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概况课件_第1页
新疆民族概况课件_第2页
新疆民族概况课件_第3页
新疆民族概况课件_第4页
新疆民族概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各族人民人口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共有55个民族成分,我国56个民族中除基诺族外都有在新疆生活定居的人。人口数在千人以上的民族共有22个,分别为: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有3个:维吾尔族(8345622人)、汉族(7489919人)、哈萨克族(1245023人);人口在10万—100万之间的民族有3个:回族(839837人)、柯尔克孜族(158775人)、蒙古族(149857人);人口在1万—10万之间的民族有6个:东乡族(55841人)、塔吉克族(39493人)、锡伯族(34566人)、满族(19493人)、土家族(15787人)、乌孜别克族(12096人);人口在0.1万—1万之间的民族有10个:俄罗斯族(8935人)、苗族(7006人)、藏族(6153人)、壮族(5642人)、达斡尔族(5541人)、塔塔尔族(4501人)、撒拉族(3762人)、土族(2837人)、彝族(1593人)、朝鲜族(1463人);其他民族的人口数量都在千人以下。

13个世居民族的人口占到新疆总人口的99.5%,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096.49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59.4%。根据国家民委不到10万人口的民族即为人口较少民族的界定,人口主体在新疆的人口较少民族有4个,分别为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支持(1)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在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50

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占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十五”(2001—2005年)期间,新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34.9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以上。共建成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42个,其中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已全线贯通并投入运营,塔里木综合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奎屯一塞里木湖高等级公路、乌鲁木齐外环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如期完工。新疆农村地区则重点建设了“油路到县”、“送电到乡”、“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为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增大财政支持力度新疆地方财政收入低。2006年财政自给水平仅为32%。长期以来,中央给新疆以巨大的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新疆的一般性财政补助突破了百亿元大关。2000年为119.35亿元,2005年达到了339.2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如1992—1997年,国家财政共投入新疆新增发展资金9300万元。1993—2000年,国家投入新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贴息贷款总额达1亿元,贴息金额高达627万元。(4)制定促进新疆发展的优惠政策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向新疆倾斜,在税收、商业、原材料供应、民族用品生产、对外贸易等方面对新疆实行优惠政策。如赋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八条优惠政策;优先在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自治区政府还依据国家规定,出台多项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5)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情况,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国家非常重视培养本地人才,尤其重视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1989年开始实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至今内地高校已招收培养新疆少数民族本科生1.8万多人(含目前在校的预科生、本科生);2001—2006年底,有1.4万人次少数民族大学生享受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补助专款”;2004年开始实施“海外智力支援新疆计划”,每年从新疆选派400人赴境外培训,同时聘请外国专家支援新疆建设。大力支持发展新疆的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1998—2005年,中央、自治区用于全区基础教育的总投入累计达到35.49亿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达到31.04亿元,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免费义务教育等工程。2000年开始减免和田地区贫困学生的课本费;2003年开始减免南疆四地州等56个县的205万名中小学生的杂费与课本费;到2005年,“两免一补”政策已惠及全区贫困中小学生;到2006年3月,农村中小学生杂费全部免除。保障了各民族、各阶层儿童享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6)鼓励内地省市开展对口支援

50多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至新疆,如上海益华钢铁厂、天津市第四建筑公司等;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扩大。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行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政策,确定江苏支援新疆;80年代中期增加了对口支援单位上海;90年代又确定山东支援新疆。相继还有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发达地区派技术人员、教师、医生、企业管理人员等各类专业人才作为援疆干部,到新疆地(州)县挂职,传播并示范先进的技术与观念。新疆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则分批到内地对口支援省、市挂职学习。此外,还有中央部委的援疆行动。如教育部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2005年),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0所内地重点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的11所高校。饮食习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疆气候干燥,小麦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各民族居民均以麦面为主食,嗜好饮茶以调节体内水分。草原畜牧业经济较发达,肉、乳的消费较高。由于冬季漫长寒冷,饮食中多热性、味重、油腻的食品。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也得益于这里独特的气候资源与水土资源,瓜果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相反蔬菜品种少,以瓜果代蔬菜成为维吾尔族居民饮食的一大特点。

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以肉和乳为主,植物性食物较少。牧民们一般夏秋两季主要饮食鲜奶、酸奶、奶酪、奶皮、奶油、肉食和面食,冬春两季主要是肉、干酪、奶酪、酥油与面食。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奶茶。哈萨克族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食品。米面食有馕、油果、抓饭、炒麦仁等,还喜欢喝马奶子。塔吉克人常用牛奶与酥油、面或米煮成各类食品,忌食马肉。茶在各族群众的饮食中都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茶水加奶制成的奶茶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最经常食用的日常饮食之一,既解饥渴,又增加营养。哈萨克族有谚语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可见茶之重要。茶叶一般是茯茶,现在花茶和红茶的消费也在增加。和田、喀什等地的维吾尔居民多喝药茶,即将茶与当地特有的植物、矿物质混在一起,共同冲泡,制成有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寿等不同功效的天然茶药。下面列举一些富有新疆地方风味的食品。

面食中以馕、薄皮包子、馓子等最具特色。馕是维吾尔人的主要面食,也为新疆各民族所喜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揉透,稍发后制成面坯贴在馕坑壁上烤制。馕坑多用羊毛和黏土砌筑成,肚大口小,底部架火。馕的品种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等。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新疆的干旱气候,而且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在维吾尔人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各持一小块馕蘸盐水吃下,表示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薄皮包子,是维吾尔人喜爱的美味食品。选用上好的羔羊肉和洋葱作馅,包以擀薄的面皮,蒸制而成。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

肉食中的烤羊肉、清炖羊肉、熏马肠、熏肉等风味独特。烤羊肉闻名全国,几乎成为新疆饮食的代名词,大体分为烤全羊、烤羊肉块、烤羊肉串等数种。烤全羊是维吾尔人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上等名菜,放在特制的馕坑里密封烤制,皮脆肉嫩,香味四溢。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传统小吃,将鲜嫩的肉片穿在铁钎子上,放在槽形铁皮烤肉炉上烘烤,同时加上盐、孜然、辣椒粉等调味品,色香味俱佳。

清炖羊肉是哈萨克等民族的日常饮食,也是一种待客佳品。将新鲜大块羊肉用清水煮,吃时以洋葱等为调味品,鲜美无比。在羊肉汤中放入擀得很薄的面片、面条煮制,与羊肉同放在盘中以手抓食,哈萨克语称此为“那仁”。熏肉、熏马肠也是哈萨克族特有的饮食。每年11、12月,哈萨克牧民要宰杀马、牛、驼,将肉分类切成块,腌制数日后,在封闭的烤房内用火熏烤后贮存,可吃到次年春季。马肠子的制法奇特,挑选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肋条肉连骨切割成条,撒上盐、胡椒等佐料,灌进洗净的马肠内,两头用畜筋扎紧,挂在屋里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熏马肠油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且风味独特,是上乘的待客佳肴。乳制品种类多样,营养丰富,常见的有酸奶、马奶、奶酒等。酸奶最为普通,家家都能制作。以新鲜牛奶煮熟,放置合适温度加入适量陈酸奶发酵,搁置数小时即可。马奶子是哈萨克人最喜欢的饮料,也是牧民们待客的佳品。将新鲜马奶装入牛皮桶中,放进陈奶酒曲,每日搅动数次,几日后即发酵酿制而成。其酒精度为1.5—3度,味带咸酸,沁凉可口,消暑解渴,健胃益脾。奶酒是蒙古族人的传统饮料之一,常用来招待宾客,或当作去亲友家做客的见面礼物。将脱脂后的酸奶或做其他乳制品后剩下的奶浆贮存,并使其发酵,再用锅蒸制,凝结成奶酒。其含酒精度数一般不超过30度。服饰习俗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千姿百态,特色浓郁,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适应所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一种文化创造。游牧民族的服装结实、宽大,上衣一般为对襟式,适合骑马。衣袖一般长过手指,以防蚊虫叮咬。哈萨克族牧民冬季喜穿皮制的衣服,在羊皮或狼皮等兽皮外蒙以质地厚实的条绒等布料缝制,防寒、经磨、耐脏。蒙古族牧民宽大的蒙古袍不仅在骑马放牧时能够防寒,夜间还能当被子盖。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要抵御严寒的气候,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寒冷时再外加光面羊皮大氅。农业民族的服装相对单薄,多用棉布缝制。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男子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袷袢”是一种无领、对襟、长过膝的袍式服装,穿时多系腰带。女性服装多为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锡伯族传统服装中,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处扎紧。达斡尔族喜欢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汉、回、东乡、俄罗斯等族则更多穿用改造了的汉式服装和西式服装。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色泽艳丽。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用各种彩线绣上精美的花卉图案,有时缀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装饰品。女性的服饰往往更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在荒漠、半荒漠的自然环境中,妇女的服饰尤显绚丽,色彩斑斓,对比强烈,以维吾尔女子穿的爱得莱斯绸缝制的连衣裙最有特色。“爱得莱斯”即“扎染”之意,通过在经纱上扎结,分层染色、整经、织绸,制成色泽鲜艳、质地轻软的爱得莱斯绸。和田、洛浦绸,图案简洁明快,多为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喀什、莎车绸结构细密,多为翠绿、宝蓝、桃红等亮丽之色,五彩缤纷。各民族都很注重头顶的装饰。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在室外,头不加任何遮盖对天空是一种亵渎。因此,穆斯林妇女普遍戴头巾或戴帽,男子戴帽;柯尔克孜年轻妇女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哈萨克姑娘的花帽多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塔吉克族女子的一顶绣花圆顶棉帽需要一月绣工才能完成。回族人在服饰上与汉族人很接近,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已婚妇女多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男性多戴白色小圆帽。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均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维吾尔语称“朵帕”。花帽一般手工绣制,图案多以新疆花卉果实等自然形象为素材。花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的“巴旦姆朵帕”白花黑地,庄重素雅;库车多为串珠镶片鼓顶女式花帽,光彩夺目;吐鲁番的花帽色彩浓烈鲜艳;伊犁的花帽造型偏浅圆巧,色彩柔和协调;哈密的花帽颇受汉族传统装饰的影响,纹样繁茂细致,色彩鲜艳。维吾尔花帽色彩之美、工艺之精,使其成为国内外旅游观光者新疆之行的必备收藏品。哈萨克族妇女最漂亮的头饰要算姑娘出嫁时戴的一种尖顶帽——“沙吾克烈”。用毡制作,外包以布、条绒或绸缎,上面绣花,用金银珠宝装饰,帽的前沿饰有串珠。新娘在婚后第一年出门做客时要戴“沙吾克烈”,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戴绣有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和“什拉吾什”(盖巾)。“克衣米谢克”是一种白布制作的头饰,戴上后只露出面颊、眼睛、鼻子和嘴巴,一直遮住头、肩及腰部。现在较年轻的妇女大多戴彩色花头巾。居住习俗新疆传统的固定式住房基本为土木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木结构建筑住房日益普遍。尤其是近几年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抗震安居”工程以后,各地农村砖木或砖混结构住房越来越多。城镇居民大多居住单元式楼房。衣柜、写字台、桌椅、沙发、吊灯等家具,以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成为城镇各族居民住房的普通摆设,同时也有不少人家在卧室里修炕,铺地毯、挂壁毯更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喜好。婚姻习俗①择偶习俗在婚姻对象的选择方面,各民族普遍以在本民族内部择偶为理想婚姻。伊斯兰教有严格的宗教内婚规定,严禁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通婚,信仰一致被作为选择配偶时需要考虑的诸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教的这一制度性规定被认为是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与其他民族间通婚的最大障碍。如果要跨越此障

碍,非穆斯林一方必须皈依伊斯兰教,而且男性娶进较女性嫁出相对容易。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久已存在。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许多少数民族青年走出了世代居住的村落、草原,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族际通婚也不断增加。发生族际通婚频率最高的塔城市,2002年、2003年全市结婚登记总数中2/5是不同民族间的婚姻。在尚有氏族制残余的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中,氏族外婚制是必须遵守的通婚规则。至今哈萨克人都知晓自己的氏族归属,很多人熟记自己七代以内的父系长辈。女子只能嫁给外氏族男子;如果同氏族人通婚,必须超过七代以上方可。锡伯族也实行同姓不婚制度。过去这种通婚禁忌实际只禁父系血缘,未禁母系血缘,因此近亲通婚仍然存在。其他一些民族中也曾普遍存在近亲通婚现象,一般首先考虑的是姑舅表亲。随着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以及婚姻登记制度的完善,近亲通婚的现象越来越少。择偶的过程是以当事人为主,还是以其父母、长辈为主,反映了婚姻的自由程度。过去通常为父母决定、子女认可的择偶方式。在伊斯兰教律例中,经过男女当事人同意的婚姻才能生效。现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越来越多,各种社会活动、娱乐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相识、相爱的机会。但一些地方仍存在因为双方父母

不同意或女方父母不同意而逃婚、抢婚的现象。

③婚礼习俗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大礼,一般要经过提亲、定亲、婚礼仪式等几个阶段,才能完成男婚女嫁的程序,成就一桩合法的婚姻。男方的聘礼和女方的嫁妆都是使婚姻获得双方家庭、亲友认可,组建起一个新家庭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聘礼主要为衣料、首饰、家具等,牧区还有牛、羊等牲畜,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在哈萨克族传统礼俗中,男方家庭要支付一定数量的牲畜作为女方身价的酬金,并送给女方衣服、被褥、毡毯等结婚用品,送给女方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衣服、衣料等礼品,同时给女方父母支付一笔喂奶费。聘礼之高往往成为男方家庭的沉重负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再倡导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因无力支付婚嫁之礼而不能结婚的现象已较少见。婚礼在事先选定的吉日举行,一般牧区在牛羊膘肥体壮的秋季,农区则多在农闲季节。婚礼要在男女双方家同时庆贺,隆重热烈,且往往持续数日。传统的锡伯族婚礼在女方家举行两天,男方家三天,大小宴席持续五天。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一些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婚礼中融合了不同民族的风俗。额敏县有一支与哈萨克族相邻、历史上因受蒙古族影响而改信藏传佛教的柯尔克孜人,他们在举行结婚仪式前男方要将酒送往女方家,这与蒙古族相似;婚礼在女方家举行,新娘临行前与父母拥抱哭别,这和哈萨克族相似;到婆家后,新娘按哈萨克族礼节问候公婆,揭去面纱,同时又按蒙古族礼节问候所有长辈。其婚礼仪式既吸收了蒙古族、哈萨克族风俗,又保留了自己民族的一些特点。④离婚对于离婚行为的态度,不同文化是有差别的。在锡伯、蒙古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中,对离婚都持否定态度,离婚行为极少,离婚妇女及其家庭受到歧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受伊斯兰教婚姻观念的影响较深,社会对离婚的态度较为宽容,离婚、再婚的行为也相对较多。过去在很多穆斯林家庭,婚姻是否可以持续有时取决于丈夫的一句话,丈夫只要说“塔拉克”(休妻),妻子就只能离去。在伊斯兰教婚姻观中,离婚被认为是一种无奈的、被迫的解决婚姻不和谐的办法,调解无效后,允许离婚。离婚者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并承担相应义务;妊娠妇女要等分娩后方可离婚;离婚后发现女方怀孕或有哺乳的婴幼儿,男子有承担抚养的义务。当然,过去也只有丈夫才有权提出离婚,妇女若想离婚必须得到丈夫同意,并将失去家庭财产。现在离婚者中由妇女首先提出离婚的人数大大增加。节日习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有些节日是几个民族共有的。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以古尔邦节、肉孜节(回族分别称为宰牲节、开斋节)为盛大的节日,家家准备丰盛的食物,互致问候,歌舞欢庆。两节均源于伊斯兰教。“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成年健康的穆斯林应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即为肉孜节。古尔邦节是在肉孜节后第70天(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举行。“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献牲”。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常大量宰牲献祭,安拉为考验其忠诚,梦中启示他宰杀儿子易司马仪献祭。当易卜拉欣欲忠实地执行命令时,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羊代替。古阿拉伯人依此传说每年在该日宰羊献祭,伊斯兰教将此日定为宰牲节。在新疆,通用汉语的回、东乡等族以开斋节为大节,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以古尔邦节为大节。哈萨克、柯尔克孜人把汉族农历中春分那天(阳历3月22日前后)作为元旦,称“诺如孜节”。节日这天,人们互相拜节,吃小麦、大麦等7种食物做成的“诺如孜饭”,举行各种文娱活动,辞旧迎新,预祝丰收。塔吉克人的“诺如孜节”又称“肖公巴哈节”,节期3天。汉、蒙古、锡伯、满、达斡尔等民族都以春节为最大节日。蒙古人在除夕吃团圆饭,向老人拜年,吃肉喝酒,彻夜不眠。次日天亮后,家家摆羊头,请老人祝福后,将羊头切开,向天地敬酒,然后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交往礼俗新疆少数民族讲究礼貌,注重礼节,老人在家里受到尊重,在社会上威信也很高。维吾尔人遇到尊长或朋友时,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塔吉克男子相见握手,互吻手背;女子相见,长辈吻晚辈的眼睛,晚辈吻长辈的手心,平辈互吻面颊,亲密的互吻嘴唇,男女平辈相见则行握手礼。热情好客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的特点。家里来客要拿出最好的食物,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族牧民招待贵客还要宰羊煮肉。蒙古人把酒视为食品中的精华,以敬酒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各民族都存在着多种禁忌,成为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规则。服饰上,维吾尔等民族禁止穿袒胸露背或过于短小的衣服,反感穿背心裤衩在室外活动和做客。饮食上,穆斯林民族不吃猪、狗、驴、骡、猛禽等家畜和禽类,不能用禁食动物比喻人或物,不能在吃饭时谈论禁食动物,不能甩扔、踩踏食物,不能踩踏食盐,不能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做饭用具上,也不能用脚踩踏做饭用具和餐布。满族人禁吃狗肉、不杀狗。锡伯人不食狗、猫、蛇等动物,吃饭时不得将筷子插在碗中,只有供祭品时才如此。到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人家做客,进门时,让年纪大的人先进;入席时,长者、尊者坐在正中或首席;一般跪坐在炕上或地毯上,忌双脚伸直,脚底向人;洗完手后,手上的水珠不能乱甩,只能用毛巾擦干;接受礼物、茶碗等时,用双手接被认为是对主人的尊重;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和起身走动;吃饭及交谈时不能擤鼻涕、吐痰和放屁,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文学: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书面创作和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流传数百年的文学名著,如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作品《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等;有记载传说英雄的长篇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四大史诗中新疆就流传了三种: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藏族史诗《格萨尔》;有民间广泛流传的爱情长诗,如维吾尔族的《热比亚与赛丁》、《莱丽与麦吉侬》,哈萨克族的《库孜少年和巴彦姑娘》。种类繁多的口头文学,包括民歌、民间叙事诗、民间弹唱、故事、神话传说、笑话、寓言、歌谣等,深入浅出,哲理性强,生动活泼,如流传于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中的民间智者阿凡提的故事。哈萨克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仅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就有200余部。由于年代久远,不少长诗有数种变体,仅《库孜少年和巴彦姑娘》就有16种写本。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有句哈萨克谚语说:“歌和马是哈萨克的翅膀。”哈萨克民歌悠扬、高亢,在冬不拉乐器的伴奏下,草原气氛浓厚。“阿肯弹唱”是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阿肯”是收集民间作品并加工、演唱的歌手和诗人。一般阿肯采用独唱的形式,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在节日或盛大的集会期间,举行阿肯对唱,有时甚至是连环式的对唱比赛,阿肯们当场即兴赋诗弹唱,比赛对歌。每逢节日喜庆、婚嫁礼仪都要举行阿肯弹唱会,短则7-8天,长则10天、半月。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人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活动,有数百甚至上千人身着盛装来到会场喝彩助威。回族花儿俗称“山曲儿”,最早流传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后传人昌吉,经二百余年演变,已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者即兴编词,指物为歌。旧时花儿多在民间传唱,内容大都为颂扬爱情忠贞、惩恶扬善、反映人民疾苦。新中国成立后被搬上舞台,增加了许多歌唱新生活、新气象的内容。昌吉回族自治州曾举办过多次“花儿演唱会”,民间演唱家受到尊重与照顾。新疆少数民族乐器富有民族特点。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有几十种之多,吹、拉、弹、击,应有尽有。都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合奏乐器。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冬不拉和库布兹是哈萨克族的主要民族乐器,前者尤受哈萨克牧民喜爱。柯尔克孜族中有句谚语“伴你生和死的是一把库姆孜琴”。三弦琴“库姆孜”是柯尔克孜人最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族的著名乐器,音调低沉柔和。塔吉克族音乐的象征是鹰笛,塔吉克语称为“纳依”。鹰笛是用鹰的翅骨制成的短笛,设有簧和哨嘴,竖吹,音色细而高,可与其他乐器组合进行合奏,也可以进行独奏。鹰笛深受塔吉克人的喜爱。新疆民俗禁忌

一、凝视禁忌

不少维吾尔人认为人们忌羡他物或忌妒贤能的眼光,具有某种超自然的恶的力量,会给所喜爱的人、物或所从事的事业带来种种不利,如凝视人家漂亮聪明的孩子,会使这个孩子遭到某种不幸;烤馕时被人凝视,馕就在馕炕贴不住;灌面肺子时要在肺子上蒙一块布,不让别人凝视,被人凝视肺子就会破;织布时被人凝视,就会经常出现断线等。维吾尔人防范毒眼致厄的手主要有佩带护身符,行熏烟术等。

在新疆,你可千万不能凝视维吾尔人或他们的东西,或在巴扎(自由市场)上看了好久而不买,由于这个原因,导致的各种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可悲的是被骂或被打的游客居然理直气壮地说“看看不行吗”,回答是:在新疆,不行!因为这与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原则判您“不尊重民族习惯”罪名成立。二、饮食禁忌

在饮食上,新疆穆斯林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