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政治观名师课件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优秀课件ppt精品课件优秀课件《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共56张PPT)名师课件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优秀课件ppt精品课件优秀课件《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共56张PPT)“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政治观孔子从政的时间是短暂的,为政的思想确是丰富的,《论语》约有五十余章,直接涉及政治问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孔子从政的时间是短暂的,为政的思想确是丰富的,《论语孔子曾经比较过两种为政模式:一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2·3)【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暂时免于罪过,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人心归服。”【评析】孔子显然是主张德治的,但也没有完全否定法治。一、要“为政以德”,推行德治孔子曾经比较过两种为政模式:一、要“为政以德”,推行德治二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2·1)【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方位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依靠自己的品德来实行行政领导,下属和百姓的尊奉服从,就像众星环绕北极星旋转一样。在孔子看来,以德服人,几乎可以无为而治。二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2·
孔子心中的仁政、德治,其基本内容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用道德教化人民的思想,用礼治规范人民的行为,而不是仅仅用政策法令约束和强制人民;基本方法则是统治者管理者以身作则。只要这样统治者的目的更易实现,人民会更自觉更有效地遵从领导,因之社会更加安定,国家更加兴旺。孔子心中的仁政、德治,其基本内容就是“道之以德,
尧曰20·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20·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才能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就着百姓能得利益之处因而使他们有利,这不就是给百姓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少,无论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家子气。”【译文】【评析】这里讲是如何推行德治仁政了。“尊五美”即遵行五种美德,这是讲从政者的品德条件,从内容上看,就是对人民要实施五项仁政。“屏四恶”也是如此——去除一恶,也就是改一项苛政为仁政。【评析】这里讲是如何推行德治仁政了。“尊五美”即遵行五颜渊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为什么要杀戮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颜渊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孔子认为:如果当政者自己从善,人民自然也跟着从善。老百姓总是向当官的人学习的。风草的比喻似乎反映了道德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那就是社会下层的道德总是向社会上层的道德看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原文】尧曰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1),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2),善人是富。“虽有周亲(3),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注释】(1)履:这是商汤的名字。(2)赉:音lài,赏赐。下面几句是说周武王。(3)周亲:至亲。
【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二、德治就是对老百姓好一点《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原文】尧曰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原文】谨权量(4),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注释】(4)权量: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译文】认真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经断绝的后代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心悦诚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原文】谨权量(4),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评析】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说:“人口已经众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正如鲁迅讲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道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颜渊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注释】(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子路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给老百姓带头,使老百姓勤劳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子张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论语》中经常提到“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这个“道”是政治概念,所以“天下有道”意味着天下太平、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官吏廉洁、道德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或少有犯上作乱、贪官污吏、冤假错案等等,“天下无道”则是相反的情形。三、德治的目标是“天下有道”《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中经常提到“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这个“1、“天下有道”的标准
季氏16·2“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稀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稀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译文】孔子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昏乱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若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纷纷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天下有道”的标准季氏16·2“天下有道,则礼乐【评析】
孔子这里所讲的“天下无道”,一是指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指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指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太平”的那种时代去,人人都遵循礼的规定,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季氏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注释】(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2)逮:及。(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4)三桓:鲁国仲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了鲁君,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桓公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衰微了。”【评析】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季氏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译文】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附。”
颜渊12·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评析】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2、为官之道——身正
“天下有道”是为政的积极的社会结果,也是官员心中应有的政绩目标。如何达到这结果,实现这目标呢?孔子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官员自己心正。《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2、为官之道——身正“天下有道”是为政的积极的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译文】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评析】“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颜渊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评析】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官吏和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路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信从。”《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子路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评析】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颜渊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评析】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19·19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注释】(1)阳肤:曾子的学生。(2)矜:怜悯。【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9·19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论语》中有二十多章是孔子关于施政方法的言论,可归纳为正名分、举贤才、求实效。四、施政方法:正名分、举贤才、求实效《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中有二十多章是孔子关于施政方法的言论,可归纳1、正名分
孔子是把正名作为一项政治举措提出来的,是要求用礼的规定去纠正现实生活中人们(主要是作官的人)的越出名分的行为,以维护天下的正道,也就是周礼。《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正名分孔子是把正名作为一项政治举措提出来子路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2)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3)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4)而已矣。”【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正名:即正名分。(3)阙:同“缺”,存疑的意思。(4)苟:苟且,马马虎虎。《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先【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呢?”孔子说:“仲由,你怎么这样鲁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情,总是采取保留的态度。用词不当,说起话来就不顺理成章,说话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译文】《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评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泰伯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评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仍然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泰伯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导读宪问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译文】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评析】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宪问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八佾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以下两章不是讲“正名”的理论,但涉及这理论的一种应用。《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八佾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八佾3·2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八佾3·2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命乐工唱《雍》这篇诗来撤去祭品。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译文】《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2、举贤才
宪问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昏乱,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2、举贤才宪问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评析】卫灵公无道,他没有丧失君位,是因为有仲叔圉、祝鮀、王孙贾这三个人才替他管理外交、祭祀和军事,可见,为君者即使自身无道,只要身边有人才,也不会马上失去权位。《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卫灵公无道,他没有丧失君位,是因为有仲叔圉、祝雍也6·14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注释】(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雍也6·14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评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译文】《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
为政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评析】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为政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我们既要有求贤若渴的决心,又要相信,只要营造了重视人才的环境,贤才就会脱颖而出的。子路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注释】(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他们的小过错,提拔优秀人才。”仲弓又问:“怎样去识别优秀人才把他们提拔出来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我们既要有求贤若渴的决心,又要相信,只要营造了重视人才对不重视人才,以致发现人才也不提拔不重用的官员,孔子十分气氛……卫灵公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注释】(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译文】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不管事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贤良,却不举荐他做官。”《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对不重视人才,以致发现人才也不提拔不重用的官员,孔子十孔子赞赏的是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精神,因此对公叔文子大加褒奖。宪问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与文子同升诸公(2)。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注释】(1)僎:音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2)升诸公:公,公室。这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孔子赞赏的是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精神,因此对公叔文子大加褒奖3、求实效子路13·17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1)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县长,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评析】“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这是典型的只求实效、不好大喜功的思想主张。《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3、求实效子路13·17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颜渊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评析】
本章是谈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不知疲倦地终于职守,尽心尽力地执行政令,目的在于保证工作效率,所以这也是求实精神的表现。《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雍也6·2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2)简:简要,不烦琐。(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6)无乃:岂不是。(7)大:同“太”。《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雍也6·2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简单得好。”仲弓说:“居心严肃认真而行事简要,(抓大体,不烦琐,)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心存简单,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这番话正确。”【评析】孔子主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孔子认为为政者办事要重实效,轻形式,重内心感情,轻外在文饰,但不得把二者对立起来,要掌握好度。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译文】《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
到此为止,我们对孔子的政治思想,应该是基本了解了。孔子不愧是一位政治家,其政治思想全面、完整,称得上是一个体系。可惜孔子一生不得志,只担任过小官,时间也不长。对自己后来长时间无官可做,孔子内心一定很不平衡的,当人家问起时,他的回答却很巧妙: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2·21)《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到此为止,我们对孔子的政治思想,应该是基本了解了。《论THEEND《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THEEND《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政治观名师课件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优秀课件ppt精品课件优秀课件《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共56张PPT)名师课件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优秀课件ppt精品课件优秀课件《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共56张PPT)“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政治观孔子从政的时间是短暂的,为政的思想确是丰富的,《论语》约有五十余章,直接涉及政治问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孔子从政的时间是短暂的,为政的思想确是丰富的,《论语孔子曾经比较过两种为政模式:一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2·3)【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暂时免于罪过,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人心归服。”【评析】孔子显然是主张德治的,但也没有完全否定法治。一、要“为政以德”,推行德治孔子曾经比较过两种为政模式:一、要“为政以德”,推行德治二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2·1)【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方位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依靠自己的品德来实行行政领导,下属和百姓的尊奉服从,就像众星环绕北极星旋转一样。在孔子看来,以德服人,几乎可以无为而治。二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2·
孔子心中的仁政、德治,其基本内容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用道德教化人民的思想,用礼治规范人民的行为,而不是仅仅用政策法令约束和强制人民;基本方法则是统治者管理者以身作则。只要这样统治者的目的更易实现,人民会更自觉更有效地遵从领导,因之社会更加安定,国家更加兴旺。孔子心中的仁政、德治,其基本内容就是“道之以德,
尧曰20·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20·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才能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就着百姓能得利益之处因而使他们有利,这不就是给百姓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少,无论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家子气。”【译文】【评析】这里讲是如何推行德治仁政了。“尊五美”即遵行五种美德,这是讲从政者的品德条件,从内容上看,就是对人民要实施五项仁政。“屏四恶”也是如此——去除一恶,也就是改一项苛政为仁政。【评析】这里讲是如何推行德治仁政了。“尊五美”即遵行五颜渊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为什么要杀戮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颜渊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孔子认为:如果当政者自己从善,人民自然也跟着从善。老百姓总是向当官的人学习的。风草的比喻似乎反映了道德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那就是社会下层的道德总是向社会上层的道德看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原文】尧曰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1),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2),善人是富。“虽有周亲(3),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注释】(1)履:这是商汤的名字。(2)赉:音lài,赏赐。下面几句是说周武王。(3)周亲:至亲。
【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二、德治就是对老百姓好一点《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原文】尧曰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原文】谨权量(4),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注释】(4)权量: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译文】认真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经断绝的后代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心悦诚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原文】谨权量(4),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评析】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说:“人口已经众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正如鲁迅讲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道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颜渊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注释】(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子路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给老百姓带头,使老百姓勤劳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子张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论语》中经常提到“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这个“道”是政治概念,所以“天下有道”意味着天下太平、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官吏廉洁、道德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或少有犯上作乱、贪官污吏、冤假错案等等,“天下无道”则是相反的情形。三、德治的目标是“天下有道”《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中经常提到“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这个“1、“天下有道”的标准
季氏16·2“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稀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稀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译文】孔子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昏乱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若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纷纷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天下有道”的标准季氏16·2“天下有道,则礼乐【评析】
孔子这里所讲的“天下无道”,一是指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指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指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太平”的那种时代去,人人都遵循礼的规定,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季氏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注释】(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2)逮:及。(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4)三桓:鲁国仲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了鲁君,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桓公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衰微了。”【评析】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季氏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译文】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附。”
颜渊12·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评析】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2、为官之道——身正
“天下有道”是为政的积极的社会结果,也是官员心中应有的政绩目标。如何达到这结果,实现这目标呢?孔子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官员自己心正。《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2、为官之道——身正“天下有道”是为政的积极的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译文】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评析】“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颜渊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评析】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官吏和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路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信从。”《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子路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评析】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颜渊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评析】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颜渊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19·19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注释】(1)阳肤:曾子的学生。(2)矜:怜悯。【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9·19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论语》中有二十多章是孔子关于施政方法的言论,可归纳为正名分、举贤才、求实效。四、施政方法:正名分、举贤才、求实效《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中有二十多章是孔子关于施政方法的言论,可归纳1、正名分
孔子是把正名作为一项政治举措提出来的,是要求用礼的规定去纠正现实生活中人们(主要是作官的人)的越出名分的行为,以维护天下的正道,也就是周礼。《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1、正名分孔子是把正名作为一项政治举措提出来子路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2)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3)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4)而已矣。”【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正名:即正名分。(3)阙:同“缺”,存疑的意思。(4)苟:苟且,马马虎虎。《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子路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先【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呢?”孔子说:“仲由,你怎么这样鲁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情,总是采取保留的态度。用词不当,说起话来就不顺理成章,说话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译文】《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十讲——政治观ppt(共56张P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商业综合体店铺装修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草莓种植与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合同3篇
- 课题申报参考:南岭走廊瑶族传统建筑壁画图像叙事及活化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患者情绪体验的大型医疗设备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贸易面向型人工智能规则的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 《短视频编剧:选题构想+脚本制作+剧本策划+镜头拍摄》课件全套 第1-11章 选题方向:从账号定位出发 - 综合案例:短剧《错过》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抵押借款合同(含提前还款)4篇
- 二零二五版金融科技项目内部股东转让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级模具开模设计与制造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型个人汽车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车辆抵押借款合同模板(专业二手车交易平台)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煤矿反三违培训课件
- 向流程设计要效率
- 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要点
- 2024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当代中外公司治理典型案例剖析(中科院研究生课件)
-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
- 2022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卷A卷(附答案)
- Python绘图库Turtle详解(含丰富示例)
-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