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小说精选精读精练(含答案)一、《大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这个开头很奇怪,“母亲还在的时候”,母亲是什么时候不在的呢?为什么要从这里开始?整篇小说只有开头提到了母亲,母亲很快就消失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母亲出现?其实,这个开头是带着悲剧意味的,母亲的逝去,与父亲下棋不无关系,这从下面母亲的话里可以看出来,“你也不学好,让你妈妈还活不活”,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妈妈是不赞成父亲下棋的,而且,因为父亲的下棋,家庭的日子已是非常艰难了,母亲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她悄悄地逝去了。现在的问题是,小说让母亲死掉,而隐隐地告诉读者,与父亲的下棋有关,那么,是用母亲逝去的悲哀来否定批评父亲下棋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说的题目是“大师”,小说的主要价值来塑造“大师”的形象的。那么,这个悲剧式的开头的目的何在?小说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他是作了全盘的结构打算的,正像本小说中的“大师”一样,每一着后面都有一个“刺客”,每一步闲棋后面都紧跟着后续的招数。这里让母亲烦感父亲下棋,且为此,不能“活”下去,从亲人的角度,先给“大师”布置了一个不被接纳与理解的家庭环境,大师的出场是孤寂的。这种孤寂仅仅是个开端。这个孤寂的开端在小说中一路发展,比如,那些来与大师下棋的人大多不是真正的棋手,大师与他们对弈,无法享受棋逢对手的乐趣的,也就是说,棋客们并不是大师的知音;直到最后,大师不再下棋,虽然身处棋场,却不再下棋,这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大师超脱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以棋为棋;另一方面,是无人能与其对奕,他已站在无人能及的棋王的高度上,独自孤寂。当最后这个年轻人来下棋的时候,亦然被父亲拒绝,而“我”轻松取胜,愈加证明,他当然也不是大师的对手,小说从整个结构上是协调一致的:亲人不懂,棋客不明,棋友不称,大师只能沉醉在自己棋的世界里。与《断魂枪》里的主人公不同的是,大师的棋艺与处世已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悄悄地退后了。我在后面背着板凳,这个“板凳”代表父亲下棋的场所,大树下、路边,说明,这个大师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现实生活里,因此,借一个小小的板凳,就把大师的形象表达出来了;儿子帮父亲背着板凳,儿子是父亲的跟班,继承人;从这儿,文字的叙述味道就已经奠定了后面情节的合理性,儿子成了必然的传承人。】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父亲为什么不邀我,不撵我?下棋是纯粹的情趣,邀,则有强加于我的意味,不合情趣之则;不撵,则有赞同之意,愿意自己的儿子延续自己的情趣。】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看了两年还没看懂,这是指棋艺;但父亲的棋德,儿子明白了,就是父亲的输是给人以面子,大师重在奕棋之趣,而不在输赢,其实,这儿也是对“下棋是下棋”内涵的阐释。从儿子的视角看,是学了两年的棋;其实还是在写父亲,概括地介绍父亲的下棋生活。】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这个情节非常重要,写父亲教儿子下棋,小说并没写教了哪些着,只写自己输得爽快,但得到了父亲的评价。这个评价非常重要,儿子与父亲的棋艺隔着遥远的距离,是臭棋;但即使如此,马路棋已赢不了他了,这样由马路棋、儿子的棋够成了两个层次的烘托,在这个烘托之下,大师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同时,为儿子轻松赢了眼镜作下了铺垫,前后照应,纹丝不乱。】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小说要有故事,故事须有具体的事件,因此,两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一个是“我”一个是眼镜。“背上了两个板凳”,说明我的棋艺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成了正式的棋手;眼镜的价值是突显大师之大之师。但小说并不直接写眼镜的事,先停下来,插入“各个地方来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原因有三,一是仅仅写一个眼镜,缺少力度,正像武功高手,让他先与众喽罗打一番,然后再与高手对决,以突显其更高;二是,叙事不能太直、太简,必须有波澜,要让故事具有“摇曳”感,这样才好看,因此,让眼镜的故事停在那儿,插入各种各样的挑战者;三是通过父亲与各种各样的人下棋写出父亲丰富的性格特征,比如,父亲严守棋规,不沾赌;只切磋棋艺,不收徒,这样就把一个不从俗、不入世的大师形象刻画了出来。】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如果说,前面插入与各种人下棋的情节是一摇,那么,再回到眼镜的主线上来,大师不再下棋了,这就形成了二摇。而在“二摇”的过程中,再次插入大师窘迫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要让他下岗?为什么要让他穷困潦倒?不让他下岗穷困,就不能成为大师,大师必须脱离平常的生活,必须经受住生活的磨难,孤注一掷,独爱下棋一门,这才是大师,因此,作者再补上其生活状态。】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大师不下棋了,让儿子给眼镜下,这就是三摇。眼镜要让一马,儿子不要让;可谓四摇;最后轻松取胜。这里好像是在写儿子,实则还是在写大师。耳濡目染加上那个“仕”,结果眼镜败下阵来。如果说小说开头形成了两个层次的烘托,这里就形成了若干层次的烘托。通过各种各样的棋手、眼镜、儿子战胜眼镜等烘托出一个所向无敌的大师形象。为什么大师不下棋了呢?小说让大师继续下棋有何不可呢?如果让大师给眼镜下,儿子还能干什么呢?儿子这个角色就成了整个故事的附件,无意义无价值了;如果让大师下棋,眼镜失败是必然的,不然不叫大师了,但问题是与之前与那么多人下棋如何区别开来呢,那就成了雷同情节的累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上大师给眼镜下棋,大师还生活在俗世,大师是孤独的,是悲壮的,他不下棋了,才能突显这个世界上无有对手,这是大师最大的悲哀,这与小说开头定的调子一致,这样就写出了一个绝世的大师,而不是一个象棋高手。“我们下棋是下棋”,这是大师代表性的话语,正如,阿Q的“儿子打老子”、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祥林嫂的“阿毛”等一样,具有揭示人物精神实质的价值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师的眼中只有下棋,他的生活纯粹单一,这是大师的生活。另外,他这句话是讲给眼镜听的,因此,既是向眼镜彰显自己的下棋原则,也是给儿子一个指令,下棋不得加入利益因素。】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父亲为什么不说话,如果要说会说什么呢?父亲不说话,因为没必要说了,儿子的棋艺已成,做人已懂,小小年纪进退是非分明,不要眼镜让棋,在“软”中取胜,既是下棋的原则与艺术,也是做人处世的原则与水平,儿子皆做得很好,还有必要再说吗!另外,小说在静默中结尾,留下一片空白,这就是所说的余味悠长啊!】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4.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二、《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邻居家,点明了与“我”的关系,为下文的情节铺垫,因这是我们是邻居,所以才有了下文的一切情节。磨房,是冯歪嘴子的住所,交待了冯歪嘴子的身份,是个劳动者,无家可住,贫民。冯歪嘴子,是外号,既体现了人物特征,又说明他没有正名,还是下层贫民。)【第一段,交待主人公。】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窗子与门不能,既透又隔,是我了解冯歪嘴子一切的窗口,下面的许多情节离不开窗子。)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后园的植物。写植物用了“爬”字,用的儿童的视角。为下文相关情节作铺垫。)【第二段,写我家后园的植物。】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承上段,继续写植物的“爬”,通过这个字,挽扣了磨房的窗子。)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写窗子上黄瓜的小细蔓。两个比喻,喻体为“银丝”“用黄蜡抽成的丝子”,既无色,又有形,写得其为细腻。)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写丝蔓的尖顶,拟人,形象生动,吻合儿童的视角。)【第三段,写磨房窗子上有关黄瓜的一切。】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比拟,赋予它们人的灵动鲜活的生命特征。)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了”字连用。长短句互参)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又是两个“了”字,先两个短句,接着一个较长的句子,最后短句。长短句错落有致主,使语言生动活泼。)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又用比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黄瓜蔓的生命力。最后“了”字煞尾。“了”表完成时态的语助词,大量“了”字连用,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黄瓜蔓生长速度之快。)【这三段,写磨房窗子外的黄瓜蔓,生长迅速。】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两个世界,值得揣摩。园外的磨房黑沉沉的,园里看一切都好看。园外是现实世界,园里是童话世界。)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实在好看”两次出现,但这也只是园内的世界。儿童视角下的世界。)【这三段,写瓜蔓遮严了磨房的窗子,园内园外分成两个世界。】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通过窗子递黄瓜,应前文的黄瓜、窗子)【这两段写“我”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之童真和友善。】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人与人之相隔,难道就是一张窗子吗?)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窗子相隔,相隔的何止这些?)【这三段,写冯歪嘴子与我们的隔窗而互话。】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我”的调皮可爱。因为隔窗,才会有这样的童趣。)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再写“我”的调皮。)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我”们笑,怕他听见,顾穷人之尴尬,表现了祖孙两人的美好心灵。)【这几段,写隔窗趣事。】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由夏出秋,叙事的时间顺序极为明显。)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里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小驴的遭遇何尝不是冯歪嘴子一类人的生活?)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隔着窗子,“我”看到了冯歪嘴子的生活。)【这几段,“我”通过窗子,看到了冯歪嘴子这类下层人民勤劳而寂寞的生活。】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做粘糕)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冯卖粘糕,后面一大帮人,说他的粘糕受人欢迎。)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我们一家人也喜欢冯的粘糕。)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吃不够,说明冯的粘糕好!但又听话,说明“我”的乖巧。儿童心理和视角)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冯送我粘糕,可见冯之善良,我们关系密切。)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我”想吃,但不说吃,表现了“我”的矜持。)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再见冯之善良。)【这几段,围绕冯的粘糕,写“我”与冯交往的几件往事。】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三、《到梨花屯去》(何士光)【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①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故事开端: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同时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人物出场:一位是车夫身份的老人家,一位是下乡干部身份的中年人。】③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自然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暗示人物此时的心理。初夏晴朗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路面虽不平坦,但身处其中也让人沉醉不已。】④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⑤“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⑥“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情节发展中,第三位人物出场——中途上车的老赵。车上,两人意外的表现再一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⑦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此时的环境暗示两人意外相遇后略显尴尬的处境。】⑧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⑨老赵谨慎地回答:“是。”⑩“去包队吗?”⑪“是。胜利大队。”⑫“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谢主任主动攀话,老赵谨慎地答,两人好像都在努力消除尴尬气氛,同时也揭示了同为下乡干部的老赵的身份。】⑬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暗示两人的关系趋于和缓。】⑭“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开诚布公,希望能打开对方的心结,消除两人之前的隔阂。】⑮“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⑯“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⑰“我……”⑱“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此处交代清楚了事情的原委。】⑲“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受到谢主任的影响,老赵也开始反思自己,重新审视之前的问题。】⑳“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㉑“哪一篇?”㉒“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㉓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㉔“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㉕“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㉖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两人在诚恳亲切地交谈、争相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了隔阂。】㉗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环境描写暗示两人之间融洽的气氛。】㉘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心结打开之后的交谈是真正的无拘无束,同时也交代出此次去梨花屯的目的——纠正之前工作中出现的偏差。】㉙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㉚老人家把缰收住了。㉛“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去看沟,表明谢主任敢于也勇于正视早年在农村发展工作中留下的问题。】㉜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农田在时代发展中也一派生机。】㉝看不见那条沟。【意料之外,情节出现转折。】㉞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㉟“咹?”老人家听不清。㊱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㊲“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赶车老人平静地回忆过去,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㊳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㊴“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㊵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㊶“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老人回忆往事时云淡风轻,但其中却饱含着基层人民解决问题的魄力。】㊷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高潮部分。当初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偏差给人民造成的负担,未必如老人讲述的这样简单。】㊸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㊹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从老人的话中有所感悟。沉默,是两位干部的深刻反思、反省。】㊺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结局部分,照应开头,深化农村建设向前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写于1979年5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四、《秦琼卖马》(谈歌)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开篇交代时代背景,聚焦出场人物,简洁切入故事。】“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交代出场人物的身份。王超杰“茶碗险些跌落”的惊讶,杨三得知来者何人的惊讶,吊起读者胃口。】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交代王超杰此来缘由,揭开柳条箱的秘密。】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古瓷是真是假行家一看便知。】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情节迂回展开。杨成岳到底有无收购之意,且看下文端详。】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第三人张小武的出现,烘托了王超杰的名气与曾经的辉煌】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秦琼卖马”暗合王超杰此时的处境。只是,杨成岳愿意做单雄信吗?】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情节发展,杨成岳“沉吟”“想了想”之后决定成交这笔买卖。但又为何沉吟再三呢?】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买卖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成交了。故事就是这样平淡吗?】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意料之外的高潮。主动“上当”的行家更让人叹服。】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视巨款为身外之物,不动声色之中救人于水火,这就是主人公的古道热肠。】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京剧《文昭关》当中的一段唱,蕴藉隽永。《文昭关》讲述的是东皋公搭救伍子胥,施恩不望报的故事。以此可以看出杨成岳并不希望王超杰有所回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环境渲染,萧瑟的季节传达了人世的苍凉之感,烘托着主人公雪中送炭不图回报的高大洒脱形象。】(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两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2.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3.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五、《麦子》(红柯)【麦子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也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开篇点明背景,交代了生活条件之艰苦,又用语言描写刻画夫妻二人坚守态度之坚决。】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用比喻、拟人、视听结合的手法突出环境之恶劣,从侧面衬托人物形象之高大,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把老婆婆比作豹子,突出其勇猛刚强,生存扎根,守护边疆;把她的手比作善于跳跃的跳鼠,突出其内心的喜悦。正是在老婆婆这样一群边疆人的努力下,金黄的边地成了最美的地方。】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用拟人手法描写,本是手在动,却说麦子在动,突出其内心的激动。】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辛苦的茧是太阳,也是丰收,更是勋章。烈日炎炎,也情义款款,阅读时要注意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情感。】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梦呓般的叫声”,内心该有多惊奇。】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老婆婆与麦子对话,麦子不仅是辛苦的结晶,更是暖心的孩子,是希望。呼应上文。】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粗犷的风格,豪迈的语言,坚定的信念,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达了辽阔的原野便是他们驰骋的疆场的豪情。】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艰辛的开荒种地在老头的手中竟然成了气吞山河的开疆拓土,轰轰烈烈。此段内容意象丰富,颇具象征意味。】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过渡段,承上启下。】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通过插叙的手法表达主人公不重外貌重心灵,展现了人物朴实的性格和扎根边疆的决心。】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女人的不平凡,既呼应前文,又为下文做铺垫。】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你说我一个顶三个。”“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通过简短的对话描写表达女人不仅是荒漠的风景,更是理想的伴侣、亲密的战友。夫妇同心,守护边疆,守望希望。对白简短使得文章读起来更加质朴又铿锵有力。】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条件虽苦,但心中有光。“光”的意象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年年岁岁,种下麦子,收获幸福。虚实结合,使得文章富有理想气质。】“我们是簸箕命。”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结尾升华主题,“我们是簸箕命”“咱不要财”等细节描写表达主人公许身边疆,无私奉献的主旨。】(有删改)【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1.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的能力。)3.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语言及形象特点的能力。)4.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六、《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连用动词,写出陆逊仓皇而逃。句式整齐,琅琅上口。】——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王木匠为大家讲八阵图的故事,引出下文的石门阵。】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明村民们认真倾听王木匠的故事,侧面衬托王木匠讲故事水平高超。】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介绍王木匠身份。周围村民正在认真倾听王木匠讲故事。】“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将故事与现实场景相连接,增强故事真实性,将村民听众带入故事情景中。】“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借王木匠之口将鬼子进村时的胆战心惊、谨小慎微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暗示鬼子们的贪婪。前后呼应,语言凝练朴实。】“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王木匠故事中,鬼子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将要侵略村子。以王木匠之口形象地写出鬼子们的心理活动。】“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使用反复手法,起到延宕的艺术效果。】【鬼子到达村子里,周围都是石头门。以反复出现的“不作声”,暗示当时环境安静。】“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以短句为主,写出鬼子们胆小逃命的情形,具有喜剧效果。】“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与上文鬼子的贪婪形成对比。】【鬼子中了游击队的石门阵,仓皇而逃。】“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解释“石门”的由来。说明王木匠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有当时的新闻依据。】“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以“夜不闭户”代指抗战胜利后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木匠讲完故事,说明故事来自“一点新闻”。胡老三印证新闻的真实性。】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承接上文,木制品会被鬼子烧光,王木匠想做精致的衣橱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用手”表明,石门阵的抗日不能只停留于故事中,应亲自参与抗日活动中。】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王木匠畅想以后的安定生活。】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七、《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故事开端:通过对比衬托,介绍了“他”把草鱼捧到母亲面前后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文章情节富于变化,突出了“鱼”的小,更突出了家人对“鱼”的珍爱。】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通过细节和语言,对做鱼的父母进行了细致到位的描写,使平凡的幸福跃然纸上,令人迷醉。】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故事高潮:介绍了鱼给主人公带来的成就感,给一家人带来的幸福感,而和上学发生关联的“鱼汤”成了对他人生转变具有标志性的事物,令人终身难忘,合情合理。】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建筑工程合同合同管理中的合同纠纷预防与处理3篇
- 2024年度盆栽租赁合同违约责任规定3篇
- 2024年度住宅小区施工工装绿色施工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风险控制策略3篇
- Module 12 Save our world unit 2 英文版教学实录 -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2024年房产专属销售代理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建设工程担保履约保证合同规范3篇
- 2024版2人环保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2篇
- 2024版出租车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跨境电商班轮货物运输综合服务合同2篇
- 关于智障儿童教育学后感【三篇】
- 可编辑修改中国地图模板
- 1:青岩古镇发展及规划
- 物理学发展简史
-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第七章-流化床反应器
- PPT模板中华餐饮美食烤鱼宣传PPT课件
- 含氮有机化合物-胺、酰胺、尿素、丙二酰脲、胍、磺胺、吡咯、吡啶和嘧啶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熟悉
- 电动车项目合作计划书范文模板
- 双柱基础暗梁的计算书
- JJF 1175-2021 试验筛校准规范_(高清-最新版)
- 迷路了怎么办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