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模型_第1页
因子分析模型_第2页
因子分析模型_第3页
因子分析模型_第4页
因子分析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摘要]一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规划区域产业布局并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出区域价值链环节竞争力评价指标并构建区域价值链环节竞争力评价模型,最后以因子分析为基本方法,对2009年全国29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我国区域间不同价值链环节的能力相对差距较大,产业布局应当遵循区域要素禀赋优势嵌入不同价值链环节实现嵌链式发展。[关键词]区域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因子分析区域竞争力是竞争力评价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并在产业布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区域竞争力评价旨在研究不同区域间各自所拥有的不同要素禀赋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区域要素禀赋优势制定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使不同区域能够在既定要素禀赋约束下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绩效,最终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但我国近年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大量集中在单一区域不同产业或者单一产业不同区域的竞争力方面,评价范围的局限性决定了其研究成果只能为局部区域以及单一产业所应用。本文克服上述局限性将区域竞争力与产业经济学的价值链理论相联系,从宏观上分析我国各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竞争力,以期为我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一、 价值链环节竞争力的内涵随着生产与贸易的全球化,产业活动的分离和整合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上演开来,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正逐渐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力嵌入全球价值链中。而在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时,如果仅仅将一国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就难以很好地分析其竞争优势,只有把全球某一产业看作是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集合体时才能具体地了解一国产业生产活动各环节间的优势与劣势,价值链分离的概念由此形成。同时,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一国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也不仅仅体现在该国产业的高度化、合理化两项指标当中,而是进一步由一国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所决定。由格里芬(GERRFII,1994)提出的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中将嵌入不同价值链环节的企业划分为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并进一步提出了生产者驱动(Product-driven )与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两种驱动动力机制。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其核心环节在于治理者主要是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先进的生产模式等要素。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是指治理者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际营销渠道,并控制产品的销售和流通的驱动模式。跨国公司一般通过全球采购网络,利用其品牌价值以及消费者需求布局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营销组织模式,从而使得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重组和布局。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由于在技术、生产水平、资金、市场渠道等发面还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整体产业链中往往处于被治理地位,技术标准、生产模式、品牌、市场渠道等高利润环节大多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产业处于被动生产地位。因此如何实现我国产业由价值链低端环节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转换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地位是完成我国产业升级最根本问题。而产业升级过程中,升级必须拥有所需的相应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禀赋,从整体来看我国尚不具备整体升级的能力,但单从区域的角度看,我国某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升级的条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政策引导等方式引导有条件地区的产业升级并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区域产业价值链环节竞争力模型,分析出我国各区域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竞争力,并以此进一步探讨我国区域产业升级问题。二、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国家价值链理论,一条产业的价值链环节基本被分为三个部分,即研发环节、生产环节以及市场环节,本文对我国不同区域的这三大环节的竞争力首先进行单一评价,以此得出各地区环节优势,进而得出地区制造业总体竞争力评价。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因此包括:技术研发能力、市场渠道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这三个能力是一个地区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同环节的体现,在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优势环节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以此实现不同区域产业环节的分工,并逐步完成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因此根据价值链的三个不同环节需要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一)研发能力竞争力指标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研发能力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而对科技研发能力的衡量标准一般包括科研投入如科研产出的衡量,因此区域产业研发竞争力指标代表产业在报告期时间点上的研发水平大小,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以下3个指标,1、区域研发经费强度:各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区域GDP。该指标表示一个区域中研发经费支出占区域 GDP的比重大小,是区域将资金投入研发活动比重的体现,资金投入强度越大则研发竞争力越强,可用于研发使用的资源越多。2、区域专利发明能力:区域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 /全国专利申请授权数。该指标表示一个区域通过研发获取的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数量的比重,由于有些专利并未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区域专利数占全国专利数的比重不仅仅反映了新技术应用于产业生产的能力,同时也代表了未来区域新技术应用于产业生产的潜力,是一种研发成果的综合体现。3、区域技术流动能力: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区域GDP。该指标表示一个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的总金额占区域GDP的比重,说明技术流动性的大小,流动性越大表示在这一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技术交换和技术合作越频繁,因此技术流动能力越强,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与技术交流能力也就越强。(二)生产制造能力竞争力指标区域产业生产制造竞争力代表一个时间点区域产业在整个价值链生产制造环节中所体现的竞争力大小,竞争力越强的地区说明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强大的加工生产基础设施和生产制造能力,能够通过发挥制造业的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加工生产能力强的地区适合在产业升级与转移过程中嵌入价值链的生产加工环节,随着人力成本与资源成本的逐渐上升向价值链上游研发与市场环节攀升。因此评价一个地区的生产制造竞争力主要可以采用一下指标:1、区域工业就业人数比重:区域工业就业人数/区域就业人数。该项指标表示区域中工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是生产制造的人力资源,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当地人力资源参与工业生产制造的比重越高,工业制造能力相应就越强。2、区域工业总产值比重:区域工业生产总值/区域GDP。该项指标表示在区域经济中,工业制造业在当地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越大,区域工业规模、生产制造能力越强,容易发挥制造业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区域人均工业净资产:区域工业企业净资产总额 /工业就业人数。该项指标反映了区域工业资本的人均强度大小,为生产制造中每一个人力资源所占有的资本大小,资本含量越高,单位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也就相应越高,生产制造能力越强。4、区域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了区域的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是指反映区域内工业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它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该指标越高说明区域工业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该地区企业参与制造业生产的积极性越强,适合从事工业制造。5、区域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该指标是从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也就是生产制造成本较低,该区域的工业企业竞争力较强。(三)市场能力竞争力指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市场、渠道、营销能力也是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之一,一个地区市场水平越高、营销渠道越广通过建设市场渠道、品牌等路径往往会获取高额的产品附加价值。因此市场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继技术竞争力后最重要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对市场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指标。1、区域市场规模:区域批发业企业销售金额/国内批发业企业销售金额。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商业活动的规模,区域批发业的销售金额占全国的批发业销售金额越大,一个地区货物贸易的规模就越大,产品流动性就业强,产品辐射范围与品牌扩张能力也就越强。2、区域产业外向度:区域产品进出口总额/区域GDP。该项指标表明在区域经济中,产业外向程度的大小。进出口是一个区域产品与国际接轨重要途径,产品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越高,区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辐射影响范围也就越强,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越强,因此国际市场知名度相应也就越高。3、区域市场销售能力: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区域人口数量。该项指标表示一个区域内企业销售零售商品的能力,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区域市场中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市场渠道丰富。产品在该区域内为消费者所接受的难易程度较低,同时品牌也比较容易在该区域打开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扩大产品营销渠道的重要保障,通过高度发达的市场可以有效建立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与竞争力。4、区域市场购买能力:居民消费水平。该项指标表明了地区居民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所花费的金额大小,指标越高说明区域市场消费能力越强,对产品的需求量较高,市场中的新产品、新品牌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因此企业在市场购买能力强的地区较易提高市场品牌知名度,扩大消费群体,建立更广的营销渠道。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竞争力主要由区域研发能力竞争力、生产制造能力竞争力、市场能力竞争力三种因素决定。这三种因素既是形成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争 区域力 产指 业标 竞

竞争力环节 具体指标区域研发经费强度研发能力竞争力 区域专利发明能力区域技术流动能力区域工业就业人数比重区域工业总产值比重生产制造能力竞争力 区域人均工业净资产区域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区域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区域市场规模市场能力竞争力 区域产业外向度区域市场销售能力区域市场购买能力三、区域价值链环节竞争力的计算采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009年我国各省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根据模型的构建需要,利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全国30个省市数据(除港、澳、西藏地区)计算各指标的相应数据,构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区域价值链竞争力评价模型,最后采用各省市基础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可得到全国各省市不同价值链环节得分情况,最终得出不同区域的价值链环节竞争力优势以及区域综合竞争力排名。为我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对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从 12种指标的相关性矩阵(表略)中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因子间有些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表明12个指标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如研发经费强度,区域专利发明能力、区域技术流动能力间存在较强正相关性;市场外向度同产品销售率、市场购买能力间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等,说明不同因子间存在共同的主成分,可以提取公共主成分。巴特莱特球度检验中,进一步证明12个指标间的非独立关系。如图所示: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拒绝零假设,同时证明各项指标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继续使用SPSS软件对1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分析表的结果显示,累积提取的平方和达到90%以上时共有4个公因子,并且4个公共因子能够解释全部指标总方差的93%,所表示的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此提取四个公共因子效果比较理想。 各主成分的特征特与方差贡献率情况如表 -3所示:表2KMO和Bartlett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770Bartlett 的球形度检 近似卡方 593.111验 df 78Sig. .000表-3特征根和累积方差贡献率成分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17.72259.40159.40122.74421.10980.51131.1799.06889.5794.5093.91393.4925.3002.31195.8036.2682.05897.8617.1301.00098.8618.061.47199.3329.030.22999.56210.024.18599.747在模型中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命名更具具有解释性,并指定按第一因子载荷降序的顺序排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经过旋转后各个变量在各因子中的载荷表-4所示。表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经费强度.626.258-.115.629发明专利占比.695.224.004.603技术市场交易.886.133-.048.361工业从业人员占比.265.943.083-.008工业总产值占比.270.939.152.113人均固定资产.251.925.122.197工业利润率.243.923.235.115企业总资产贡献率-.066.104.921-.099流动资产周转率-.096.231.896.059地区批发额占比.786.584-.122.07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89.277.006.161市场外向度.890.396-.099-.037居民消费水平.962.177-.064.105在表-4的在和矩阵中可以发现,第1个公因子在居民消费水平、市场外向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技术市场交易额占比、地区批发额占比几个指标上由较高权重,这些因子都与市场能力有关,因此称为区域市场能力因子;第2个公因子在工业生产总值占区域GDP比重、工业固定资产占比、工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比重、工业利润占全国利润比重,4项指标上的权重较高,称为工业总量因子;第3个公因子在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两项指标上权重较高,称为工业企业效率因子;第4个公因子在研发经费强度、发明专利占比这2项指标中有较高权重,因此称为区域研发能力因子。四、结果分析及评价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表-5写出因子得分函数,利用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产三角区域价值链不同环节的竞争力得分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表-5各成份得分系数矩阵成份市场能力工业总量工业效率研发能力因子因子因子因子经费强度-.104-.023-.045.792发明专利占比-.032-.073.052.707技术市场交易.194-.132.069.181工业从业人员占比-.056.303-.089-.178工业总产值占比-.105.284-.045.034固定资产占比-.159.286-.066.193工业利润占比-.103.267.009.050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39-.123.581-.165流动资产周转率.013-.065.532.129地区批发额占比.191.090-.077-.291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7-.081.082-.181市场外向度.339-.008-.007-.535居民消费水平.350-.121.067-.315由表-6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区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具有的不同发展优势。在市场能力方面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四个区域分别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以上海、天津、广州为代表的沿海省市在中国经济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市场功能与规模都得到了较好的环境基础和发展条件,这种优势主要是依靠对我国巨额的进出口贸易、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较为灵活宽松的市场运作机制,在这种优势下,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为代表的区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手段。第二,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沿海城市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以服装、汽车、 IT、食品为首的一些企业逐渐依靠其品牌优势率先进入中国沿海市场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城市市场同质产品间的竞争,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显现。第三、从产业升级的角度,部分沿海区域已经开始逐渐退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集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至周边区域,从而成为区域经济中心,这种经济中心主要的功能便是提供市场已经相关服务,因此这些区域的市场能力的提升速度往往高于内地加工区域。在加工制造能力方面主要从工业总量能力以及工业效率能力两方面体现,工业总量能力体现一个区域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的绝对量,而工业效率则体现区域在既定要素水平上对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工业总量能力上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位列前四位,说明这四个省份拥有大量的资本以及劳动力,资本与与劳动又是加工制造业中最重要的两种投入要素因此以上几个省份最适合发展加工制造业,从现实产业升级过程中适合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承接OEM生产方式,并逐步完成功能升级。但从工业效率上讲上述四省除了山东省生产效率居前之外,其余三省在要素利用效率上普遍偏低,而相比之下加工制造能力相对较弱的河南、湖南、江西、吉林四省却拥有较高的要素利用效率,这进一步说明虽然广东、江苏、浙江三省虽然要素禀赋丰富但边际产出率随着要素投入量下降,因此不应在上述三省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是应当适当将部分区域要素资源如:劳动力、国家支持项目等向中部生产效率较高的省份投入,以此形成产业转移并促进东部沿海省份逐渐由OEM产业联环节向ODM、OBM环节升级。在科技研发能力环节,陕西、北京、上海、辽宁、湖北五省市竞争力较强,这几个省市中一般对科研的投入量相对较大,企业也相对更加重视科技研发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创造新技术还是发展新兴产业这几各省市都具有环境条件优势。具体来看北京、上海由于拥有中关村、中科院、张江高科等大量高新产业园区以及研发中心,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交易市场,加上外资先进技术企业较多其技术溢出效应较大。而相比陕西、辽宁、湖北则是依靠宏观政策鼓励加大在产业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较高的科研效率在研发能力环节同样拥有较强的实力。因此在产业链高端研发环节的产业布局中,应将产业研发环节主要布局在以上区域以体现区域科研优势。综上所述,我国区域间不同价值链环节的能力相对差距较大,在产业布局以及产业链环节整合过程中应当首先按照不同区域间相对优势选择布局。表-6区域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综合得分区域市场能力工业总量能力工业效率能力研发能力综合能力排名1.4665417北京3.89263-0.23576-0.688691.584791上海4.26891-1.10155-0.154991.204711.362926662广东1.279152.66908-0.33957-1.46161.245490243江苏0.204472.56599-0.282940.773840.97349374山东-0.483122.362511.41010.739910.867143385浙江0.812751.32333-1.20237-0.976110.524841066天津1.49288-0.68468-0.25785-0.093980.306518267河南-0.526970.426482.252410.174010.263890268辽宁0.187490.21959-0.183251.449140.235526129福建0.51884-0.09650.27763-1.151690.1180187210湖南-0.10973-0.557281.92564-0.081260.0271301411吉林-0.08645-0.750911.243890.86227-0.0501110212河北-0.574080.419330.26204-0.2468-0.0644078813内蒙古0.05364-0.408680.73191-1.10764-0.1034239414湖北-0.429790.09884-0.658391.34714-0.119793415黑龙江-0.04823-0.54670.60348-0.06849-0.1267496816四川-0.621490.10132-0.222071.08558-0.1539027217江西-0.38097-0.559081.44317-0.22524-0.1570767618安徽-0.52042-0.190760.212550.66173-0.1868753619陕西-0.59236-0.48737-0.530682.58536-0.2683019620重庆-0.15337-0.56005-0.22722-0.19151-0.2965254421海南0.12111-1.018750.93477-1.673-0.3006378422新疆-0.24281-0.46335-0.12161-1.12203-0.3565354223广西-0.4101-0.38542-0.2732-0.90298-0.3991158424云南-0.42012-0.44405-0.43063-0.79534-0.4362872625山西-0.6530.0522-1.616780.11937-0.4507267826甘肃-0.69092-0.53505-0.810790.58153-0.5179054827贵州-0.79848-0.38548-0.95836-0.45199-0.609979328宁夏-0.56546-0.51983-1.57935-0.56483-0.6592786429青海-0.63138-0.54318-1.44754-0.4701-0.6673477230参考文献:1]李春林.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10、2009)[M].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09)[M].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3]陆文杰.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4]李创.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5]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6]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1(5).7]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8]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

竞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