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无效案例_第1页
担保无效案例_第2页
担保无效案例_第3页
担保无效案例_第4页
担保无效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证合同无效担保人应负民事责任

案情?2000年1月,原告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借款200万元。同年5月,双方达成还款协议,乙公司承诺于该年10月底之前还清借款,丙公司在还款协议中承诺对乙公司的借款承担连带责任保证。2000年10月初,丙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丁公司作为列席方参加会议并形成股东大会决议,决议内容为丙公司将股权的60%及其为乙公司借款提供的保证责任一并转让给丁公司,丁公司同意承担。之后,丙公司于2000年12月函告甲公司,通知其关于乙公司借款的保证责任已转移给丁公司。2001年1月,甲公司复函丙公司,告知同意将丙公司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丁公司。

后来,甲要求乙公司及丁公司共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丁公司不同意承担责任,理由是:第一,丁公司与甲公司之间不存在保证合同关系,丁公司在股东大会决议中的承诺只能对丙公司产生效力,对甲公司不发生效力;第二,丁公司与甲公司没有签订担保转让协议,也未签订书面保证协议,该保证责任并未发生实际转让;第三,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借款合同无效,担保条款亦无效,故丙公司将担保责任转让给丁公司的行为是无效的。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企业之间相互拆借属违法行为,因此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借款协议无效,其中的担保条款亦无效。丙公司将保证责任转让给丁公司的行为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甲公司同意丙、丁之间的保证责任转让行为,故该保证责任转让成立。担保人明知或应知企业之间相互拆借属违法行为而仍为债务人担保,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法院判决如下:一、甲公司与乙公司达成的借款协议无效;二、乙公司返还甲公司借款200万元,如乙公司不能返还借款,由担保人丁公司赔偿因此所致损失部分的三分之一。

点评?处理本案的关键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保证责任是否可以转让,一个是如何确定无效保证合同的民事责任。

一、保证责任可以依法转让。

合同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也规定:“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因合同关系确立的债务经债权人同意可以转让。

保证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为法律设立的一项担保制度。担保法第六条规定:“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债权担保分为物保和人保。物保依所供担保的物,以确保债权的满足,如抵押、质押和留置。人保是以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为附随的债务人,以人的信誉及其财产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担保,以期巩固债权、保障债权的实现。保证属于人保,它与物保的不同之处在于,物保属于物权范围,而保证则属于债权范围。因此,保证是合同之债,它的基本属性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保证作为合同之债的性质决定了保证责任有可以转让的可能性。

保证合同虽依附于主债务,但它并不是主债务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合同,在依附于主债务的范围内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保证人与债权人可以约定只为主债务的部分提供担保,也可以单独就保证债务约定违约金。对于这些,保证合同都可以单独约定而不依附于主合同。

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保证责任是否可以转让,但是,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合同之债可以转让,而保证责任又属于合同之债,且保证合同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在债权人同意的前提下,保证责任是可以转让的。

本案中,丙公司在还款协议中承诺对乙公司的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丙公司的保证责任成立;丁公司在股东大会决议中承诺承担丙公司的保证责任,股东大会决议为有效法律文件,丁公司的承诺也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事后,债权人甲公司亦同意保证责任转移给丁公司。因此,保证责任由丙公司转移给丁公司的事实成立,丁公司所称与甲公司没有签订担保转让协议也没有签订书面保证合同,故其与甲公司之间不存在保证关系的辩解,没有法律依据,不能成立。

二、 无效保证合同的民事责任系缔约过失责任。

担保法第五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自不应受保证合同的约束,保证人依过错承担的不是保证责任,而是缔约过失责任。

无效保证合同的民事责任也不是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因为违约责任系违反有效合同所承担的民事责任,它不仅要求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还要求此种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合同。而侵权责任系对人身、财产等绝对权的侵害,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责任承担方式的民事责任。侵权行为发生时,当事人之间并没有合同关系存在,即使存在,合同关系也不是损害赔偿的基础。而无效保证合同中的保证人与主合同的债权人之间存在着保证合同关系,尽管是无效或可撤销的。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一方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义务,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受到损失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法第五十八条也规定,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三、 本案担保人应承担三分之一的赔偿责任。

根据担保法第五条的规定,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有过错的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企业互相拆借属违法行为,丁公司明知或应知借款合同无效还为乙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丁公司同意承担乙公司的保证责任是一种有过错的行为。根据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当乙公司不能承担还款责任时,应由担保人丁公司赔偿其造成损失部分的三分之一。

借款合同担保无效纠纷案例

原告:中国工商银行某市分行(下称市工行)?

被告:深南公司?

被告:某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下称市外经委)?

1992年2月26日,深南公司与市工行签订了1份借款合同。合同约定,市工行借给深南公司美金180万元,借款期限自第一笔用款日1992年2月28日至同年8月28日止。6个月还清全部贷款本息;深南公司须于同年6月28日归还美金100万元,同年8月28日归还美金80万元,借款利率按固定年利率4.9375%;借款用途,进口ABS塑料;若发生挪用贷款,对贷款挪用部分在原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加付50%的罚息;借方未按期归还贷款,贷方有权从借方的其他帐户中扣收,并对逾期部分从逾期之日起加收20%的利息。市外经委为此借款合同提供担保。合同订立后,工行按约借给深南公司美金180万元。贷款到期后,深南公司没有偿还。市工行于1992年7月2日和同年9月21日,扣深南公司帐户上美金48,436.89万元,充作深南公司支付的部分利息。同年5月13日,深南公司又向市工行借款人民币220万元,期限6个月,年利率7.74%,至同年11月12日归还。市外经委为此借款合同提供担保。合同订立后,市工行按约借给深南公司人民币220万元。深南公司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未能归还贷款,市工行同意其延期6个月还贷,至1993年5月12日止。期满后,深南公司偿还人民币60万元及1994年三季度的同期贷款银行利息,尚有人民币160万元未偿还。市工行为追索贷款,于1994年8月28日向法院提起起诉。诉请判令深南公司和市外经委立即偿还贷款180万美元及160万元人民币,并承担支付利息和逾期还款的责任。?深南公司向市工行所借美金180万元的实际用款人是香港永利宁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利宁公司)。在借款过程中,永利宁公司曾向深南公司出具过委托书,委托深南公司代其向市工行借款美金180万元。但深南公司未向市工行出示委托书,市工行也未接到利宁公司的任何手续。?

法院认为:海南公司、市工行于1992年2月26日和同年5月13签订的借款合同没有违反金融法规,两份合同均为有效合同。深南公司未按约归还贷款是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应承担归还欠款及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该案借款关系发生在深南公司与市工行之间,深南公司系以自己的名义向市工行借款,永利宁公司没有向市工行出具借款委托。深南公司提出借款事项由永利宁公司与市工行事先谈妥,深南公司属委托借款,应由永利宁公司承担还款义务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其要求将永利宁公司列为该案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请求不予采纳。市工行向深南公司主张权利的请求应予支持。市外经委属国家机关,不应对外提供担保,担保合同应确认无效。市外经委应承担无效担保相应的赔偿责任。?[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二审再审经济纠纷案例选编(二)》,第209-212页]?

[办案要点]?

本案事实清楚,市工行与海南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但市外经委为借款提供的担保却是无效的,这是律师办理此案需予关注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4条规定:“保证人应当是具有代偿能力的公民、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不能担任保证人。”《担保法》第7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该法第8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由于国家机关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定于为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范围之内,不是从事工商活动的经济实体,所以其不能作为合同的保证人,由国家机关作为担保的保证合同是无效的。这里的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各级军事机关等。?

由于保证人的过错,造成保证合同无效的,保证人当然不应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就等于维持了无效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因无效保证合同产生之债已不再从属于主债,它是由缔约过错而不是保证责任产生之债,从而成为保证人与主债权人之间的一种独立之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指出保证合同无效后,保证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相应的责任即为民事赔偿责任,保证人应通过对债权人赔偿损失这种方式承担责任。由于无效保证合同的保证人承担赔偿损失责任是根据其缔约过错,而不是依保证合同,不享有法律对保证人规定的权利,因此,无效保证合同的保证人不可能享有代位权,即不能就其向债权人赔偿的财产向被保证人进行追偿。?

本案市外经委系国家机关,其对外提供的担保无效,法院遂判决市外经委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不过,由于国家机关是从事管理活动的组织,没有独立经营的财产,只有供其履行职责需要由财政拨款的行政经费,这些经费不能用于对外经营活动。因而国家机关的民事赔偿责任实际上是不可能承担的。这就要求当事人在签订贷款抵押合同时必须严格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

移花接木担保无效

案情:

1993年11月10日,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与北京韩俄式大酒楼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酒楼)签订BM93第44号委托贷款协议书(格式合同),约定:国投公司向酒楼提供贷款人民币300万元,利率为年息10.8%,贷款手续费0.9%.贷款期限自同年11月10日起至1994年2月10日止。如酒楼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按0.5%计收日罚息。合同保证条款栏中约定,本贷款由华北电力设备成套公司(以下简称电力公司)出具无条件不可撤销的担保函。借款方不能按期还款时,由担保人连带承担贷款本息罚息及一切有关费用的责任。酒楼在借款方栏内签字盖章并注明了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受托方栏除盖有国投公司证券部公章外,法人代表、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项下均为空白;担保人栏内电力公司未签字、盖章。酒楼向国投公司提供一份无具体日期的盖有电力公司公章的担保函。该担保函称:电力公司根据国投公司和酒楼于1993年11月1日(应为10日)签订的BM93第44号合同,应酒楼的请求,愿为该贷款提供不可撤销的担保函,担保金额人民币300万元,保证期(手写体)“本担保至1994年1月15日为有效期”。本担保函至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担保函有效期至还清借款方所欠的全部借款本息罚息和一切费用时止。该担保函上有电力公司的公章,有“张春元”的署名,并注明了保证人的开户银行为中行北京分行和银行账号019461022,担保函的具体日期空白未填写。

合同订立后,国投公司没有向电力公司核保,即于1993年11月13日向酒楼划款人民币300万元。借款期满,酒楼未按约定还款付息。国投公司多次向借款人催要贷款,酒楼分别于1995年7月25日、10月30日和1996年1月31日三次向其承诺延期还款,但均未履行。国投公司从未向电力公司追索上述款项。电力公司直至一审诉讼才知有此担保。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国投公司与酒楼签订的委托贷款协议实为借款合同,故双方关于手续的约定明显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应属无效;合同中关于罚款的约定明显过高,应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规定的标准执行。因该合同的主要条款并不违反法律规定,故应认定为有效。作为担保人的电力公司未能举出出具担保函后不应承担保证责任的相关证据,故不能免除其担保责任。该院作出判决:一、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除手续费条款无效,其他条款均有效,华北电力公司担保亦有效;二、判决书生效后十日内韩俄式酒楼给付北京国投公司人民币300万元及其利息和罚息;三、电力公司对上述款项承担赔偿责任。

一审宣判后,华北电力公司以“只认公章,却不管本公司是否知道或愿意就认定担保有效,是片面的”为由,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该院另查明,酒楼的法定代表人白永清同时是大洋公司的董事长。1993年夏,电力公司曾与大洋公司的白永清有过三合板业务联系,电力公司欲为大洋公司提供借款担保,但因反担保(大洋公司将当时尚未注册的酒楼作为反担保,电力公司不同意)未商妥,将已盖电力公司公章、并有手写体“本担保至1994年1月15日为有效期”的空白“担保函”退给大洋公司,后被白永清变造后用于酒楼向国投公司借款的担保。国投公司起诉时向一审法院提供的“担保函”复印件与其后来提交的原件不一致,原件上有手写体保证期限,复印件上则没有。经鉴定,“担保函”上法定代表人的签名不是张春元本人的书写。当事人确认“担保函”上保证人的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是国投公司自己的,并非电力公司的账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审法院关于国投公司与酒楼订立的合同性质及其效力的认定,以及对韩俄式酒楼作出的给付国投公司人民币300万元和利息的判决,于法有据,应予维持。但该院关于电力公司担保有效并令其承担赔偿责任的认定和处理,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该担保并非电力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该公司从未接到酒楼的担保请求,也没有为该笔借款向国投公司出具过担保函。虽然本案担保函上盖有华北电力公司的印鉴,但不是为了该笔贷款提供担保盖的章,而是曾为大洋公司借款担保加盖的,且法定代表人张春元的签字是仿冒的。更为明显的是,担保函上保证人的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是债权人国投公司而非电力公司的:“担保函”上手写体注明的有效期至1994年1月15日,早于主合同的借款期限不合情理,且借款合同的贷款期限至1994年2月10日届满时,该担保已失效。即使该“担保函”成立,国投公司在借款合同期限届满后,未经保证人华北电力公司同意,三次向韩俄式酒楼承诺延期还款,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达成延期还款协议后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批复》的规定,亦应免除电力公司的担保责任。据此,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判决:

维持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997)二中经初字第301号有关韩俄式酒楼给付国投公司人民币300万元及其利息、罚息的民事判决部分,华北电力公司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评析:

本案是因担保问题而引起的借款纠纷。上诉人华北电力公司与被上诉人国投公司、韩俄式酒楼争议的焦点是电力公司应不应该为酒楼300万元借款承担担保责任。一审法院仅凭“担保函”上电力公司的印章是真实的,就认定本案担保合同有效,判决电力公司负担保责任。从证据的一般使用效力来说,如无相反的证据证明印章是伪造的,应当是书证的效力大于证人证言,即“认章不认人”。一审法院的认定也无可厚非。但是,本案情况特殊,“担保函”上电力公司的印章是真实的,这就要靠法官根据案情并结合其他证据认真加以判断。二审法官心细如发,不仅审查华北电力公司的印章,还发现该担保函”疑窦丛生:“担保函”上保证人的银行帐号及开户银行不是保证人电力公司的,而是国投公司的;借款合同期限,先于主债务的限期,不合常理,且“担保函”原件上有手写体的保证期限,复印件上没有;合同上的印章是真,但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是假;借贷双方三次达成延期还款协议,却不通知保证人,等等。二审承办人对于这些疑点,深入查究,终于使本案,担保函,,问题真相大白。鉴于本案的担保合同关系,无论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还是从担保形式和担保约定的内容上看,都是不真实的,而且违背我国担保法律制度。因此,这份移花接木的'担保函”应认定为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保证人电力公司的民事责任应予免除。

移花接木的“担保函”应认定为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保证人电力公司的民事责任应予免除。

担保合同无效案例

【基本案情】

1994年10月8日,甲银行与乙公司、丙公司签订(94)085号《抵押借款合同》一份,乙公司向甲银行贷款3500万元,借款期限9个月,借款利率为10.98%。,丙公司以其房产为乙公司的借款提供抵押担保,三方对该合同进行了公证并到房产主管部门办理了它项权利登记。借款期限届满后,甲银行与乙公司、丙公司于1995年7月7日签订《借款展期协议书》,甲银行同意将乙公司的还款期限展期6个月,同时,将利率上浮。1998年8月3日,甲银行与乙公司、丁公司分别签订(98)018别号《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和《借款抵押合同》,两合同分别约定:“乙公司向甲银行借款3500万元,借款期限为7个月,利率为6.3523%。。丁公司以其房产为乙公司向甲银行的该项借款提供抵押担保。1999年2月11日,甲银行与乙公司、丁公司签订了《人民币资金借款延期还款合同》,甲银行同意将乙公司的还款期限展期6个月,至1999年8月11日。根据丁公司1997、1998年度年检报告的工商档案记载,该司为股份有限公司,乙公司为该司的六家股东之一。丁公司向甲银行提供抵押的房产是从丙公司过户而得的,在过户的同时变更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名称和抵押人。借款期限届满后,乙公司未全部履行债务,甲银行扣划了乙公司利息1059.408万元。甲银行遂把乙公司与丁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乙公司偿还3500万元借款及全部欠息合计5200余万元,同时要求丁公司承担担保责任。

【问题、焦点和审判情况】

甲银行认为其分别与乙公司、丁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均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应认定有效。乙公司在合同到期后没有完全履行还款义务,属违约行为。丁公司以其房产为乙公司的措款提供抵押担保,在乙公司未完全履行还款义务时,不承担担保责任,也属违约行为。因此请求法院依法判令:乙公司偿还甲银行借款3500万元及利息1780万元;甲银行抵押权合法有效,甲银行对抵押物享有优先受偿权。

乙公司认为甲银行在扣划利息时违反国家金融法规规定,多扣划乙公司利息约400万元,该款应冲抵借款本金。

丁公司认为其与甲银行签订的担保合同是无效的。首先因主合同为借新还旧合同,新的借款合同对旧的借款合同的借款期限的延期已超过原贷款期限,因此该合同违背法律规定,应认定无效。其次,担保合同因违反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而无效。我国《公司法》第60条第三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乙公司是丁公司的股东,而且当时丁公司与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为卫某一人,丁公司为其股东乙公司的债务提供抵押担保,违背法律规定,应认定无效。导致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的无效,均为甲银行违法操作和未尽严格审查义务等过错造成。因此,无论担保合同因主合同无效而导致其无效,还是其本身的无效,丁公司均不应承担任何担保责任。甲银行1780万元的利息请求,在其诉讼中未能讲明事实和理由,不符合民诉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应依法驳回甲银行对抵押权享有优先权以及1780万元的诉讼请求。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甲银行与乙公司自1994年10月8日签订借款合同,甲银行依约向乙公司发放贷款3500万元后,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已成立。双方于1998年8月3日签订的借款合同,该合同视为对双方原债权债务关系的重新确认和对乙公司最后还款期限的重新约定。甲银行与乙公司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借款延期还款合同和所有补充合同,除违背法律规定部分和约定利率超出法定利率部分应认定无效外,其余约定均应认定有效,乙公司应向甲银行依法履行债务。甲银行与丁公司签订的《借款抵押合同》,丁公司为乙公司向甲银行贷款所提供抵押担保的财产属于丁公司的财产,而被担保人乙公司系丁公司的股东,丁公司以公司财产为其股东的贷款提供抵押担保,并未召集公司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显属丁公司董事、经理个人所为,违背我国《公司法》第60条第三款关于“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财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规定,因此,该合同应认定为无效。甲银行在抵押人以及抵押物名称的更名过程中,没有善尽必要的注意和审查义务,负有过错责任以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其自行承担。甲银行关于本案涉案抵押物享有优先受偿权等主张,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据此,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一、乙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甲银行偿付借款本金3500万元及利息(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分段计算,自1994年10月17日计至1999年8月11日),并支付逾期还款的逾期利息(逾期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利率计算,自1999年8月11日计至本判决确定的还款之日)。乙公司的已付利息应从以上应付利息中扣除,如其已付利息多出应付利息,多出部分应冲抵其借款本金。二、驳回甲银行的其他诉讼请求。

【案例分析】

本案涉及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借款合同关系,另一种是抵押合同关系。

我做为担保人丁公司的代理人,就要从丁公司与甲银行的抵押合同关系入手,研究丁公司是否要承担连带责任,如果不承担连带责任,是否要承担过错责任?丁公司提供的抵押物已经进行了抵押登记,想要丁公司免去连带之债,看起来很困难。但我经过仔细研究案情,认为要使丁公司在本案中免除连带之债,在于论证担保合同无效,如果担保合同是无效的,剩下的问题是丁公司对抵押合同无效有无过错。所以,我做为丁公司的代理人在本案中紧紧围绕以上两点展开代理工作。

一、1998年018号借款合同为主合同,针对该借款合同的担保合同是从合同,主合同无效,针对该借款合同的担保合同也因主合同无效而无效,丁公司对合同无效没有任何过错,不承担担保责任。

1998年018号借款合同是借新还旧合同,这从丁公司所举证据中可以看出。该合同第11条约定:“本笔借款为(94)085号合同的周转贷款。”这一条表明了该合同是借新还旧合同。1998年8月17日由甲银行出具的《放款记录》上没有乙公司在借款人处签名、盖章,而只有甲银行负责人、主管、信贷员签字并加盖银行三角章。此款完全是由甲银行单方操作自借自还的借新还旧的行为。甲银行出具的《银行对帐单》表明:在1998年8月18日同一天,“贷方”增加3500万元“借方”减少了3500万元。这证明3500万元同一天进帐后又被转出了,这是何人所为呢?证据表明这完全是甲银行单方一手操作的。甲银行为了逃避借新还旧贷款对其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在其诉状中将1998年签订的018号《借款合同》辩称是1994年签订的085号《借款合同》的延期合同,其辩解主张不能成立。1998年8月3日借贷双方明明签订的是《资金借款合同》,不是办理展期,展期应签订的《借款展期协议》或《借款延期还款合同》。借新还旧合同违反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严禁以任何向虚假或违规手段消化不良贷款的通知》、《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

1998年018号借款合同不仅因为是借新还旧合同违法而无效,而且还因其违反《贷款通则》而无效。《贷款通则》第15条第二款规定:“短期贷款延期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根据该《通则》第10条规定,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贷款为短期贷款。本案贷款为短期贷款,历经几次延期,早已超过原贷款期限。

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主合同无效完全是甲银行及乙公司的过错,丁公司没有任何过错,丁公司依法不承担担保责任。

《担保法》第5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担保法》司法解释条8条规定:“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998年借新还旧合同及违法延期完全是由甲银行及乙公司双方所为,与丁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丁公司更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丁公司因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后,丁公司因无过错不承担任何担保责任。

二、 担保合同除因1998年018号借款合同这一主合同无效而无效外,也因担保合同本身违法而无效,担保人也因无过错而不承担担保责任。

《贷款通则》第23条“贷款人的权利”第一项规定:“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相关的资料。”第24条“贷款人的义务”第二项规定:“应当公开贷款要审查的资信内容和发放贷款的条件。”根据甲银行贷款规定即《交通银行担保贷款办法》第20条规定:“股份制企业以其财产作抵押的,须有经该企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机构同意并签字的书面授权证明。”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相关的资料以及发放贷款的条件是做为贷款人的甲银行的权利,也是其义务。为本案3500万元贷款提供担保的丁公司是股份制企业,其名称就表明了这一点。甲银行依照《贷款通则》及《交通银行担保贷款款办法》的规定,负有要求借款人及担保人提供担保人“董事会或联合管理机构同意并签字的书面授权证明”的义务。甲银行知悉自己的贷款规定,应该做到却未能按贷款规定去做,导致违规操作,从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甲银行对担保合同无效负完全过错责任。作为担保人的丁公司根本不知道甲银行的规定,甲银行也没有按照《贷款通则》的规定要求丁公司提供“与借款人相关的资料”,丁公司没有任何过错。既然担保合同无效是因甲银行的过错而非丁公司的过错所致,以前述《担保法》第5条第二款及其司法解释第8条之规定,丁公司不承担担保责任。

三、 针对1998年018号借款合同还因违反公司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做担保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效,担保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4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60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除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外,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问题是甲银行是否知道乙公司为丁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如为其股东担保,如果贷款银行知晓这一事实,由银行担责;如果贷款银行不知晓,就由贷款企业担责。经调查取证,应当认定甲银行知道乙公司为丁公司的股东。首先,省高院交换证据笔录和丁公司的《承诺书》,这两份证据证实甲银行在签订1998年018借款合同之前,就知道乙公司与丁公司是股东关系;其次,乙公司所做的《说明》和律师调查笔录,这两份证据证明甲银行在1997年第一次起诉乙公司因双方和解撤诉时,甲银行知道乙公司、丁公司之间是股东关系;同时,向乙公司法人代表当庭发问,乙公司法人代表当庭回答他当时告知了甲银行,乙公司与丁公司是股东关系。以上证据一举,意味着丁公司在本案中不承担任何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