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任务活动一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催人奋进,“小二黑”们反抗封建婚姻的斗争令人欣喜,“芦柴棒”们悲惨的生活引人同情……本单元的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不同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示例]

新时代的青年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面对着“三座大山”的压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需要永久奋斗的精神去抗争。那么新时代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强调“永久奋斗”呢?从时代使命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青年成长规律看,年轻人往往下决心、立志向容易,难在孜孜以求,难在矢志不渝,而恰恰是这一点决定事业成败。从远大理想看,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甚至需要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永久奋斗的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永久奋斗要坚持正确方向。青年人最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小平同志回答说:“跟着走。”“跟着走”之所以能走向胜利,正是因为找对了方向、跟对了旗帜。历史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青年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永久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逢山开路需有斧凿,遇水架桥当有绳索,青年人不能空有报国的志向,还要有报国的本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扎实打牢基础又及时获取新知,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需要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还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永久奋斗要心存一股韧劲。新时代中国青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学习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这是好的方面。然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幸福的生活、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现在青年当中存在的“佛系”“啃老”“小确幸”等现象不正是这样的体现吗?我们决不能让通过艰苦奋斗换来的美好生活反过来瓦解了我们的奋斗精神,前进路上,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一刻也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更加需要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投入新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六点要求,都要靠“永久奋斗”去实现。只要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永久奋斗”的革命传统,就一定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中跑出一棒又一棒的好成绩,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任务活动二本单元的课文,既有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以虚构为主的小说。阅读这些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完成下列研习任务。1.《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认真阅读这两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这些方面作一些评点,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示例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一部分及旁批正文记念刘和珍君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旁批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竟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这句话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作者愤怒、悲痛之强烈,“实在无话可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我要把由于敌人的屠杀和流言给我的最大的哀痛揭示出来,尽管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们可以因我的痛苦而感到快乐,但我就是要把“这”——对于战友的深沉哀悼和对于敌人的愤怒控诉——作为“后死者”奉献给死者的“菲薄的祭品”。这里充分表现了鲁迅与敌人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后死者”是鲁迅对自己的谦称,同时也表明了鲁迅要坚决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示例二]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部分赏析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旁批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所谓“忘却”实际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中间说:不敢:迫于政府的压力;不愿:处于中间立场,不愿介入争斗;不屑:认为死几个人没什么,反动势力,不见报端。从他人文章中引出白莽与鲁迅的交往过程。“他做了好些诗,又译过匈牙利诗人彼得斐的几首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面,但他却是不愿见名人的人,结果是鲁迅自己跑来找他,竭力鼓励他作文学的工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了捕。……”作者自叙与白莽的交往过程,强调了两人均“没有这么高慢”,说明两人均是谦虚的,是志同道合的。鲁迅初见白莽时的印象。这里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面;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自说姓徐,象山人;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就只剩了这一点。“故意的曲译”指他将“国民诗人”译作“民众诗人”,可见他不喜欢“国民”二字,联系当时的社会来看,当时是国民党执政,可知他不喜欢的是“国民”党。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这是白莽与鲁迅的书信交往。这是白莽与鲁迅的第二次会面。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这是白莽与鲁迅的第三次会面,透露了白莽曾经被捕的经历,说明他是一位革命青年,处境艰难,但非常乐观。这里的描写生动传神,时间是“热天”,白莽刚从狱中出来,穿的是“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是必然的,这形象是真实的,也是奇异的;不是扣门,而是“打门”,表现出他欲见鲁迅心情之急迫,这富于戏剧性的相会和相视而笑的动作神情更能深深印入读者的脑海。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那两本书,原是极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诗集,据德文译者说,这是他搜集起来的,虽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然而印在《莱克朗氏万有文库》(Reclam'sUniversal-Bibliothek)中,倘在德国,就随处可得,也值不到一元钱。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那时还恐怕因为书极便宜,店员不肯经手,开口时非常惴惴。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味。2.《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示例]

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包身工》读书札记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以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因此本文具有新闻的首要要素,即真实性。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因此文章的新闻性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报告文学强化了文学色彩。他运用了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了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刻画富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塑造典型人物是这类作品的中心课题。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家族的一员,它也应毫不例外地把人物刻画摆在主体地位。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纪实,因而在其兴起的初期,多以报告事件为中心,其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技巧和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夏衍的报告文学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作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包身工》,虽然它还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但由于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就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火做饭、被逼带病出工及下工搜身的三次细腻的描写,相当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这一人物形象,也和其他成功的典型一样,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二)精于艺术营构,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作逼真的描绘。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道、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即感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三)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的,还是写人的,都是作者在生活中首先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飞灵,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3.《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都是作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后的创作成果,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征,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说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示例]

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普通农家少妇——水生嫂水生嫂,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少妇,是荷花淀的水养育出了她的勤劳纯朴、温柔多情,也是弥漫荷花淀的抗日烽火将她锻铸得深明大义,识大局,顾大体。她无愧于荷花淀,她是荷花淀的女儿。“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展示了这幅意境清幽的风俗画。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劳作,特别是在日军铁蹄践踏民族大地的紧张岁月里,她的内心还依然充盈着诗意。是崇高的民族感情和劳动感情,那种正义的道德的美使水生嫂获取了健康的人生。——夜已深了,她在编席,她在企盼去区上开会的丈夫归来。丈夫夜里赶回来后,她一下子就发现有变化,在朦胧的月色中她能看出丈夫的脸有些红涨,笑得不像平常,在习习的夜风中能听到丈夫“有些气喘”。当知道丈夫天明就要去大部队时,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强力控制着自己,“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继而听说丈夫还是第一个报的名,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里,一种青年女子特有的又喜又嗔的微妙心理被作家精简地勾出了。尽管她上有年老的公爹,下有年幼的孩子,全家多少生活的担子在她的肩上,尤其年轻夫妇的骤然分离……但鬼子在糟蹋荷花淀,同时她更信任丈夫的选择,并且终于也为丈夫的“第一个报名”而自豪。她开始给丈夫打点行装,强忍别离的酸楚,唯一要求丈夫的话是:“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丈夫临行时,她请求丈夫有什么话嘱咐嘱咐,她含而不露地轻轻回答了两个“嗯”字;最后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她终于流着眼泪答应了。我们应该钦佩作家简练生动的语言技巧,这里没有矫情的铺张,是如此的质朴无华,如此的乐观、坚贞,如此的高尚、神圣!不过年轻夫妻的分离总有点恋恋难舍,丈夫和村上的几位小伙走后两天,她就和几个青年媳妇去探望。这是真实的人情,但是女人通常又是好胜的,谁肯说自己舍不得丈夫呢?于是一个说:“我不拖尾巴,而是忘下了一件衣裳。”一个说:“我有句要紧的话要跟他说说。”又一个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呢!”各人心照不宣都找着一种天真的借口。唯独水生嫂沉着些,她的心系着丈夫,她的“借口”——“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实在的最有分量了。在探夫的路上,她们谈笑风生,那些貌似埋怨实则夸奖的说笑凸显着她们对丈夫乃至战斗生活的倾慕。突然遇上敌船,水生嫂和青年妇女们“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她们急中生智,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