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中国自古便有“衣冠王国”之称,可见服饰在中国被重视和发达的程度。战国时期孔子所代表的礼教思想一统天下后,中国的服饰已不仅仅是裹体、御寒的作用,它成了中国等级尊卑、崇礼重教思想的一种物质载体。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夏商周服饰及其文化特点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其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周代王后服饰在奴隶社会各种服饰用品包括发饰、耳饰、冠饰等等有了尽一步发展,出现了骨、角、玉、蚌、金、铜等制品,而当中玉最为突出,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玉器就有1200多件。服装款式:(1)袍,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首先,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其次,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
第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第五,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素纱锦衣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汉代皇帝冕服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秦代妇女曲裾服饰汉代妇女深衣汉代妇女曲裾深衣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秦汉服饰特点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魏晋: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南北朝: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唐朝服饰
唐高祖李渊于621年正式颁布东舆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土庶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确立。例如唐朝对服饰色彩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室亲臣、贵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则为犯罪,因此黄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另外,还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职品级: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唐文官常服唐代文官,主要服饰为幞头圆领窄袖袍衫,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朝妇女服饰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唐朝年轻女子不受保守传统的约束,她们不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甚至穿上胡服男装,在街上策马扬鞭,政府和社会还允许女性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虢国过夫人游春图》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形游春时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右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宋朝服饰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点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
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元朝服饰元朝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所以元朝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前的头发弄成一小撮,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一种较短的长袍,比较窄、比较紧,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样很方便骑射。元朝的服饰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袭汉制,如皇帝和高官的服饰多仿制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非常不方便,长长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忙拉住袍角。平民妇女多穿黑色袍子。明朝服饰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衫袍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就是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官服,文官为飞禽,武馆为猛兽。用袍衫图案和颜色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借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来分,长大者为尊。明朝皇帝皇后常服明代男服和裙裾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乌纱帽,乌纱帽因戴着身份和官职不同而各异。其形制前高后低,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以束发。明代贵妇多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到民间。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万历首辅张居正清朝服饰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清朝男子服饰清代男子多穿长袍马褂,而其衣袍有几大特点:箭袖、右襟、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挽起,出猎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敬礼时也放下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马褂袍、衫: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跟,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谚语有"有理者无里,无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长袍清代女子服饰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清代汉族女子服饰清代满族女子服饰妇女冬季则流行披斗篷,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清代满族女子多梳旗头,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女子缠足早在北宋就开始了,到了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民国服饰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说起民国女子服饰就不得不提旗袍。旗袍起源于满族女子的服装,在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某影视公司与某演员关于影视作品出演与片酬支付合同
- 2024至2030年手动浆料闸阀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国际原油采购合同范本2025年
- 2024年度贷款担保业务风险防范合同3篇
- 松木买卖协议合同模板2025年
- 2024实习合同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生协议3篇
- 空压机设备购销合同2025年
- 环保设备购销安装合同2025年
- 2024年度房地产租赁无限连带担保合同3篇
- 2024年建筑材料订购合同:黄沙水泥版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第6单元 闪烁的小星 教案+教学设计+素材
- 山东省济南市2024年1月高二上学期学情期末检测英语试题含解析
- 手术室安全课件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 物业工程维修作业培训课件
- 数值分析上机题(matlab版)(东南大学)
- 煤化工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安置帮教业务培训
- 天津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镇江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医院禁毒行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