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1.gif)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2.gif)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3.gif)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4.gif)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c92b288f61afed6735059ca27fbe84c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诫子书
诸葛亮14诫子书诸葛亮1【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熟读成诵。(重点)
3.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论述的观点。(重点)
4.体会诸葛亮的教子情感,从文中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道,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其早年隐居隆中,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提出联吴抗曹、统一全国的建议,后经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一生志立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其代表作主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西晋陈寿(四川南充人)的《三国志》中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篇《诫子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后来这封家书成为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不仅是一代历史伟人,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他在信中对修养之道和为学之道的论述,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些论述,特别是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诸葛亮集》。4文体知识简介·古代的“书”
“书”在古代指的是书信。古人所写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鸿雁传书”传的就是“信”而不是我们今天的“书”。“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它可以写私人之间的事,也可以写景,抒情,还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源于书信。文体知识简介·古代的“书”“书”在古代指的是5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夫淫慢
遂成
险躁fúyínsuìzào
2.多音字夫万夫不当之勇()夫君子之行()fūfú遂半身不遂()遂心如意()
suísuì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夫淫慢6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
子
书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夫/君子之行7
1.在欣赏书法的同时集体朗读课文《诫子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时应注意文章的断句。课文朗读1.在欣赏书法的同时集体朗读课文《诫子书》,初步感知文8疏通文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行】操守、品德。【静以】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表目的的介词,用。【淡泊】【无以】【明志】【宁静】【致远】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没有。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君子的操守品行,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疏通文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9疏通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广才】增长才干。广,形容词动用,增长。【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险躁】【治性】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修养性情。治,修养。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成学】成就学业疏通文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10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意,意志;日,时日、岁月。【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遂,于是,就。枯落,凋落,衰残。喻人年老志衰而无用。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接济、奉献。世,社会。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复,又。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成了凋落、衰残的枯枝,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悲哀地守着穷困的屋舍,即使后悔,又怎么来得及!疏通文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11
写作背景: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喻能任大事的人)耳。”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诸葛亮在写这封家书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其写此信时亦是重病在身。他对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牵挂在心,担心儿子聪慧可爱,在“修身”、“成学”不足的情况下过早“有成”(因为是“官二代”,所以能够轻松“有成”),不能担当重任,于是他就写下了这封家书。在朗读时,应体会诸葛亮作为父亲,在教诲、劝诫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揣摩朗读时应读出的语气。要读出担忧的语气,读出父亲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无奈。要读出劝诫的语气,读出父亲的经验与智慧。要读出期望的语气,读出殷殷教诲中的深沉的期盼。朗读情感把握写作背景: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12朗读情感把握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诸葛亮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的情感,揣摩朗读的语气,读出劝诫中的教诲、担忧和期盼。朗读情感把握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诸葛亮在殷殷教诲中13合作探究
1.文章题目《诫子书》的含义是什么?2.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想一想,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教诲与劝勉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期望(用意)又是什么?
在这封家书中,作者的教诲和劝勉主要包括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期望儿子要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明志成学,要珍惜时光,以免老而无用,不能接世。
3.这封家书中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论述,重点在修身。因此,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在文中是顺带提及,因此,其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父亲教诲和劝勉儿子的家书合作探究1.文章题目《诫子书》的含义是什么?静以修14合作探究4.“静”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文中的一个核心词语。文中的“淡泊”也是“宁静”的意思。作者在家书中反复强调“静”的作用,无论是“修身”、治学、还是“明志”、“致远”,都离不开一个“静”字。
“静”是修身养德,成为君子的途径,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修身养性;“静”是“明志”、“致远”和学习的前提,只有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明确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只有屏除各种杂念和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合作探究4.“静”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怎样理解文中的“静”?15合作探究
5.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
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
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合作探究5.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16合作探究6.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7.在诸葛亮的这封家信中,作者认为要实现“就学”成才,需要哪些条件?在信中,作者认为要“就学”成才需要具有以下三个条件:
①要淡泊、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要明志:非志无以成学。
③要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淡泊,明志,惜时。合作探究6.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17交流互动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答案示例一:我喜欢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它告诉我们,时光飞逝,我们的意志、精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因此,我们要珍惜时光,不然到老之时,仍然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这时候才去悲叹岁月,又哪里还来得及!答案示例二:我喜欢的句子是“非志无以成学”。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干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下志向,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人无志向,人生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此类问题常用的答题格式:我喜欢的句子是……它告诉我们……交流互动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18课文背诵4.反复朗读课文,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诫子书•诸葛亮》课文背诵4.反复朗读课文,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朗读课文,并试着背19文言知识积累1.
古今异义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走、行为、行动。如“夫君子之行”。
如“千里之行”。宁静古义:内心安静。今义:指环境安静。如“非宁静无以致远”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去古义:离开、消失。今义:往、到。如“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意与日去”。文言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行古义:操守、品德。如“夫君子之20文言知识积累1.
古今异义日古义:日子,岁月。今义:太阳穷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慢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如“意与日去”。如“悲守穷庐”。如“淫慢则不能励精”。文言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日古义:日子,岁月。穷古义:寒酸,21文言知识积累2.一词多义以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以:表目的的介词,用。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成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成:成就。成:成为。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
学:动词,学习。学:名词,学业。文言知识积累2.一词多义以静以修身以:表22文言知识积累3.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动用,增长。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4.
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5.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文言知识积累3.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动用,增长。非23诫子书修身治学惜时正面反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对比论证正面反面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对比论证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观点修身养德明志成学珍惜时光
作者的期望(主题):修身养德、明志致远、成学接(济)世。诫修身治学惜时正面反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24写作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本文围绕修身、为学、惜时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儿子的劝勉与期望,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分析了静与修身、明志、致远、为学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将“淫慢”、“险躁”的后果从反面与“宁静”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修身、治学进行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句式骈散结合,语气徐疾有致。
本文除第一句、最后四句外,其余构成六组骈句。骈句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这些骈句长短参差,交错使用。形式上散中有整、整中有散,语气上有轻有重、徐疾有致,不仅形式上富有美感,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写作特色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25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①《诫子书》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题中“诫”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是
。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俗语有
。
②在《诫子书》中,有一句话富含哲理,它是作者一生的经历的总结,也包含着对作者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如今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孔明三国告诫、劝勉书信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课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诸葛亮孔明三国告诫、劝勉书26课堂练习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治性()悲守穷庐()静以修身()非学无以广才()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操守、品德轻薄寒酸,破旧内心宁静专一增长远大的目标振作懈怠修养4.辨析下面句中的一词多义。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夫君子之行()下车引之()非淡泊无以明志()静以修身()以歌以咏志()可以为师矣()之日以助词,的时光代词,代元方每天用来介词,用介词,表目的介词,凭借课堂练习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操守、品德轻薄寒酸,破27课堂练习5.下面对《诫子书》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DD项表达的是作者希望儿子要珍惜时光,成就学业,否则将悔之晚矣。课堂练习5.下面对《诫子书》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8课堂练习
6.下面对《诫子书》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是一个“静”字,就是要做到淡泊名利,内心宁静。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从反面角度进行阐述,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否则,老而无用,悔之晚矣。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表明“静”与“学”的辩证关系,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中的名句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已经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D项“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不符合人们选用座右铭的习惯。D课堂练习6.下面对《诫子书》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9课堂练习
7.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则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课堂练习7.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则短30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②又相天子(
)③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④夫此六者(
)因为辅佐对发语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写出其中心内容【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六个方面(或“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周公告诫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要立德修身、明志成学、珍惜时光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因为辅佐对发语词(231课后练习搜集一些与诸葛亮有关的小故事、诗句、成语、俗语或歇后语。舌战群儒空城计课后练习搜集一些与诸葛亮有关的小故事、诗句、成语、俗32再见再见3314诫子书
诸葛亮14诫子书诸葛亮34【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熟读成诵。(重点)
3.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论述的观点。(重点)
4.体会诸葛亮的教子情感,从文中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道,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35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其早年隐居隆中,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提出联吴抗曹、统一全国的建议,后经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一生志立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其代表作主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西晋陈寿(四川南充人)的《三国志》中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36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篇《诫子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后来这封家书成为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不仅是一代历史伟人,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他在信中对修养之道和为学之道的论述,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些论述,特别是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诸葛亮集》。37文体知识简介·古代的“书”
“书”在古代指的是书信。古人所写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鸿雁传书”传的就是“信”而不是我们今天的“书”。“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它可以写私人之间的事,也可以写景,抒情,还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源于书信。文体知识简介·古代的“书”“书”在古代指的是38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夫淫慢
遂成
险躁fúyínsuìzào
2.多音字夫万夫不当之勇()夫君子之行()fūfú遂半身不遂()遂心如意()
suísuì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夫淫慢39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
子
书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夫/君子之行40
1.在欣赏书法的同时集体朗读课文《诫子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时应注意文章的断句。课文朗读1.在欣赏书法的同时集体朗读课文《诫子书》,初步感知文41疏通文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行】操守、品德。【静以】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表目的的介词,用。【淡泊】【无以】【明志】【宁静】【致远】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没有。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君子的操守品行,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疏通文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42疏通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广才】增长才干。广,形容词动用,增长。【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险躁】【治性】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修养性情。治,修养。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成学】成就学业疏通文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4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意,意志;日,时日、岁月。【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遂,于是,就。枯落,凋落,衰残。喻人年老志衰而无用。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接济、奉献。世,社会。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复,又。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成了凋落、衰残的枯枝,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悲哀地守着穷困的屋舍,即使后悔,又怎么来得及!疏通文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44
写作背景: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喻能任大事的人)耳。”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诸葛亮在写这封家书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其写此信时亦是重病在身。他对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牵挂在心,担心儿子聪慧可爱,在“修身”、“成学”不足的情况下过早“有成”(因为是“官二代”,所以能够轻松“有成”),不能担当重任,于是他就写下了这封家书。在朗读时,应体会诸葛亮作为父亲,在教诲、劝诫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揣摩朗读时应读出的语气。要读出担忧的语气,读出父亲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无奈。要读出劝诫的语气,读出父亲的经验与智慧。要读出期望的语气,读出殷殷教诲中的深沉的期盼。朗读情感把握写作背景: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45朗读情感把握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诸葛亮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的情感,揣摩朗读的语气,读出劝诫中的教诲、担忧和期盼。朗读情感把握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诸葛亮在殷殷教诲中46合作探究
1.文章题目《诫子书》的含义是什么?2.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想一想,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教诲与劝勉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期望(用意)又是什么?
在这封家书中,作者的教诲和劝勉主要包括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期望儿子要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明志成学,要珍惜时光,以免老而无用,不能接世。
3.这封家书中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论述,重点在修身。因此,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在文中是顺带提及,因此,其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父亲教诲和劝勉儿子的家书合作探究1.文章题目《诫子书》的含义是什么?静以修47合作探究4.“静”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文中的一个核心词语。文中的“淡泊”也是“宁静”的意思。作者在家书中反复强调“静”的作用,无论是“修身”、治学、还是“明志”、“致远”,都离不开一个“静”字。
“静”是修身养德,成为君子的途径,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修身养性;“静”是“明志”、“致远”和学习的前提,只有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明确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只有屏除各种杂念和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合作探究4.“静”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怎样理解文中的“静”?48合作探究
5.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
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
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合作探究5.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49合作探究6.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7.在诸葛亮的这封家信中,作者认为要实现“就学”成才,需要哪些条件?在信中,作者认为要“就学”成才需要具有以下三个条件:
①要淡泊、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要明志:非志无以成学。
③要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淡泊,明志,惜时。合作探究6.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50交流互动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答案示例一:我喜欢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它告诉我们,时光飞逝,我们的意志、精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因此,我们要珍惜时光,不然到老之时,仍然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这时候才去悲叹岁月,又哪里还来得及!答案示例二:我喜欢的句子是“非志无以成学”。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干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下志向,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人无志向,人生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此类问题常用的答题格式:我喜欢的句子是……它告诉我们……交流互动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51课文背诵4.反复朗读课文,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诫子书•诸葛亮》课文背诵4.反复朗读课文,在欣赏书法的同时朗读课文,并试着背52文言知识积累1.
古今异义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走、行为、行动。如“夫君子之行”。
如“千里之行”。宁静古义:内心安静。今义:指环境安静。如“非宁静无以致远”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去古义:离开、消失。今义:往、到。如“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意与日去”。文言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行古义:操守、品德。如“夫君子之53文言知识积累1.
古今异义日古义:日子,岁月。今义:太阳穷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慢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如“意与日去”。如“悲守穷庐”。如“淫慢则不能励精”。文言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日古义:日子,岁月。穷古义:寒酸,54文言知识积累2.一词多义以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以:表目的的介词,用。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成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成:成就。成:成为。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
学:动词,学习。学:名词,学业。文言知识积累2.一词多义以静以修身以:表55文言知识积累3.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动用,增长。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4.
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5.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文言知识积累3.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动用,增长。非56诫子书修身治学惜时正面反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对比论证正面反面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对比论证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观点修身养德明志成学珍惜时光
作者的期望(主题):修身养德、明志致远、成学接(济)世。诫修身治学惜时正面反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57写作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本文围绕修身、为学、惜时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儿子的劝勉与期望,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分析了静与修身、明志、致远、为学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将“淫慢”、“险躁”的后果从反面与“宁静”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修身、治学进行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句式骈散结合,语气徐疾有致。
本文除第一句、最后四句外,其余构成六组骈句。骈句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这些骈句长短参差,交错使用。形式上散中有整、整中有散,语气上有轻有重、徐疾有致,不仅形式上富有美感,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写作特色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58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①《诫子书》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题中“诫”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是
。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俗语有
。
②在《诫子书》中,有一句话富含哲理,它是作者一生的经历的总结,也包含着对作者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如今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孔明三国告诫、劝勉书信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课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诸葛亮孔明三国告诫、劝勉书59课堂练习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治性()悲守穷庐()静以修身()非学无以广才()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操守、品德轻薄寒酸,破旧内心宁静专一增长远大的目标振作懈怠修养4.辨析下面句中的一词多义。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夫君子之行()下车引之()非淡泊无以明志()静以修身()以歌以咏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广告代理服务合同范本(2025年度)
- 构建老年大学在线教育平台的策略研究
- 电子商务平台下的网络营销技巧与案例
- 2025年度电子书版权授权与销售合作协议
- 医院水电设施安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在线支付系统软件定制开发项目协议
- 2025年度高空作业安全免责及施工监理服务协议
- 诉讼代理人申请书
- 委托年检申请书
- 钟南山申请书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DB11∕T 446-2015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 运输车辆挂靠协议书(15篇)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 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行为发展的研究分析-以中班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完整版
- 粤剧课程设计
- 食品感官检验基础品评员的岗前培训课件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网络安全防护项目教程》课件项目1 系统基本安全防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