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愚公移山《列子》《列子》《列子》新课导入学习目标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2.学习运用对比和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重点)3.学习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难点)《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相关知识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只能幻想借助神的力量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作为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背景材料寓

言定义: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特点:(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寓言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它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3)故事的虚构性,主角很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文体知识知识梳理1.重点字万仞(rèn)

迂(yū)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厝(cuò)

智叟(sǒu)陇断(lǒng)

箕畚(jīběn)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3.一词多义河阳之北(助词,的)跳往助之(代词,他们)汝心之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杂然相许(动词,赞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助词,表示约数)之且许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介词,凭)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告之于帝(介词,向)其以焉于4.词类活用(1)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古今异义方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例句:方七百里。今义: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惩古义:苦于。例句:惩山北之塞。今义:惩罚。曾古义:连……都……。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今义:曾经。6.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2.指通豫南3.阳

阴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如太行、王屋何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把······怎么样)(用土筐)(指山上的草木)(固执,顽固)(即使)(愁)(削减)(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通“直”,一直)(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整体感知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4.愚公这一壮举引起家人或邻里怎样的反应?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走进课文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七百里”和“高万仞”极言山之高大,交代故事背景,暗示移山之不易,为下文写愚公移山做铺垫。高万仞(rèn):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chéng):苦于。塞(sè):阻塞。迂(yū):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点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移山的原因。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疑:提出疑问。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愚公之妻的话实际上指出了移山的主客观困难,提醒愚公要解决人和山的矛盾就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荷(hè):肩负、扛。叩(kòu):敲、打。垦:挖。箕畚(jīběn):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移山的人数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与山的高大形成鲜明对比,表明移山任务之艰巨,突出愚公等人移山意志之坚定。

愚公认为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终能将山铲平。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驳斥更加有力,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意志的坚定。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虽:即使。穷匮(kuì):穷尽。苦:愁苦。6.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连天帝都被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可见愚公精神的伟大。这个情节的安排虽然不够实际,但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思想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同时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厝(cuò):放置、安放。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问题探究愚公与智叟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持之以恒雄心壮志对比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1.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故事中的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既展开了情节,又通过不同的语气,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2.运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写作特点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主旨归纳课堂小练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愚公(yú)

万仞(rèn)

智叟(sǒu)

山北之塞(sè)B.迂(yū)

魁父(kuí)

陇断(lǒng)

亡以应(wáng)C.龀(chèn)

荷担(hè)

穷匮(kuì)

箕畚(jīběn)D.厝(cuò)

惩(chéng)

垦壤(kěn)

孀妻(shuāng)B点拨:亡—w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1)惩山北之塞(2)毕力平险(3)杂然相许(4)寒暑易节(5)始一反焉苦于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赞同更替同“返”,往返3.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窥谷忘反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告之于帝D.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点拨:D项中“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动词,赞同/助词,表示约数。B.动词,同“返”,往返/动词,返回。C.介词,到/介词,向。点拨:愚公之妻只是“献疑”,不是“强烈反对”。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驳斥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二神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蕴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D.文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例如,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的对比;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与智叟“笑而止之”的对比。A新课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重点)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3.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认识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重点)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有《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等。作者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地传记文学。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相关知识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交。公元前158年,匈奴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和云中,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镇守抵抗:将军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件事情。背景材料棘彀弩辔胄

嗟曩被车骑诏祝兹作揖(jí)(gòu)(nǔ)(pèi)(zhòu)(jiē)(nǎng)(pī)(zhào)(jì)重点字注音(zī)(yī)被:同“披”,穿着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1.军士吏被甲2.以备胡天子为动,改容式车··通假字动词,到,往助词,的助词,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动词,任命连词,用来:不闻天子之诏{称善者久之·····一词多义已而之细柳军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以备胡请以军礼见介词,用{·动词,驻军、驻扎名词,军队名词,军营动词,命令,派军霸上上自劳军至霸上及荆门军····{使人称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动词,命令,派··{1.军霸上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诏:名词用作动词,下诏词类活用3.介胄之士不拜4.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介胄: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式:同“轼”,车前横木。名词用作动词,指扶轼文帝之后六年(1),注释:

(1)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202—前157),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文帝在位期间,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又削弱诸侯势力,以巩固中央政权。旧史家把他与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文景之治”。

后六年即公元前158年。走进课文匈奴大入边(2)。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3),军霸上(4);祝兹侯徐厉为将军(5),军棘门(6);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7),军细柳(8);以备胡。注释:(2)入边:侵入边境。

(3)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4)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霸上:地名,一作“灞上”,因地处霸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5)祝兹侯:封号。

(6)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7)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进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侵扰。周亚夫第1段,简明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开端,交代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上(特指皇帝)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译文:

皇帝亲自去慰问军队。到达霸上和棘门军营时,(皇帝的车队)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译文:

不久(皇帝的车队)到了细柳军营,将士们个个都身穿铠甲,使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已而之(到,往)细柳军,军士吏被(同“披,穿着)甲,锐兵刃,彀(张开)弓弩,持满。译文:皇帝的先行引导人员来到军营前,(却被拦住)不许进入。先行引导人员说:“皇帝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说:“周将军有命令说‘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将要)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译文:过了不久,皇帝来到军营前,又(被拦住)不许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居(经过)无何(不久),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手持符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营垒)门。译文:守营门的士兵对随从的车队说:“周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策马疾驰。”于是,皇帝就(命御者)控制住车马慢慢前行。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规定),军中不得驱驰(策马疾驰)。”于是天子乃按辔(控制住车马)徐(慢慢地)行。译文:来到营中(大帐前),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您。”皇帝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向周亚夫)表示敬意。命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礼仪完毕即离去。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被感动),改容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车。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译文:来到营中(大帐前),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您。”皇帝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向周亚夫)表示敬意。命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礼仪完毕即离去。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被感动),改容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车。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第2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刚正不阿。

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从正面和侧面详细地刻画了细柳营严整的军容。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第三层:从“至营”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译文:出军营大门后,随从的大臣们都十分惊愕。文帝说:“啊,这才是真将军啊!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简直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士必定会遭袭击而(被)俘虏。至于亚夫,哪能受到侵犯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既(已经)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先前)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必,一定)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第3段,写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有方。1.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真将军问题探究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礼严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将军令曰将军约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周亚夫的形象?对比一:细柳军和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对比三:三营将领“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借文帝之口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一个场面两种手段三处对比真将军本文通过对汉文帝巡视、慰劳霸上、棘门与细柳军的场面描写,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展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主旨归纳1.材料详略得当。课文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材料的安排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所以对匈奴入侵的背景只是一笔带过。同时对文帝在霸上、棘门犒军的情况也处理得很简单,重点描写了文帝在细柳犒军的情况,以突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写作特色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本文重在描写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加以刻画,感情色彩强烈。1.“细柳”、“细柳营”、“细柳兵”等成了后人用来比喻军纪严明的典故。2.“棘门霸上”则成了比喻军纪松弛的典故。

拓展延伸课堂小练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之诏(zhào)祝兹侯(zī)

彀弓弩(g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