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政策与规章汇编_第1页
重庆医科大学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政策与规章汇编_第2页
重庆医科大学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政策与规章汇编_第3页
重庆医科大学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政策与规章汇编_第4页
重庆医科大学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政策与规章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政策与规章汇编二OO八年五月一、重庆医科大学有关规章制度.重庆医科大学近期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3年5月)第7、11、1779、22页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汇编(另外单独装订成册).关于制定本科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重医大教[2006]5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验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重医大[2005]137号)-.关于印发《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重医大教[2008]39号)-.关于印发《重庆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及相关办法的通知(重医大教〔2007〕67号)-.关于开展2006~2007学年度院系(部)教学工作考评的通知(重医大教[2007]68号)-.关于评审2006年度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通知(重医大致[2007]37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和教学督导组工作细则(重医大教[2004]47号)--.关于开展第二期网络辅助教学培训的通知(重医大〔2008〕9号).关于印发《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重医大教[2008]41号) .关于印发《重庆医科大学2007~2010年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的通知——(重医大[2007]170号) .关于成立教务处实脸教学管理科的通知(重医大人【2006]66号)-.关于成立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及聘任负责人的通知(重医大人[2007]55号)-.关于调整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和聘任相关负责人的通知(重医大人【2008】28号)-.关于成立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重医大[2008]41号)-.关于开展2008年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重医大教[2008]40号)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暂行)(2008年4月) .关于下发《重庆医科大学实险教学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重医大人[2008]32号) .关于下达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度常规预算经费的通知(重医大财〔2005〕1号) .关于下达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度常规预算经费及管理规定的通知(重医大〔2006〕44号) .关于下达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度常规预算经费及管理规定的通知(重医大〔2007〕25号) .关于进一步完善经费支出管理的通知重医大【2007】49号 .关于下达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度常规预算经费及管理规定的通知(重医大[2008]50号) .重庆医科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2005年3月修订) .重庆医科大学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2005年3月修订) .重庆医科大学化学危险品安全使用管理规定(2005年3月修订) .关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废弃物管理办法的通知(重医大设[2005]9号)——.重庆医科大学关于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处理办法的通知(重医大设[2005]10号) .重庆医科大学关于仪器设备报废处理管理办法的通知(重医大设[2005]11号) 二、缙云校区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规章制度.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暂行)(重医大设[2008]12号)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教学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暂行)(重医大设[2008]8号)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化学危险品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暂行)(重医大设[2008]9号)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处理办法的通知(暂行)(重医大设[2008]10号)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仪器设备报废处理管理办法的通知(暂行)(重医大设[2008111号)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人员岗位职责 .药学实险教学中心工作人员岗位竞争上岗实行办法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课程负责人工作职责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规则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安全制度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管理守则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学生守则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消防安全制度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损坏(遗失)赔偿制度 .药学实险教学中心低值耐用品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委支属高校:现发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主任李铁映1992年6月27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特制定本规程。第二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第三条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第四条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第二章任务第五条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要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等教学资料,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第六条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应当吸收科学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七条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工作。努力提高实险技术,完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保障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科学实验任务。第八条实脸室在保证完成教学或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第九条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开展实验装置的研究和自制工作。第十条严格执行实险室工作的各项规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第三章建设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设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饱满的实验教学或科研、技术开发等项任务;(二)有符合实验技术工作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三)有足够数量、配套的仪器设备;(四)有合格的实验室主任和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五)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第十二条实脸室建设、调整与撤销,必须经学校正式批准。依托在高等学校中的部门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调整与撤销,要经过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第十三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纳入学校及事业总体发展规划,要考虑环境、设施、仪器设备、人员结构、经费投入等综合配套因素,按照立项、论证、实施、监督、竣工、验收、效益考核等“项目管理”办法的程序,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全面规划。第十四条实验室的建设要按计划进行.其中,房舍、设施及大型设备要依据规划的方案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计划;一般仪器设备和运行、维修费要纳入学校财务计划;工作人员的配备与结构调整要纳入学校人事计划。第十五条实验室建设经费,要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要从教育事业费、基建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建设。凡利用实验室进行有偿服务的,都要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实险室建设。第十六条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申请筹建开放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以适应高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第十七条高等学校应通过校际间联合,共同筹建专业实险室或中心实验室。也可以同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联合,或引进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对外开放的实验室。第十八条凡具备法人条件的高等学校实验室,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可取得法人资格。第四章体制第十九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归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或本系统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实险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处、科)。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结合实验室工作的实际,拟定本规程的实施办法;(二)检查督促各实险室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组织制定和实施实险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归口拟定并审查仪器设备配备方案,负责分配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运行经费,并进行投资效益评估;(四)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险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情况的审核评估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任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在用物资的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五)主管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等物资,提高其使用效益;(六)主管实验室队伍建设。与人事部门一起做好实验室人员定编、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晋级及职务评聘工作。规模较大的高校,系一级也可设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岗位或机构。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也可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第二十二条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高等学校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有关部门行政负责人和学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实验室建设、高档仪器设备布局及科学管理、人员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提出建议。第五章管理第二十四条实验室要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要针对高温、低温、辐射、病菌、噪声、毒性、激光、粉尘、超净等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切实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监督和劳动保护工作。凡经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部门检查认定不合格的实验室,要停止使用,限期进行技术改造、落实管理工作。待重新通过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第二十五条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和制度,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等方面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要经常对师生开展安全保密教育,切实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二十六条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不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不得污染环境。第二十七条实脸室仪器设备和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物资的管理,按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高等学校物资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执行。第二十八条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动物,要按照国家科委发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及各地实验动物管理委会员的具体规定,进行饲育、管理、检疫和使用。第二十九条重点高等学校综合性开放的分析测试中心等检测实验室,凡对外出具公证数据的,都要按照国家教委及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规定,进行计量认证。计量认证工作先按高校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实验室验收合格后,部委所属院校的实验室,由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计量认证;地方院校的实验室,由各地省级政府高校主管部门与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认量认证。第三十条实险室要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水平进行考核。第三十一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情况的准确数据。第三十二条要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评估制度。高等学校的各主管部n,可以按照实验室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实脸室效益、实脸室特色等方面的要求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细则,对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开展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第六章人员第三十三条实脸室主任要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抬觉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有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经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相应专业的讲师(或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学校、系一级以及基础课的实脸室,要由相应专业的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组成。第三十四条高等学校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由学校聘任或任命;国家、部门或地区的实脸室、实验中心的主任、副主任,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或任命。第三十五条实验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一)负责编制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二)领导并组织完成本规程第二章规定的实险室工作任务;(三)搞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四)领导本室各类人员的工作,制定岗位责任制,负责对本室专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工作;(五)负责本室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工作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定期检查、总结实验工作,开展评比活动等。第三十六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实脸室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各类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要各司其职,同时要做到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要参照在校学生数,不同类型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量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合理折算后确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流动编制。第三十八条对于在实验室中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工作人员,可参照国家教委(88)教备局字008号文件《高等学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人员营养保健等级和标准的暂行规定》,在严格考勤记录制度的基础上享受保健待遇。第三十九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由实险室主任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对不同专业技术干部和工人职责的有关条例规定及实施细则具体确定。第四十条实验室各类人员的职务聘任、级别晋升工作,根据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本人的工作实绩,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一条高等学校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的检查、评比活动。对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鼓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损失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二条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本规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具体实施办法。第四十三条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教育部1983年12月15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即行失效。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第二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脸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我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评审建立一批国家级实脸教学示范中心,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险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取学校自行建设、自主申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选优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的方式产生.从2005年至2007年,分批建立100个左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建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国家级、省级两级实验教学示范体系。二、建设内容实险教学示范中心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险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集成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设实脸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仪器设备配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室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先进的实脸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实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脸创新成果丰富..显明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显明。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一)评审范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面向全国各类本科院校,一般应是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大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科综合实验中心,重点是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医学、经济管理、传媒、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等学科和类型为主。(二)申报要求.申报条件。申报国家级实脸教学示范中心,应为高等学校校、院级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覆盖面广,形成规模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具备网上开放教学、开放管理的条件,具有高水平教授负责、组合优化的实验教学团队,教学效果突出。.申报程序。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由学校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选汇总后,统一向教育部申报。.申报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材料包括申请书和相关支持材料(如实验教学中心录像,典型教学案例录像,典型教材样本、多媒体课件等)。(三)评审方式.评审方式。教育部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实验教学中心申报的情况,组织专家采取网络评议、集中评审、学校答辩、现场考察等不同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受理机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受理、组织评审和年度评审工作的具体部署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设立通过教育部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经网上公示后,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予以公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上网展示主要内容,承担相应的培训,宣传推广经验,扩大受益面,充分发挥其在全国范围的示范辐射作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五年进行复审。其间,实行年度报告上网公布,并视情况进行中期检查或抽查。对不合格者将取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根据本通知精神和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尽快启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评审工作。二OO五年五月十二日

附件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一、评审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1实验教学40%1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10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10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04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102实验队伍20%5队伍建设106队伍状况103管理模式20%7管理体制58信息平台59运行机制104设备与环境20%10仪器设备1011维护运行512环境与安全5特色项目(10分)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中做出的独特的、富有成效的、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

二、评审指标内涵及相关主要观测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内涵及相关主要观测点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①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明确,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实验教学,相关政策配套落实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思路清晰、规划合理、方案具体,适用性强,效果良好③实验教学定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安排适当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①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②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③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④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实验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①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②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③实验教学手段先进,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④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①教学覆盖面广,实验开出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对实验教学评价总体优良②学生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实验创新成果多,学生有正式发表的论文或省部级以上竞赛奖等③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突出④实验教学成果丰富,正式发表的高水平实验教学论文多,有获省部级以上奖的项目、课程、教材⑤有广泛的辐射作用队伍建设①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合理②政策措施得力,能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③实验教学队伍培养培训制度健全落实,富有成效实验队伍队伍状况①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热爱实验教学,管理能力强,具有教授职称②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结构合理,符合中心实际,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形成动态平衡③实验教学队伍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实验教学水平高,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应用实践,广泛参与国内外同行交流④实验教学队伍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

管理体制①实施校、院级管理,资源共享,使用效益高②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教育教学资源统筹调配信息干Zx管理①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②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③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模式①实验教学开放运行,保障措施落实得力,中心运行良好运行机制②管理制度规范化、人性化,以学生为本③实验教学评价办法科学合理,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和改革创新④实验教学运行经费投入制度化⑤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仪器设备①品质精良,组合优化,配置合理,数量充足,满足现代实验教学要求②仪器设备使用效益高③改进、自制仪器设备有特色、教学效果好设备与维护环境运行①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效果好②维护措施得力,设备完好③仪器设备维护经费足额到位环境与安全①实验室面积、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实现智能化②实验室设计、设施、环境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环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③认真开展广泛的师生安全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附件二:推荐单位:学校名称:中心名称:中心网址:中心联系电话:中心通讯地址:申报日期:填写说明.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中心工作职责”是指在中心承担的具体教学和管理任务。.兼职人员是指编制不在中心,但在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

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实验教学中心名称所属学科名称隶属部门/管理部门/成立时间中心建设发展历程中心主任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专业技术职务学位毕业院校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主要职责教学科研主要经历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专职人员正高级副高级一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均龄平年人数占总人数比例教学简况实验课程数实验项目数面向专业数实验学生人数/年实验人时数/年环境条件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设备台件数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近五年经费投入数 额来 源主要投向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中心成员简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业术务专技职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口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23456910111214151617181920212223….实验教学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2-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2-4.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技术、方法、手段,实验考核方法等)2-5.实验教材(出版实验教材名称、自编实验讲义情况等).实验队伍3-1.队伍建设(学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等)3-2.实睑教学中心队伍结构状况(队伍组成模式,培养培训优化情况等)3-3.实验教学中心队伍教学、科研、技术状况(教风,教学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承担教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对外交流等).体制与管理4-1.管理体制(实验中心建制、管理模式、资源利用情况等)4-2.信息平台(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及应用等)4-3.运行机制(开放运行情况,管理制度,考评办法,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经费保障等).设备与环境5-1.仪器设备配置情况(购置经费保障情况,更新情况,利用率,自制仪器设备情况等,列表说明主要仪器设备类型、名称、数量、购置时间、原值)5-2.维护与运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措施,维护维修经费保障等)5-3.实验中心环境与安全(实验室智能化建设情况,安全、环保等).特色6.特色.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7-1.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学生学习效果,近五年来主要实验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等)7-2.辐射作用.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8-1.自我评价8-2.实验教学中心今后建设发展思路与规划9.各部门意见学校意见负责人签字 (公章)年月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负责人签字 (公章)年月日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补充通知

教高〔2007〕10号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手段、队伍、管理及实脸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我部决定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对建设总量、建设范围、建设方式等进行调整,继续开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评审工作,至2010年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学科和实验教学中心类型齐全、区域和学校类型分布合理的实验教学示范体系。为做好2007年至2010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范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范围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大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中心。二、分布原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统筹考虑不同类型实验教学中心、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地区的布局。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大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一般应为覆盖专业较广、学生受益面较大的校、院级实险教学平台。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急需的若干专业,如:信息、生物、材料、环境、能源、资源、农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方面,建设与学科前沿技术和行业产业最新技术紧密结合的创新性专业教学实验室,引导专业实险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模式的创新,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比例原则上为1:1左右,并逐步覆盖全国各个地区。三、建设方式。按照“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工作的总体部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采取申报评审、建设改革、评估验收的方式进行。由学校先行建设、自主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选优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并对学校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脸收。从2007年至2009年,我部按年度分三批组织评审,产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0年对全部建设单位进行评估验收(具体安排另行通知),验收合格的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四、申报要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中建设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其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申报材料、评审指标体系和评审方式仍按该文件执行。五、资助经费。每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补助50万元建设经费,重点支持其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开发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开展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探索建立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现代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为全国高等学校提供共享成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对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资格的先行拨付部分经费,评估验收合格后拨付其余经费。为保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顺利实施,我部制定了分年度分类别国家级实脸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见附件),供申报单位参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重视高等学校实险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区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建设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调动广大高等学校和教师积极性,建设形成分级分类分布合理的实验教学示范体系。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意义,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队伍素质和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加快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附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七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序号实验教学中心类别评审数量总量2005-2006年已评2007~2009年待评2010年小计2007年2008年2009年合计50084416140140136验收物理类3011191182化学、化工类36142212103生物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3011191184电子、电气信息类40142613135机械类20614866力学类157887计算机类101998土建类(含土建、水利及测绘)160166109材料类120126610环境类120126611地学类(含地理、地盛、大气、海洋)100105512轻工纺织食品类100101013能源动力类606614资源勘探类(主妻指地、矿、油的勘探)606615交通运输类606616航空航天类5055

17植物类150158718动物类100105519水产类6066验收20农林工程类606621临床技能类1801871122医学基础类164126623中医类1028824公共卫生类606625药学类606626经济管理类28226131327法学类100105528传媒类161158729艺术类1801871130考古类404431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321121111032文科综合类100105533其它类2502525TOC\o"1-5"\h\z前言 1一、“九五”期间和“十五”的前两年学校工作的简要回顾 1二、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3三、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定位 3四、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 4(一)学生规模 4(二)专业建设 5(三)学科建设 5(四)师资队伍建设 6(五)科学研究 6(六)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 7(七)课程与教材建设 7(八)基础设施建设 7五、学校发展的主要措施 8(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8(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9(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 9(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10(五)加强医院建设,提高医护质量 10(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11

(七)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 1(八)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1(九)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附表一:重庆医科大学各层次在校生发展规划一览表 1附表二:重庆医科大学专业、院系设置、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一览表……L附表三:重庆医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 1:附表四:重庆医科大学科技工作发展规划一览表 1(附表五-1: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r附表五-2: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 U附表六:重庆医科大学发展规划教育事业费财务预算表 2(\o"CurrentDocument"附表七:重庆医科大学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表 2;学、药学、生物医学、口腔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医学等专业门类成为重庆市相关领域的排头兵。加大海扶技术的研发力度,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攀登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横向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见附表四)。(六)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2005年,新建实验室5个,设备总值达到1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6800元。藏书总量达到94万册,生均60册。2007年,设备总值达到1.4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7800元。在新区新建18000m2的图书馆1个,全校总藏书量达到124万册,生均70册。2010年,设备总值达到1.7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8600元,全校总藏书量达到138万册,生均70册。2020年,设备总值达到2.6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10000元,全校总藏书量达到212万册,生均80册(见附表五)。(七)课程与教材建设2005年,力争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10项;建成省部级重点课程14门;主编、参编40-50门教材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1-2种主编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007年,力争建设省部级重点课程20门,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力争2-3种主编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010-2020年,力争建设25-30门省部级重点课程,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更多的高水平的教材。力。深化医院改革,加强医院管理,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强现有师资的整合和培养,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制度改革、政策引导,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行聘任制,科学设岗,按需聘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实行按需设岗、优劳优酬。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建立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七)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加强与美、英、法、日、加等国10多所院校的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国际交流的层次与数量;加强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继续做好公派留学人员的选拔、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派遣学术骨干到国外讲学、进修、合作科研和参加学术会议,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师资水平的提高。积极开拓与境外联合办学,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加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A)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图书馆的建设和校园网的建设,使其尽快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建设一流医科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搞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校本部及各附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的招标、设计、施工等管理工作。完善和实施校园绿化整体规划,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加强对渝北新校区建设的领导,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切实搞好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附表五-1项目年份学生数(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图书馆建设面积(m?)总册数(万册)生均册数(册)200213605(10835)600056001105356.9522005158001000068001105394602007178001400078002905312470201019700170008600290531387020202650026000100002905321280备注:1、2002年栏中原中医校和职工医学院教学设备和图书正在办理划转手续,故生均值均按在校生10835人计算。2、按照新的文件规定,医科院校附属医院的仪器设备总值的15%可计入教学资源,预计实际投入数会略低于上述数字。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附表五-2)项单目位实验室、实验场所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需要情况现有实验室2007年前计划达到年度经费安排(万元)个数面积(n?)个数面积(m?)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1-2020年机能实验室1640140086304040200化学实验室1480960777070140300医学物理实验室13601100347050150350生物化学实验室14801200648050150400人体解剖实验室11020180086804080200病理解剖学实验室1360720107804070270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158094059605060260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15045045904070260组织胚胎学实验室14go72088403020200普通生物学实验室138056079504050120法医实验室115045046405060140药学实验室1640380010480802201200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1120024002401201002001500生殖生理学实验室142084063805040200预防医学实验室1720110044707050400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附表五-2,续上表)项单;<实验室、实验场所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需要情况现有实验室2007年前计划达到年度经费安排(万元)个数面积而)个数面积(-')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1-2020年电子显微镜实验室16208208350200140400核医学实甄室124048044607060200卫生统计学实验室114828033204020100口腔学实验室124048020015020050计算机中心19201S4O1121803003601000网络中心192092021590700600800现代继续教育中心17201020198100300270600语音实验室1460162012670150320300生物工程学实验室1120480100200170250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1032010030070250多媒体实验室1048080130100300麻醉学实验室10420405060150影像学实验室106408060120200156022003500370010600注:1、此表包括日元贷款设备437万美元(折合人民市3627万元),在2003-2005年间全部投入。2、已并入我校的原中医学校和职工医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在新区建设时进行整合、统一考虑。3、第二期日元贷款1000万美元申报工作巳经扇动,预计将在2007-2008年后投入。

重庆医科大学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表(附表七)单位:万元年度\投广规划项目\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20年合计图书购置25030036548512602660实验室建设15002000300050001000021500教学基础设施建设500025000200002500030000105000合 计675027300233653048541260129160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含征地帮2C元.重庆医科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为了贯彻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和重庆市教学工作会精神,落实重庆医科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新体系,不断开创本科教学工作新局面,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医学人才,特对我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本科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提出若干意见:一、指导思想以教高[2005]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精神为指导,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教学工作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加大投入和改善教学条件为保障,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分制改革、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为重点,以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术水平为关键,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加快探索和构建特色鲜明、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的质量建设,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各级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从"重专业、轻素质”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转变。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本科阶段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以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由教学向教育、由教师单一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由对口的专才教育向适应性的通才教育转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思路,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并结合新校区建设和学分制改革进行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使修订后的培养计划更加能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建立具有重庆医科大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搭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层次的平台课程逐步建立''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框架,通过改革并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精简整合学科(专业)类课程,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专业建设的目标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目录为依据,办学条件为基础,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优势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对于我校而言,首先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规划,一方面要加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克服临床相关专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不断挖掘我校的学科优势,努力把我校建成以临床医学为主,医学科类齐全,并向管理、医事法律、信息、生物工程、英语等专业拓展的多科性医科大学;第二是专业建设应注重学科支撑,应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优化学科结构,加大专业主干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扶持力度;第三是加大对专业教学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和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上专业;第四是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评估,争取5年内建设1-3门重庆市或国家品牌专业。五、加强课程建设,启动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项目结合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制订课程建设规划,改革和优化公共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平台,进一步扩大选修课,开设反映学科前沿与发展的导论课,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增加能力培养型课程,加强课程的整合、重组和分化,删减内容陈旧和重复课程,增设新兴、学科交叉、综合性、网络化的课程,使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优化。实施课程分级建设和管理,落实好校、院两级课程建设规划,建立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级建设体系,争取在2-3年内本科所有必修课程达到合格课程要求,5年内各院系为本科开设的专业主要课程80%(新专业60%)达到优质课程的建设要求,并分期分批建设好30门校级、20门市级、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积极争取参加编写教育部和卫生部规划教材,扶持有特色的高水平自编教材;同时争取在双语课程教材、留学生全英文教材、网络和电子教材的建设上有较大突破;配合课程改革完成所有课程特别是新专业的新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六、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快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方式,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教学模式的试点,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要加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尽快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电子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积极推进CAI课件和网络教学课件建设,建立规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逐步开展网上课程教学和学生网上学习,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七、加强公共英语、体育、计算机、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要着力于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继续推行《大学英语》课程分级教学,适度减少英语必修学时和学分,增设英语选修课,逐步推行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体育教学应改革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成绩评定方式,逐步推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项学习机会,让学生学习一至二项真正喜欢和适宜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方法,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计算机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和为后期的专业课程教学服务,结合我校各专业后续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对计算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整合,使计算机教学实现从入门教育向技术教育转变.政治理论课应突破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素质教育、诚信教育的有效结合,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教学新模式,让政治理论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八、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契机,进一步整合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探索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建立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中的各类实践环节,实现实脸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示范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脸,改革实险教学模式,探索多元考核方法,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按模块、分层次进行教学,增加开放性实验室的数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加强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的综合训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实际措施。学校和各院系要加大对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争取在5年内完成对所有实习基地的评估工作,并建立3-5所示范性教学基地.对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科专业竞赛、学术研究等设置一定数量的学分。九、强化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强化教学基本规范。积极推进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加强院系及教研室的试题库或试卷库的建设,进一步扩大考、教分离课程,同时,加强试卷抽查和质量分析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组织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作用;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完善院系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不断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网上评教系统和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及时反馈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以利教师改进教学;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逐步对全校各类课程进行教学过程监测。通过努力,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质量和学院教学工作质量三级监测和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用人单位、督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创建一流医科大学的进程中,要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系列教育活动,规范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真正形成''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并以教风带动学风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导向,鼓励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促使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加大对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及教学考核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同时教学工作质量要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主要标准之一,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师升等升级过程中要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十一、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学习和文化氛围要继续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学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校、院、系共同抓、教职工人人管的氛围。要发扬光大”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校纪校规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充分尊重学生,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导向功能,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严肃处理违纪事件。要继续狠抓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减少直至杜绝考试作弊行为,以营造更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十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学分制改革,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理顺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适当降低管理重心,提高院系自主管理权限。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进程,认真总结我校检验、药学等专业实行的学分制改革成果,借鉴其它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成熟经验,从2007年开始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配套规章制度,认真研究和摸索具有医科特点的学分制管理新模式。同时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教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快开发和完善相应的管理软件;同时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工作,为广大学生及教师提供较全面的教学、教务信息,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各类有关信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学分制,开展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教育。十三、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快教学条件建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不断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以保障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增加教学专项经费,加强对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经费的投入,包括新校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建设以及教改项目、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同时学校和各院系应加大对麻醉、影像、口腔、护理、中药生物工程等新专业的专业实险室建设力度,以保证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重庆医科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

重医大教[2006]58号各院、系(部):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从2007年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和学生入住新校区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本科层次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并从2007年新生开始实施。现就制定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一、指导思想按照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的规范要求,遵循医学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应遵循的原则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充分体现整体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依据课程内容的逻将关系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同类专业和相关专业间统筹协调设置共同基础课程。避免课程内容陈旧、重复现象,加大课程内容整合、重组力度,增加能力培养型、新兴交叉学科以及综合性课程,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计划既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指导作用,又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通过多样化教育,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条件。.坚持培养计划修订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2007年新校区教学工作全面运行,将实行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修订培养计划应结合学校实际,注意新老校区教学安排的有机衔接,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促进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各专业在新校区教学时段安排见附件1)。二、培养目标和专业基本要求学校现有本科专业及方向32个(包括普通本科及应用技术本科),按教育部专业分类指导意见分为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和非医学四种专业类型(各类专业具体划分及各院系负责修订培养计划的专业范围见附件1)。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和适应性,注重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医学类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见教务处医学教育研究室网页),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把学生掌握从事医疗实践工作应具有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临床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促进群体健康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等作为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相关医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依托医学相关学科并突出本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和较强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药学及非医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发挥本专业学科优势并结合学科特点细化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和较强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在本专业领域内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各专业基本要求应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方面,学生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业务方面,通过学习,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必需的能力和素质。身心健康方面,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一至二项适宜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体魄、心理和正确的审美观。三、课程设置各专业课程设置应依据专业类型以学科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平台,体现“加强基础教学,突出主要课程,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基础课前期趋同、专业课后期分化。课程按其性质分为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类。(—)必修课程设置.必修课程按学科群构建课程模块。医学类专业,依课程类别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社科类、公共基础类、医学基础类、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类、早期接触临床与临床基本技能类、临床医学类、实践环节类七个模块课程群(各模块课程名称及建议学时见附件2)。相关医学类、药学类及非医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社科类、公共基础类、专业基础类、科研方法及基本技能类、专业类、实践环节类六个模块课程群,涉及到医学学科课程及其学时安排可参考附件3,同时应据专业性质另行补充需要开设的其它课程。.必修课程中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及英语、体育、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各专业必设课程。英语课程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采取分级教学。体育课程,第一学年为必修课程,以后学生采取自主选项学习。实践环节类模块包括社会实践、临床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要求在培养计划中单列。.以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确定专业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原则上七年制、五年制专业设置主要课程15门左右,四年制专业12门左右.(二)选修课选修课分为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是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为加深加宽学生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所开设的若干课程;根据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方向的相关程度,规定学生在开设的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课程设置及开课方案由各院系拟定。.任意选修课是为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满足学生个人兴趣、扩展学生视野,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所开设的全校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拓展类、信息与科研方法类四大模块。学生参加科技、文化、体育等各类竞赛等课外活动经过认定程序取得的课外学分可按相关规定冲抵任意选修课学分.四、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一)学分计算要求课程学分以每18学时计1学分(主要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毕业论文(设计)计2分;毕业考试计2学分;假期由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当学年计1学分。学分最小到0.5学分。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需注明理论与实践学时,与课程理论教学相配合的实验教学学分计入课程总学分中。(二)授课学时及学分要求:.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应明确学生毕业总学分以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学制四年的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200学分以内,其必修课授课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300-2500学时;学制为五年的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250学分以内,其必修课授课学时原则上不超过3100学时;学制为七年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330学分以内,其必修课授课学时原则上不超过3500学时。.各专业培养计划要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开设更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均实行学生网上选课,每门课程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限定选修课程的设置应是要求学生选修学分的1.5倍以上,四年制专业学生修读不超过10学分,七年制、五年制专业不超过12学分。任意选修课由学校统一设置,要求本科四年制专业学生至少修满10学分,七年制、五年制专业至少修满12学分。(三)学时(学分)比例要求:.各类课程教学周学时总数原则上低于25学时。.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约为1:0.6。相关医学类、药学类及非医学类专业可根据专业需求适当调整实践课比例。结合新校区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模块、分层次设置实验课程,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险学时在18学时以上、有条件独立设课的应尽量独立开课、单独考核。.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各模块课程学分比例,建议大致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社科类课程期10%、公共基础类课程16%、医学基础类课程32%、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类课程8%、早期接触临床与临床基本技能类课程8%、临床医学类课程26%左右。其它专业六个模块(实践环节类除外)学分比例大致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社科类10%、公共基础类20%、专业基础类30%、科研方法及基本技能类10%、专业类30%左右。(四)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及要求1.安排专业教育活动总周数:四年制204周、五年制256周、七年制356周;每一学年按52周计,最后一学年按48周计。四年制、五年制第一学期按16周安排教学,其他学期按18周安排教学。2.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及军训2周;社会实践每年一周(生产实习期间除外);毕业教育1周;考试、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它教学环节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110周,五年制、四年制医学类专业不少于40周,其它专业根据培养需求确定实践周数。(五)培养计划的基本格式(见附件3)五、工作日程安排1.2006年10月,各院系统一部署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制定出工作计划和具体安排。2006年11月,各院系将制定好的培养计划,经教学院长(系)主任签名后,加盖院系公章,报学校教务处初审。2006年12月,学校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审核各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对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各院系限期改正。2007年2月,报请校长审批后付印。并从2007级开始执行。附件:.各院系负责制订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及各专业在新校区教学时段安排表.各模块课程名称及开课学时数.培养计划基本格式二OO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主题词: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意见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2006年9月30日印发附件1各院系负责制订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及各专业在新校区教学时段安排表负责制订培养计划的院系专业名称专业类型教学时间段分配负责承担(或安排)临床课程.临床实习的院系新校区校本部教学或实习临床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类3-6学期7-14学期临床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5学期6-10学期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救援医学方向)1-5学期6-10学期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方向)1-5学期6-10学期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心理卫生方向)1-5学期6-10学期五年制麻醉学专业1-5学期6-10学期第一临床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6学期7-14学期第二临床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5学期6-10学期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1-5学期6-10学期儿科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医学方向)3-6学期7-14学期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1-5学期6-10学期口腔学院五年制口腔医学1-5学期6-10学期临床学院护理学院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相关医学类1-3学期4-8学期公共卫生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殖医学方向)医学类1-5学期6-10学期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1-4学期5-10学期第二临床学院四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1-4学期5-8学期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专业)1-4学期5-10学期四年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卫生方向)非医学类1-4学期5-10学期临床学院医学检验系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方向)医学类3-6学期7-14学期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1-4学期5-10学期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医学技术方向)1-3学期4-8学期生物医学工程系五年制生物医学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