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理3章课件_第1页
马哲原理3章课件_第2页
马哲原理3章课件_第3页
马哲原理3章课件_第4页
马哲原理3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作人:耿国华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学时)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学时)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学时)课时安排:6学时学习重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概念——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唯意志论(超人和英雄)和宿命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两个片面):①片面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及客观规律。②片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只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有揭示(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阶级根源社会历史根源认识论根源(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据了解,2010年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到2050年将达到31%。“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据了解,目前中国有各类老年人福利机构近4万个,床位数近160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只拥有不足9张。人口老龄化数据(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辩证关系:2、社会意识——概念——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结构——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如:道德、宗教、哲学等。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或迟或早地发展变化。(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各形式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质,量)注意: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2007研题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B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的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劳动者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科学管理(2)生产力的构成科学管理——(2)生产力的构成因为→科技发明引起生产力要素的变革和巨大进步→科技管理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对科技的掌握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4)生产力的特征: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含义——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要受到它的制约。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狭义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多关系在内的体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生产中的人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瓦特与蒸汽机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真舒服!(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真难受!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1)基本内容: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③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生产关系决

定反作用基本内容(2)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铁器封建主义奴隶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原始社会适合打破适合适合适合打破打破打破生产关系客观要求(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次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现实意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经济基础注意:

1)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的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其选择是否得当,对基本经济制度有重大的作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含义——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可以分为两部分:1)观念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2)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设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政治组织、政党组织、社团组织等政治法律制度: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2010研题19.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资本主义的本质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答案】ACD3、国家1)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

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2)国体和政体政体

——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政体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政体不同导致国家元首的叫法不能一样】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是国家主席,政府首脑是总理。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是总统。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女王,政府首脑是首相法国实行半总统制,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是总统。德国实行议会共和制,国家元首是总统,政府首脑是总理政体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印度等。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政府)和立法机关(议会)相互独立;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美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又名议会执政府制,是一种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议会制,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行政大权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内阁有相对较稳固的地位,国会权力相对缩小。半总统制有以下几个特征:总统为国家真正的权力中心,由国会选出的总理只是辅助性质。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国会仅能从立法上对其实施影响,但不能利用不信任案迫使其辞职。半总统制政体以法国最为典型,其他半总统制国家有:瑞士、前中华民国、韩国、俄罗斯、黎巴嫩和部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国体政体内容形式决定服务于(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经济基础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三种不同性质的宪法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客观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反作用2012研题多选18.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答案】ABC【解析】此题中题干所指歪曲表现在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因此,正确答案是ABC。——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划分:1、经济形态2、政治形态3、意识形态社会形态是这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2009研题3.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1.0分)(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参考答案:B统一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纵向统一性横向统一性

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革命总会招致反动派的反抗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普加乔夫起义改革总会招致顽固派的反对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北宋庆历新政新社会形态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暂时的复辟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袁世凯复辟小丑张勋国际反动势力也会阻挠社会进步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法国沦陷苏德之战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

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

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

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

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

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

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10研题2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答案】BCD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两对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1、从存在时间看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2、从涵盖范围看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3、从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构成了贯穿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最基本动力因素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矛盾——一切冲突的源泉,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2、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化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动力与文化动力是否矛盾?根本动力还是生产力,可是生产力不是唯一起作用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2、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注意: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一些集团,因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2、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质——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

▲根源——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一)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恩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经典回顾1.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否2.“暴力论”——政治暴力(掠夺、战争、征服)是阶级产生的原因。否,暴力只起促进作用3.财产关系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否,前者只是后者在法律上的表现4.阶级划分标准:①“技术组织论”-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的职能不同而分为“组织者”和“执行者”的结果。否,占有了生产资料后获组织者地位②“分配论”-把阶级划分归结为收入来源和收入多寡的不同。否,分配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所决定的。③把阶级当作同社会上其他集团(例如一个足球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否,阶级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答疑解惑(二)阶级斗争——

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更突出地表现)——不同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2.阶级斗争推动作用——同一社会形态自身发展的量变过程中3.阶级斗争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列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致性的原则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也就是阶级分析方法。(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2.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制定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3.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①阶级分析首先必须以经济关系、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为依据,但同时也要进行政治的、思想的分析。②在分析某一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时,必须区分阶级、等级和阶层,区分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等等。③必须看到阶级关系的历史性和变动性④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⑤要严格区分有阶级的和不带阶级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不能用阶级性代替一切、囊括一切。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实质——它是社会形态的变革(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3.标志——国家政权更替

4.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5.作用——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的决定性环节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2.——可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3.——革命阶级能够在革命斗争中受到教育、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4.——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革命性改革二是改良性改革

2.实质——它是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3.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

4.作用——它是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成功实例:

1.商鞅变法——2.明治维新——3.罗斯福新政——4.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失败实例:

1.戊戌变法2.戈尔巴乔夫改革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1.科学——认识活动、精神性活动: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活动。

2.技术——实践活动、生产性活动:狭义:专指生产技术,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广义: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2、科学技术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网络学习、购物、工作3、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答案】CD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

×科技

+科技

(二)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实例:“全球问题”及解决途径?“全球问题”——它是指人类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世界各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问题”的实质——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的反映。首先,“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次,“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危害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温室气体以当前的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排放将会引起21世纪进一步变暖,并会诱发全球气候系统中的许多变化,预计未来二十年将以每十年大约升高0.2°C的速率变暖。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危害1.从温度、极端事件层面透视气候变化危害据国际气象组织报告,2008年全球气象特征表现得更为极端:土耳其度过了50年来最冷的一月份,美国中西部地区二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于正常值约5摄氏度,加拿大多伦多的降雪量为70年之最。而南半球的阿根廷在五月份迎来了历史上最冷的冬天,十一月份则又经历了50年来最热的夏天。据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初步的估计,由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现在与50年前相比已增加了10倍,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

中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经济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为80亿元,80年代增至平均为410亿元,而到了90年代则平均高达1300亿元。$2.从行业层面分析气候变化危害

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发现,气候变化主要影响水资源、粮食、生态系统、海岸线和健康等方面。水资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气候分析总监凯文·特伦贝斯(KevinTrenberth)的研究报告表明,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全球水资源分布也在发生着改变。全球水资源两极分化严重,水资源充足的地方水越来越丰富;水资源紧缺的地方水越来越贫乏。粮食: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会影响粮食产量,异常天气还会给粮食的储存和转运增添麻烦。气候变化加诸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使得养活全球人口的巨大负担变得更为沉重。

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巨大。随着极端气候的频发,物种分布迁移和野火风险增加,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大范围的珊瑚白化甚至死亡,陆地生物圈趋于成为净碳源等。海岸线:IPCC预测,全球海平面可能在2100年之前上升80公分。健康:气候变暖导致暴风雨、飓风、干旱、水灾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除直接导致死亡和伤残外,还为疟疾、登革热、霍乱、脑炎等传染性疾病提供传染环境,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可见,近十多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国际社会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究其原因,气候变化不仅会对全球环境、生态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空间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国际合作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1)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结合起来。二、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选择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气候变暖具有全球化特征和历史性根源,非一时、一地、一国之问题,也非单纯的气候问题,更非一般的环境问题,适应于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的在现阶段的实施——低碳经济(1)中国是气候变化的受害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等国情使中国成为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2)发展低碳经济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3)低碳经济:催生新经济增长点的希望所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国面临着排放空间被严重挤压,高耗能、高消费的发展道路已行不通的环境下,必须走一条低碳减排的发展道路。同时,发展低碳经济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改变经济结构、转换增长方式的契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对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主要内涵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三种: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零碳技术;通过节能(节能电器、节能建筑、节能交通工具等)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碳技术;碳俘获与储存技术(CCS),即负碳技术。

117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者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唯意志论宿命论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史观含义:它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两种基本形式

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1.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根源: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唯意志论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尼采梁启超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斯基唯意志论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柏拉图黑格尔2.群众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由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得出的,因为生产方式从动态上看,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现实本质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1.0分)(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参考答案:C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

首先,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来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它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它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但不管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