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五讲-课件完整版_第1页
诗歌鉴赏五讲-课件完整版_第2页
诗歌鉴赏五讲-课件完整版_第3页
诗歌鉴赏五讲-课件完整版_第4页
诗歌鉴赏五讲-课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

(五讲)内容分配第一讲:古诗知识和鉴赏知识第二讲:鉴赏意象和语言第三讲:鉴赏表达技巧第四讲: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第五讲:错误例析和规范表达训练最后一张第一讲

古诗词基本知识

和鉴赏知识【体裁知识】古代诗歌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又叫截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体裁知识高考情况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2005年的全国卷1和广东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全国卷1再看广东卷高考题示例:0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登楼怀归功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邀清渭,沉思忽自惊。注:(1)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直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2)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从首句的“聊”对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高考题示例:0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登楼怀归功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首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颔联)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颈联)旧业邀清渭,沉思忽自惊。(尾联)注:(1)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直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2)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词是近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诗歌流派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词的流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了解考点了解诗歌分类了解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的知识考点解说《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词分类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感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抒情诗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揣摩分析诗人寄何情于山水景物。记事感怀诗或称即事感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怀古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言志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2004年全国15套试题诗歌鉴赏题分析统计

⑴来源:唐代7首,五代1首,宋代7首。

⑵体裁:诗10首,词5首。

⑶内容:写景4首,思乡怀人5首,怀古2首,咏物1首,叙事2首,边塞1首。2005年全国16套试题(20首)诗歌鉴赏题分析统计:

⑴来源:唐代10首,宋代9首,元代1首。

⑵体裁:诗18首,词1首,曲1首。

⑶内容:写景12首,思乡怀人5首,叙事2首,边塞1首。第二讲鉴赏意象和语言意象意象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人、物、景皆可成意象。例: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意境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表现秋夜幽静孤寂清冷的意境。语言详见《5+3》P222、P224、227主要指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05年高考只有全国卷2直接考查了语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思考:主要意象是什么?抒的是什么情?洞庭湖是主要意象。暗喻了仕途。有大展宏图经国济世干一番事业的雄心;有不甘吃闲饭,要找出路,却无人引荐的苦恼;有希望张丞相引荐其入朝为官的用心。这些字面上一点也没有,只是寄托于山水景物中。(手法:触景生情)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此诗写于南宋被元所灭之际。)思考:主要意象是什么?言的是什么志?1.主要意象是菊花.2.以菊花象征坚明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注:元九,大诗人元稹,为白居易至交。元被贬通州五个月后,白也被贬江州,此诗为去江州途中所作。思考: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思考: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此诗三用“灯”字,以“灯”为线索,贯穿读友人诗直至深夜不寐的全过程,(记事)读稿思人,联想到好友与自己一样蒙冤而“灯灭犹暗坐”,夜不能寐,可感受到其极大悲愤和对好友思念之深。(感怀)目录(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湖南卷全国卷2江苏卷全国卷3北京卷广东卷辽宁卷上海卷湖北卷福建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春招卷重庆卷1YX38YX91716151413YX1211YX102YY4567去原始目录第三讲鉴赏表达技巧回内容分配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叙述、抒情、议论、描写、说明表现手法:就是表达技巧,细分为:

一、抒情手法二、描写手法三、修辞手法四、炼字五、其他以下红色字表明今年高考中出现了此考点一、抒情手法详1、直抒胸意

9、乐景写哀情

2、借景抒情

10、哀景写乐情

3、触景生情

4、情景交融

5、托物言志

6、用典抒情

7、借古讽今

8、叙事抒情二、描写手法1、渲染(营造了一种······氛围)2、烘托(从侧面描写作为衬托)3、白描(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

)4、动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动静转化)5、虚实(虚实相生、虚实结合)6、扬抑(欲扬故抑、先抑后扬)

7、细节(如“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三、修辞手法(1)1.比喻:如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夸张:如李白“白发三千丈”。3.拟人:如李白“雁引愁心去”4.借代:如用“朱门酒肉臭”。5.通感: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6.互文: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三、修辞手法(2)7.对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8.设问: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10.反衬:.对仗:也叫对偶。12.顶真:湖北卷湖北卷全国卷1四、炼字见《5+3》P2261、炼数量词2、炼形容词3、炼动词。4、炼虚词。5、诗眼与炼字五、其他联想想像映衬呼应点面结合起兴化用统领全篇铺垫悬念卒章显志象征比兴画龙点睛意在言外

考查“表达技巧”时设置问题的方式1、直接告诉了你方法本身,让你分析。2、直接问方法,但哪种方法要自己去判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上有什么······”3、间接问,问“怎样”。“这首诗怎样表现······”“作者是怎样写······”“哪一句更好?”123鉴赏表达技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1、不知从何下手,把诗译一下就算答题了。2、知道是要从技巧角度答,却不知用了什么技巧。3、不知把答题点(即技巧)放在第一位置。4、找点后不解说,或不会解说。5、表述缺乏条理性。目录(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湖南卷全国卷2江苏卷全国卷3北京卷广东卷辽宁卷上海卷湖北卷福建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春招卷重庆卷1+3例+891716+1514131211102+4+56练7回前目录小结了解三种问法的特点有助于迅速找到答题切入点。答题时严格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一般顺序是,先指出哪种手法,然后进行解说。解说时务必扣住意象和主旨来进行。而关键和难点也在这儿。下课[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喷涌而出的强烈感情。(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喷涌而出的强烈感情。(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2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05年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2参考答案

(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0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8分)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清冷、幽静孤单、寂寞⑶“为拂绿琴埃”[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3

参考答案(1)使用了比喻手法,把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能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05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2参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回目录回修辞回体裁[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23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妙。因为:①这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能很好地表现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雁好像懂得人情,带走了诗人的愁心。而比较句只是写出了雁辞别秋江离开了,缺乏感情色彩。②这句写“愁心”能被带走,把抽象无形的感情具体化了,情趣盎然。而比较句的“秋江”无此特点。③这句写与下句“山衔好月来”有互相映衬之妙,上句写愁去,下句写喜来。而比较句无此特点。2、第三联想像(自己在天上云间下榻行杯)神奇,运用夸张手法(虚)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突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喜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05年湖北卷]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回修辞1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参考答案12.(7分)

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0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3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

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次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