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x_第1页
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x_第2页
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x_第3页
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x_第4页
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的经典,主要指本于人的道德理性而建立的人生信念、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等。人文教化是传统儒学的核心精神。传统儒家成人之道的教育理念,经典教育、礼乐教化等教育模式对当代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关键词儒家;人文;人文教育;成人之道在汉语中,大学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的经典。尽管现代大学的理念和建制主要来源于西方的-,而非传统儒家的大学之道。与现代社会教育的知识技能化相比较,传统儒学的教育理念最富于人文精神。先秦儒家提出的大学之道实际是为了落实儒家的人文理想①。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大学理念,实际上并未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样就无法从本民族的文化生命中汲取营养。所以,理解儒学的人文精神,或许能为当代高校人文教育寻找到启示性的智慧。易言之,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为现代大学正名的作用。一、儒家人文理念的核心今天,多数学者在使用人文一词时,基本以西语的为文化背景。然而,人文一词却并非是舶来品,其在中国历史上起源颇早,且意义重要。《周易贲彖辞》提出了人文的说法刚柔交错②,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即自然界的规律、标准,《程传》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1]808刚柔即阴阳也,《易》以阴阳之道推理天地万物之规律,所以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明白自然界的规律,可以知道天象、节气等变化。《程传》人文,人理之伦序[1]808。所谓人文,即本于道德理性之觉醒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价值规范。文明以止,止应为依止义,当联系止《礼记大学》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来理解。由此道德理性觉醒而建立起来的价值规范是人类社会必须遵从的,所以说文明以止,人文也。明白了人伦之道,就可以用来推行社会教化,从而实现天下化成的理想。可见,在传统儒家的思想视域之中,人文即人理,其核心就在于人之作为人的生命意义、价值规范和伦理要求等等。人文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做人的教育。二、儒家对人文理念的践行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人文教育,缘于其对人生命之独特性的理解。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孔子所开创的仁学,其核心即在成人之道。《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此处所谓成人,显然非生理意义上的成人,而是说在人格上相对完善的人。人皆有天生各异的资质和禀赋,或聪慧知,或性情淡薄不欲,或胆气过人勇,或多才多艺艺,只要在此基础上,经过礼乐的教化,自然各有所成就。而礼乐教化的核心,就是成人的教育。《礼记坊记》所谓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因任人天生的性情而导之完成其人格,此是礼乐教化的根本精神。在传统儒家看来,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不同,物的存在则都是现成性的定在,而人的存在则是有待于去完成的存在。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的存在永远是去存在⑵。而这种去存在,若无人文的教养,则必然是沉沦在世的。所以儒家特别重视学。孔子对学生最高的评价不是其他,而是好学,子不敢以仁圣自居,但对好学却当仁不让。《论语》开篇即以一个学字压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对此学的理解存在颇多分歧,例如,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的内容是什么?这自然决定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其实这些内容在《论语》中自有答案。首先,儒家之学的目的是明确的。孔子经常教育学生说志于道,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自述个人的人生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朱子解志于学即志于道,即大学之道也[3]。从根本来说,即是以大学之道来作为人生的志向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其实作为做人的教育,最为根本的就在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所谓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设计人生的技术性知识,而是就一个人来说,启发个人的生命自觉,从而让其自己从切身的生命体验和具体的人生境遇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准则,找到自己的人生信念。这样才是成人的最核心之处。至于学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实现此人生之道的具体方式。《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由夫子教的内容,当然即能知道学生学的内容。文、行、忠、信,文,即诗书六艺之文,简单说就是当时的经典教育,由经典教育而明白道理;行,即礼仪教育,有礼仪教育而知道如何行事;忠信则是德性教育,开启人的精神生活和人格世界。这也就是学以至成人的基本方式。儒家虽强调人文精神,但绝非不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相反,在人文素养扎实的前提下,知识技能教育反而是很受重视。因为在儒家看来,若无人文基础,知识技能教育则不能受其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孔子说君子不器。这是《论语》中最短的一章,但是却最具有分量。器者,器皿也,此处引申义为专业化的知识技能。义为君子不能局限于专业性知识技能的学习,或换句话说君子不能做一个工具。在职业分工以后,人们必然有各自的职业和社会分工,这是一个现实的人生境遇。但是,各种专业性的知识技能本身只具有工具性,无所谓目的性。人之为人,成就其生命本身才是目的。君子不器的核心精神是人必须先成为人,然后才能成为某种人。[4]若因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忘记人的生命本身,即会导致生命的物化。三、儒家人文理念对当代高校人文教育的启示市场导向的社会大环境中,人文教育本身被缩减了生存空间。因为人文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知识技能教育可以很快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人文教育的效果则更加隐形,故而市场经济导致的短视则很难正视其意义。因此,就整个时代大环境来说,从教育理念到教育体制,都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然而,随着市场导向性社会的变革,单纯教育知识技能化的弊端越来越凸显,整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如此,在当代高校,人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概括起来,最为集中的问题恐怕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往往模糊了人文教育的内涵,没有抓住人文教育的核心。如前所言,人文教育的根本乃是做人的教育,乃是人生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然而,很多高校却常常以文艺教育代替了人文教育。诚然,不能说文艺教育一定与人文教育矛盾,但是,诸如音乐、影视、绘画等等文艺形式之中,并非必然具备人文的内涵。其实人文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内涵,在有此内涵的基础上,人文教育才需要更丰富的文化形式。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本身的知识理论化。如前所说,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形成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个人的生命自觉,从而形成其人生信念和安顿生命的价值理念。在这方面,单纯的的知识理论教育是不够的。人文教育应该重视情感的感染,重视个体性。而传统儒学的人文理念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些问题,能够启发新的人文教育思路。从教育理念上说,儒家的人文理念对今天高校的人文教育具有观念上的启发作用。其一,儒家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抓住了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的教育不息是启发性和文化养成性的,而非是一套宏大叙事的理论。人文精神的养成,必须建立于对人之生命特性及其现实人生深刻洞见基础之上。在这方面,传统儒学可以提供给当代人文教育很多的思想资源。其二,儒家的人文教育理念,合理地定位了人文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关系。强调以人文教育为本,以知识技能教育为末。本和末本指树根和树梢,对于树木而言,本和末虽有区别,但两者属于同一生命体。本末关系超越了非此即彼或谁主谁辅的思维定式,按着人文与知识各自在人类生活中本有的地位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