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高考复习之文言断句——快速做准断句题2020高考复习之文言断句1一、利用词语,结合语法或者对话标志断句(一)抓名词和代词,找出主语或宾语断句。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者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开。一、利用词语,结合语法或者对话标志断句2例1.(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例1.(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参考译文: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参考译文:4(二)抓动词、形容词,找出谓语断句。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二)抓动词、形容词,找出谓语断句。5例2.(2019·全国卷Ⅱ,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参考答案: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例2.(2019·全国卷Ⅱ,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6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参考译文:7(三)利用对话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三)利用对话词断句8例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例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9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参考译文:10(四)利用虚词断句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四)利用虚词断句11(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12(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13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特别提示:14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15例4.(2019·北京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
例4.(2019·北京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16参考答案: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参考答案: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17参考译文:这些只是老妇人老菜农所做的事,尚且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变化无穷,阳气、阴气处在弥漫无际的广阔空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就像车轮和纺织机不停地运转,难道有谁能了解吗?还说:“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百姓缺乏财物,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那么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况且所说的是自然现象呢?还是人为的原因呢?如果说是自然现象,那么我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如果说是人为的原因,那么缺乏财物而导致灭亡,不也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这是三川所犯的错误!还说:“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限度(十年)的。”这就更加荒谬了!参考译文:18二、抓句式特点断句(一)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二、抓句式特点断句19例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例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20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参考译文:21(二)利用有对称的句子,结合结构特点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二)利用有对称的句子,结合结构特点断句。22例6.(2019·浙江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参考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例6.(2019·浙江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23参考译文:子相的文笔尤其奇特,只是笔力足以冲破冗腐之文风,成就一家之言,吸引人们的注意的,却主要是在北地郡的李梦阳。凭子相的诗,足以在文法上没有缺憾,却往往放宽规则而彰显他的才华;他的文章足以显现他的才华,又常常不能充分发挥才华而去遵守文法,然而他寿命不长,早早去世了。可悲啊!然而这样,他也是不朽了。参考译文:24
三、凭修辞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三、凭修辞断句25例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例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26例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参考译文]
六种方法是哪些呢?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例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27三步断句法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解答断句题,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三步断句法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28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29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一是抓词语,如:根据语气助词“也”可将上例继续断句如下: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30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客观题确定答案后,主观题断句完毕后,考生都应再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客观题还要和其他选项再比较,进一步确定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31当堂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参考答案: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当堂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32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京师任大司农。参考译文:33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
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参考答案: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34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汉朝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这完全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参考译文:35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节选自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注]挦撦:摘取。
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36参考答案: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参考答案: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37参考译文:人凭借诗闻名,诗更凭借人闻名。唐代大家如李白、杜甫、韩愈及李贺、李商隐;到宋代、元代,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吴伟业,都是诗与人合为一体。人以外没有诗,诗以外没有人,它的面貌是完整的(即诗的风格和人的个性一致)。益阳的汤鹏,海秋是他的字,他的诗作有三千多篇,删削后保存下来的有两千多篇,评论的人大概有几十家,最后委托我写一篇文章,我也一个词而已,叫“完整”。为什么说是完整呢?海秋的心迹全在这里,想说的在这里,不想说的而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这里,不想说而最终没说,在不说中表达他想说的也在这里。主要是不肯摘取他人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言论,任意举出一篇,无论了解还是不了解的,都说:这是汤益阳的诗。参考译文:384.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参考答案: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4.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9参考译文: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参考译文:401.中国人只要看到土地,就会想种点什么。而牛叉的是,这花花草草庄稼蔬菜还就听中国人的话,怎么种怎么活。
2.中国人对蔬菜的热爱,本质上是对土地和家乡的热爱。本诗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采摘野菜的同时,又保卫祖国、眷恋家乡的士兵。
3.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开篇写湘君眺望洞庭,盼望湘夫人飘然而降,却始终不见,因而心中充满愁思。续写沅湘秋景,秋风扬波拂叶,画面壮阔而凄清。5.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心理,尤其动人。凄清、冷落的景色,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并为全诗定下了哀怨不已的感情基调。6.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7.文学本身就是将自己生命的感动凝固成文字,去唤醒那沉睡的情感,饥渴的灵魂,也许已是跨越千年,但那人间的真情却亘古不变,故事仿佛就在昨日一般亲切,光芒没有丝毫的暗淡减损。8.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情去触摸,你终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人性的光辉,智慧的温暖。9.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涵的思想感情。1.中国人只要看到土地,就会想种点什么。而牛叉的是,这花花412020高考复习之文言断句——快速做准断句题2020高考复习之文言断句42一、利用词语,结合语法或者对话标志断句(一)抓名词和代词,找出主语或宾语断句。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者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开。一、利用词语,结合语法或者对话标志断句43例1.(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例1.(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4参考译文: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参考译文:45(二)抓动词、形容词,找出谓语断句。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二)抓动词、形容词,找出谓语断句。46例2.(2019·全国卷Ⅱ,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参考答案: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例2.(2019·全国卷Ⅱ,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47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参考译文:48(三)利用对话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三)利用对话词断句49例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例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50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参考译文:51(四)利用虚词断句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四)利用虚词断句52(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53(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54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特别提示:55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56例4.(2019·北京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
例4.(2019·北京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57参考答案: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参考答案: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58参考译文:这些只是老妇人老菜农所做的事,尚且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变化无穷,阳气、阴气处在弥漫无际的广阔空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就像车轮和纺织机不停地运转,难道有谁能了解吗?还说:“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百姓缺乏财物,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那么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况且所说的是自然现象呢?还是人为的原因呢?如果说是自然现象,那么我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如果说是人为的原因,那么缺乏财物而导致灭亡,不也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这是三川所犯的错误!还说:“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限度(十年)的。”这就更加荒谬了!参考译文:59二、抓句式特点断句(一)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二、抓句式特点断句60例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例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61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参考译文:62(二)利用有对称的句子,结合结构特点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二)利用有对称的句子,结合结构特点断句。63例6.(2019·浙江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参考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例6.(2019·浙江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64参考译文:子相的文笔尤其奇特,只是笔力足以冲破冗腐之文风,成就一家之言,吸引人们的注意的,却主要是在北地郡的李梦阳。凭子相的诗,足以在文法上没有缺憾,却往往放宽规则而彰显他的才华;他的文章足以显现他的才华,又常常不能充分发挥才华而去遵守文法,然而他寿命不长,早早去世了。可悲啊!然而这样,他也是不朽了。参考译文:65
三、凭修辞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三、凭修辞断句66例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例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7例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参考译文]
六种方法是哪些呢?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例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8三步断句法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解答断句题,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三步断句法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69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70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一是抓词语,如:根据语气助词“也”可将上例继续断句如下: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71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客观题确定答案后,主观题断句完毕后,考生都应再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客观题还要和其他选项再比较,进一步确定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72当堂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参考答案: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当堂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73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京师任大司农。参考译文:74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
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参考答案: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75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汉朝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这完全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参考译文:76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预存款管理办法
- 卫生决策与管理办法
- 国省道开口管理办法
- 听证员选任管理办法
- 客房走动式管理办法
- 新能源发电管理办法
- 比特币交易管理办法
- 学生操行分管理办法
- 南京混凝土管理办法
- 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
- 2025年湖北联投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JG/T 174-2014建筑铝合金型材用聚酰胺隔热条
- 中国PVB膜项目创业计划书
- 锡林郭勒苏能白音华发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财务人员离职时财务信息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
- 2025新人教版英语八上单词默写表(先鸟版)
- GB/T 45650-2025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机组
- 无人直播协议书
- 自建光伏电站合同协议
- 安全生产责任险政策解读与实施要点
- (甘肃二诊)2025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4月)语文试卷(含官方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