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田一中瞿介中
2018,10黄冈市历史备考会材料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交流课
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罗田一中瞿介中黄冈市历史备考会材料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最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最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今天为何要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家层面的要求今天为何要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家层面的要求选择性必修
从内容上看,这一课题源自选择性必修模块3,但目前找不到相关教材,连电子版都没有,但新课标对其内容要求明确。所以这一课题我的内容设计是,1.挖掘新课标中相关的新主题。选择性从内容上看,这一课题源自选择性必修模块3,2.以现行教材为依托:必修3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2.以现行教材为依托:必修33.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方法指导
通过具体情境的营造,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关联历史纵横增强时空观念进一步强化对古代传统文化核心考点记忆2展开多向思维强化历史解释注重对史料的分析尤其是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评说、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历史解释3找寻情景史料培养实证意识从文物特征看汉唐中西文化交流4巧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挖掘文化精髓培养家国情怀
共同的文化形成稳定的民族认同3.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方法指导通过具体情境的营造目录contents1
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
阶段性及概况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响基础知识整合与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特征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基本途径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确定了这5个方面内容
目录1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重焕生机。从文化交流、融合的视角看,4个时期都非常典型,你能概述吗?(后面再具体深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1.罕见考医学但也仅以医学为题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18全国卷3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其目的:1.罕见考医学但也仅以医学为题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实用性。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3.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
2.发展特征下一页四大发明外传情况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实用性。2.发展特征下一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从题干“13--14世纪”的特定时空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除了造纸术在唐传至阿拉伯外,其他三项均是12-13世纪传至阿拉伯,之后传到欧洲。
考查素养点拨说明时空从题干“13--14世纪”的特定时空本题立意高远,很有前瞻性,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和国家意志;个人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材料利用不充分。可增设(2)根据材料,指出阿拉伯人能够在东西方承担科学文化交流桥梁的原因。原因:庞大帝国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文化宽容政策。19届高三黄冈市9月起点考试历史试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9分)或删减材料前半部分本题立意高远,很有前瞻性,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和国家意志;个人感目录contents1
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
阶段性及概况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响基础知识整合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特征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基本途径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抓住两条线索,特别要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挖掘相关知识目录1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各派思想既相互诘[jié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稷下学宫、孔子问道老子、韩非师从荀子)。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原创性的巅峰时期。因此,许多人认为,春秋时期的种种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之后年代里,许多流派并没有一下子消亡,而是以分支旁流的形式,继续张显着春秋时代的文化记忆。
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情况各派思想既相互诘[jié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2.汉代中国文化交流
与传播概况(表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境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及中西文化交流2.汉代中国文化交流3.唐朝中国文化交流及传播概况(表现)(对日本及朝鲜)文字、教育遣唐使对唐文化的吸收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法,玄奘西游造纸术外传海、陆丝路兴盛下一问题汉唐画像石中骆驼
3.唐朝中国文化交流下一问题汉唐画像石中骆驼材料东西方之间的中亚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变化莫测,当时只有骆驼才能穿越那些令人生畏的沙漠戈壁。汉唐文物中骆驼被特别加以表现,塑像、绘画等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反映的是人们的钦佩、崇敬之情。而且骆驼与商胡常常是一种固定的组合。这些见多识广的胡人也是中西文化的传播者。
----齐东方《从文物特征看汉唐中西文化交流》信息解读:史料实证考古发现(1)汉唐文物中骆驼被特别加以表现并大量出现说明:丝路贸易、对外开拓的精神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追求2)“骆驼与商胡常常是
一种固定的组合”说明胡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材料东西方之间的中亚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变化莫测,当时只汉、唐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1)政治方面:汉、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为当时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经济方面:社会经济发展。3)文化方面:统治者实行兼容并蓄文化政策,鼓励文化交流。4)民族对外政策方面: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中外间交流。5)重要历史人物的推动等(张骞、鉴真等)汉、唐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1)政治方面:汉、唐朝国家统一、政治4.宋元中国文化交流及传播概况三大发明出现及外传理学形成马可·波罗的推动海上丝路兴盛儒、佛思想由冲突到融合4.宋元中国文化交流及传播概况儒、佛思想由5.明清:文化交流及传播郑和下西洋
西学东渐:明代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
水利篇中大量引入西方《泰西水法》的记载;
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科技艺术传到中国
下一问题:中国文化三次融合5.明清:文化交流及传播下一问题:中国文化三次融合阅读下列材料(2018年江苏卷历史21,部分):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新增设问)【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汉董仲舒新儒学整合了诸子百家思想,外儒内法,济之有道。
宋明理学吸取佛道思想,改造了传统儒学;
明代西学东渐,文化双向交流。
中国文化三次融合下一问题:麒麟阅读下列材料(2018年江苏卷历史21,部分):【答案】(1(2018卷1
27题)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的“麒麟”,明成祖隧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1.麒麟与中国文化关系: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郑和带着麻林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似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加之当时国人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麻林国所赠长颈2.鹿就是麒麟。(2018卷127题)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d课件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关联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征在贤明。”字样。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
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发生在鲁国西境大野泽),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为此落泪,表示“吾道穷矣”,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不久孔子去世。麒麟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关联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及孔子目录contents1
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
5个阶段性及概况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响基础知识整合与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特征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基本途径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目录1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材料一文化二字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止其所当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时序之变化);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在此,天文成为与人文相对应的一组词语,天文主要指的是代表自然和规律的天道,人文主要是泛指社会道德伦理。归纳文化的特征1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使行为有所约束,止其所当止。“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文化”的意思就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一文化二字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彖传》中材料二从中华文化的产生上看,文化一部分是源于民族内部的独立发明,一部分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采借而来,通过采借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并融入自己固有的文化系统中。材料三
在同一空间里,不同的文化系统里包含了一些彼此之间相同的文化要素,同时也各自拥有一些迥异的文化要素。在相异的文化系统中包含相同的文化要素就是文化的普遍性,在相异的文化系统中包含不同的文化要素则是文化的多样性。
归纳文化的特征:2.具有兼(包)容性;3.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材料二从中华文化的产生上看,文化一部分是源于民族内部的材料四文化使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类型的人们,在共同的文化环境氛围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社会伦理,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形成稳定的民族认同,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求同抗异力量,推动民族生命生生不息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共同的血脉,将全民族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归纳文化的特征:4.具有凝聚性材料四文化使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类型的人们,在共同的文化环材料五从世界历史看,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腓尼基地区文化,克里克岛上的爱琴文化以及迈锡尼、古波斯、古希腊等诸多的古代文化系统,都是建立在比较单一的水系和平原上,地理上缺少保护其文化的自然屏障,从而一旦外族文化入侵,文明就发生断裂。显赫一时的古罗马文化就是在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后开始瓦解的。大一统的民族国家理念与现实也是中华文化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从殷周到清末,中国的政治未曾发生过外在的断裂,它是通过一种不断的“内部调整”的方式达到了一种超稳定的完整架构。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chuò],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特征5.连续性和持久性材料五从世界历史看,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材料六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少差异:云冈石窟的佛像形状,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的气概。龙门石窟则表现出更多的中国(中原)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冈的雄健可畏变为龙门的温和可亲
归纳文化的特征6: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本土化趋势材料六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两目录contents
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
5个阶段及概况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响基础知识整合与回顾古代中华文化6大特征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基本途径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目录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响1.右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据图,判断下列评论正确的是A.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B.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少数下层士人得到入仕机会D.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1:
教育(推动了儒学文化的传播)
1.右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据图,判断下列评2.
751年,唐朝军队在西亚败于阿拉伯军队。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的造纸坊里工作。中国的造纸术由此传到中亚、中东和欧洲。由此可知
A.没有战争就没有造纸术的传播
B.战争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途径之一C.唐朝军事战斗力极为薄弱
D.造纸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2:
战争2.751年,唐朝军队在西亚败于阿拉伯军队。唐军战俘中的造3.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表明宋朝
A.儒学得到了较大发展
B.技术革新推动文化发展C.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
D.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3:印刷技术革新(推动了儒学的传播)
3.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4.
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4:商路、贸易4.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4:5.以下活动都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①
④两项表明①“走西口”促进了晋陕蒙三地社会文化大融合
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③“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欧非三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④“闯关东”促进了胶东文化与东北原生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5:
人口迁徙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5.以下活动都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①④两项表明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6:各种形式的人员往来材料6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1)官方的使节往来。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逐步与许多国家建立起官方的正式联系,互通使节往来。官方使节的往来,除了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密切双边关系外,还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与各国频繁的使节往来是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2)留学生。唐朝的国子监曾接纳大批外国留学生,他们在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籍,接受正规的中国教育,成为学习和移植中华文化的骨干力量。唐朝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一些国家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3)各国的旅行家。如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他们回国后把在中国的见闻笔录成书,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料。-----武斌《文化传播论——以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来讨论》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6:各种形式的人员往来材料6人是文化目录contents1
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
阶段性及概况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响基础知识整合与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特征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6种途径古代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目录1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与影材料
中华文明在它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其内部各个区域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促使其不断保持了活力。正是在这一时期,各自独立起源的区域文明,相互交融,走向以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与此同时,中华文明也与外部其他文明保持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学习、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及交流的认识认识: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个区域文明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不同文化要相互交流借鉴,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材料中华文明在它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其内部各个区域文明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材料一从中华文化的产生上看,文化一部分是源于民族内部的独立发明,一部分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采借而来,通过采借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并融入自己固有的文化系统中。
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据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等整理根据材料归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影响。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答案示例一: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启蒙思想和经济思想)说明: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现实政治中的运用材料
“一带一路”可以被称为一条文化交流与传播之路。对内,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交流与传播有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工作计划范文XX中学禁毒教育工作计划
- 2024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 国际双语幼教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 2024年度月份培训计划表
- 小学班级创建工作计划
- 2024年规划财务工作计划例文
- 2024年学校教师师德培训计划范文学校工作计划
- 2024年2月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计划
- 销售经理企业工作计划
- 学校绿化的工作计划
- 教师用教学教案模板 可编辑
- 算三世秘本公开:《达摩一掌经》
- 《英语语音》考试试卷及答案(共6页)
- 火电厂专用英汉对照
- 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目录
- 主斜井台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最新)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培训会领导讲话(精)
- 专业英语四级听力模拟题
- 公立医院DSA设备的综合效益分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报告单
- 乡镇殡葬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