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甘肃省金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甘肃省金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甘肃省金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甘肃省金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金昌市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亲爱的同学们:1.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请记住“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句话,静心思考,认真答卷,考出佳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釆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书中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出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小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鷹”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的衣服上,仙女吞下仙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仙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痕迹。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便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情结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地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被尘埃蒙蔽,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敬的心迹罢了。(节选自邓加荣《中一则神话的破译》)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B.作者认为“绛珠仙草”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C.《红楼梦》的开篇神话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情结。D.作者认为“神瑛”可能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大荒山即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B.作者认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D.作者认为满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仙果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何神话故事都是有尘根俗缘的。那么,《水浒传》开头“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神话也不例外。B.虽然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在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材料二: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称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材料三: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来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摘编自唐国明《不是“断臂的维纳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根本原因。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5.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B.“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6.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陈小手汪曾祺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①。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要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陈小手活人多矣。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著名演员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陈小手进了著名演员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②。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太重了!太重了!”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不送你了!”陈小手出了著名演员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他奶奶的!”团长觉得怪委屈。(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注]①老娘:接生婆。②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是(

)(3分)

A.小说开场交待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充分的展示了当地的社会环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既为陈小手的出场做了铺垫,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B.陈小手接完生后,总要向主人道一声“得罪”,这既是收受酬金的客套话,也反映出陈小手对一个男性妇科医生身份尴尬的认同。C.括号里一句“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意味深长,它表达了作者对“团长”的冷漠与不屑;“杀猪也似的乱叫”,让作者的情感渐渐从冷漠上升到厌恶。D.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可见团长心里存有两笔账:救人,该赏;碰了自己的女人,该死。也反映出团长是一个原则性强,赏罚分明的人。8.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6分)9.小说结尾写陈小手被团长枪杀,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分)(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草书屏风(唐)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注】①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题,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B.颔联生动地描述了怀素草书虽浸染尘色却仍笔酣墨饱的特色。C.颈联奇石藤松的古朴环境,与草书屏风相映衬,二者相得益彰。D.诗歌以问句陡起,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怀素草书有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的情形。(2)杜甫《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开篇以“,”两句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4)李商隐《锦瑟》中“,”两句诗,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5)杜甫《咏怀古迹》中哪两句诗概括了王昭君一生悲惨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荀子·劝学》中“,”,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先秦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苏秦、张仪,_________,没什么操行,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_________。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人,他们并不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他们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_________、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便只好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著作。而第三类凤毛麟角,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_________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唯利是图卖友求荣动荡不安扑朔迷离B.见利忘义苟且偷生内忧外患扑朔迷离C.唯利是图苟且偷生动荡不安眼花缭乱D.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内忧外患眼花缭乱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常常不得志,故而成就“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B.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且还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C.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D.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背过身后,使得他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B.他又背过身,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C.背过身后,江湖的迷蒙中他走了进去。D.他又背过身,江湖的迷蒙中他走了进去。20.为展示“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探究性学习成果,请结合《林黛玉进贾府》对本课或名著《红楼梦》的主题进行个性化解读,说说你的理解或评价。要求:内容应符合课本或名著;语言准确、鲜明、连贯;字数70字以内。(5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中国》有下面三组有关孔子的镜头:早年的孔子:拜访老子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那是年轻气盛的雄心勃勃;壮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时满目沧桑、失魂落魄,那是奔走之人的颠沛流离;晚年的孔子:杏坛讲学时诲人不倦、气定神闲,那是传道授业的充实满足。纪录片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同学甲:早知会落魄流离,何必当初去鲁远游!同学乙:不论是对传道授业的坚守,还是游走天下时的无奈,你,一直在路上!同学:…………听到上述同学的议论,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以“进退都是无悔人生”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高一期中语文答案1.D项,“神瑛侍者即清氏祖先布库里雍顺”说法错误,原文讲的是神鸟送绛珠仙草果,仙女吃了生下清氏祖先的神话,神瑛侍者指神鹰。2.C项,“曹雪芹屡立卓越功勋”张冠李戴,原文说曹雪芹先人为清氏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3.B项,“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说法错误,根据对原文最后两段的分析,可知这两块石头是有联系的,指的是同一块石头,都用来暗指曹雪芹自己。4.A项,解析:B.说法绝对,“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错误,结合材料二第1段“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可使审美体验深刻而持久,但不能说审美体验的深刻而持久就是因为残缺状态。C.范围缩小。“《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谈到了审美主体、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并不只是“内在原因”。D.“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对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做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故选A。5.B项,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A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说的是“残缺的艺术”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是对“美的残缺”的否定,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6.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②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的空间;③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带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作者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为梦想坚持博读杂书,立志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可得6分。7.D项,中团长心存两笔账的分析是没问题的,错在原则性强。8.①特立独行。陈小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当地唯一一名男性产科医生;②医术高超。专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顺利地接下来,救活了很多孕妇、婴儿。③正直敬业。为了不耽误接生,他特意养了一匹白马,争分夺秒、救人于危难,对自己的职业怀着一颗虔敬的心。④品德高尚。他不计酬劳,也从不以人家救命恩人的身份自居,对人谦恭有礼。(1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9.①从情节安排上看,结局突转,出人意料,顿生波澜(2分)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团长的野蛮无礼,以及恩将仇报,封建思想浓厚,反衬陈小手敬业谦恭(2分)③从主旨上看,小说批判的是有着男女大防的封建男权思想、愚昧守旧习俗。(2分)(学生言之成理,老师可酌情给分)10.C项11.A项,“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错,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应是道、法、儒三家。故选A。12.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13.(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14.C项“颈联奇石藤松的古朴环境,与草书屏风相映衬,二者相得益彰”说法错误。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水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奇石藤松并非环境。15.①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②诗人盛赞怀素草书笔势遒劲,富有生命力。③表现出作者对怀素草书的珍爱之情。以“恐”字表达诗人担心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书遗墨的珍爱之情。16.(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7.A项,第一处:“唯利是图”,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第一处语境说的是苏秦和张仪没有原则,只贪图利益,所以用“唯利是图”较为合适。第二处:“卖友求荣”,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根据后文来看,应选“卖友求荣”。第三处,“动荡不安”,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内忧外患”,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此处不涉及国外,所以应该是“动荡不安”。第四处,“扑朔迷离”,原意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扑腾,雌兔眯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雌雄难辨了。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语境是指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所以用“扑朔迷离”较为合适。18.C项,“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坚持的价值观”搭配不当,应为“坚守的价值观”;A项,“且常常不得志,故而成就‘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不合逻辑,“常常不得志”与“气节”因果倒置。B项,“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且还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语序不当,“气节”与“价值观”前后语序不当,应先是“价值观”,再是“气节”,且“坚持的价值观”搭配不当;D项,“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不合逻辑,“有如身家性命”的应是“坚守的价值观”,且应先说“价值观”,再说“气节”。19.B项,此处说的是“庄子”,且应从“庄子”的角度来说,即以“庄子”为主语,这就排除AC两项,A项,第一句的主语是“他”,即“庄子”,但第二句“使得”变换主语,C项,第一句的主语是“官场”,这与前后的语意不连贯,且第二句“成为”的主语又变成“他们”,导致结构混乱;分析BD两项来看,这两项的前半句都以“他”为主语,与前后的内容连贯,但D项“江湖的迷濛中他走了进去”语言混乱,排除D项。20.(示例1)《红楼梦》中曹雪芹“悲世事之无常,惧己身之非有”,表达了他对人生经验和社会体验的种种慨叹,抒发了他对人世的感叹,悲悯万物的情怀。(示例2)《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能看到自己期待的任何内容。21.作文略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吴迁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郴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