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04课件_第1页
《论语》里仁篇04课件_第2页
《论语》里仁篇04课件_第3页
《论语》里仁篇04课件_第4页
《论语》里仁篇04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注释】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②处:chǔ,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具备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居于穷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居于安乐之中。具备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注释】①约

:穷困。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②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一旦抛弃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他的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注释】①恶乎:wū,何处,“恶乎”即“于何处”。②违:离开。【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②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①尚:动词,超过。②盖:副词,大概。孔子说:“我不曾见到爱好仁德的人,也不曾见到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提示: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①矣。”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启示:错误更能考量一个人的品行。]【注释】①仁:同“人”。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①矣。”【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谈论什么了。”[启示:人的虚荣性,是人性的弱点。]【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做,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便怎样做。”【注释】①适:规定怎么干。②莫:不要怎么干。③比:bì,挨着,靠着。

[启示:①不要固执己见;②尊重客观规律。]【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注释】①君子:指在位者。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乡土。解为田土,亦通。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启示:社会各阶层应各安其位。]【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君子怀刑④【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说:“只依据个人利益做事,必然招致很多的怨恨。”【注释】①放:旧读上声,fǎng,依据。

【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注释】①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的意思。②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追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领即可。”【注释】①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这“立”字便是“不患无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即位,石经作“公即立”可以为证。【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①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②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道:“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注释】①贯:贯穿,统领。②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示

:忠恕之道是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忠道对社会负责,恕道对自己负责。]【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①之。”曾子曰:“唯。”【4·16】子曰:“君子①喻于义,小人②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注释】①君子: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②小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孔子并不反对)]【4·16】子曰:“君子①喻于义,小人②喻于利。”【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启示:人无完人,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注释】①几:平声,jī,轻微,婉转。②违:触忤,冒犯。③劳:忧愁。此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4·2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见学而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担心。”【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①躬之不逮②也。”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言语为耻辱。”【注释】①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的意思。②:逮:dài,及,赶上。

[儒家强调少说多做。但西方苏格拉底强调会说,善演讲。《左传》语言少,《战国策》语言多,善雄辩。]【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①躬之不逮②也。”【4·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错误的,这种事情是很少的。”【注释】①约:论语的“约”字不外乎两个意义:(甲)穷困,(乙)约束。至于节俭的意义,虽然已见于旬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思考:少说、少做,过错就少了。难道就不作为?(沉默是金?)]【4·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注释】①讷:nè,语言迟钝。②行:工作。【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孔子说:“【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①,斯疏矣。”子游说:“侍奉君主过于繁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繁琐,就会反被疏远。”【注释】①数:shuò,密,屡屡。这里依上下文译为“繁琐”。【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①,斯疏矣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注释】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②处:chǔ,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具备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居于穷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居于安乐之中。具备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注释】①约

:穷困。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②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一旦抛弃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他的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注释】①恶乎:wū,何处,“恶乎”即“于何处”。②违:离开。【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②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①尚:动词,超过。②盖:副词,大概。孔子说:“我不曾见到爱好仁德的人,也不曾见到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大概这种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提示: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①矣。”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启示:错误更能考量一个人的品行。]【注释】①仁:同“人”。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①矣。”【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谈论什么了。”[启示:人的虚荣性,是人性的弱点。]【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做,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便怎样做。”【注释】①适:规定怎么干。②莫:不要怎么干。③比:bì,挨着,靠着。

[启示:①不要固执己见;②尊重客观规律。]【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注释】①君子:指在位者。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乡土。解为田土,亦通。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启示:社会各阶层应各安其位。]【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君子怀刑④【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说:“只依据个人利益做事,必然招致很多的怨恨。”【注释】①放:旧读上声,fǎng,依据。

【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注释】①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的意思。②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追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领即可。”【注释】①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这“立”字便是“不患无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即位,石经作“公即立”可以为证。【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①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②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道:“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注释】①贯:贯穿,统领。②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示

:忠恕之道是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忠道对社会负责,恕道对自己负责。]【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①之。”曾子曰:“唯。”【4·16】子曰:“君子①喻于义,小人②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注释】①君子: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②小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孔子并不反对)]【4·16】子曰:“君子①喻于义,小人②喻于利。”【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启示:人无完人,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注释】①几:平声,jī,轻微,婉转。②违:触忤,冒犯。③劳:忧愁。此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4·2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见学而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