年龄的增大情绪不断分化。二、快乐:1、自发性的笑:出生后2~12小时原因:舒适的生理状态表情:低强度2、反射性的笑:一周左右原因:外部的物理刺激表现:强度较大3、社会性的笑:五周左右原因:外部的社会刺激类型:无选择的笑3、4个月前;有选择的笑4个月左右。三、恐惧:1、本能的恐惧;2、与直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对陌生事物的恐惧;4、预测性的恐惧。四、学前儿童的情绪特点:1、冲动性;2、不稳定性;3、情绪性、易受感染性;4、外显性。五、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情绪中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情绪理解逐步社会化:移情:个体察觉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自身也能体验到相似的情绪反应。条件:认知方面——认识别人情绪的能力;情绪方面——产生相似情绪的能力发展阶段:eq\o\ac(○,)非认知的移情0~1岁eq\o\ac(○,)自我中心的移情1~2岁eq\o\ac(○,)推断的移情2~3岁eq\o\ac(○,)超越直接情景的移情学前晚期4、情景表达的社会化,即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正常儿童表情的数量和逼真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第十一章婴儿期的依恋:婴儿对熟悉的人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的主要表现:想接近依恋对象;分开时表现出紧张;重逢时表现出愉悦和轻松。2、出现时间:6~7个月3、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4、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儿童的心理特点;文化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发生发展:第一年,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2岁以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eq\o\ac(○,)帕顿的研究: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eq\o\ac(○,)庞丽娟的研究: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eq\o\ac(○,)重要成人的影响;eq\o\ac(○,)儿童自身的特点;eq\o\ac(○,)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类: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权利或空间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性攻击性行为——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发展:e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师好电影观后感500字汇编3篇
- 语法专题二 代词2【考点精讲精练】-2023年中考语法一点通(学生版)
-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 《技术的性质》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大联考高三(上)月考数学试卷(一)(含答案)
-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测试(含答案)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
- 浙江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
- 技术服务合同协议范例
- 2024年法院认可离婚协议书
- 信息资源目录编制规范(用于个人参考学习版本)
- 互联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基层工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五篇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鲁工业大学
- 苏教版译林初中英语词汇表(七年级至九年级)
- 学而思小学奥数知识体系
- 2016年软考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下午《应用技术》真题及答案
- 电火花试验报告
- 儿童文学教程第2版(学前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学做小小理财师
- 宝宝白细胞高怎么回事:新生儿含有白细胞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