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课件_第1页
4.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课件_第2页
4.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课件_第3页
4.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课件_第4页
4.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

概述

胃粘膜异位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可发生在消化管或内胚层分化形成的器官,胃粘膜斑是胃粘膜异位症镜下的特征性表现。

胃粘膜斑常见部位有食管43.41%,十二指肠球部26.67%,麦克尔憩室13.50%,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较少见,发生率0.5%~2%。

该病较少见,1970年Belber和Musik首先在内镜下描述了本病的特征。

异位胃粘膜通常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上壁,常呈单发的扁平微隆起,粉红色,直径0.1一1cm,少数类似无蒂息肉样改变,甚至会全周粘膜隆起,引起球腔狭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十二指肠粘膜被有秩序排列的胃体腺取代。

发病机理

多数认为与先天性胚胎内胚层分化异常有关,也可能与高浓度酸环境、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临床表现

由于十二指肠异位的胃粘膜可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改变了十二指肠内的碱性环境,可引起病人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腹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溃疡、出血等,H2RA和PPI具有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因此可有效缓解症状。

诊断

以往认为仅凭肉眼观察极少能发现HGMDB。如今,胃镜检查的普及、内窥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等都有助于HGMDB的检出。

球部胃粘膜异位的形态在内镜下可分成两种:

一种为球部多发性小隆起,扁平,结节或广基小息肉状,形态大小相似,约0.2cm至0.4cm大小,光滑,淡红色,可散在分布,也可聚集成片,常见于前壁;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如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固有层中见有胃底腺,含有壁细胞和主细胞则可确诊。

与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相鉴别

十二指肠粘膜中见含泌酸腺的胃粘膜称为胃粘膜异位,如仅有胃粘膜上皮被覆则称为胃上皮化生。

胃上皮化生定义为十二指肠上皮表面出现胃型粘液分泌细胞,组织学表现为胃小凹上皮细胞取代正常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在AB/PAS染色切片中见上皮含不同程度PAS阳性的中性粘液。

胃粘膜上皮化生常是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变之一,它不累及整个粘膜厚度,不能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主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构成的胃体腺,常位于绒毛的顶端,呈多灶性斑片状分布,组织学的诊断可鉴别。

并发症

有关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症的并发症较为少见,极少数导致严重并发症,多为病灶处分泌酸引起,主要有溃疡、出血、穿孔、狭窄等,很少癌变。

HGMDB与HP关系

Hp对胃粘膜有特殊的侵袭力,异位的胃粘膜中也有Hp感染,且各种报道不一,有报道球部胃上皮化生Hp的检出率为33.6%~76%。国内亦有学者对十二指肠球部异位胃粘膜斑进行Hp检测,均为阴性。

小灶性的HGMDB可以用活检钳钳除;

范围较广的HGMDB病灶可应用高频电烧灼,短期效果理想。

由于异位的胃黏膜位于固有层内,凭肉眼不易掌握钳除或烧灼的深度和范围,故长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治疗前:簇状卵石样隆起

治疗后:高频电烧灼

由于该病可引起一些临床症状,重者引起溃疡、出血、狭窄等并发症,极少数可发生癌变,故内镜医生应引起重视,常规内镜检查操作中,内镜进入球部后边注气注水,边缓慢旋转退镜全面观察,充分观察前壁,尤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