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_第1页
第九讲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_第2页
第九讲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_第3页
第九讲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_第4页
第九讲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学辅导)P173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结构从古至今不是静止不变的,每一种语言在不同时代都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语言系统是在时间中变化发展的。这一章我们概要介绍语言发展的总体特征。我们分两个主要的问题来谈: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语言发展的原因

一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二是语言系统内部各个层面和各项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和调整。前者是影响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后者是制约语言系统发展内在原因。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是使社会各个成员交流协作的重要纽带,是一个统一的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语言息息相关。新事物的出现,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成员的流动变化,都会促使语言系统随之调整,因为只有这样语言功能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导致语言演变的根本原因。

语言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符号系统,这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各层面内部各要素的平衡以及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当系统内的某些要素发生了变化,符号的区别性受到了干扰,符号系统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语言系统就会自我调整,引发系统内其他相关要素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比如,汉语在近代发生了浊声母的清化,造成了声调的阴阳二分,以保证符号的区别性,这是同一语音层面内的平衡。英语形态变化的消减是由于词末弱读音节的语音混同造成词尾读音趋同,这就是语音层面要素的变化导致语法层面的变化。

这样,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共同起作用,制约着语言的演变发展。2.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两大特点。

(1)所谓渐变性,指语言的变化是缓慢的,不易觉察的。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中,如果语言系统日新月异,变化迅速,就如同朝令夕改,起不到交际符号的作用,这就要求语言系统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另一方面,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语言要满足交际的需求又必须是不断有所变动的。两方面共同作用,变是社会的需求,不能突变也是社会的需求,这使得语言的演变只能是缓慢的、逐渐的,这就造成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的特点。(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首先,从语言内部看,语言系统的各组成层面变化的速度不平衡。

在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中,词汇的变化最快,其次是语音,最慢的是语法。这是因为,词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社会生活中新的事物、新的观念不断在出现,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新的词汇增加,如,“重头”、“原创”、“摇头丸”等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词。不过,虽然词汇成员的更迭变化非常快,但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变化却很缓慢。这些基本词汇常和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很高,同时,基本词汇的词根构词能力也很强,是词汇发展的基础。这说明,同是词汇层面,其演变的速度也不平衡。与词汇层面相比,语音层面相对稳定,即使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音结构仍能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新词语的产生仍然依赖原有的语音形式,旧词语的消亡也不会带来语音形式的消亡。因此语音变化比较缓慢,是说话者不易觉察的。语法是符号的结构规则,旧词消亡了,结构规则并没有消亡,存在于其他词语中,新词产生也要依据原有的语法规则。所以,语法结构是最稳定的。语言系统内部各成分演变的不平衡性又是和语言的渐变性相联系的,这种发展不平衡恰适应了渐变性的需求,新的词汇蕴涵着旧的结构规则,并由旧的语音形式体现着,保证了语言的连续性。

其次,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地区的不平衡,这是产生地域方言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中古汉语中的舌尖塞擦音和舌尖擦音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腭化为舌面音,这种音变在北京话中发生了,但在苏州话中就没有发生,这就是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系统内部的影响制约是语言发展的原因,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特点。二、语言发展中的分化与统一

1.语言的分化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动力。语言发展中的分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社会的分化可以是统一社会的内部,由于社会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等社会身份的差异,使得同样社会身份的人交往更为密切频繁,形成不同的社团,这是社会的社团分化;也可以是统一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员的迁徙流动,在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这是社会的地域分化。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化,也带来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化。社会的社团分化会带来语言的社团分化,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1)社会方言

在同一语言社会内部,由于社会成员社会身份特征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社团,在语言上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这样的语言变体称为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都有体现,最主要是体现在词汇方面。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用词上有很大不同。比如,男性和女性、老人和青年人以及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之间,在用词、语音和习惯采用的句式等,都有不同。

社会方言所在的言语社团还可以是交叉叠置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言语社团,如一个女大学生就同时属于女性、青年、有文化阶层几个不同的社团,因此她也就同时掌握几种社会方言。同一言语社团的人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也会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特点,一个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轻松的场合,和长辈交谈还是和同辈交谈,在语言形式上也会有差异,这是语言的风格变体,也属于语言的社会变异。

虽然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具有差异性,但并不妨碍不同言语社团成员间的交流,属于同一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异。社会方言不会影响语言的全民性,不会影响不同社团成员间的交际和理解,是语言分化中的最末端。方言下面还可以划分次方言和土语。在不同语言中方言间的差别大小并不一样。像英语可分为北部方言、中部方言、西南方言和伦敦方言,德语分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俄语分南部俄语和北部俄语,这些语言内部的方言分歧都不是很大,相互交流没有问题。汉语各方言间的差别就要大多了,汉语一般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它们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其间差异相当大,彼此很难通话。

地域方言的研究在语言研究中占重要地位。(3)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的形成也是社会地域分化导致的结果。如果同一语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进一步扩大,完全分裂成为独立的社会,其语言分支就成为独立的语言,但是彼此之间有同源关系,这称为亲属语言。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同一语系的语言是从同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同出一源,这个源头叫做的“母语”或“原始语”。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世界上的语言被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含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等诸多语系,也有些语言的语系归属尚不明确,如日语、朝鲜语等。

同一语系亲属语言根据亲疏关系可以再分为不同的语族、语支、语群,再分为不同的语言。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英语就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支。

应当注意的是,语言的谱系分类和结构类型分类并不是对应的,不要把二者混淆。前者是发生学分类,后者是共时结构类型分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同是汉藏语系的语言,藏语的结构类型接近黏着语,而汉语是孤立语。要明确地域方言与亲属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语言的谱系发生分类看,同一语言我们还可分为不同的方言。地域方言正是在语言的地域分化的末端。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社会地域分化导致的语言分化,这是二者的共同属性。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属于地域方言还是亲属语言,这并不取决于语言差异的大小,而要看社会分化的程度。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状态,属于同一个民族共同体,各方言之上有共同的交际语,那么这些语言分支就仍属于地域方言;如果社会完全分化,各自组成独立的社会,那么这些语言分支就属于有亲属关系的不同的语言了。这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也是一致的。使用不同方言的各地居民往往也认为他们彼此所说的都是一种语言,而那些已经处于各自独立的社会共同体中的不同地域的居民通常则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因此,虽然汉语各大方言分歧很大,但仍属于汉语的不同方言。而虽然北欧的丹麦语和挪威语、瑞典语都非常接近,甚至可以通话,但是却属于不同的语言。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语言分化的几种情形。语言分化是语言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是探讨语言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材料。2.语言的统一

同一社会共同体的统一会促使一个语言的不同的地域方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渐减少分歧,最终走向统一。

社会的统一会引发各地已经分化的方言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方向发展。在封建社会和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分散,自给自足,所以虽然政治文化的统一要求有统一的书面语和天下通语,但在口语中,方言分歧很大。常常一座山的前后,一条河的南北,语言就有很大差异。只有原有的小农经济模式发生转变,打破交往隔离的状态,语言的统一才有客观基础。在语言统一的演变过程中,首先要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其他地域方言的共同交际语。所谓共同语,是指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民公用的交际语。它与过去的通用语不同,通用语只是沟通交际的中介语,而共同语要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一般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使用的方言,对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影响,使用人口较多。这样才能达到推广共同语的目的。如汉语的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这是因为北京长期是政治中心,北京话在各地方言中影响很大,北方方言使用人口众多,文学作品丰富。诸多的原因使汉语普通话成为全民接受的共同语。

共同语的推广和普及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需要有个较长的双语并存的阶段,即各方言区的人既会讲共同语,也会讲自己的地域方言。最后方言逐渐为共同语替代,完成语言的统一。无论是语言的分化还是语言的统一,都是社会的分或合所导致的结果,同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一样,都证明了语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息息相关,证明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3、共同语的规范语言的规范化:是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其主要对象是书面语。汉语规范化问题:汉语的共同语是普通话,其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要注意普通话的含义。第八、九章语言的接触和语言系统的发展(自学辅导)P198一、语言的接触

在历史发展中总会出现不同社会间的接触和交流。而不同社会间的不同类型的接触会带来语言间的交互影响,产生不同的语言接触结果。如果两个原本各自独立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彻底合为一个社团,还会出现语言的融合。1.语言的接触中的语言成分借用和吸收

借词是语言接触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不同社会的接触和交流带来新的事物和新的观念,常常这些新的概念会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形式传入,这就出现了借词。借词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既借入了词的意义,也借入了词的外部形式。像汉语中的“葡萄”、“琵琶”是借自西域,“佛”、“塔”是借自梵语,“沙发”、“吉普”是借自英语,英语中的arm、beauty、people是借自法语,hamburger是借自德语,piano是借自意大利语。借词的音虽然是借自外语的,但是要经过本族语音位系统的改造。如“沙发”的读音完全是北京话的音位和组合结构模式,而不是英语sofa的发音。汉语借词的方式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等。意译词是引入外来概念的另一种方式。它是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表达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如“钢琴”的意义源于piano,一开始用音译词“披亚诺”,后为意译词“钢琴”取代,完全使用的是汉语的语素和构词方式。意译词中有一种仿译词,在引入其他语言的概念时,使用本族语的构词语素,但借用外语词的内部构成模式,如汉语的“足球”概念来于football,但同时用了汉语的词根语素和原英语词的构词方式。

如果借词的数量很大,外族语的语音、语法特点也会渗入语言系统中,出现结构规则的借用。如英语中的词缀-able本源于法语借词,如agreeable,但后来英语中的eatable、bearable就是以-able为词缀而创造的新词。2.语言的融合

当不同的民族在地域上长期接触,最后融合为同一个民族,就会出现语言的融合。语言的融合不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而是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的排挤和替代的结果。在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获得胜利,保留自己的语音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并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融合的各个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而其他的语言则逐渐消亡,只留下一些残迹。如凯尔特语被征服后留下一些地名,如Vienna、Paris、London,等等。语言的融合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首先,语言融合中胜利的一方要有经济和文化的优势,促使融合的另一方在接受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时,不得不采用其语言。政治上的征服者未必是语言融合中胜利的一方。汉民族在历史上多次被北方其他民族置于统治之下,但由于汉民族经济文化上的优势,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反而被汉语融合。其次,语言的融合还需要不同民族的长期杂居,真正达到社会的融合。这是语言融合的客观条件。一般既会讲自己的母语,也会讲融合一方的语言,以满足交际的需求。逐渐地,被融合民族的语言使用的场合会越来越少,最后只限于家庭中。当他们的后代不再学习父辈的母语时,这种语言就逐渐消亡了。3.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

这是两种语言接触中的特殊现象。洋泾浜是原来上海外滩的一处地方。在旧上海中,这一带外商聚集。当地居民在和外商交往时为了能彼此沟通,就讲一种混杂着汉语成分的不地道的英语,这种英语就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话又称皮钦语(pidgin,是对business的不地道的发音),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出现的语言现象。是在某一外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洋泾浜语的词汇量很少,语法简单,语音通常经本地语言音系的改造。通常洋泾浜语只存在于口语中,使用范围很小。如果洋泾浜语被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就被称为克里奥尔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显然,克里奥尔语也是殖民地的产物。在非洲和美洲的一些殖民地种植园里的黑人奴隶都来自非洲的不同部落,彼此不能通话,只能讲变了形的殖民者的语言,也就是洋泾浜语,这些奴隶相互通婚后,就把这种语言作为母语传给了下一代,成为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尔语已经成为一个语言社团的唯一交际工具。它的词汇会越来越丰富起来,语法结构也会越来越严密,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自然语言一样完备,常常发展成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二、语言系统的发展

在了解了语言发展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认识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是怎样随者时间而发展变化的。我们从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层面来看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

1.语音的发展

(1)研究语音发展历史的材料

每一时代的某一语言社会的成员只能被动地从前人那里接受一套既定的语言符号系统,感知的只是语言的现状,而不是它的历史。就语言的语音层面看更是如此,声音是稍纵即逝的,现代的人不能直接感知语音的历史。要了解语音的历史发展,并从中发现语音的演变规律,需要借助各种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大致分为两类,即活材料和死材料,前者指活的方言和亲属语言材料,后者指文字书面材料。我们分别加以说明。第二类,文字书面材料

有文字的语言,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文字材料发现许多语言变化的线索。

首先,文字本身即可保留一些语音的历史发展线索。我们可以发现拼音文字中单词的读音和字母的读音不一致的情况很多,如英语light中的gh不发音,这就反映出历史上语音发生了变化,也就是gh在历史上是发音的,但后来消失了。像汉字这样的意音文字有些也能反映出语言曾发生的音变,如形声字的声旁和字的读音如果相去甚远,如“移”和“多”,“多”是“移”的声旁,但二者在现代北京话中的发音却没有什么共同性,这就说明发生了语音演变。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中应以古文字为准。其次,由文字记录下来的古代诗词用韵也能反映语音的历史情况。如果古代的诗歌我们用现代的语言读起来已经不再押韵,就说明语音发生了变化。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袜”和“月”押入声韵,现在用北京话来读已经不押韵了,说明发生了不同的音变。

这样,综合方言、亲属语言以及各种文字书面材料,再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大致理出语音历史发展的线索。(2)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的演变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音变化受纯语音条件的限制发生整齐划一的变化。所谓纯语音条件,是指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发生变化,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如汉语中古音中的舌根音在-i-、-y-的前面腭化为舌面音,这一音变在大部分方言中都发生了,只要符合其语音条件就会发生这种腭化,至于带有这个音的词是什么意义,有什么语法功能都和演变没有关系。

第三,语音的演变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种语音演变的发生只存在于某个区域某个时间段,仍以汉语的舌根音腭化为例,历史上宁波方言发生过细元音前的舌根音腭化的音变现象,但现代宁波方言中仍存在/ki/这样的音节,却不受这一音变规律的支配了,这就是音变时间的限制。又如,汉语大部分方言发生的细元音前的舌根音腭化现象在粤方言就没有发生,像“家”、“鸡”这样的字仍读舌根音,这就是音变在地域上的限制。

明确了音变的规律性,我们才能从杂乱无章的语言材料中理请语音发展的历史脉络,达到对语音历史发展的深入认识。(3)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对于语音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并成为语言历史研究的重要分支。19世纪诞生的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音系统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历史比较法是建立在语音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的。所谓语音对应关系是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同义或意义有联系的词在语音上会呈现出系统的差异性。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以上几种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这组词的元音在这几种语言中是不同的,但却具有整齐的对应关系,使得他们之间的差异呈现出系统性。这就是语音对应关系。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之所以会有这种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是语音演变的系统性和语音演变在地区上的不平衡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系统的差异性正反映了语音历史变化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从中探求语言的历史和变化规律。

历史比较法就是根据这种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重建语言发展史的一套重要的理论方法,利用方言和亲属语言材料拟测出它们的原始母语,从而理清语言的历史发展线索。这对于没有历史文献的史前语言史的研究尤其重要。对于像汉语这样虽然有丰富的文献,但文字难以反映音值的语言,根据历史比较法,利用方言材料,来构拟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2.语法的发展

语法规则的演变是缓慢的。这一点我们在语言发展的总体特点中曾说明过。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已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但今天我们读《论语》,只要懂得词义,在语法上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可见语法的稳固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掌握语法系统发展的主要特点。

(1)语法规则包括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个语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在语法的演变过程中,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有联系,一类的演变会引起另一类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历史演变主要体现在词序的改变以及新的语法格式的产生等方面。例如,印欧语的词序在历史上就发生了由“宾—动”型向“动—宾”型的转变。汉语的词序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变化,但不是很大。最显著的变化是,代词做宾语的语序从动词的前面变为在动词的后面,到先秦时,这种宾语在动词前的情况一般只存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汉魏以后就完全挪到动词的后面了。又比如,现代汉语中的述补结构也是汉代以后才产生的。聚合规则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形态、语法范畴和词类的变化中。比如,原始印欧语形态非常丰富,但在现代英语中,名词的性范畴消失了,格也只剩下普通格和所有格的对立。又比如,汉语从古到今,词类也发生了变化,量词就是汉语后来产生的词类。

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的变化相互联系。由于格的消失,词序、虚词等语法手段在英语中变得重要了。先秦汉语中类似“一兵一卒”这样的用法很多,但量词产生以后,数词就不能直接接在名词的前面了,这都体现出聚合规则的变化对组合规则的影响。而述补结构的产生与使成式的消失,词类聚合的变化等等也是联系在一起的。(2)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推广新的语法规则的重要力量。

语音的演变是系统而有条理的,语法规则的演变相对来说没有语音演变那样整齐划一。这就表现为无论哪一时期的语法规则总是有很多例外。不过,语法系统的规则性总是主流,语法中有一种整齐划一的趋势,促使语法尽量是有条理的,易于人们的学习、掌握和使用,这一趋势在语法的演变中经常起作用,这就是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类推作用可以用比例式来表达,例如英语的动词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则原为元音交替的形式,swell的过去分词原为swollen,但新的动词变化规则是在词尾加-ed,这样按新的动词变化规则类推,就是下面的比例式:

fell:felled=swell:x根据格式类推,x=swelled。这就是类推作用的结果,现在swollen和swelled两种形式并存,后者有取代前者的趋势。

语法类推演变并不能使所有不规则的语法现象都变为规则现象。语言当中也存在着强式和例外,是类推作用铲不平的山头。比如,前面举的英语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就存在许多没有被类推过去的强式变化,像tell-told,take-taken,等等,多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词汇。

总之,语法的演变过程是新的语法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新的语法规则推广的重要力量。3.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这部分包括三个方面,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和词义的演变,我们分别加以概要的介绍。

(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无论是新词的产生还是旧词的消亡,都与社会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意味着新的概念的产生和旧的概念的消亡。在此类变化中基本词汇变动小,而一般词汇处于经常的变化中。例如,汉语中文革时的许多词汇,如“下放”、“赤脚医生”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消失了,而伴随着近几年出现的许多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像“网吧”、“上网”、“现房”,等等都是新产生的词。(2)词语的替换

词语的替换是指词义所指的现实现象没有改变,变的是名称,即词的形式改变了。词语的替换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①社会因素导致词语的替换。这种社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封建时期帝王为避自己的名讳,改变事物的名称,就会引起词语的替换,“恒娥”变为“嫦娥”就是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又比如,在解放以后,为体现人的平等,也出现一些词语的替换,像“司令官”变为“司令员”,“伙夫”变为“炊事员”,“邮差”变为“邮递员”,等等。

②语言系统内部的调整导致词语的替换。这方面情形比较复杂。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语音的演变曾导致大批同音节词的出现,为避免同音冲撞给交际带来的困难,相应的就出现了复音词对大批单音节词的替换,如“逐渐”对“渐”的替换,“导致”对“致”的替换,等。基本词汇中的一些词经过历史发展也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