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端午的鸭蛋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创作特点。2.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1.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再根据故事传说,便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对端午的鸭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的风俗小品文《端午节的鸭蛋》。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和散文《天山行色》。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在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京派作家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端午节的由来1.听课文录音,感受平淡的语言美。2.朗读课文,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1.听课文录音,感受平淡的语言美。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1)第1自然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2)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1)蛋白柔嫩、油多、黄里透红的“双黄蛋”。(2)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则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3.为什么重点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使行文更加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以及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内容?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内容?5.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2、3、4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5.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6.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7.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家乡特产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令人怀念。6.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8.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地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含义?其实,日常生活富含情趣、意味。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并不总是死水无波,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是真实地体验了生活。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宛如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同学们,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请大家说一说,我们应怎样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已制订有关法律,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日。8.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地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含义?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端午的“鸭蛋络子”,并联系到历史故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1.语言运用富有特点。本文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并且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使人备感亲切,也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同时,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作者还善于运用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为语言“造型”,使文章的语言亲切、自然、典雅而又生动传神。2.运用铺垫,烘托的手法。本文的主体是写端午的鸭蛋,而在写此之前,先写了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其他风俗来烘托、铺垫,使端午的鸭蛋具有更淳厚的乡土文化气息。1.语言运用富有特点。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我从文章本身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通过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分析和思考。我从文章本身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29满井游记29满井游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2.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重点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在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合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作品风格直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亦有所批判。作品有《袁中郎全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在1.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作者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2.“公安派”简介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1.写作背景1.教学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代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3自然段交代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1.教学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1.一词多义。(1)时:冻风时(经常)作于时(这时)冰皮始解(2)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3)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4)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满足)(5)然:晶晶然(……的样子)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2)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3.难句翻译。(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词类活用)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倒装句、主旨句)(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2.词类活用。4.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5.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作了铺垫。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共四个方面。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4.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7.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图画。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8.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7.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9.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借鉴,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10.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9.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11.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12.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11.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13.文中运用拟人修辞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13.文中运用拟人修辞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满井春色及郊游所感。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议论,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2.抓住特征,细腻地描摹勾勒早春的美好景致。《满井游记》选取了初春特征性景物,细腻描写满井早春的景色,勾画出一片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声有色,色彩浓淡相宜,形态各异,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情感与景致达到了完美统一。3.先总后分,写景富有层次。作者写满井郊外春景层次分明,先总写春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依次写了水、山、柳条、麦田等景物;再由景及人,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游人;最后写了“皆有喜气”的鱼和鸟。富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营造了物我交融、情趣盎然的画卷。1.白描的笔法。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再议,在议中分析,逐层深入。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本课教学效果较好。《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小魔方站作品盗版必究语文小魔方站作品盗版必究语文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谢谢您下载使用!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谢谢您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附赠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附赠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群星璀璨---近几年全国高考状元荟萃群星璀璨---近几年全国高考状元荟萃
前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前言高考状元是一青春风采青春风采青春风采青春风采北京市文科状元阳光女孩--何旋高考总分: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数学145分英语141分文综255分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文科状元阳光女孩--何旋高考总分: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的学校捐书”。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分加分。“何旋给人最班主任: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小魔方站作品盗版必究语文小魔方站作品盗版必究语文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谢谢您下载使用!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谢谢您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附赠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附赠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群星璀璨---近几年全国高考状元荟萃群星璀璨---近几年全国高考状元荟萃
前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前言高考状元是一青春风采青春风采青春风采青春风采北京市文科状元阳光女孩--何旋高考总分: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数学145分英语141分文综255分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文科状元阳光女孩--何旋高考总分: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的学校捐书”。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分加分。“何旋给人最班主任: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很重要的是,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数学140分英语141分理综291分报考高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数学117端午的鸭蛋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创作特点。2.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1.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再根据故事传说,便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对端午的鸭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的风俗小品文《端午节的鸭蛋》。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和散文《天山行色》。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在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京派作家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端午节的由来1.听课文录音,感受平淡的语言美。2.朗读课文,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1.听课文录音,感受平淡的语言美。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1)第1自然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2)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1)蛋白柔嫩、油多、黄里透红的“双黄蛋”。(2)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则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3.为什么重点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使行文更加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以及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内容?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内容?5.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2、3、4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5.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6.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7.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家乡特产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令人怀念。6.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8.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地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含义?其实,日常生活富含情趣、意味。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并不总是死水无波,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是真实地体验了生活。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宛如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同学们,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请大家说一说,我们应怎样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已制订有关法律,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日。8.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地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含义?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端午的“鸭蛋络子”,并联系到历史故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1.语言运用富有特点。本文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并且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使人备感亲切,也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同时,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作者还善于运用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为语言“造型”,使文章的语言亲切、自然、典雅而又生动传神。2.运用铺垫,烘托的手法。本文的主体是写端午的鸭蛋,而在写此之前,先写了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其他风俗来烘托、铺垫,使端午的鸭蛋具有更淳厚的乡土文化气息。1.语言运用富有特点。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我从文章本身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通过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分析和思考。我从文章本身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29满井游记29满井游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2.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重点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在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合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作品风格直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亦有所批判。作品有《袁中郎全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在1.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作者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2.“公安派”简介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1.写作背景1.教学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代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3自然段交代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1.教学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1.一词多义。(1)时:冻风时(经常)作于时(这时)冰皮始解(2)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3)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4)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满足)(5)然:晶晶然(……的样子)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2)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3.难句翻译。(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词类活用)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倒装句、主旨句)(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2.词类活用。4.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5.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作了铺垫。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共四个方面。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4.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7.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图画。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8.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7.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9.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借鉴,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10.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9.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11.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12.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11.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13.文中运用拟人修辞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13.文中运用拟人修辞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满井春色及郊游所感。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议论,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2.抓住特征,细腻地描摹勾勒早春的美好景致。《满井游记》选取了初春特征性景物,细腻描写满井早春的景色,勾画出一片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声有色,色彩浓淡相宜,形态各异,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情感与景致达到了完美统一。3.先总后分,写景富有层次。作者写满井郊外春景层次分明,先总写春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依次写了水、山、柳条、麦田等景物;再由景及人,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游人;最后写了“皆有喜气”的鱼和鸟。富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营造了物我交融、情趣盎然的画卷。1.白描的笔法。端午的鸭蛋大赛获奖精美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再议,在议中分析,逐层深入。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本课教学效果较好。《满井游记》是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生保险全保障协议
- 2025标识标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办公区域租赁合同(含物业增值服务)
- 二手住宅交易服务合同(2024年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上市公司专项财务咨询与辅导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分割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度矿业权出让与地质安全监管合同
- 2025年度车辆借出免责及车辆使用责任界定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艺术活动派遣协议范本
- 2025年度城市综合体物业保安劳务管理合同
- 小儿甲型流感护理查房
-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真题试卷及解析(全国已卷)
- 拆迁评估机构选定方案
- 趣味知识问答100道
- 钢管竖向承载力表
- 2024年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核心素养目标全册教学设计
- JJG 692-2010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
- 三年级下册口算天天100题(A4打印版)
- CSSD职业暴露与防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