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卫生学第五节
物理因素及其健康危害概述
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经常存在着一些物理性因素,如:热、声、力、光、电等,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物理因素具有的特点
自然界中存在,在正常情况下,有些因素对人体无害。如气温、可见光。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如表示气温的温度,振动的频率、速度、加速度和轴向,电磁辐射单位面积(或体积)所产生的能量或强度等。有明确的来源,物理因素装置工作状态时,可以造成环境污染,一旦装置停止工作,则相应的物理因素即消失。物理因素强度一般不是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如果没有阻挡,一般随距离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存在状态,性质的不同使得这些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常表现为某一范围内是无害的,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对人体可产生不良影响。脱离接触后体内没有接触因素的残留。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出”有害因素的治疗方法。可用缩短接触时间的办法来保护劳动者健康。一、高温作业
(一)高温作业定义
系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气温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
1.生产性热源---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2.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气温---是指近30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中每日14点的气温平均值。
(二)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气温:大气温度、热源、人体散热、劳动强度。气湿:相对湿度>80%称高气湿,相对湿度<30%称低气湿。气流:环境风力、与生产热源有关,空气加热上升,造成对流,还有通风设备等造成。热辐射:指红外线及部分可视线。如各种熔炉、开放的火焰、金属热源等。正辐射、负辐射。热辐射的强度以J/cm2*min表示。(三)高温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气象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冶金工业: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2.高温、高湿作业气象特点:高气温、高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可达30℃以上,相对湿度达95%以上。通风不良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湿热环境。3.夏季露天作业气象特点: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其持续时间较长。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四)高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生理功能改变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1.
体温调节机体与环境的热平衡公式:S=M-E±R±C1±C2S为热蓄积的变化,M为代谢产热,E为蒸发散热,R为经辐射的获热或散热,C1为对流的获热或散热,C2为传导的获热或散热。劳动时,人体代谢产热量增大,必须加强散热,才能保持热平衡。气温30℃以下而周围物体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对流和辐射散热。当气温升高到接近皮肤温度(35℃)时,人体主要依靠汗液蒸发散热。在气象条件诸因素中,气温和热辐射起主要作用。气温35℃以下时,体温多属正常范围。气温超过35℃,特别超过38℃时,体温升高显著增加,劳动强度增大时更为明显。体力劳动时,随劳动强度的增加和劳动时间的延长,代谢产热不断增加使机体获热。热敏感的下丘脑神经元发放冲动增加,导致皮肤血管扩张,皮肤出汗。大量血液携带热由内脏流向体表,热在皮肤经对流和蒸发散去,维持正常体温。若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35℃),机体只能通过蒸发途径散热,湿热环境可降低蒸发散热的效率。2.水盐代谢
环境温度愈高,劳动强度愈大,人体出汗量则愈多。大量出汗可致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热痉挛发生。出汗量是高温作业者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以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L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体内缺盐时,尿中盐量减少,故测定尿盐量可判断人体是否缺盐。尿盐量降至5g/24h或2g/8h(工作日内)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作用机理临床表现出汗
水、电解质紊乱热痉挛出汗量是综合指标
6L/日(生理最高限度)尿盐含量测定
体内缺盐指标(补充盐分)3.循环系统
高温作业时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增加,使血液重新分配,大量出汗而丧失水分,细胞外液减少,使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下降,同时由于劳动的需要,肌肉的血流量相应地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使心脏活动增强,心跳加快,加重心脏负担,久之使心脏代偿性肥大,甚至产生病理状态。4.消化系统高温作业对唾液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唾液中的钾、钠、淀粉酶的含量降低;大量水和氯化钠的丧失,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降低。大量饮水使胃酸稀释。而末梢循环血量增加可引起消化道血流减少胃肠道的收缩和蠕动减弱,吸收和排空速度减慢。唾液分泌也明显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这些因素均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5.神经系统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神经运动控制系统出现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低下,机体产热量因肌肉活动减少而下降,热负荷得以减轻。因此,这种抑制可看作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及反应速度降低,表现出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发生工伤事故。6.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下降,经肾脏排出的尿液大量减少,有时达85%一90%。高温对脑垂体的作用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尿液浓缩,加重肾脏负担。如不及时补充水分,由于血液浓缩使肾脏负担加重,可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等。(五)热适应热适应(heatacclimatization)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同等强度的劳动,热适应者出汗量增加,可增加30%甚至100%,汗液中无机盐含量减少1/10;皮温和中心体温先后降低;心率明显下降,每搏输出量增加。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在机体热适应后可合成一组新的蛋白质——热应激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以保护机体免受高温的致死性损伤。热适应(heatadaptation)世居或长期在热环境中生活和劳动者的热耐受能力比非世居者或短期进入热环境者强的环境生理学现象。是指经过若干世代的适应性作用,对热气候条件已建立起来的非常巩固的协调关系。其适应性的建立不仅在于生理功能水平,而且在机体的外型形体、器官结构也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如:皮肤的颜色、汗腺的分布和密度、汗腺对温度的敏感阈值等,使得热适应者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热适应具有可遗传的特点,热适应者脱离温热环境一段时间后,这种对热的适应能力仍然保存。热习服(heatacclimatization)是对热环境不习惯的人,反复经受环境热负荷的作用,生理代偿能力发挥,不适感消失,生理紧张状态获得暂时改善,对热耐受能力提高的现象。随着机体热习服的发展,出汗功能将得到逐步增强,出汗体温阈降低,出汗率增高,汗盐减少,出汗蒸发散热率升高,水盐代谢趋于平衡;尤其是心血管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心率明显下降,心搏出量明显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增多,从而使机体散热功能加强,对热的耐受力显著提高。热习服具有可产生、可加强巩固、可减弱甚至脱失的特点。热习服者一旦脱离热环境一段时间,已获得的热耐受能力可逐渐低至习服前水平,即出现脱习服现象。(六)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heatillness)。1.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2.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heatstroke,包括日射病sunstroke)热痉挛(heatcramp)热衰竭(heatexhaustion)(1)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体温高达40度。(2)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3)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或血容量的相应不足,以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体温正常或稍高。
类型机理临床表现(特征性)热射病
(heatstroke)(包括日射病
Sunstock)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
人体散热受阻
体内蓄热,体温升高突然发病过热(>40oC)大量出汗闭汗,
皮肤干燥灼热有明显CNS症状脉搏无力,呼吸浅表类型机理临床表现(特征性)热痉挛
(heatcramp)干热型高温作业
大量出汗
钠、钾过量丢失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
肌痉挛明显的肌肉痉挛,疼痛体温正常,神志清醒发病前大量出汗,口渴,尿少,可出现蛋白尿等类型机理临床表现(特征性)热衰竭
(热晕厥,热虚脱)(heatexhaustion/collapse)高气温、强热辐射
外周血管扩张和失水
循环血量
脑部供血不良起病迅速,主要为CNS症状体温不高或稍高面色苍白,多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不引起循环衰竭3.中暑的诊断根据职业史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参见GBZ41-2002),按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分为:(1)先兆中暑:劳动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2)轻症中暑: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诊断为轻症中暑。①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②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③体温升高达38.5℃以上。(3)重症中暑:凡出现前述热射病、热痉挛或热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者,可诊断为重症中暑。4.中暑的治疗中暑的治疗原则:主要依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升高者应迅速降低体温。(1)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重症中暑:①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措施,必要时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②热痉挛: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③热衰竭: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对症处理。静脉给予盐水虽可促进恢复,但通常无必要,也不必应用升压药,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慎用,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衰。④降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3)中医疗法:①针刺:高热者针刺大锥、曲池等穴(强刺激),点刺十宣出血;昏迷抽搐者可刺人中、合谷、十宣、涌泉等穴;②耳针:耳针肾上腺区,点刺出血;③也可用大蒜汁、生姜汁适量滴鼻;④或肌注醒脑静(安宫牛黄针)2~4ml。(以上对昏迷抽搐者使用,可使病人苏醒)(七)防暑降温措施防暑降温措施技术措施保健措施组织措施合理设计和改革工艺过程隔热(heatisolation)通风(Ventilation)
含盐饮料供应高温保健食品个人防护医疗预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有关防暑降温法令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制订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
二噪声声波(soundwave):由物体振动所造成(声源),在弹性介质中(气体、液体、固体)以波的方式传播。此种振动波称声波。
次声波〈20Hz
可闻声波20—20000Hz
超声波〉20000Hz4000Hz左右最敏感,语言频段为500-2000Hz。(一)声波的性质
1.声压(soundpressure)与声压级(soundpressurelevel)声压:声波振动瞬时,因声波的传播而对空气介质产生压力,在物体表面造成的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单位用帕(Pa)表示:1Pa=1N/m2。
声强: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单位面积内声波能量(瓦/每平方米)听阈:正常人耳刚能引起声响感时的声压(2×10-5Pa)痛阈:引起人耳产生不适疼痛感时的声压(2×10Pa)声压级(SPL):声压的对数量。单位为分贝dB(decibel)
通常以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压作基准声压级,定为0dB;痛阈的声压级为120dB。声压级公式:P:被测声压(Pa)P0: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压(2*10-5Pa)常见的声压级范围2.响度与等响曲线
响度级:将频率与声压级两物理参数,依据人耳的感音特性联系在一起,定出主观声响感觉的物理量。单位为phon。它是一种心理上对声响大小的量度。等响:指1000Hz纯音的声压级作基准音,与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作比较,当产生与基准音有同样的响度时称等响。等响曲线:根据大量的实验与统计结果,应用等响与基准音比较,可得出从听阈至痛阈范围内各频段等响的响度级曲线,由于同一条曲线的响度级都是相等的,称作等响曲线。*Subjectiveparameter获得10phon的等响曲线(1933年,Fletcher和Munson)定1000Hz纯音声压级为10dB时,其响度为10phon。基准声和测试声(100Hz)交替地呈现给被测试者,调整测试声的声压级直到听起来与基准声的响度一样。获得测试声(100Hz)响度为10phon的声压级,大约为45dB。在坐标轴上确定此点。依此类推,获得其他频率纯音(具有10phon响度)的声压级值,在坐标轴上标记各点。连线,得到10phon的等响曲线。5050(二)噪声(noise)
物理学定义:无规律不具周期性的声响。
卫生学定义:不论物理学上称为乐声/噪声的声响,当其干扰睡眠休息,交谈思考、给人以烦恼感受和造成听力危害时的声响。通常定义为“不需要的声音”(unwantedsound),是一种环境现象。1.概述
现实中的噪声2.噪声的分类<5dB>5dB<300Hz300-800Hz>800Hz水平峰值(>40dB)水平
t<500ms
机械性噪声生产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1)对听觉系统的危害(2)对听觉外系统的不良影响。3.噪声的危害声波传入内耳的两条途径:骨传导、气传导。1)听觉适应(auditoryadaptation)2)听觉疲劳(auditoryfatigue)3)听力损失(hearingloss)4)噪声性耳聋5)爆震性声损伤(blastinjury)6)噪声对耳蜗的影响及其机制生理保护性反应可逆性听力损失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1)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生理保护性反应可逆性听力损失听觉适应:短时间、强噪声,听力下降10-15dB,数分钟后可恢复—
生理保护性反应—
可逆性听力损失。听觉疲劳:持续暴露、强噪声环境、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听力下降15-30dB,数小时至一昼夜可恢复。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thresholdshift,TTS)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听力损失: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作用的结果,使听阈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高频(3000、4000、6000)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30dB,且无语言听力障碍。(永久性听阈位移,PTS)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噪声性耳聋:语言三频段(500、1000、2000)听阈平均位移>25dB伴主观听力障碍感,4000Hz出现听谷。分为五段:
微聋(听力↓25--40db);轻度聋(听力↓41--55db);中度聋(听力↓56--70db);重度聋(听力↓71--90db);全聋(听力↓>90db);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语言频率<45dB,任一耳任一频率听力损失>=25dB,I-IV级,观察对象语言频率>45dB,或高频出现听力下降>30dB,需计算双耳平均听阈爆震性声损伤:(1)致病因素:爆炸、火炮发射→强脉冲噪声和冲击波→外耳道气压↑→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破裂→严重时听骨链骨折!(2)临床表现:大炮射击后,高频任一频段听力↓>=30dB,48h未仍不恢复;严重者:同时出现语言频率平均↓
>25dB,且不恢复。常见6000Hz出现听谷。(3)预防措施:a.工事的建筑:炮管伸出密闭工事外;内壁安装消波、消声材料。
b.耳防护器:耳塞、耳罩、头盔等。
c.医学监督:火炮发射时炮手作张口、吞咽动作;病者不宜参与实弹演习。返回对睡眠、休息的干扰。对心理的影响。对语言、通迅的干扰。CNS:神经衰弱征候群(>85db);心血管异常ST-段改变(>90db),高血压;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胃液分泌减少。生殖。(2)对听觉外系统的不良影响4.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噪声强度和频谱特性接触工龄和每天接触时间噪声性质个体敏感性和个体防护源途径人工程控制暴露时间管理防音防护具1.轮班制2.工作轮调3.自动化作业5.噪声的危害控制
吸声吸声材料多孔、透气共振复合结构
消声
消声器(muffler)和弱声器(silencer)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通常它们可以互用。事实上,它们是声音过滤器,用于降低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噪声。这些装置基本上分为两类:吸收消声器和反应消声器。吸收消声器的噪声降低方式主要由可吸收声音的纤维或多孔性材料决定。反应消声器则由其几何形状决定,即通过反射或扩散声波,使产生的声波自身破坏而降低噪声。
隔声在马路旁建造隔音屏保护学生和居民建造隔音罩保护居民
听力保护器在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听力保护装置包括耳塞、耳罩和头盔。这些装置可将噪声降低15~35dB。耳塞只有在医疗人员的指导下配戴才会有效。当耳塞和耳罩一并使用时,可以获得最大的效果。使用时注意,只能使用有证书规定衰减值的耳罩。预防保健就业前听觉系统疾病相关疾病就业中定期听力检查合理的休息制度参照《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三、振动Vibration65(一)、振动卫生学评价的物理参量
振动(vibration)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66振动频率(frequency):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单位:Hz。位移(displacement):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瞬时距离。单位:mm。速度(velosity):单位时间内位移变化的量。单位:m/s。(一)、振动卫生学评价的物理参量67加速度(acceleration):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单位:m/s2。对人体影响关系最密切。加速度可用峰值、峰峰值、平均值、有效值表示:(一)、振动卫生学评价的物理参量681.振动频谱
将按照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值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常用的有:
1/3倍频带,中心频率6.3-1250Hz。
1/1倍频带,中心频率8-1000Hz。69物体在外力的激发下,可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该频率称为物体的固有频率。2.共振频率(naturalfrequency)
外界激发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致振动强度加大(共振),物体发生共振,则物体的固有频率称为共振频率。
70人体不同部位或器官的共振频率表部位或器官共振频率(Hz)部位或器官共振频率(Hz)
头部2-30前臂16-30
眼部30-80腹腔10-12
上下颌6-8脊柱10-12
肩部4-5下肢2-20
胸腔4-8神经系统250713.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T—日接振时间(小时)Fourhourenergyequivalentfrequencyweightedacceleration,ahw(4)ahw(4)——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72局部振动(localvibration或segmentalvibration),又称手臂振动(hand-armvibration):是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二)、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1、局部振动2、全身振动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躯干传导至全身。73
常见于使用风动工具(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铆钉机等)、电动工具(电钻、电锯、电刨等)、高速旋转工具(砂轮机、抛光机等)的作业。(二)、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3、接触机会【局部振动】7475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拖拉机、收割机等)上的作业;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采矿船等)上的作业。(二)、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3、接触机会【全身振动】76交通工具上的作业77全身振动可以对全身各系统产生影响,甚至是晕动病,又称晕车病。局部振动长期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手臂振动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三)、振动对机体的影响78【振动的人体效应】效应:机械效应、生理和心理效应作用:有益作用、不良作用①有益作用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解除疲劳;减轻疼痛;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加速伤口恢复②不良影响、疾病:大强度、长时间79振动——不舒适——疲劳、头晕、焦虑、嗜睡;大强度——难受——内脏移位/机械性损伤。(1)对感觉及神经系统等的影响1、全身振动(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振动——交感神经紧张↑——血压↑、脉搏↑、CO2↓、脉压↑——心肌局部缺血。801、全身振动(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胃酸分泌↓、胃蠕动抑制——胃肠道和腹内压↑——胃肠道疾患↑。(4)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重型车辆驾驶员,患早期胸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率高。全身振动伴长时间的强制体位是导致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811、全身振动(5)对女性生殖机能的影响女性——经期延长、经血过多、痛经。(6)对作业效率的影响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发生障碍,外界物体不能在视网膜形成稳定的图像,视觉分辨力↓,动作的准确性↓,反应速度↓,作业能力↓。821、全身振动(7)运动病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可引起运动病(motionsickness),临床表现为: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由振动刺激前庭器官所致。预后一般良好,适当休息可以缓解,必要时给予抗组胺或抗胆碱类药物如乘晕宁、氢溴酸东莨菪碱。832、局部振动(segmentalvibration)(2)对外周血管的影响振动可致外周循环改变,发生痉挛,皮温降低,冷水负荷试验时皮温恢复时间延长,出现典型的雷诺氏现象(振动性白指,VWF)。(3)骨关节及肌肉损害振幅大、冲击力强的振动可引起骨关节损害,手、腕、肘、肩关节脱钙,局限性骨质增生,骨关节病,骨岛形成,囊样变等。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掌挛缩病。842、局部振动(segmentalvibration)(4)其他损害引起听力下降消化系统:胃疾患患病率增加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低下、儿茶酚胺增多缓激肽含量减少、免疫系统的功能:α2球蛋白、γ球蛋白IgM含量增高。85【概述】
手臂振动病(hand-armvibrationdisease):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whitefinger,VWF)。(四)、手臂振动病86【临床表现】(四)、手臂振动病手部的症状:麻、痛、胀、凉、汗、僵、颤。多汗一般在手掌,麻、痛多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类神经症: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及记忆力不集中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1、早期主诉:多手部症状和类神经症。87接振组与对照组手部症状比较表症状接振组例数阳性数%对照组例数阳性数%白指1593723.27*4800.00手麻1598754.72*4824.17手痛1592716.98*4812.08手僵15963.77*4800.00手胀1592012.58*4800.00痉挛1592716.98*4800.00震颤1592516.35*4800.00多汗1593119.50*4836.25手凉1592515.72*4812.08冷过敏159159.43*4800.00持物易掉159138.18*4800.00与对照组比,*P<0.0188接振组与对照组全身症状与体征比较表症状体征接振组例数阳性数%对照组例数阳性数%头昏1596238.99*48816.67失眠1592327.04*4848.33心悸1596138.36**4812.08耳鸣1597547.17**4824.16听力下降1595534.59**4812.08乏力1595333.33**4800.00多梦1591811.32*4836.25记忆力下降159159.43**4800.00与对照组比,*P<0.05,**P<0.0189【临床表现】振动觉、痛觉阈值升高;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试验复温时间延长;指端甲皱血管襻数目减少、变形、消失;前臂感觉和运动神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源性损害;2、体征:90正常甲皱微循环图像微循环仪9192【临床表现】指关节变形,指骨、掌骨、腕骨、肘、肩关节可见骨质增生、形成骨岛、骨皮质增厚、骨刺形成、骨皮质变薄、骨腔变大、囊样变。反冲力大的振动可引起无菌性坏死;3、X线检查:93正常指关节图像94【临床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有一过性和时相性特点。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界限分明,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再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白指常见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远端指节,严重者可累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变白,故有“死指”、“死手”之称。4、振动性白指:95正常手部颜色雷诺氏综合征手部振动性白指96【诊断】具有长期从事手臂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和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97观察对象:接触史;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延长;甲皱异常管袢增多;痛觉、触觉、振动觉减退。轻度:遇冷出现白指;末梢循环功能改变不明显。中度:重度:波及手指近端关节;神经源性肌肉萎缩。98治疗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处理观察对象一般不需调离振动作业,应每年复查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处理原则】99轻度手臂振动病调离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情况安排其他工作。中度和重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项目融资担保服务合同集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诚意金担保及解除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公寓抵押借款合同范例2篇
- 2025广州市简单的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广告刊登服务合同的范本
- 2025版显示屏行业品牌价值评估与提升合同3篇
- 2025房产抵押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个人贵金属交易借款合同样本4篇
- 2025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教案】+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
-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高处作业安全》课件
- 单位往个人转账的合同(2篇)
- 电梯操作证及电梯维修人员资格(特种作业)考试题及答案
- 科研伦理审查与违规处理考核试卷
- GB/T 44101-2024中国式摔跤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
- 锅炉本体安装单位工程验收表格
- 高危妊娠的评估和护理
- 2024年山东铁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