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说类例的建构与小说观念的变迁_第1页
唐代小说类例的建构与小说观念的变迁_第2页
唐代小说类例的建构与小说观念的变迁_第3页
唐代小说类例的建构与小说观念的变迁_第4页
唐代小说类例的建构与小说观念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小说类例的建构与小说观念的变迁

在汉代,"迂诞";"非其实";并非小说家或子部的稳固的特质,只是偶然呈现的特点。小说作为一个概念构造,它与诞,与虚、实尚未形成直接的逻辑关联。到了唐代,"迂诞";"虚辞";与琐言细事形成了稳定的对应关系。?隋书-经籍志?确认杂史、杂传的重要根据就是,"体制不经";(90),"杂以虚诞怪妄之说";(91)。刘知几将"偏记小说";与正史的"实";参互对照。谈到"偏记小说";,他屡次使用"虚";归纳这些知识要素的质性特征:

庄周著书,以寓言为主。嵇康述?高士传?,多引其虚辞。至假设神有混沌,编诸首录。苟以此为实,那么其流甚多。(92)

他还说,"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遗?,全构虚辞";(93),"?新序??说苑??列女??列仙?诸传,而广陈虚事,多构伪辞";(94)。"迂诞";、"异";、"怪";与"虚";等概念被置于共同的关系构架之中,成为与小说对应的重要命题。

小说与虚实的关联在唐人的写作理论中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定型。唐代的小说作者在展创始作时,主要依仿?隋书-经籍志?中归入杂史、杂传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区分杂史、杂传的基准是正史、杂史"大抵皆帝王之事";(95),系于史;杂传那么关注的非"人君之举";(96),系于传。在唐人的创作理论中,正史作为参照系逐步隐退。这些本来依循杂史、杂传的文本建构成为独立的知识统一体和构造统系,根据所叙之事的质性特征,重新确定了特定的分类原那么。一局部文本从杂传类中"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这一脉开展而来(97),着意于记异、志怪。如?酉阳杂俎?"及怪及戏";(98),?博异志?"习讖谭妖";(99),?独异志?"神仙鬼怪,并所摭录";(100),?剧谈录?"多涉神怪";(101)。这类作品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进而发现并突显了异、怪之事的核心特征"诞妄";"虚诞";。如苏鹗"览王嘉?拾遗记?、郭子横?洞冥记?及诸家怪异录,谓之虚诞";(102),他在此根底上创作了?杜阳杂编?。陆希声谈到这种创作现象说:

近日著小说者多矣,大率皆鬼神变怪、荒唐诞妄之事。(103)

这些作品大体对应着后世所说的志怪一类,着眼于虚、诞、妄。小说中还有一局部作品着意于纪实、传信,这实是杂史中的"帝王之事";与杂传中的"耆旧节士";"名德先贤";、列女贤媛,以及事典、事象等的统合。这些作品大体与后世的"笔记";相对应。如?开天传信记?即有意识地标明自身"信";的特质:

搜求遗逸,传于必信,名曰?开天传信记?。(104)

五代时,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也说:"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后濡毫";(105)。事的虚、实的问题经由?酉阳杂俎??隋唐嘉话??开天传信记?等文本的创作不断重复、持续突显。虚、实在小说的界域内互相映照、互相印证、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成为重要的命题。到了明清时期,虚实在小说场域之中生成了异质同构的关系。

当然,谈到小说的类型与虚实这种质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要申明的是?莺莺传?这类作品在唐代创作理论中的形态。近现代以来,?莺莺传?等传奇被视为小说的典型范例,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但是,回归到唐人的小说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唐代,?莺莺传??李娃传?等还没有建构成为特定的知识统一体,更没有与传奇这个词建构起逻辑上的对应和关联。这些作品在产出之时,是孤立的知识要素。从唐代人的知识构造出发,这些文本类型处于杂传类传信和虚诞的中间地带,可以看作是杂传类中无法明确归类的局部。或者说,这些文本的出现,是唐人发现小说传信、虚诞两种质态后,在杂传的统序内将事的虚、实整合于一体,创生的全新的文本范型。这些新生的文本尚未组构成为具有整体性、独立性的知识模块,而是多与记异、志怪类的文本整合于一体。如?莺莺传??霍小玉传?等收入王翰的?异闻集?。?异闻集?"以传记所载唐朝奇怪事﹐类为一书";(106),关注的核心仍是怪、异。到了宋代的?新唐书-艺文志?,?莺莺传?等也是经由?异闻集?等志怪、记异类书籍纳入到小说的统序之内,而不是作为特定的知识模块直接与小说这个概念建立关联。从这个角度上看,?莺莺传?等在唐代产出之时,尚未开展成为小说的核心范例,也没有作为一个特定的整体直接参与到小说所叙之事虚实问题的讨论中。

在唐代,随着?隋唐嘉话??杜阳杂编??异闻集?等与"史";、与"事";的关联越来越亲密,小说的功能、类型、质态等进一步明晰,小说的内核也在发生着缓慢的变化:明理成为小说的次要的、隐性的功能,纪事那么转而成为小说核心的、显在的功能。后世的,乃至近现代的小说观念,正是以唐代建构的小说与事的关系为平台,进展转换、迁移、切割,以及重新整合的结果。如唐人的小说关注的是"事";的全部类型,后世对于小说与"事";之间的多重关联进展重新清理。到了近现代,事物、事典、事象等被剔除出去,与小说这个概念对应的"事";转而被限定为纯粹的事件。再如明代,?莺莺传??李娃传?等归拢于传奇这一概念之下,并直接拼装进入小说的范畴之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小说观念再次进展了更新,与小说这个名相对应的典型范例,由明事"理";的?世说新语?转而变为讲事"情";的?莺莺传?等。另如,唐人确定了小说具有或虚或实的质性特征,唐代的小说可实可虚。随着小说类例的演化,到了近现代,学界酝酿出关于小说的新观念与新命题,人们对小说性质的认知逐渐由虚实兼行,转而变为虚构。

结语

小说作为特定的"名";,它是一个稳定的、多层次的、复杂的概念构造。与小说这个"名";相对应的,是由特定的知识要素"例";构成的"类";,是一套多层级的、动态的知识架构和体系。唐代,在小说这一概念构造的内部,融会了两股力量:一是小说不断地延伸,这个名及其对应的类例的原生属性街谈巷语之言、道听途说之事始终延续着;一是小说逐步地打破,与这个名相对应的详细类例在数量、规模、类型、功能、形态以及性质等各个层面、多重向度上不断地进展着自我更新。在这两股力量形成的合力的推动下,小说在唐代完成了命名的延续、功能的突转、类型的叠加、质态的明晰,这为后世小说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通过剖析唐人的小说观念,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作为特定的知识统系在中国的存在,不仅仅是文本数量、类型的累积,而且生成了自身特有、外乡化的演变逻辑以及理论建构。

注释〔参考文献〕:

1(20)(42)(45)(46)(47)(48)(55)(60)(61)(62)(67)(68)(84)(90)(91)(95)(96)(97)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第1012页,第1012页,第1051页,第904页,第993页,第962页,第962页,第1609页,第982页,第982页,第962页,第962页,第981页,第682页,第962页,第982页,第962页,第982页,第982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2沈钦韩:?汉书疏证?卷二五,光绪二十六年(1900)浙江官书局刻本。

3(19)(2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7页,第7页,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9)(25)(26)(27)(28)(31)(32)(33)(39)(40)班固:?汉书?,颜师古注,第1745页,第1745页,第1745页,第1745页,第1731页,第1730页,第1732页,第1734页,第1743页,第1745页,第1745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5(6)(7)(16)(17)(18)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第656页,第633页,第624页,第533页,第529页,第5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曾巩著,李俊标注译:?曾巩集?,第19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7(11)(13)姚振宗撰,刘克东等整理:?隋书经籍志考证?,第1283页,第1293页,第129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15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9近现代学人也谈到?隋书-经籍志?小说类纪言、纪事的特点。如章太炎说:"隋书经籍志所录,?辨林??古今艺术??鲁史欹器图??器准图?,也都在小说家。大概平等的教训,简要的方志,常行的仪注,会萃的札记,奇巧的工艺,都该在小说家著录。如今把这几种除了,小说家里面,只剩了许多闲谈奇事";。

10陈寿著,裴松之注,卢弼集解,钱剑夫整理:?三国志集解?,第16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11高似孙:?纬略?,第13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43)(49)(50)(51)(54)(56)(59)(63)(64)(69)(92)(93)(94)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统统释?,第450页,第214页,第254页,第253页,第253页,第255页,第3页,第253页,第257页,第257页,第257页,第488页,第255页,第4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13(37)(38)庄子著,郭庆藩集释,王考鱼点校:?庄子集释?,第918页,第926页,第925页,中华书局2022年版。

14晁载之:?续谈助?,第4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陈文新:?"小说";与子、史---论"子部小说";共识的形成及其理论蕴涵?,?文艺研究?2022年第6期。

16王夫之著,王考鱼点校:?庄子解?,第239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17(36)(44)王齐洲:?〈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拟?,?河北学刊?2022年第6期。

18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第227页,中华书局2022年版。

19永2)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第530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0徐陵著,许逸民校笺:?徐陵集校笺?,第210页,中华书局2022年版。

21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第405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22李延寿:?北史?,第334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23姜荣刚:?〈隋书-经籍志〉"小说类";发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3辑)?,第1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

24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2页,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25刘餗:?隋唐嘉话?,程毅中点校,第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6(77)(85)李肇:?唐国史补?,第3页,第3页,第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27佚名:?大唐传载?,第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28(98)段成式:?酉阳杂俎?,曹中浮点校,第1页,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29范摅:?云溪友议?,第1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0(81)皇甫枚:?三水小牍?,第24页,第2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31(82)刘肃等:?大唐新语(外五种)?,第7页,第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32赵元一:?奉天录?,第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3(104)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1页,第49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