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备战中考物理专题《凸透镜》综合检测试卷_第1页
广州备战中考物理专题《凸透镜》综合检测试卷_第2页
广州备战中考物理专题《凸透镜》综合检测试卷_第3页
广州备战中考物理专题《凸透镜》综合检测试卷_第4页
广州备战中考物理专题《凸透镜》综合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现在将一个物体从离凸透镜4f处沿主光轴移动到1.5f处,在此过程中()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减小B.物体和像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fC.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的比值先减小后增大D.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值先减小后增大【答案】BD【解析】【详解】从4f向2f移动过程中,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减小,从2f继续向1.5f处移动过程中,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故不符合题意;当物距等于2f时,像距等于2f,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最小为4f,故符合题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体从离凸透镜4f处沿主光轴移动到1.5f处,物大小不变,像一直变大,因此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的比值一直变大,故不符合题意;从4f向2f移动过程中,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从2f继续向1.5f处移动过程中,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的移动速度,因此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值先减小后增大,故符合题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山弧40丸囲mEk如.1血少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照相机利用了这种成像特点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片近视镜,光屏适当左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蜡烛和光屏不动,透镜向光屏适当移动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答案】AD【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u=20cm,f<u<2f,即fv20cm<2f,像距大于2倍焦距,u>2f,即30cm>2f,解得10cm<f<15cm,故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A正确;B、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故B错误;C、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折射光线延迟会聚,光屏要适当右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C错误;D、蜡烛和光屏不动,透镜向光屏适当移动,当物距、像距与上次正好颠倒时,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知,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3.如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另一拓展规律在照相问题中的运用。即用可变焦距的光学照相机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匚屛47"i户7/像8r7惊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焦距变大,像距变小焦距变小,像距变大故【答案】A【解析】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虽然物距基本不变,但是由于照相机的焦距变大,物距相对减小,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可知:当物距相对减小时,像距也变大,像也变大.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3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2cm处时,则()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距离凸透镜3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30cm=2f则f=15cm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12cm处时,此时物距u=12cm则物距应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光屏上不会出现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解析】【分析】【详解】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物距逐渐增大,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时有: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像距逐渐减小,从U>2f到f<u<2f,但像距只能接近1倍焦距,而不能小于1倍焦距,故只有C正确,ABD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分析.6.如图所示,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拿走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6.如图所示,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拿走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已能在光屏上成清楚的像,近视眼镜取走后,若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此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在光屏与透镜之间,若要再次成清晰的像,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或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某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跟物距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当u<16cm时,该凸透镜可作放大镜使用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当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所以f=8cm,即凸透镜的焦距是8cm,故A错误;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B正确;当u<16cm时,有两种情况:若u<f,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若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故C错误;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D错误。故选B。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如图所示。随后小明拿着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并且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團2團2®1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小明拿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时,看到的是像越来越小小明拿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时,看到的是像虚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B.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不是实像,也不是倒立的,A、B错误;CD.小明拿同一个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离窗外的物体越来越远时,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小,所成的像是越来越小的,并且是实像;C正确、D错误。故选C。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用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实验,他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片,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想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靠近凸透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远离凸透镜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靠近凸透镜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答案】A【解析】【详解】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取下远视眼镜片后,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所成的像会往光屏后面退,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靠近凸透镜,这样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会更加模糊,①不合题意;由上述可知,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光屏远离凸透镜,那么会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②符合题意;由上述可知,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远离凸透镜,那么所成的像会靠近凸透镜,能使光屏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③符合题意;由上述可知,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靠近凸透镜,那么所成的像会远离凸透镜,这样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会更加模糊,④不合题意。故选A。10.如图,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把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发现窗外景物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于是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在如图的四个实验情境中,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是()【答案】B【解析】【详解】把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发现窗外景物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由图甲可得,此时像距为15cm,故可以得到fV15cm<2f化简可得7.5cmVf<15cm此外,由图甲可知,像距为15cm时,物距在窗外,说明此时像距接近一倍焦距,即焦距更靠近15cm,且光路可逆,若物距为15cm时,像的位置应该在窗外,像距超出光具座范围。选项A图中物距为10cm,此时像距应该超出光具座范围或成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此时物距约为38cm,稍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为25cm,稍小于二倍焦距,满足7.5cm<f<15cm和焦距更接近15cm的条件,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若此时光屏上能看到清晰地像,则物距等于像距为20cm,则焦距为10cm,更接近7.5cm,不符合题意;若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地像,则像距为12cm,此时蜡烛应该才窗外,超出光具座范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f,现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左侧以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为圆心,在经过主光轴的竖直平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直径为D,且【解析】【分析】【详解】将点光源S运动的轨迹看成一个物体,在物体上找出四个点:上、下、左、右各一个,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出像点,可以发现,四个点正好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且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所以像点运动图象是选项D的形状;故选D.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答案】C【解析】A.光屏上能呈现烛焰的像,说明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A错误;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成虚像时是正立的,如图成的是实像,是倒立的,故B错误;由图知,物距位于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故C正确;该实验现象能说明投影机的成像特点,而照相机利用的是成缩小实像的规律,故D错误;故选C。点睛: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应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要下点功夫,可以结合成像光路图进行练习、记忆。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4cm,贝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此时的应用是投影仪,且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2cm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凸透镜和光屏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上会成清晰的像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18cm,向右调节光屏到适当位置,在光屏上可能得到放大的像【答案】D【解析】【详解】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则fVuV2f;又因为u24cm,所以24cm>f>12cm,故a错误;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减小物距,此时应该增大像距,且物像之间的距离增大,故光屏向右移动才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B错误;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时,光线会延迟会聚,所以像会落在光屏的右侧;如果此时蜡烛向右移动,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会更加远离光屏,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项错误;D.将蜡烛右移至距离凸透镜18cm,由24cm>f>12cm可知,此时物距仍大于焦距,故向右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D正确;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h1X||(„li[iiii|iin|iiHllllllllIIi010皿H恥S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大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45cm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蜡烛物距u=20cm,像距v=30cm,可知u<v,而照相机的是u>v,A错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像是逐渐变小的,B错误;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C正确;由题意可知/>10cm,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45cm刻度线处,此时u=5cm,u<f,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适当移动光屏是不能得到清晰的像,D错误.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若在如图位置成一个清晰的像以后,把原透镜更换为f=15cm的新透镜,则光屏应该靠近透镜才能得到一个像【答案】C【解析】【详解】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呈清晰的像,故A错误;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15cm,满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D、在如图位置成一个清晰的像以后,把原透镜更换为f=15cm的新透镜,,物距u=50cm,满足u>2f,由于凸透镜的焦距增大了,则像距也会相应增大,所以应将光屏远离透镜才能得到一个像,故D错误。故选:Co二、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问题。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电话,你知道科学家们发明它是受什么启发吗?是传声筒。让我们去参观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主题展B厅——声音之韵展,观察、研究一下传声筒,直观地去体验传声筒传递声音的过程吧。装置简介:两个非常粗的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在空中盘成螺旋状,布置在展区的两个不同位置,相距大约十几米长,如图1左上角就是其螺旋状的管路之一。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分别为听筒管路和话筒管路,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端口分别是听筒和话筒,如图2所示。就像人打电话一样,用话筒说话,用听筒听声音,如图3所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在振动介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某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发生振动,并带动周围的质点也发生振动,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这就是声波。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如图4所示,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围的空气声波是一种振动的机械波,它的基本参数是频率/、波长入和波速V。通过示波器可观测到可视化波形如图5所示。频率是声源(或某一质点)1秒内来回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1Hz),而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几其单位为秒。显然,f=t。频率与人耳主观感觉声音的音调有关。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振幅与声音的强度有关。波长是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是波形图中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这三者的关系是V=入f。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Hz,称为音频波。在这个频率范围以外的振动波,就其物理特性而言与声波相似,但对人类不引起声音感觉。声速亦称音速,是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它和介质的性质与状态(如温度)等因素有关。当温度为22C时,空气中声速为334.8m/s,水中声速为1440m/s,钢铁中声速为5000m/s。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波,但因为声波的能量随扩展的距离逐渐消耗,最后声音消失,一旦声源远离接受者就无法准确获得信息。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声音信号的传递借助电磁波传送。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频率范围广,但它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工具,它兼具发射和接收两种功能,在同步地球卫星的协助下能使通信范围几乎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传声筒”的展示项目,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2)以下的应用或工具利用“传声筒”原理的是()A•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B•水杯琴C•天坛回音壁D•超声波医学检查(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使用电磁波(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频率增大,波速变大B.频率不变,波速变小C.频率不变,波长变长D.波速变小,波长变长【答案】空气AADC【解析】【分析】【详解】(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空气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2)[2]A.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然后能听到更清晰的声音,这与“传声筒”原理是相同的,选项A符合题意;B.水杯琴表明液体振动可以发出声音,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B项不合题意;C.天坛回音壁,是指回声,利用了声音的反射,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C项不合题意;D.超声波医学检查,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D项不合题意;⑶[3]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说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正确;B•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当温度为22°C时,空气中声速为334.8m/s,水中声速为1440m/s,钢铁中声速为5000m/s,所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是340m/s,B错误;C•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错误;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是用无线电进行的,即是使用电磁波来完成的,D正确;(4)[4]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声速变大,但是频率是不变的,根据v二九f可知,波长是变大的,故选C。17.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C)。问: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c)331冰3230空气(15C)340铜3750煤油(25C)1324铝5000水(常温)1500铁5200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来的?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多长时间?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答案】(1)空气;(2)2.5s;(3)5000m/s,铝。【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则传播相同的距离,速度小的介质中需要的时间多;s⑵利用t二-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v结合时间差计算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找出金属管的材料。【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大,故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s850mt===2.5s;空v340m/s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At=2.5s—2.33s=0.17s,金属空则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sv=—sv=—金属t金属850m0.17s=5000m/s查表知:金属管是由铝制材料制成的。答:(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2.5s;(3)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为5000m/s;该金属管是由铝制成的。18.在人与山崖间有一条铁路穿过,一列火车在人与山之间拉响汽笛,人看见火车冒出烟1s后听到汽笛声,又经过2s后听到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人与山距离多远?

【答案】680m【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如图所示,声音从鸣笛处一人,传播用时1s;声音从鸣笛处一山崖一人,传播用时:L往返共(L往返共(1亠2心11I-*(1+2)s=3sA鸣苗处山崖设人到山崖的距离为s,贝y:2s=340m/sX1s+340m/sx3s得出:s=680m答: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是680m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则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空气中声速为340m/s)【答案】960m【解析】【详解】s由速度公式v—得汽车的行驶路程为:t声音得传播路程为:s=vt=20m/sx6s=120m车车s=vt=340m/sx6s=2040m声声贝鸣笛时汽车到高山得距离为:=二=2040m+120m=1080m2所以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到高山距离为:s=s—s=1080m—120m=960m0车答: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960m。某同学乘坐一辆汽车面对一座高山。已知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求:若汽车是静止的,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5s听到回声,则汽车距离高山多远?若汽车以10m/s的速度正对着高山驶去,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3s听到回声。鸣喇叭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答案】(1)850m;(2)525m。【解析】【分析】【详解】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1t=x5s=2.5s,2汽车到高山的距离:s=v2t=340m/sx2.5s=850m;⑵在3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严]t=10m/sx3s=30m,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x3s=1020m,设按喇叭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贝y:2s=s1+s2,s+s30m+1020m

s=r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变大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变大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1.3X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