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的功能第六节吸收内容学习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的形式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第一节概述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化学性消化。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第一节概述(二)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3、动作电位:上曲线:电活动;下曲线:肌肉收缩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幅值为-50mV~-60mV。特点:电位较低,不稳定,波动大。产生机制: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和生电性钠泵的活动。此外,还存在少量Na+、Ca++向膜内扩散和膜内Cl-
向膜外扩散。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3-12次/分(随部位不同而异),幅度为5~15mV。目前认为:起源于Cajal(ICC)细胞—
环、纵型肌之间的胃肠活动起搏细胞。产生的离子基础:尚未十分清楚,实验提示,它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3、动作电位在慢波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受刺激后进一步去极化,达到TP(约-40mV)时,产生1至数个AP。与慢波相比,AP时程短,约10-20ms,故又称快波。常叠加在慢波的顶锋,可单个或成簇出现。产生机制:升支主要由大量Ca2+和少量Na+内流形成,降支主要由K+外流引起。上曲线为细胞内记录的慢波,在第2~4个慢波期间,出现数目不同的动作电位;下曲线为肌肉收缩张力,收缩波只出现在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数目越多,收缩幅度也越大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示意图外来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躯体神经--壁内神经丛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支配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其中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功能的影响更大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消化道壁内神经丛及其与外来神经关系的示意图食物对消化管壁机械或化学刺激,可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称局部反射或壁内神经丛反射。但在整体壁内神经丛的活动主要受副交感N和交感N的调节。☞内在神经系统及其作用交感NNE☞支配消化器官的交感N消化道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但括约肌收缩,少量唾液分泌,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T5~L2神经节副交感NACh☞支配消化器官的副交感N消化管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但括约肌舒张,血管舒张,血流量↑延髓背核、第7和9对脑N、S2-4神经节消化系统的中枢和局部反射通路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消化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肽)。开放型细胞:占大多数,顶端有微绒毛突入消化道腔内,能感受腔内食物成分和PH等化学刺激闭合型细胞:顶端被相邻的非内分泌细胞所覆盖而不暴露于消化道腔内,能感受机械性刺激、温度变化和组织液、血液等局部环境的变化。(一)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这类细胞统称APUD细胞。除消化道和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外,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髓质、腺垂体等组织中也有APUD细胞。胃泌素、缩胆囊素、生长抑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和P物质等多数胃肠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这种双重分布的肽总称为脑-肠肽。
(二)APUD细胞的概念(四)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胃肠食物抑胃肽B细胞胰岛素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3、营养作用DNARNA壁细胞增生、十二指肠粘膜合成胃泌素缩胆囊素激素名称主要生理作用引起释放的主要因素胃泌素促进胃液(以胃酸和胃蛋白酶原为主)、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迷走神经兴奋、胃和小肠上部蛋白的分解产物胰泌素促进胰液(以分泌H2O和HCO3-为主)、胆汁、小肠液分泌,胆囊收缩,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分泌。小肠上部的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缩胆囊素促进胃液、胰液(消化酶为主)胆汁、小肠液分泌,加强胆囊收缩和肠运动(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小肠上部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几种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及引起释放的因素(促胃液素)(gastric)(促胰液素)(secretin)(CCK)P170表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一)消化道血液供应的特点与消化道局部组织的活动水平有关。静息状态下占心输出量的1/3,进餐后增多。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的形式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第一节概述本节习题1、什么叫消化、吸收?消化的形式有哪些?2、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3、交感和副交感N对消化器官的作用如何?4、讲述胃肠激素的概念,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第一节概述内容纲要一、唾液及其分泌(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二)唾液的作用(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咀嚼与吞咽(一)咀嚼(二)吞咽第二节口腔内消化1、湿润口腔,利于吞咽和说话。2、溶解食物,利于产生味觉。3、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成麦芽糖。4、清洁、保护口腔,杀菌作用。5、排泄功能。一、唾液及其分泌(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二)唾液的作用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或与食物有关的语言等对视觉、嗅觉、听觉感受器的刺激食物对口、咽感受器机械、化学温度的刺激第5.7.9.10对脑N延髓等中枢唾液分泌↑(前量多稀薄,后粘稠)传入N副交感NAch+MR(为主)交感NNE+βR(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安静时不断分泌,约0.5ml/min。神经反射性调节:进食时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咀嚼和吞咽(一)咀嚼:作用(二)吞咽第一阶段:口腔→咽(随意)第二阶段:咽→食管上段(不随意)第三阶段:食管下行至胃(蠕动)时间短。其功能障碍时,食物易误入气管。二、咀嚼和吞咽食管蠕动: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推进食物食管上括约肌:咽与食管交界处,吞咽时舒张,食物过后收缩。
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与胃交界处约1-3cm的高压区(生理性括约肌)受神经、体液调节。
一、唾液及其分泌(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二)唾液的作用(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咀嚼与吞咽(一)咀嚼(二)吞咽第二节口腔内消化本节习题1、食物在口腔内如何消化?2、讲述唾液的作用及唾液分泌的调节。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胃液及其分泌
(一)胃的分泌细胞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三)胃液分泌的调节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四)呕吐第三节胃内消化内容纲要
胃具有暂时贮存食物;胃壁肌肉收缩和舒张可对食物进行机械消化变成食糜,由幽门排入十二指肠,实现胃的排空;同时分泌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化学消化主要有三种:①贲门腺:主要由粘液细胞组成,分泌粘液。②泌酸腺:数量最多,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③幽门腺:分泌粘液。胃液主要成分是这些分泌物组成一、胃液及其分泌(一)胃的分泌细胞1、外分泌细胞胃上皮细胞分泌粘稠黏液主要有:①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胃泌素和ACTH样物质。②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部,分泌生长抑素③肠嗜铬样细胞(ECL)分布于胃泌酸区粘膜内,合成和释放组胺。2、内分泌细胞(一)胃的分泌细胞(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透明呈酸性的液体,pH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L。胃液的成分除水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粘液HCO3-、内因子、Na+、K+等。壁细胞分泌。有游离酸和结合酸两种形式。空腹时盐酸的排出量称基础胃酸
排出量。(昼夜节律性)
正常成人为0-5mmol/h;最大排酸量可达20-25mmol/h。胃酸的分泌机制:主动1、盐酸(胃酸)*主动分泌*质子泵(H+
-K+-ATP酶)作用*餐后碱潮H+-K+-ATP酶通道逆向转运体胃酸的分泌机制基底侧膜顶端膜①②③Na+-K+-ATP酶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3、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4、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5、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胃酸的生理作用胃蛋白酶HCl蛋白质月示和胨+pH2-3.5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作用少量多肽和氨基酸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
3、粘液和HCO3-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糖蛋白不溶性粘液可溶性粘液粘液约0.5mm厚的凝胶保护层1.润滑作用,有利胃内食糜往返运动。2.保护胃粘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损伤。3.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活性。4.减慢胃腔中的H+向胃壁扩散速度。粘液的生理作用5.与HCO3-形成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地阻止H+的逆向弥散,保护胃粘膜免受H+和胃蛋白酶的化学侵蚀。粘液的生理作用胃-粘膜屏障:指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构成的屏障。可防止胃腔中的H+向粘膜内扩散。与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一起对胃具有自身的防御屏障作用。胃-粘膜屏障
4、内因子内因子作用:1.与B12结合,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2.与回肠粘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B12在回肠粘膜的吸收。糖蛋白壁细胞(三)胃液分泌的调节人在消化间期(空腹时)胃液的分泌很少,称为消化间期胃液分泌(或基础胃液分泌或非消化期胃液分泌);进食将刺激胃液的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迷走神经(1)乙酰胆碱与壁细胞M3R结合肠嗜铬样细胞乙酰胆碱组胺胃酸↑与壁细胞H2R结合
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可被阿托品阻断)--G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2)胃泌素①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②刺激ECL细胞分泌组胺,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③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胃肠胰蛋白质合成--营养作用。④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分泌。主要作用: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3)组胺①与壁细胞H2R结合,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②提高壁细胞对ACH和胃泌素的敏感性,促进胃酸分泌。(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呱治疗消化性溃疡)组胺的作用:肠嗜铬样细胞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图6-7三种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的作用(4)其它因素上述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大多数刺激物,均能促进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粘液细胞分泌粘液。Ca++、低血糖、咖啡因、酒精等也刺激胃酸分泌。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是胃体、胃窦和小肠粘膜内D细胞分泌的一种14肽激素,对胃酸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生长抑素①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②抑制ECL细胞分泌组胺;③直接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作用机制: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2)其它因素促胰液素、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都能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进食后,胃液的分泌开始增多--消化期胃液分泌。其分泌的调节,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期。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指食物刺激头面部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头期分泌的机制:☞非条件反射:是食物对口腔、咽等处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条件反射:是与食物有关的形象、声音、气味等对视、听、嗅觉器官刺激。感受器→传入N→中枢→迷走N传出头期分泌的特点:分泌量较大(约占3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较高,消化力强。
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①末梢释放ACH→壁细胞分泌胃液(神经反射)②末梢释放蛙皮素(胃泌素释放肽)→G细胞释放胃泌素→经血液循环到胃腺→胃液分泌(神经-体液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
指食物进入胃后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
胃期分泌的机制:主要途经如下:
☞食物机械性扩张可刺激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食物扩张刺激胃幽门部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分泌,使胃液分泌增加。☞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液分泌增加。(2)胃期胃液分泌
胃期分泌的特点:分泌量大(约占60﹪),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头期少,因此消化力比头期弱。(2)胃期胃液分泌
(3)肠期胃液分泌指食物进入小肠上段(主要是十二指肠)后继续引起的胃液分泌。肠期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和化学性刺激,使十二指肠粘膜G细胞释放胃泌素和肠泌酸素等,刺激胃液分泌。肠期分泌的特点:分泌量较少(约占10﹪)酸度低,胃蛋白酶原少。图6-8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时相及其调节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刺激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抑制因素胃酸
G细胞
生长抑素↑
D细胞
球抑胃素↑
肠抑胃素↑
促胰液素↑
胃泌素↓
胃液↓
小肠S细胞
}{{小肠
脂肪
渗透压感受器
小肠肠-胃反射
高张溶液
小肠{}
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小肠肠抑胃素↑
(四)胃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及消化性溃疡的现代概念胃自身防御机制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屏障作用胃粘膜血流丰富胃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1、胃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细胞保护作用是指某些物质具有防止或减轻各种有害刺激对细胞的损伤和致坏死的能力。直接细胞保护作用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2、消化性溃疡过去普遍认为溃疡病的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粘膜自行消化和胃-粘膜屏障被破坏有关﹋“无酸无溃疡”。现代研究证实,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以上的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引起的。幽门螺杆菌可产生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损害胃粘膜,破坏胃粘膜屏障,使局部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增加胃泌素的分泌,最终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意义: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②磨碎食物。③推进食糜(胃排空.1-2ml/次.“幽门泵”)1、容受性舒张(一)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2、紧张性收缩3、蠕动2、紧张性收缩意义:使胃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有利于胃液渗入食靡;是胃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推进食靡等。1、容受性舒张概念: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经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肌肉的舒张。
意义:便于容纳和储存食物。调节机制: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实现图6-9胃的蠕动示意图胃的蠕动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A);并可将食糜推入十二指肠(B);强有力的收缩波还可将部分食糜反向推回到近侧胃窦或胃体,使食糜在胃内进一步被磨碎(c)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排空速度:糖>蛋白质>脂肪;稀、细、等渗的食物快;反之则慢。排空动力:胃和十二指肠压力差(胃内压)是胃排空的直接动力;胃运动是胃排空的原动力。排空阻力:幽门和十二指肠的收缩。
(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胃内食物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内食物抑制胃排空--机械、化学因素刺激,通过N、体液调节影响胃排空。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①胃排空的速率与胃内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扩张刺激→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胃运动↑→胃排空↑。②胃内食物机械、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G细胞分泌胃泌素→促进胃体和胃窦收缩→胃内压↑。胃泌素同时也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其综合效应是延缓胃排空。(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①肠-胃反射:食物进入小肠→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酸、脂肪、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迷走-迷走反射→抑制胃运动→胃排空↓。②胃肠激素:食物进入小肠→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等(肠抑胃素)→抑制胃运动→胃排空↓(2)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胃内食物刺激胃运动→胃排空↑→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抑制胃排空(肠-胃反射;肠抑胃素)→随十二指肠内食物向下段推进→肠抑胃作用↓→胃运动、胃排空又开始。所以,胃排空是在食物机械、化学刺激下,通过N和体液调节而间断进行的。影响胃排空的因素空腹时胃的平滑肌除了有紧张性收缩外,还有一种周期性的伴有较长静息期的间歇性强力收缩,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Ⅰ、Ⅱ、Ⅲ、Ⅳ四个时相)MMC使消化道在非消化期仍有断续的运动有利于将胃肠内容物,包括上次进食后遗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等清除干净--“清道夫”的作用。(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图6-10从胃窦和十二指肠记录到的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时相变化•是将胃及部分肠内容物经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活动。•呕吐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孤束核附近。(四)呕吐一、胃液及其分泌(一)胃的分泌细胞(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三)胃液分泌的调节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四)呕吐第三节胃内消化本节习题1、讲述胃液的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及其生理作用。2、简述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的生理作用。3、简述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及其分泌液的特点。4、讲述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生理作用。5、讲述胃排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胃内消化小肠是消化的最重要阶段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内容纲要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胰液是胰腺外分泌部(腺泡及导管)所分泌,是消化力最强、最重要的消化液。(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无机盐:
主要是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并提供小肠内消化酶活动所需的最适pH(7—8)(2)有机成分:主要是各种消化酶(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胰液的作用1、胰液的性质和成分胰淀粉酶
淀粉、糖原、其它碳水化合物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等
①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不需激活水解效率高速度快pH6.7-7.0
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
肠激蛋白质月示和胨+酸(共同作用:多肽、AA)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
②蛋白质水解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辅脂酶脂肪胰脂肪酶③脂类水解酶胆固醇酯酶、磷脂酶等
4、其它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少量胰蛋白酶抑制物,防止胰腺自身被消化。若胰腺导管梗塞、痉挛或因饮食不当引起胰液分泌急剧增多时,可因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胰蛋白酶原渗入胰腺间质而被组织液激活,出现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发生急性胰腺炎。
非消化期间,胰液基本不分泌,进食时,通过神经反射和胃肠激素的释放,使胰液分泌。其中,体液因素起更重要的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也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主要是神经调节,胃期和肠期以体液调节为主。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的胰液分泌头期分泌的机制:食物非条件或条件刺激感受器→迷走神经传出兴奋→末梢释放ACH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液②G细胞释放胃泌素→经血液循环到胰腺→胰液分泌(作用小)。特点:酶含量多,而水分和HCO3-较少;分泌量占消化期胰液分泌量的约20%。
(2)胃期的胰液分泌①食物扩张胃,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胰液分泌;②食物扩张胃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刺激胃窦黏膜G细胞释放胃泌素→经血液循环到胰腺→胰液分泌。特点:酶多液体量少;分泌量占消化期胰液分泌的5%~10%。胃期分泌的机制:
(3)肠期的胰液分泌①胃肠激素:主要是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②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胰液分泌特点:HCO3-
和酶的含量均高;分泌量最多,占消化期胰液分泌量的70%。肠期分泌的机制:
(3)肠期的胰液分泌促胰液素小肠上段粘膜S细胞释放,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刺激物:胃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等(糖类无刺激作用)。主要作用:
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水和
HCO3-分泌显著增加。因此,胰液的量多,
HCO3-浓度较高,而酶的含量较少;
②促进胆汁分泌;
③抑制胃酸和胃泌素分泌。
(3)肠期的胰液分泌缩胆囊素(CCK)(促胰酶素)小肠粘膜I细胞释放,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刺激物: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脂肪
主要作用:
①促进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
②促进胆囊平滑肌强烈收缩,促进胆囊胆汁排出;③对胰腺组织有营养作用,促进胰腺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头期胃期肠期胃期食物进入小肠,一方面刺激CCK-RP释放,引起CCK和胰酶的分泌,另一方面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CK-RP失活,反馈抑制CCK和胰酶的进一步分泌。胰蛋白酶分泌反馈性调节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胰蛋白酶的过度分泌。
(4)胰液分泌的反馈性调节食物小肠CCK↑胰蛋白酶↑等CCK-RP刺激介导作用N、体液(-)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二)胆汁的作用(三)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肝细胞分泌,肝胆汁呈金黄色/桔棕色(偏碱性),胆囊胆汁(贮存于胆囊)墨绿色(弱酸性)。(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成分复杂,有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粘蛋白等,但不含消化酶。
肠肝循环☞胆盐胆盐是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形成的钠盐或钾盐。
肠肝循环胆盐随胆汁排入小肠后,约95﹪在回肠末段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合成胆汁,促进肝胆汁的自身分泌;这个作用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
☞胆固醇、胆色素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时,胆固醇析出而形成结晶,形成胆结石。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2、促进脂肪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Vit的吸收。4、其他作用:中和胃酸;回到肝脏的胆盐,能促进肝胆汁的自身分泌(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胆盐可防止胆固醇析出而形成胆固醇结晶结石。
(二)胆汁的生理作用
混合微胶粒脂肪微滴非消化期,胆囊平滑肌舒张,Oddi括约肌收缩,胆汁入胆囊存储;消化期,胆囊平滑肌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汁由胆囊及直接由肝脏经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三)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食物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放的刺激物,其中高蛋白质>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1、胆汁的分泌和排放
受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
(1)神经调节
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肝胆汁分泌少量增多,胆囊收缩轻微加强;迷走神经还可通过促进胃泌素分泌,间接引起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神经-体液)。
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2)体液调节①缩胆囊素:肠道内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产物刺激I细胞释放CCK,经血液循环达到靶器官,引起胆囊平滑肌强烈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胆汁的排放②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胆管系统,而非作用于肝细胞,故其引起胆汁的分泌量和碳酸氢盐含量增加,而对胆盐分泌则无影响。
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2)体液调节③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促进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刺激胃酸分泌,间接引起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而刺激肝胆汁分泌。④胆盐:胆盐通过肠-肝循环重新回到肝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利胆作用。三、小肠液的分泌(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性质:是由小肠腺(李氏腺)和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分泌,呈弱碱性,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每日分泌1-3升。
成分:水、无机盐、粘蛋白、肠激酶等,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等。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非肠腺)有:多肽酶、二、三肽酶,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进入上皮细胞内才能作用)(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的作用1.润滑肠道,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并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2.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利于吸收。3.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4.肠上皮细胞含肽酶、二糖酶、脂肪酶等,对吸收入上皮细胞的相应产物进行消化。三、小肠液的分泌(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是食糜对肠粘膜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引起,外来神经的作用不明显。促胃液素、促胰液素、CCK、血管活性肠肽等都有刺激小肠液分泌的作用。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二)回盲括约肌的活动(三)小肠运动的调节
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
3、蠕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慢蠕动:0.5-2.0cm/s;作用:推进食糜蠕动冲:2-25cm/s,常由进食时吞咽、胃排空、肠梗阻或药物等引起,使食糜从小肠起端推向末端或结肠。多与肠鸣音(肠内容物因肠运动向前推动产生的声音)有关。肠鸣音多,说明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少,说明肠麻痹。逆蠕动:回肠末段可见,利于充分消化和吸收1、紧张性收缩作用:①维持小肠一定的形状和位置。②维持肠腔内一定的基础压力。③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础。④使食糜在小肠内混合和推进↑。2、分节运动作用: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并挤压肠壁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利于吸收。③推进食糜
。四、小肠的运动非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移行性复合运动(MMC)(二)回盲括约肌的活动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排入结肠;阻止结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
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可引起小肠平滑肌的蠕动。(三)小肠运动的调节1、壁内神经丛反射:
一般副交感N兴奋加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与肠肌的当时状态有关:当肠肌紧张性高时,则无论副交感N或交感N兴奋,都使之抑制;当肠肌紧张性低时,则这两种神经兴奋都有增强其活动的作用
。2、外来神经调节:(三)小肠运动的调节
乙酰胆碱、5-羟色胺、P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等促进小肠运动,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对小肠的运动有抑制作用。3、体液调节:(三)小肠运动的调节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第四节小肠内消化本节习题1、讲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胰液分泌的主要调节。2、讲述胆汁的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3、讲述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生理作用。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的功能内容学习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其作用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三、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的消化意义不大,其主要功能是: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②吸收由大肠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③加工食物残渣,形成、储存并排出粪便。第五节大肠的功能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一、大肠液及其作用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内有大量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它们主要来自空气和食物大肠内的环境适宜细菌生长。
细菌对糖、脂肪的分解称发酵;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称腐败。分解产物的去路: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它们在肠内被吸收,能为人体所利用。三、大肠的运动和排便㈠大肠运动的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空腹时环行肌不规则收缩,呈现结肠袋,向前后两方向位移,不推进,促进水吸收。2.分节推进运动和多袋推进运动:进食时环行肌有规则收缩,一个或多个结肠袋的内容物向下推移。3.蠕动:慢而不规则;还有集团蠕动:进食或胃内容物充盈引起称胃-结肠反射。
粪便刺激直肠牵张R
盆N阴部粪排出降结肠乙状结肠收内括约肌松驰外括约肌松驰盆N腹下N+-㈡排便反射脊髓腰骶段初级排便中枢脑干、大脑皮层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其作用二、大肠内细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木工包工合同
- 年度机场航站楼地面铺装工程专业分包合同(04版)3篇
- 2024年度二手房产租赁期满续租合同3篇
- 简单车辆租赁合同范文
- 2024年房屋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2篇
- 工程廉洁2024版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版权方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协议2篇
- 2024年度泰州住宅物业买卖合同++交付标准及时间3篇
- 农田灌溉设施质量检测与评估服务合同(2024年度)
- 婚内协议书正规3篇
- 《思想道德与法制》课件+绪论
- 催化剂初始装填量及补充量的计算方法
- 论企业营销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
- 招聘智力测试题
- 2022氯化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指南
- GRR表格MSA第四版(手册例)
- 工程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防范校园欺凌校园防欺凌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公共科目》辅导教材
- 药品储存与养护
-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