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全册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生物 全册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生物 全册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中生物 全册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中生物 全册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全册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血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提示: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少?提示: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出。第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经常口渴?提示: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比较高,超出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液在流出去的时候带走了大量水分,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处于“缺水”状态,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常感觉口渴。4.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请分析水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第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第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内环境的物质组成:(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2)代谢废物:尿素等。(3)调节物质:激素等。(4)气体成分:O2、CO2等。特别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中(1)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2)消化道、呼吸道及尿道中的物质:各种消化酶、尿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第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1

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第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能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图示①箭头表示是正确的;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不能出血管,图示④箭头表示是错误的。组织液可进入血浆,其中的水分可渗透进入淋巴,图示②和③箭头表示是正确的。答案:D第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1.下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a中细胞种类最多第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由图中箭头判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三者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气,B正确;c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等,但不含消化酶,消化酶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中,C错误;组织细胞种类最多,D错误。答案:B第1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方法规律:细胞外液三种组成的判断方法(1)双箭头相互转化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2)只有单方向箭头的是淋巴,据此判断:①形成淋巴(指向淋巴)的是组织液。②淋巴流向(淋巴指向)的是血浆。第1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2)缓冲物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3)缓冲物质的调节: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变化很小,从而维持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第1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渗透压与组织水肿:(1)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无机盐、血浆蛋白。(2)导致组织水肿的五个途径。①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慢。②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水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多。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第1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温度:(1)人体细胞外液的正常温度是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2)体温差异。一般情况下,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特别提醒: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稳态将会受到影响。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第1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缺氧状态下的长时间运动,会导致骨骼肌无氧呼吸加剧,使细胞内乳酸大量积累,从而导致血液的pH降低,此时血液中缓冲物质的碱性成分(NaHCO3等)发挥缓冲作用,维持pH的稳定。答案:B第1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2.(多选)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选项能使②中液体增加的是(

)A.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B.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下肢淋巴管内C.慢性肾炎病人长期出现蛋白尿D.摄入氮量较多的健康成年男子第1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班氏丝虫寄生在淋巴管内,致使淋巴回流不畅,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组织液增多;慢性肾炎病人尿液中有蛋白质,其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健康成年男子摄入含氮较多的食物,会通过自身调节将产生的含氮废物排出体外,不会出现组织液增多的现象。答案:ABC第1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1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内环境稳定的人,其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吗?提示:不一定,如“植物人”。2.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能否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提示:不能,表皮细胞通过组织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第1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在维持血浆pH过程中,主要有哪些系统参与?提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4.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酸痛感会消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提示:人在剧烈运动后会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痛,乳酸与NaHCO3反应转化为乳酸钠和CO2等物质排出体外。第2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1)消化系统:消化道营养物质消化道毛细血管。(2)呼吸系统:肺泡O2CO2肺毛细血管。第2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3)泌尿系统:血管大部分代谢废物肾脏形成尿液。(4)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5)皮肤(器官):排出少量水、无机盐及含N废物。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神经调节:是调节的主要方式,起决定作用。(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3)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通过清除异物和外来病原微生物来维持内环境稳态。第2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

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第2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Ⅰ是体液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B第2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内环境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细胞内液的桥梁,通过这种桥梁,细胞方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及O2,并向外界环境中排出CO2及其他废物,其物质交换图解如下:第2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1.人体内环境稳态所包含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pH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C.淋巴液中Na+、K+含量相对稳定D.组织液温度相对稳定解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A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内的液体。答案:A第2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二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人体血浆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调节过程如图所示:第2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注:本图是以H2CO3/NaHCO3为例说明调节过程的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3)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4)体温失调——发烧、中暑等。第2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第2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血液中有缓冲对(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可以缓冲进入人体内的弱碱,所以对内环境的pH影响不大。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答案:B第3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不良反应(1)失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2)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3)代谢废物含量增多会导致尿毒症。(4)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时会出现抽搐,过高时会出现肌无力。第3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发生过敏反应会使组织液增多,出现水肿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第3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腹泻引起的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D错误;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使水分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过敏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组织液浓度升高而引起水肿,C正确;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答案:D第3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实验目的]探究生物体维持pH恒定的机制。[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第3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实验流程]1.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材料的pH。2.测自来水pH的变化。第3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2中步骤,记录结果。4.充分冲洗烧杯,选用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并重复2中步骤,记录结果。5.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次试验中pH变化的曲线。注意事项:(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第3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2)盐酸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3)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充分冲洗烧杯”,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盐酸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反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是为了避免残留的NaOH溶液与缓冲液混合后,结果不准确。第三次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第3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015·梅州期末)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第3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解析:“等量”是为了排除数量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为了平衡无关变量。“摇匀”是为了让参与反应的物质混合均匀,有利于反应充分进行。甲试管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不含缓冲物质,因此各自加入盐酸或NaOH溶液后,甲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pH变化明显。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pH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不变化。答案:D第3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4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肌肉是效应器吗?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吗?2.直接刺激传出神经也可引起肌肉收缩,这是反射吗?提示:不是。肌肉和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合称为效应器。某些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提示:不是,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第4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3.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4.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提示:被动运输。提示:胞吐。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第4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5.当一个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时,是否一定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6.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提示:不一定。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当传递兴奋性递质时,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当传递抑制性递质时,则不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提示:不能,否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分解或被移走。第4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通过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和结构示意图来掌握神经元的结构。(1)神经元结构模式图。(2)神经元结构示意图。第4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功能:第4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特别提醒:(1)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保证反射正常发生,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就不会发生。(2)据图判断反射弧各部分结构时,可以根据神经节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神经节所在的神经为传入神经,与传入神经相连的分别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第4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第4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反射弧中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刺激b,兴奋可直接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神经中枢内含有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上的传导速度要快,C错误;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答案:A第4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1)从神经节来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分别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兴奋传递方向:→。(3)从脊髓灰质判断:与脊髓灰质宽大的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脊髓灰质较窄的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第4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1.如图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解析:兴奋在突触处传递为单向的。答案:B第5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第5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第5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特别提醒: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1)图示:第5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解读。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de段——静息电位。第5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M)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有关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内流B.适当降低溶液M的钠离子浓度,静息电位值会因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C.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D.突触受到动作电位的刺激会释放出钠离子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第5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明显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推动K+外流的动力是膜内外K+浓度差,与细胞膜内外Na+的浓度无关,B错误。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即动作电位,C正确。突触受到动作电位刺激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就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答案:C第5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刺激,使其兴奋。如图所示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C第5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播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第5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图所示:3.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转换。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与传递形式为:电信号(局部电流)→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局部电流)第5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特别提醒:(1)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决定了传递的单向性)。(2)递质到达突触后膜时,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递质的种类。(3)递质的去向:迅速的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第6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4)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由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是单向传递。第6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3如图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参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C.④兴奋时,其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第6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突触小泡的形成都与高尔基体有关;肌细胞膜的面积增大有利于更好地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息;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化是外负内正;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答案:D第6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突触间兴奋传递知识归纳(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即被相关酶分解。(3)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此过程消耗能量),最终由突触后膜的糖蛋白识别。(4)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含量相对较多,主要与其代谢及分泌功能有关。第6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3.若图中C是突触小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S处给予刺激,则在E处可测知有动作电位的产生B.C中的物质可能会引起E处动作电位的产生C.兴奋在A→B的传导速度与D→E的传导速度不同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传导第6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在S处给予刺激,E处可测知有动作电位的产生,A正确;C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释放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E处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速度快,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速度慢,故兴奋在A→B的传导速度与D→E的传导速度不同,C正确,D错误。答案:D第6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6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有哪些?2.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即“三多一少”的病症。请分析其中的原因。提示:胰岛素: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胰高血糖素:肝脏。提示:①糖尿病患者尿中含葡萄糖,因此排尿多,多尿导致体内缺水,因而多饮。②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障碍,有饥饿感,因而多食。③由于葡萄糖大量流失,脂肪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供能,因而消瘦。第6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切除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会引来许多蚂蚁,其原因是什么?4.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有哪些?5.某一池塘遭受了环境污染,导致水体中生物大量死亡,生物的死亡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这一过程存在反馈调节吗?若存在,是正反馈调节还是负反馈调节?提示:切除胰腺的狗,体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过高,糖随尿排出。提示:下丘脑、垂体及几乎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提示:存在。正反馈调节。第6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第7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调节血糖的作用。(1)胰岛素的作用:促使血糖浓度下降。(2)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促使血糖浓度升高。3.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器官及其作用。主要有下丘脑、胰腺、肝脏、骨骼肌等。①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第7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②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③肝脏:进行肝糖原与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进行葡萄糖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④骨骼肌:将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暂时储存。第7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4.人体饭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相对变化关系。分析曲线可知:(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可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降低。(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平衡。第7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特别提醒:1.对胰岛素及相关激素的作用易混警示(1)胰岛素是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2)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效果相反,相互拮抗,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作用效果相同,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等通过反馈调节方式调节血糖含量变化。(4)血糖调节不仅受激素调节,还受神经调节,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第7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对激素与酶相关知识辨析不清激素酶性质有些是蛋白质,有些不是(固醇类)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产生内分泌腺细胞机体所有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作用部位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作用条件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第7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1

(2015·深圳外国语学校期末)科学家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h内,每隔半小时检查该动物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下表是这项实验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75

mg/dLB.30min时,血糖浓度高达125mg/dL,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C.120min时,血糖浓度降至75mg/dL,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利用和转化D.180min时,血糖浓度维持在75mg/dL,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第7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食用糖后的0min、120min、150min、180min时,血糖浓度是75mg/dL,可以得出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75mg/dL。血糖浓度的稳定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共同调节的。30min时,动物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开始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减少。至120min时,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180min时,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大量消耗,但血糖浓度仍然维持在75mg/dL,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了肝糖原的分解。答案:B第7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1.在吃糖1h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胰蛋白酶B.胰淀粉酶C.胰岛素D.胰高血糖素解析:吃糖1h后血糖升高,导致胰岛素含量升高。答案:C第7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二激素分析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1)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2)垂体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实现对甲状腺的调节。第7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反馈调节。(1)概念理解: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而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与此同时,血液内该激素的浓度变化又反馈控制着这种激素的分泌。(2)类型及模型。正反馈:A(+)(+)B负反馈:A(+)(-)B(3)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的活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第8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

(2015·惠州期末)如图是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a的含量会减少B.X只参与激素调节C.Y只能合成b激素D.当a的含量增加时,b的含量就会减少第8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根据图中X、Y、Z和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可知其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a、b分别表示TRH和TSH。下丘脑既是激素调节的枢纽,又作为感受器或神经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垂体既能分泌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又能分泌直接作用激素如生长激素;由于a对Y有促进作用,所以a含量增加,b含量也会增加。答案:A第8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多样的激素分泌调节(1)并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是通过下丘脑到垂体到相应腺体来分级调节的,如胰岛素的分泌。(2)并不是所有的反馈调节都会使过程趋于平衡,如正反馈调节。第8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2.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解析: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耗氧量会增加,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能量,其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故体温升高;甲状腺激素还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答案:C第8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8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面红耳赤”?2.高温与低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在调节方式上有何不同?提示:剧烈运动后体内产热较多,为了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因此出现“面红耳赤”。提示:在高温环境中一般认为只存在神经调节(激素分泌较少);在低温环境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第8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若人体内水和无机盐都减少,但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机体能进行水盐平衡的调节吗?试说明理由。4.水盐平衡调节中的刺激信号、感受器、神经中枢、渴觉产生的部位依次是什么?提示:不能,机体是靠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行调节的,而不是直接感受水盐含量的变化。提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大脑皮层。第8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提示: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只是体液调节的一部分。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是激素调节,除此之外还有二氧化碳、H+之类的其他调节。5.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有什么不同?第8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体温平衡及调节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体温平衡的原理:2.体温调节过程分析:第8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1)神经调节途径。①寒冷环境下的反射弧:②炎热环境下的反射弧:第9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体液调节的过程。①c分泌的TRH→垂体分泌的TSH→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②f分泌的肾上腺素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第9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1(2015·汕尾期末)当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时,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

D.③④⑤解析:人是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来增加产热量,同时通过收缩皮肤血管降低散热量。答案:D第9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1.如图是当环境温度由25℃降到10℃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第9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本题中的个体处于正常状态,即体温保持恒定,不管在哪一温度下,个体始终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后由于温差增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答案:D第9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分析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第9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说明:(1)水盐平衡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2)神经调节:①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②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主动饮水。A.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B.神经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C.效应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垂体后叶。第9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A.激素名称:抗利尿激素;分泌部位: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部位:垂体后叶。B.靶器官:肾小管、集合管。C.作用:加强对水分重吸收。D.结果: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4)通过图中“+”“-”的相应变化,可以看出水盐平衡调节的机制也为负反馈调节。第9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2015·阳江检测)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多D.细胞外液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解析: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尿量增多,A、D错误;当体内失水过多或吃得过咸时,渴觉中枢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则应减少,B错误。答案:C第9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解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类型题目的方法(1)神经调节:题干中文字或图形中出现神经或反射弧,或能够找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如效应器、感受器等,可判断该生理过程属于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题干中文字或图形中出现激素或其他调节因子,或物质进入体液进行调节,可判断该生理过程属于体液调节。(3)某个生理过程既有神经系统参与,又有激素或调节因子参与,则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第9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2.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和上丘脑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上丘脑和下丘脑解析:吃东西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兴奋,传达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答案:A第10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第4节免疫调节第10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如果切除小鼠的胸腺,那么对它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影响相同吗?2.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有何不同?提示:不同,切除胸腺后丧失细胞免疫能力,但还能保留一小部分体液免疫能力。提示: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泌淋巴因子,同时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促进B细胞的迅速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第10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有哪些?4.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5.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吗?提示:B细胞和记忆细胞。提示:不会,体液免疫。提示: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产生其他细胞,但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第10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10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的特点。(1)记忆细胞的特点:受抗原再次刺激能形成大量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迅速、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第10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4)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第10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特别提醒:抗原≠抗体,它们之间的比较见下表第10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①抗体具有专一性,一定的抗体只能与某一特定抗原结合,进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②抗原既可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也可来自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常见的如病菌、病毒、疫苗、移植器官、癌细胞等。③进入人体的弹片因不具特异性,不能作为抗原。④抗体属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第10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1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Ⅰ和细胞Ⅱ均能识别抗原B.在①⑤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第10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图中细胞Ⅰ是B细胞,细胞Ⅱ是记忆细胞,它们都能识别抗原,细胞Ⅲ是浆细胞;在①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⑤阶段表示B细胞受抗原刺激形成记忆细胞,无吞噬细胞参与。⑦为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更快、更强。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有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及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但没有溶菌酶。答案:A第11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1)体液免疫中抗体的作用: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能力;与抗原结合后,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使抗原失去活动能力。(2)受到抗原刺激,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3)记忆细胞寿命长,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它可迅速增殖分化,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第11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1.(2015·廉江期末)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第11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由题图知,a、b、c、d四种细胞分别是吞噬细胞、B细胞、靶细胞、效应T细胞,故a细胞不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d细胞不能产生抗体。答案:B第11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二免疫细胞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第11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免疫调节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现列表比较如下:第11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特别提醒:(1)“吞噬细胞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2)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第11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下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第11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a为T细胞,c为效应T细胞,①为T细胞的增殖、分化,b为B细胞,d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②为B细胞的增殖、分化。a、b、c三类细胞及记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与B细胞都能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d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内的DNA相同。答案:C第11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第11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第12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在体液免疫中,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分裂分化成效应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注射抗原能使动物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答案:C第12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12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在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中,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分别在哪里?2.黑暗中和单侧光照时,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哪一个多?单侧光起什么作用?提示:感光部位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都在尖端,而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在尖端下部(伸长区)。提示:一样多。单侧光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第12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如何生长?向光性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有什么作用?4.若随太空飞船进入太空中,植物还能发生极性运输吗?还具有向光性吗?5.若加入呼吸抑制剂,则植物生长素的运输会受到影响,由此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第12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提示: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尖端感受光刺激,合成生长素,使生长素横向运输。提示:极性运输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即使在太空中也会发生极性运输,也具有向光性。提示:主动运输。第12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植物向光性及其判断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植物茎的向光性。(1)原因分析:第12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第12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续上表)第12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1

(2015·河源期末)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第12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解析:a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故a直立生长;b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使b向光弯曲生长;c由于胚芽鞘没有尖端,对光不产生反应,c向右侧弯曲生长;d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答案:D第13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1)根据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判断:若能,则生长;若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2)根据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判断:若均匀,则直立生长;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第13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1.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A.左右相等B.左多右少C.左少右多D.左右均无第13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照刺激,生长素在向下运输时发生横向转移,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素向下运输时,可以被琼脂块接受,造成两侧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不同。答案:B第13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二生长素的运输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横向运输。(1)发生部位:尖端。(2)类型。①受光照影响。第13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由①运到②。②受力影响。a.在幼根中重力作用使生长素从③运到④,幼茎中生长素从⑤运到⑥。b.离心力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从⑦运到⑧。第13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2.纵向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如图:(2)验证性实验。第13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由上图中的甲、乙两组可知:①实验结果:甲组中的B端受体可以接收到来自A端供体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而乙组中的A端受体不会接收到来自B端供体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②实验结论:生长素只能由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第137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例2

(2015·阳江检测)下图是对燕麦胚芽鞘的有关研究,请你仔细分析图示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注:带阴影的琼脂块含生长素,空白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A.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B.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部分第138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C.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D.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解析:甲、乙两组进行对照,单一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位置的改变,甲组中形态学上端接触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接触空白琼脂块,生长素会从形态学上端的琼脂块运往下端的空白琼脂块,而乙组正好相反,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到形态学上端,即由该实验说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纵向运输为极性运输。答案:C第139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名师点睛:生长素主要有三种运输形式: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如下图所示第140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1)极性运输。①运输方向: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②运输方式:主动运输。(2)横向运输:受单侧光或重力(植株横放时)的作用,生长素可以沿光照方向或重力方向进行横向运输,从而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可导致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3)非极性运输:通过成熟组织的韧皮部,生长素能进行非极性运输。第141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跟踪训练2.假设下图中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A.c>a=b>dB.a=c>b=dC.c>a>b>dD.a>c>d>b第142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解析:光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会发生横向运输,在琼脂块中不会发生横向运输,所以琼脂块中所含的生长素量c>a=b>d。答案:A第143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144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问题导学1.树木的侧枝是由侧芽发育形成的。根据顶端优势,侧芽生长受抑制,那么侧芽为什么还能发育为侧枝?2.根据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作用曲线分析,当生长素浓度为10-5

mol·L-1时,对根、芽、茎的作用效应分别是什么?提示:顶端优势中受抑制的侧芽是离顶芽较近的,较远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侧芽发育为侧枝。提示:抑制根、芽的生长,促进茎的生长。第145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3.试从保证枝条容易成活的角度分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枝条作为实验材料。4.若进行实验时,发现有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效果相同,据此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吗?提示: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因为其形成层细胞能产生较多生长素,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提示: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之间。第146页,共428页,2022年,5月20日,16点51分,星期四要点探究探究一影响生长素胜利作用的因素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1.浓度: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如图:2.器官:根、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