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2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2.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演变发展问题时,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三个相继的时代,即“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应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封建制度无法长期有效运行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圣贤在分封制下很难出现D.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能保障4.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宣扬君权神授C.树立专制权威D.制造暴政依据6.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A.丞相职权范围宽B.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7.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汉三公制B.隋唐三省制C.宋代三司使制D.元代的中书省制8.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9.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重视。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10.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11.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2.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当时()A.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B.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C.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D.强干弱枝的集权思想13.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14.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15.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16.“雅典人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但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约束’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确认的c约束’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自我强制。”这一论述反映了雅典人()A.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B.主张自由是法治的基础C.更加注重对自我的约束D.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17.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比之现代民主,民众与精英的权力关系很容易处于失衡状态,‘人群,或‘人群,中的个人权力过大,往往使精英陷于被动甚至危险”。材料表明雅典民主()A.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B.保障了民众的决策权利C.推崇公民集体利益至上D.限制精英阶层的参政权18.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A.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B.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C.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D.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19.《十二铜表法>规定量刑定罪必须以条文为准。这一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A.限制了贵族的不法行为B.实现了平民与贵族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C.保留了注重程序的传统D.将外邦人纳入罗马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中20.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对后世有普适性效果B.古罗马法的法律技术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C.古罗马法已经确立了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D.古罗马法蕴涵的精神是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1.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说明()A.议会职能受到政府的制约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D.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22.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A.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B.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C.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D.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23.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是()A.首相掌握最高行政权B.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C.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D.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24.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巴黎公社B.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C.确立共和政体D.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25.历史上某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某历史学家对该宪法的评论是:“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这部宪法()A.是美国克服联邦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B.是英国民主代议制曲折发展的缩影C.是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D.受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26.1882年,伊藤博文率“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柏林大学某教授向他们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与日本最为相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此材料说明当时德日两国()A.建立起完善的代议制B.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C.行政权控制立法权D.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27.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多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28.该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共和制B.实行联邦制C.推行两党制D.确立三权分立制29.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A.推行两党制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C.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D.实行三权分立30.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0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31.观察下表,相比于《邦联条例》,1787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联邦制度的原则B.三权分立原则C.妥协与平衡机制D。议会至上原则32.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B.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C.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33.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谈判中,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只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D.国家主权意识淡薄34.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A.割地面积的扩大B.赔款数额的增加C.经济特权的增加D.通商口岸的增多35.《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36.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日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D.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37。“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8.粱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9.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B.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C.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D.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4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辛亥革命()A.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D.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2分,42题I5分,43题13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引自《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8世纪英国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德意志帝国宪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l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列举‘‘有衡”的具体表现。(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43.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权利法案》材料三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四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出自哪部法律它的出现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