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阜阳市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又是一个拥有旺盛“生殖能力”的“根词”。由这个“风”字辐射的语义场,曾经覆盖了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生态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区分和理解。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的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要远远胜过当代大都市写字间里的“白领”。与现代工业社会不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自然界中的“风”,对于国计民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风的方向、时节、强弱、干湿不同,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但在先秦时代的中国古人看来,“风”,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天”的情绪和意志。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是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的,人与自然原本就是一体化的。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也同样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在中国,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道德崇尚、文化习俗也全都和“风”字联系在了一起,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涵义。在中国古代,“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源远流长。最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一个“风”便将一部《诗经》的渊源、体用全都包括在内了!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音乐歌舞集中体现了彼时彼地的风土、风情,“风”便成了一个地区“民歌”“民谣”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术语,如“风雅”“风骨”等。人格层面最典型的例证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术语:“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的话语比比皆是,如:“风神高迈”“风度简旷”……正是江南秀丽的“风土”,东晋偏安的“世风”,加上一代知识分子自觉的“养气修身”,才终于造就了彪炳史册的“魏晋风度”。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与整合性。为什么恰恰是这个“风”字,能够如此完整而又形象地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应与中国古代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中国先秦哲学中,“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生万物”,生出的不仅是自然界的万物万象,也包括人与人类社会。如果非要给“气”寻找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替代物、象征物,那就是“风”。“风”就是流动衍化着的气,而“气”也就是静止凝聚着的风。“风”成为气在现有世界周行不殆的“替身”。从生态学的知识空间进一步探讨,“风”的语义场本身就具备了一个高级复杂系统要求的诸多要素。我国生态学家牛文元在其《生态系统基础》一文中指出: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流动。“风”的语义场中的“风”,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能量、一种力量;非常巧合的是,“风”在汉语言中还往往呈现出强烈的“信息性”,如风声、风言风语等,无不意味着信息的发布、传递与接受。对照当代生态学家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循环的、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一个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的生态系统,一个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辉煌景观的生态系统。由“风”的语义场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其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生生不息的绵延性,充溢着浓郁的生态文化精神,正可以作为人们创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思想资源。(摘编自鲁枢元《奇特的汉字“风”》)材料二:我们先须知道风是什么。庄子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足见庄子已经晓得风无非是空气流动。但为什么空气要流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地面上各处空气有厚薄,空气的压力遂有高低之不同。水性趋下,风性则趋低气压,各方面的风,统向气压低的地方吹。至于气压所以低者,不外两种缘故,或者由于一处地方的空气温度比较旁的地方高,譬如炉子里烧火,把空气烧热,热空气往上升,结果炉子里就成一低气压;所以房间里各方的空气均吹向炉中。或者由于空气中生了旋风,如羊角风之类,犹之以盆盛水,若将盆子旋转,则盆子中心的水就为低下去。空气若成旋风,则漩涡中心亦成了低气压。(摘编自竺可桢《说飓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因汉字“风”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所以其产生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B.材料一认为,自然的“风”可以与人体内的“风”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成为“中医学”产生的重要原因。C.材料一指出,“气”是万物本原,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决定了“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D.材料二认为,地面空气厚薄不均,于是空气压力就有了高低之别,如同水往低处流,风就一律向气压低的地方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现代生活在写字楼中的白领相比,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人们对“风”的敏感程度更深入。B.“风雅”等文艺学和美学术语的出现,使“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诗词等艺术领域。C.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文化模式,可借助“风”字构成语义场。D.“风”作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古人的解释与现代人的看法较为接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淮南子·天文训》:“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B.《黄帝内经·素问》:“天地之间……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C.唐代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人竹万竿斜。”D.清代李方膺《潇湘风竹图》画面中茂竹尽斜,使人一看就感到狂风呼啸而来。4.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风”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2.B3.B4.C5.材料一侧重于从文化、生态视角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并探讨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从科普的角度,揭示自然界“风”产生的原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所以”错误。由原文“‘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又是一个拥有旺盛‘生殖能力’的‘根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可知,选项强加因果。B.“重要原因”错误。由原文“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可知,自然风和人体风之间的关系是中医学重要理论支柱而非产生的重要原因。C.“决定了‘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错误。由原文“‘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应与中国古代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可知,选项混淆或然与已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使……”错误。由原文“‘风’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术语,如‘风雅’‘风骨’等”可知,选项语意颠倒。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观点认为大地上、天空中的“风”,也同样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体之内。A.交代自然之风产生原因。C.自然界“风”客观上起到的作用。D.艺术上如何表现“风”。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进行图表转换的能力。C.风清月朗,形容夜景美丽宜人,属于自然层面。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就说到“由这个‘风’字辐射的语义场,曾经覆盖了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生态文化精神”。由原文“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与整合性”可知,这是从文化方面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以及产生原因。由原文“对照当代生态学家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循环的、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一个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的生态系统,一个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辉煌景观的生态系统”可知,这是从生态视角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并探讨产生的原因。材料二:材料二出自竺可桢《说飓风》。再根据“我们先须知道风是什么”“但为什么空气要流动呢?”,可见这是从科普的角度,揭示自然界“风”产生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球[美]巴塞尔姆①从14号街的某个地方,确切的地点我不能透露,那只气球一整夜在向北膨胀,当时人们正在睡觉,气球一直膨胀到了公园。黎明时,最北面的边沿横在广场上;漫无节制的运动轻飘而和缓。这样的膨胀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气门里有轻度的、难以察觉的漏气现象。气球已经覆盖了大街南北两边某些地区的45个街区。②气球引起了反应。有些人发现气球“很有趣”。作为一种反应,这态度对于气球的庞大无比以及它在城市上空的突然出现,似乎很不合适;另一方面,那些没有患歇斯底里症或者其他社会性人为忧郁症的人则毅然断言,这种反应是冷静的、“成熟的”。关于气球的“意义”最初引起了相当规模的论争,论争又销声匿迹,因为我们懂得了不要坚持搞清意义,现在,除了讨论最简单、最无关紧要的事情以外,甚至很少有人顾及什么意义了。人们一致同意,既然关于气球的意义是绝对不可知的,那么扩大讨论是无益的,或者至少和其他人的行为比起来,譬如在某街道上的铁灰色布条下挂些绿的和蓝的纸吊灯啦,或者不失时机写些吹捧文章宣传某人适宜于表演怪诞戏剧啦、或者认识一下也很好啦等等,这样的讨论是盲目的。③大胆的孩子们欢喜跳跃,尤其当他们看见气球紧靠着某幢大楼盘旋,靠得那么近,气球和大楼之间的缝隙只有几英寸,或者当他们看见气球实际上已经和大楼的一边相碰,轻飘飘地贴着大楼,贴得那么紧,气球和大楼似乎连成一体了。气球的表面设计得真像一幅“风景画”,有一条条小小的山谷,还有一垛垛的小丘,或者一堆堆的土墩,一旦登上气球,尽可以溜达一阵子,甚至来一次旅行,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还可以从斜面上滑下来,然后从另一面再爬上去,两面的坡度都很平坦,或者从这一边跳到那一边去,这些真叫人感到快活。弹跳也可以,因为表面的伸缩性很好,要是你乐意,就是从上面跳下来也没关系。所有此类的各种运动和其他运动,都是人们力所能及的,在气球的“上”面游览,这使习惯于城市公寓硬邦邦表面的孩子们兴奋至极。不过,气球的目的并不是用来娱乐孩子的。④还有一些人,孩子和成年人都有,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上面叙述的那些机会,他们显得有些胆怯,对气球缺乏信任。更有甚者,有人还抱着敌意。由于我们把那往气球内部打氦气的气泵藏了起来,又由于气球表面那么大,当局无法断定进口处——也就是气体注入处——的位置,那些市政官员显得有些灰心丧气,这种表现常常属于他们的本分。气球显而易见的无目的性使人恼火(这像气球偏偏要在“那儿”停留一样使人恼火)。如果我们在气球的侧面,用大写字母写上“实验室试验证明”或者“有效性大于18%”,那么这样的困境就能规避。但这样做我不能忍受。总的看来,这些官员考虑异常情况时特别能容忍,他们的容忍导致的结果是:首先,夜间进行的秘密试验使他们相信没有办法移动或者毁掉气球;其次,普通市民对气球的热情普遍高涨起来(并不因为前面说过的那种敌意而有所减弱)。⑤就像单个的气球必须始终考虑到气球大众一样,每个市民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一大套意见。有人甚或认为,对付气球必须使用污染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巨大气球污染了曼哈顿明净而绚丽的天空”。根据此人的意见,气球是一个骗局,对过去一直存在于那儿的天空有所损害,对人民和他们的天空的关系有所干扰。但是实际上,当时正值1月份,天空阴暗而丑陋,那简直不是你仰卧在街上乐意看到的天空,除非在这以前你一直受到威胁和虐待才会感到快乐。在气球下面往上看看倒令人有点愉快,我们那样看过,绝大部分呈稍浅的深灰棕色;周围是一片胡桃色以及柔和的、易被遗忘的黄色。所以,此人想到污染一词时,心底里还是混合了一种愉快的念头,这念头正在和原来的看法发生冲突。⑥评判又发生了分歧:“怪异的涌现”“喋喋不休”××××××ד与黑暗部分形成某种对照”“暗暗欢喜”“笨头笨脑的大傻瓜”“迄今为止,保守的折衷主义掌握了现代气球设计”∵∴∵∴“精力过剩”“温暖、柔软、懒散的通道”“为了某种散漫的特性就应该牺牲统一性吗?”“消除祸患!”“用力咀嚼”⑦这意味着,关于气球的赞美最后成了这样:气球是不受限制的,或者是轮廓分明的。有时,一次膨胀,一次起疱,或者一个部分就能主动把所有的路引向东边的河边。气球的这种自我变形、自我变态的能力非常受人喜爱,对于那些生活方式颇为刻板的人尤其如此,虽然他们希望变化,却得不到变化。气球存在了22天,它随意地提供了自我迷失的可能,它与我们脚下精确无误、排成方格的线路图截然不同。由于各类需要复杂操作的机器变得日益重要,当今需要的所有专业训练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契约的可能性,都得以产生;随着这种倾向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由于茫然无措而不能适应,对此,气球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原型,或者“草稿”。⑧我在气球下,趁你从挪威返回之际和你相会,你问气球是不是我的,我说是的。我说,那气球就是一种自发的自我的展露,这和你不在时我感到的不安有关,而现在(选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小说鉴赏》2006年12月第1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小说主角和叙述者,也是气球的主人,“我”放飞气球与“你”不在“我”身边,让“我”的情绪不安有关。B.孩子们在气球上跑上跑下,兴奋不已,表现了孩子们的胆大、对气球的喜爱以及对城市公寓硬邦邦表面的极端厌恶。C.认为气球污染了曼哈顿明净而绚丽的天空,而且是一个骗局的人,一点也不愿承认1月份曼哈顿的天空阴暗而丑陋。D.从十分喜爱气球的自我变形的能力来看,生活方式非常刻板的人也不愿意过刻板的生活,这透露了一种生活的无奈。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球覆盖了“45个街区”,气球表面有山谷、小丘、土墩,气球放飞22天当局没有采取行动等描述,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B.挂纸吊灯、写吹捧文章、市政官员的“本分”、精确无误的“线路图”等插科打诨式词句的运用,体现了作者调侃戏谑的叙述腔调。C.文中的气球可以看成一种隐喻,文中的“我”以及众人对气球的种种反应和评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气球》作品本身的批评和思考。D.对“歇斯底里症”“社会性人为忧郁症”“由于茫然无措而不能适应”的人的关注,说明了后现代派作家并没有完全放弃社会责任感。8.“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是巴塞尔姆的一句自我评价,《气球》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9.小说第⑥段表现形式奇特,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答案】6.D7.A8.①气球放飞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意义不确定。

②反应、判然,后予以否定,再做出反应、判断,多次重复,小说的叙述模式不确定。

③故事发展、冲突和高潮的安排不确定。

④小说的主题思想不确定。9.①该段罗列的词句间缺少逻辑性,排版不规范,符号怪异。

②真实直观地再现市民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场面。

③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荒谬无序、荒诞不经的现实世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我’是小说主角和叙述者”错误。“我”不是小说的主角,后现代小说有淡化人物的倾向,如果有主角,也应该是气球。B.“对气球的喜爱以及对城市公寓硬邦邦表面的极端厌恶”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这使习惯于城市公寓硬邦邦表面的孩子们兴奋至极”可知,小孩子已经习惯了城市公寓硬邦邦的表面,喜欢气球只是因为感到新奇。C.“而且是一个骗局的人,一点也不愿承认1月份曼哈顿的天空阴暗而丑陋”错误。依据原文第五段“根据此人的意见,气球是一个骗局,对过去一直存在于那儿的天空有所损害,对人民和他们的天空的关系有所干扰。但是实际上,当时正值1月份,天空阴暗而丑陋”和“所以,此人想到污染一词时,心底里还是混合了一种愉快的念头”可知,说明他们内心还是承认曼哈顿天空的丑陋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错误,应是这些都是荒诞派的写作手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依据原文第一段“从14号街的某个地方,确切的地点我不能透露,那只气球一整夜在向北膨胀”和第二段“人们一致同意,既然关于气球的意义是绝对不可知的”可知,气球放飞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意义不确定。②依据原文第五段“此人想到污染一词时,心底里还是混合了一种愉快的念头,这念头正在和原来的看法发生冲突”和第七段“这意味着,关于气球的赞美最后成了这样:气球是不受限制的,或者是轮廓分明的。有时,一次膨胀,一次起疱,或者一个部分就能主动把所有的路引向东边的河边”可知,市民们各种反应、判然,后予以否定,再做出反应、判断,多次重复,所以说小说的叙述模式不确定。③《气球》中没有典型人物,没有故事情节,有的仅仅是对市民们各种反应的罗列以及对这个巨大物体的陈述。有人在气球底下“挂起绿色的和蓝色的纸灯”或在上面“写点东西”;孩子们在气球上蹦跳,溜达,觉得“欣喜若狂”;有人“胆怯,不怎么信任气球”;有人持“敌对态度”;官员们烦恼“气球明显的无目的性”;有人认为气球是“污染”;还有人把气球视作“意外报酬”。人们因气球引发各种争论――“膨胀”“漂浮”“梦幻”和“责任”;另一些人更因气球“沉入非常具体的幻想”;有人指出“重要的是在气球底下的感觉”;还有人羡慕“它的无拘无束,或者无从定义”所以小说中穿插着各种社会讽刺的内容,并体现出碎片性的特点,没有完整统一的结构体系。所以小说故事发展、冲突和高潮的安排不确定,以碎片的形式重构了现实。④《气球》没有主题意义,有的仅仅是对市民们各种反应的罗列以及对这个巨大物体的陈述。我们可在包含荒诞的背景、漫画式的人物、离奇的人物行动的故意被削平意义深度的后现代作品中,体会出作者已平面化的焦虑。《气球》可理解为被机器的世界训练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人们渴望像气球一样无拘无束;也可理解为它意在表现后工业时代的荒诞的现实世界;还可理解为它反映了后现代人的迷茫、紊乱,等等。正如巴塞尔姆自我评价的另一名言“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所以说小说的主题思想不确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段的能力。①“暗暗欢喜”“笨头笨脑的大傻瓜”“迄今为止,保守的折衷主义掌握了现代气球设计”等语句间在内容上没有统一的联系性,语言无逻辑;再比如“××××××ב与黑暗部分形成某种对照’”“∵∴∵∴‘精力过剩’”等,用忽左忽右的排版和怪异的符号,这些都毫无意义。②语言支离破碎,真实地再现市民们莫衷一是、众口纷纭的场面,没有前后区别,没有轻重之分,就像一幅平面画,不能说哪一点或哪一个位置是画的开头或结尾。③通过这些散乱的叙述,人物的无深度性、故事的随机性、叙事的任意性,永远拼凑不成一体,一直保持其散乱状态,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荒谬无序、荒诞不经的现实世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文侯从中山奔命安邑,田子方从,夫子击①过之,下车而趋,子方坐乘如故告太子曰为我请君待我朝歌。太子不说,因谓子方曰:“不识贫穷者骄人,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穷者骄人,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吾未见以国待亡者也;大夫骄人而亡其家,吾未见以家待亡者也。贫穷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不得贫穷乎?贫穷者骄人,富贵者安敢骄人。”太子及文侯道田子方之语,文侯叹曰:“微吾子之故,吾安得闻贤人之言,吾下子方以行,得而友之。”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由是观之,远近之人,不可以不察也。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隙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昭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昭公曰:“善!”乃使复将。(节选自《说苑·尊贤》)[注]①子击:人名,即太子。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方坐A乘如故B告太子C曰D为我E请君F待我G朝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纳履,文中指穿鞋,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中“纳履”意思相同。B.微,如果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意思不同。C.跽,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意思相同。D.困兽犹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用以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子方认为富贵者不敢以骄慢待人,人君对人骄慢,就会亡国,大夫对人骄慢就要会丧家,他们不会拿亡国丧家作为骄慢的代价。B.赵简主没有听信身边的人对杨因的评价而是另有独到的分析,他并不认为杨因不容于众不忠于上,反而认为他是品德高尚、行为正直之人。C.晋荆两国在邲交战,晋国军队被打得大败,荀林父在昭公的逼迫下请求以死抵罪,士贞伯极力劝说营救,昭公最终让他继续担任大将。D.城濮之战,晋国打败荆国,晋文公仍然面露忧虑之色,直到子玉被荆国杀死,晋文公才很高兴,认为没有人再能危害晋国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2)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14.文中孔子认为范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B12.C13.(1)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2)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14.①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②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③导致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田子方还是坐在那像原来一样,一动不动,并且告诉太子说:“你替我去告诉君王,在朝歌等着我。”“子方坐乘”是完整的主谓结构,其后要断开;“如故”是“坐乘”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故”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曰”后面引出所说的内容,应在“曰”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请”的宾语为“君”,“为我”是“请”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宾语“君”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均为“穿鞋”。句意:穿好鞋子就离开。/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B.“意思不同”错误。均为“如果没有”。句意:如果不是你的缘故。/(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和谁在一起呢。C.正确。句意:直起身子,跪着行走。/项王握着剑挺起身。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荀林父在昭公的逼迫下请求以死抵罪”错误。由原文“荀林父将归请死,昭公将许之”可知,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晋景公想同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逐”,被驱逐;“去”,离开;“故”,特地;“走”,跑。(2)“何如”,看么样;“尊”,尊重;“贱”,轻视;“不肖”,没有才能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可知,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由原文“贱不肖而不能去也”可知,孔子认为中行氏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由原文“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可知,孔子认为贤能的人埋怨中行氏,不贤之人仇恨中行氏。参考译文:魏文侯从中山国急奔安邑,田子方在后面跟随。途中魏文侯的儿子子击遇到了田子方,便下车恭敬地小步快走上前施礼,田子方还是坐在那像原来一样,一动不动,并且告诉太子说:“你替我去告诉君王,在朝歌等着我。”太子听了之后,脸上就露出了不悦的颜色,他对田子方说:“不知道是贫穷的人待人骄慢,还是富贵的人待人骄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穷的人待人骄慢了,富贵的人怎么敢待人骄慢。如果人君待人骄慢,就会亡国,我没见过哪个人君会把亡国作为骄慢的代价:如果大夫对人骄慢,就会丧家,我也没见过哪个大夫会拿亡家作为骄慢的代价的。贫穷的人如果不得意,穿好鞋子就离开,他到哪也只不过还是贫穷罢了。贫穷的人待人骄慢了,富贵的人怎么敢待人骄慢。”太子听了之后,就赶上了文侯,将田子方与他的对话转告给了魏文侯,魏文侯听了之后,非常感叹地说:“如果不是你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听得到圣贤人的这一番话!我将礼敬田子方,以借机和他交朋友。”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的很好。”从这里看来,宜远宜近的人,是不能不明察的。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晋国与楚国在邲这个地方交战,晋国战败。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晋景公想同意,士贞伯说:“不能这样,城濮之战,晋国打败荆国,晋文公还面带忧虑之色,说(楚军的丞相兼主帅)子玉还活着,忧愁就不能算是完结了。被围困的野兽尚且要挣扎搏斗一番,何况一国的宰相呢?”等到荆国杀了子玉,文公高兴地说:“没有谁能危害我们晋国了。今天的事或许就是上天对晋国的警告,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王,退朝后想着自己有何过错,怎样补救,这是国家的屏障啊。如果今天杀了他,是让荆国又一次战胜啊!”晋景公说:“好!”于是恢复荀林父的将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梦归故园(其一)刘兼桐叶飞霜落井栏,菱花藏雪助衰颜。夜窗飒飒摇寒竹,秋枕迢迢梦故山。临水钓舟横荻岸,隔溪禅侣启柴关。觉来依旧三更月,离绪乡心起万端。旧馆秋寒夜梦长,水帘疏影入回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桐叶飞霜之际,看见井栏边的菱花雪中绽放,对比愈觉自己的衰老。B.诗人听见窗外夜风摇动寒竹之声,难禁思乡念家之情,枕上入眠梦回故山。C.临水钓舟横泊在荻岸,溪水对岸有僧人打开寺庙的柴门,为诗人梦中所见。D.诗人梦醒已三更时分,看见明月依旧,无限离乡愁绪,思乡之情愈发浓重。16.本诗尾联“觉来”两字很关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点明诗人梦醒,为全诗巧妙作结。

②暗扣诗歌标题。

③由“觉来”两字可知“临水钓舟横荻岸,隔溪禅侣启柴关”一联为梦中景物。【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看见井栏边的菱花雪中绽放”错误。“菱花”借指菱花镜,意指在菱花镜中看见自己的白发衰颜;即便理解为实写“菱花”,菱花在雪中绽放,也不合事实。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觉来”是“梦醒”的意思,而诗歌的题目是“梦归故园”,所以“觉来”暗扣诗歌标题。“觉来”是“梦醒”的意思,而诗歌的第三联描写了诗人梦中回到故园的情景,而第四联写到梦醒之后写到作者因梦中回忆起故园,离愁思乡之情愈发显得深沉。所以“觉来”点明诗人梦醒,为全诗巧妙作结。“觉来”紧承上文,是说自己突然从梦中醒来,所以“临水钓舟横荻岸,隔溪禅侣启柴关”描写是梦中的情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表”是一种应用文体,而李密的《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______,______”两句,总起全文,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不幸命运,是全文陈述苦情的开始。(2)《列子·汤问》载有五色石补天的故事。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即借此神话故事,形象地写出乐声的高亢激越,具有强烈的震撼力。(3)“雁”是古代诗人钟爱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具有丰富内涵,诗人或借以描绘边塞之景,或借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兴亡之叹等,如“______,______”。【答案】①.臣以险衅②.夙遭闵凶③.女娲炼石补天处④.石破天惊逗秋雨⑤.塞下秋来风景异⑥.衡阳雁去无留意(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衅”“闵”“炼”“衡”“曛”。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划,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疾病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天津大码头上,真是(A)。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又是文学。(甲)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皇而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人亦不损其文,国中几个能如此?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谈得上有创造,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学习。且活到老,①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的创造能力有多大。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有流?孙犁只是一个孙犁,孙犁是孤家寡人、他的模仿者纵然万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②,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因此,(乙)模仿他的人要么易成名而不成功,为一株未长大就结穗的麦子,麦穗只能有蝇头大,要么望洋生叹,半途改弦。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③,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学者都喜欢涌集孙门,学到一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来尊他。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但他的作品直通心灵。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B),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18.下列句子中的“好”与文中加点的“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好,就谈到这儿吧。 B.地整平了好种庄稼。C.还是咱们一起去好。 D.努力就好,别太较真。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C.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D.“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20.请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D19.C20.A不可思议B惟妙惟肖21.①写到老②只看到他的语言③还得有深厚的修养22.甲:反问,以反问形式突出强调了孙犁写作富有创造力。

乙:比喻,把“模仿他的人“比作“一株未长大就结穗的麦子”,形象生动地指出孙犁写出好文章靠的是深厚的修养,一味模仿是不能成功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好”用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完成、完毕。A.表示赞许、同意、结束或转换话题等;B.便于;C.令人满意的;D.用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完成、完毕。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反语讽刺;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强调突出。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指孙犁这样的一个“大儒”式的人物,出现在天津大码头上让人难以理解,可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B“活诸葛”形容舞台表现非常逼真,可用: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是说孙犁始终坚持写作,与“活到老”呼应,应填:写到老。②对应前面“只看到他的风格”,后面说“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此处应填:只看到他的语言。③前面说“除了……”,可见此处是条件复句,“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强调要有深厚的修养,应填:还得有深厚的修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甲处,“国中几个能如此?”是反问句,“如此”是说孙犁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都是文学。像孙犁这样富有创造力的人很少,以反问的形式,突出强调了孙犁写作富有创造力。乙处,“一株未长大就结穗的麦子”比喻“模仿他的人”,未长大就结穗表明麦子是不成熟的,而靠模仿写作的人也不可能成功。“麦子“的比喻形象生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指出“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而作家铁凝说“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借鉴创新,美美与共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一叶知秋,从孙犁先生的文学创作成功经验中亦可管窥一豹。望向如今盛世中华,在这条发展之路上,正值吾辈借鉴移用之时,待乘创新奋勇之风。我们正应携手奔赴,让借鉴与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借鉴化用,取其精华,兼容自身,发其芬芳。《劝学》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故所谓“借鉴”为君子之性。同时,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说,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需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不能随便“拿来”,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借鉴化用。古有王勃借鉴化用曹植诗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道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千古佳句;近有曾国藩等人于华夏之危急存亡之秋,“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洋务运动。因而,移用借鉴能够助人已成之境,在时代翻涌的浪潮中,还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此并举,方可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