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与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形成原因机制,树立区域相互联系、圈层相互作用、人地相互协调的观念,学会利用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地理学问题,学会欣赏地貌与山水景观,学会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掌握地表环境评估、预测、规划、管理和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学分与学时每周3学时,总学时5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将讲授、讲座、实习、实验、讨论、座谈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讲座相结合,认知与探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变为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的ppt课件均已上网,学生课后可以方便的查看,利用自然地理网站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问题答疑。大量的视频材料用以扩充知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结构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共1学时第1节

自然地理学性质、研究对象、性质第2节

自然地理学于地球表层系统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共1学时第1节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2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共1学时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第2节地球表层系统功能和地表主要过程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共9学时第1节

岩石圈的组成第2节

岩石圈的结构与运动、固体地球的结构与轮廓第3节

构造运动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共3学时第1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2节

大气运动、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第3节

气候分异规律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共4学时第1节

水圈的组成、结构与演化第2节

水的运动第3节

水量平衡、水圈与人类第4节

水文相关实验第5节2011曼谷洪水成因机制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共6学时第1节

生物圈的组成第2节

生物圈的结构第3节

生态系统第4节

植物实习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共4.5学时第1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第2节

地貌与气候第3节风成地貌、沙尘暴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共5.5学时第1节

岩石与水、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负荷均衡第2节

侵蚀循环理论、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第3节

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第4节

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岩相互作用实例、河口三角洲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共3学时第1节

水汽与天气、水与气候第2节

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大气环流与水循环第3节

海气相互作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共3学时第1节

气候-海平面-冰川-均衡、气候-水的分布-构造运动或形变-大气环流-水循环第2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第3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共3学时第1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2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的相互作用第3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共4学时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第2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第3节

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节

圈层相互作用土壤的形成分布、喀斯特地貌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共3学时第1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第2节

生物环境、地貌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3节

土地分类分级评估、综合自然区划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共1学时第1节

地表环境预测原则第2节各圈层变化趋势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共1学时第1节

环境规划、管理的相关概念、特征第2节环境规划、管理的手段及信息系统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共1学时第1节优化调控原理和途径第2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意义。使学生掌握地外系统和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对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形成整体性认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学习并掌握四大圈层的各自组成及结构特征,掌握区域特征及分异规律,掌握其运行机制及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学习并掌握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了解各类圈层地貌的成因及特征,掌握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机理和分异规律,掌握各种常见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第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学习并掌握对地表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原则、方法,并能够利用自然地理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土地评估与综合自然区划。研讨问题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什么是自然地理学?学习自然地理学有什么用途?自然地理学有什么样的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水文学、大气科学以及生物学的关系是什么?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太阳系行星中只有地球适合于人类的长期生活?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地表环境(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如何?地表系统有哪些功能?地表的主要过程有哪些?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三大类岩石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怎样利用应力椭球体解释区域断裂体系方向与性质?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是什么?地震、火山分布有什么规律,原因如何?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机理。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水份循环的过程与机理,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理。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剥蚀系统模式,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海岸均衡剖面的塑造。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途径及实例。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生物与气候变化的正负反馈作用,植被与水循环的关系,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土地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海陆分布与地面起伏的变化趋势,大气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水圈的变化趋势,生物圈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以实例阐述环境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地表环境调控的原则与途径,常用优化调控模型及其应用。参考文献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层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Strahler,A.H.andA.N.Strahler,PhysicalGeography-----ScienceandSystemsoftheHumanEnvironment.JohnWiley&Sons,Inc.,NewYork,1997Plummer,C.C.,McGeary,D.andCarlson,D.H.PhysicalGeology.WCB/McGraw-Hill,Boston,1999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黄润华译,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2002。李吉均,关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之思考。吴传钧,刘昌明,吴覆平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pp.1-11。钱学森.论地理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倪绍祥,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研究,地学前缘,2002,9(1):35-41陈传康,郑度,申元村,杨勤业.近10年来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4,49(增刊)684~690宋长青,冷疏影,2005。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6):595-599。冯仁国,关于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思考,地球科学进展,2000,15(4):9-15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467-473王建、张茂恒、白世彪、徐敏等,2006。“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4期,66-69。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286-288。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等,2004。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地理学报,59(6):804-810。Christopherson,R.W.,Geosystems-AnIntroductiontoPhysicalGeography(ThirdEdition).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NJ07458,1998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陈泮勤、马振华、王庚辰译,地球系统科学.地震出版社,1992黄鼎成、林海、张志强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宫鹏、史培军、蒲瑞良、郭华东,对地观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