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xxx公司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字音【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注释欲:将要,想要。
者:......的人。
先:首先。
度(duó):测量。
而:连词,表示承接。
置:放置,搁在。
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等到,直到。
之:到……去,往
操:携带。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
.曰: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试题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答案: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试题二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1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
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者--……的人.自---从。坠:掉下。遽--急忙,立即,匆忙。契--用刀雕刻。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是--指示代词,这儿。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止:动词,停止。者--……的地方行:前进。.求--寻找。若--像。亦:也。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成语之意】:【解释】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一、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涉()②遽()③是()④求()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
试题二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
②遽(
)
③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三、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
试题一、、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3.⑴A、C⑵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试题二答案:
1、吕氏春秋吕不韦
2、①坠(zhuì)
②遽(jù)
③契(qì)
3、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
4、①涉江者
②代“舟”
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三、1①自:从。②是:这。
2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记述;议论。
5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三、学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
\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
使:让。诲:教导。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之: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
援:引,拉。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之:天鹅。之:前者。俱:一起。
弗若:不如,不同于。矣:了。为:因为。
与:吗。曰:说。非:不是。其:指后者。
然:这样。思:想。也:的。
试题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答案: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2.只听弈秋的教导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试题二6.给加点的字注音。诲二人奕()鸿鹄将至()7.用“∕”划分朗读节奏。使奕秋诲二人奕8.解释加点的字。①通国之善奕者也②惟奕秋之为听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9.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10.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11.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6.huì;hú。7.使奕秋∕诲二人奕。8.擅长;只、单;弓箭;共同。9.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0.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11.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四、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试题1.请解释“宣王说之”中的“说”的含义。2.成语__就出自本文,比喻的是___。
3、翻译句子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答案——
1: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滥竽充数,比喻没本事却混在有本事得人群中五、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注释1.并:连同。2.去:去除。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5.或:有的人。6.而:却。7.曰:说。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15.食:食用。16.何:哪里。17.识:见过,见识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补充省略成分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三、1①啖:吃。②出:驱除。
2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曰:“食菱须去壳。”或(有的人、有人)
(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问者曰/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职后的财务结算协议
- 《中华韵味青花瓷纹样》课件
- 施工监测设备劳务合同
- 舞蟹环境规划合同
- 冬天真石漆施工方案
- 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接发列车工作84课件
- 《GB 1788-19792号喷气燃料》(2025版)深度解析
- 二手设备租赁合同汇编
- 甲乙丙三方股权转让合同
- 文献购销合同
- MOOC 大学体育-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腰椎间盘突出疑难病例讨论
- 社区便利店计划书
- 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挑战
- 基层纪检委员培训课件
- 信息论与编码期末考试题(全套)
- 肺癌麻醉科教学查房
- 气体检测系统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督导记录表
-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教案-TYJL-ADX型计算机联锁系统组成及功能
- 炉壁温度计算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